從老人出行需求出發,安裝北京市第一部「租賃式」電梯;從空巢老人看護需求出發,成立北京第一個非介入式智能看護試點;聯合國家衛健委科研所研製社區康養評價標準,發布社區康養指數……一個個養老工作亮點精彩紛呈。眼下的北下關街道正在創建文化養老品牌,持續打造精美的養老名片。
試點社區居家養老
從2013年至今,北下關街道圍繞試點社區南二社區,對居家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構建與全面示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重要領域關鍵標準研製與重點示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培訓與深度示範等方面開展研究,為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提供示範經驗。
2013年—2016年,北下關街道先將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改變了服務無規可依狀況。北下關南裡二區社區養老助殘服務中心(驛站)是最早建成的一批養老驛站之一。作為2013年度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北京市唯一一家社區居家養老試點項目,如今已成為養老制度創新、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的示範單位。經過幾年發展,這裡已成為周邊十幾個社區老人的第二個家,不僅有專人負責高齡孤寡老人的日常健康管理和慰問,還組織志願者到孤寡、獨居老人家進行心理疏導。驛站內設有日間照料室,接待並服務於需日間照料的老人。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合唱團、書法和棋牌等文體娛樂活動,以滿足老人精神需求。同時,通過助浴、老年事務諮詢、理髮和修腳,為老人提供生活便利。
2016年—2018年,北下關街道將以服務為中心,轉向以老人為中心來尋求重點突破,做出大膽嘗試:從老人出行需求出發,引進專業電梯運營商,安裝北京市第一部「租賃式」電梯;從空巢老人智能看護需求出發,成立北京第一個非介入式智能看護試點;為特殊困難老年人,進行家庭適老化改造試點等等。從2018年至今,北下關街道的養老工作又開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體系,並為此設計了1+1+1+N養老服務新體系,同時開始試點實施,引進多樣化的社區與居家養老服務商進入社區,並協助其落地。如,為不具備建立養老驛站的社區推出智能家居服務。這種以產品為載體,運用現代通信技術的智能化設備,為老年人提供安全健康服務的現代養老模式很受老人歡迎。
新思路推進醫養結合
據北下關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區多項養老創新實踐試點工作均以北下關作為基層承載地,如:承接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老年互助社、樓梯式旋轉電梯試點工作。
在疫情期間,北下關街道轉變工作思路,不僅打造線上老年互助課程,還通過建立「街道—社區醫院—養老機構」聯合工作機制,推進醫養結合。街道開通為老人代開藥綠色通道,為有困難老人提供「零接觸」便民服務,通過電話、視頻和微信形式加大巡視探訪力度;整合老人餐製作和分發等資源,在大柳樹北、廣通苑、衛生部等社區為老人提供助餐服務;整合安心陪診和車輛服務公司,將助醫陪診服務引進街道。另外,北下關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整合街道內外資源,創建「北下關文化養老苑」養老品牌。各社區開展老人互助服務和多種為老活動項目。如,敬老月系列活動、健身文娛活動、幫助老人使用智能工具等,使其更好融入現代社會。
建立「健康北下關」體系
康養結合、促進老年健康,北下關街道不久前結合地區「科技金融示範區」的定位,抓住網際網路數字經濟風口,以現代康養理念為基礎,創新推出「雲上健康」新模式,並聯合國家衛健委科研所研製社區康養評價標準,發布社區康養指數,開發北下關康養服務體系管理系統,從無到有建立「健康北下關」康養服務體系。今年初步形成以社區康養指數為中樞大腦,31個社區、養老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1支老年黨員志願隊等轄區服務隊伍為軀幹的正反饋健康體系,社區康養指數已完成31個社區全覆蓋,參測人群達1000餘人,已初步形成社區老年健康格局。
寒冬時節,位於中關村南大街40號院裡的養老驛站裡卻熱氣騰騰,30多位老人正跟著教練鍛鍊體能。街道工作人員表示,之前對一些老人做了體能測試,鍛鍊項目是根據測試效果設計的。一位正參加訓練的老人告訴記者,這個班我一次都沒落下,都鍛鍊一兩個月了。以前自己連小啞鈴都舉不起來,現在能連舉好多次呢。
北下關街道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先通過線上收集老人體適能、腦適能、情感適能三方面的數據收集。再針對這些老人的情況推出不同的線下課程,讓不愛動的老人動起來,延緩臥床期時間,將康養有效結合,促進老年健康的發展。
據了解「健康北下關」康養服務體系,是經由國家衛健委科研所、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技術工程實驗室參與研究並指導。通過搭建北下關地區康養服務體系管理系統平臺,以社區康養評價標準,通過體適能、腦適能、情感適能三個維度量化評估老年人健康水平,最直觀的展示百分數據。記者在微信小程序中的「健康北下關」中看到,點擊「北下關服務」後,就會出現一個健康評估頁面,在指數一項內,可以做體適能、腦適能、情感適能的評估。通過回答問題和展示形體活動等方式,老人能得到自身生活能力、營養風險等各方面的一個綜合評估結果。
工作人員表示,評估後,老人可獲得健康評估數據報告。根據其薄弱方面,老人自行選擇轄區養老機構舉辦的專項康養訓練課程,有針對性地科學提升健康水平。同時,可隨時再次評估,構建出「評估—訓練—提升—再評估」的良性循環康養服務體系。此方式將線上線下有效結合,從而發揮出更大作用。 (慄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