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有深度、成體系 北下關街道亮出地區養老精美名片

2020-12-19 北京海澱

從老人出行需求出發,安裝北京市第一部「租賃式」電梯;從空巢老人看護需求出發,成立北京第一個非介入式智能看護試點;聯合國家衛健委科研所研製社區康養評價標準,發布社區康養指數……一個個養老工作亮點精彩紛呈。眼下的北下關街道正在創建文化養老品牌,持續打造精美的養老名片。

北下關街道社區老人參加體能訓練

試點社區居家養老

從2013年至今,北下關街道圍繞試點社區南二社區,對居家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構建與全面示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重要領域關鍵標準研製與重點示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培訓與深度示範等方面開展研究,為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提供示範經驗。

2013年—2016年,北下關街道先將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改變了服務無規可依狀況。北下關南裡二區社區養老助殘服務中心(驛站)是最早建成的一批養老驛站之一。作為2013年度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北京市唯一一家社區居家養老試點項目,如今已成為養老制度創新、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的示範單位。經過幾年發展,這裡已成為周邊十幾個社區老人的第二個家,不僅有專人負責高齡孤寡老人的日常健康管理和慰問,還組織志願者到孤寡、獨居老人家進行心理疏導。驛站內設有日間照料室,接待並服務於需日間照料的老人。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合唱團、書法和棋牌等文體娛樂活動,以滿足老人精神需求。同時,通過助浴、老年事務諮詢、理髮和修腳,為老人提供生活便利。

2016年—2018年,北下關街道將以服務為中心,轉向以老人為中心來尋求重點突破,做出大膽嘗試:從老人出行需求出發,引進專業電梯運營商,安裝北京市第一部「租賃式」電梯;從空巢老人智能看護需求出發,成立北京第一個非介入式智能看護試點;為特殊困難老年人,進行家庭適老化改造試點等等。從2018年至今,北下關街道的養老工作又開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體系,並為此設計了1+1+1+N養老服務新體系,同時開始試點實施,引進多樣化的社區與居家養老服務商進入社區,並協助其落地。如,為不具備建立養老驛站的社區推出智能家居服務。這種以產品為載體,運用現代通信技術的智能化設備,為老年人提供安全健康服務的現代養老模式很受老人歡迎。

新思路推進醫養結合

據北下關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區多項養老創新實踐試點工作均以北下關作為基層承載地,如:承接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老年互助社、樓梯式旋轉電梯試點工作。

在疫情期間,北下關街道轉變工作思路,不僅打造線上老年互助課程,還通過建立「街道—社區醫院—養老機構」聯合工作機制,推進醫養結合。街道開通為老人代開藥綠色通道,為有困難老人提供「零接觸」便民服務,通過電話、視頻和微信形式加大巡視探訪力度;整合老人餐製作和分發等資源,在大柳樹北、廣通苑、衛生部等社區為老人提供助餐服務;整合安心陪診和車輛服務公司,將助醫陪診服務引進街道。另外,北下關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整合街道內外資源,創建「北下關文化養老苑」養老品牌。各社區開展老人互助服務和多種為老活動項目。如,敬老月系列活動、健身文娛活動、幫助老人使用智能工具等,使其更好融入現代社會。

建立「健康北下關」體系

康養結合、促進老年健康,北下關街道不久前結合地區「科技金融示範區」的定位,抓住網際網路數字經濟風口,以現代康養理念為基礎,創新推出「雲上健康」新模式,並聯合國家衛健委科研所研製社區康養評價標準,發布社區康養指數,開發北下關康養服務體系管理系統,從無到有建立「健康北下關」康養服務體系。今年初步形成以社區康養指數為中樞大腦,31個社區、養老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1支老年黨員志願隊等轄區服務隊伍為軀幹的正反饋健康體系,社區康養指數已完成31個社區全覆蓋,參測人群達1000餘人,已初步形成社區老年健康格局。

寒冬時節,位於中關村南大街40號院裡的養老驛站裡卻熱氣騰騰,30多位老人正跟著教練鍛鍊體能。街道工作人員表示,之前對一些老人做了體能測試,鍛鍊項目是根據測試效果設計的。一位正參加訓練的老人告訴記者,這個班我一次都沒落下,都鍛鍊一兩個月了。以前自己連小啞鈴都舉不起來,現在能連舉好多次呢。

北下關街道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先通過線上收集老人體適能、腦適能、情感適能三方面的數據收集。再針對這些老人的情況推出不同的線下課程,讓不愛動的老人動起來,延緩臥床期時間,將康養有效結合,促進老年健康的發展。

據了解「健康北下關」康養服務體系,是經由國家衛健委科研所、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技術工程實驗室參與研究並指導。通過搭建北下關地區康養服務體系管理系統平臺,以社區康養評價標準,通過體適能、腦適能、情感適能三個維度量化評估老年人健康水平,最直觀的展示百分數據。記者在微信小程序中的「健康北下關」中看到,點擊「北下關服務」後,就會出現一個健康評估頁面,在指數一項內,可以做體適能、腦適能、情感適能的評估。通過回答問題和展示形體活動等方式,老人能得到自身生活能力、營養風險等各方面的一個綜合評估結果。

工作人員表示,評估後,老人可獲得健康評估數據報告。根據其薄弱方面,老人自行選擇轄區養老機構舉辦的專項康養訓練課程,有針對性地科學提升健康水平。同時,可隨時再次評估,構建出「評估—訓練—提升—再評估」的良性循環康養服務體系。此方式將線上線下有效結合,從而發揮出更大作用。 (慄潔)

相關焦點

  • 北下關街道殘聯攜手泰和養老成功舉辦手工活動
    有人問,「如果把生活調成『困難模式』,你還能順利通關嗎?」。閉上雙眼找回家的路,捂住雙耳與人交談,不說話表達心聲,一隻腳走一段路程……殘疾人的世界與普通人隔著一道無形的牆,影響日常出行、交流溝通、生活生產,關愛殘疾人應從最溫潤的地方、以最接地氣的方式,替其打開一扇窗。
  • 北下關街道垃圾分類精耕又細作
    長河灣小區是北下關街道頭堆社區中,垃圾分類做得較好的小區,參觀學習的隊伍紛至沓來。在聽到大家的誇讚時,小區居民已經習以為常。不少居民認為,「這有啥好誇的,本來就是我們該做的。垃圾分類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
  • 海澱五塔寺地區,即將蝶變!
    啟動儀式上,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呂勝傑表示,五塔寺地區環境整治項目使命光榮,任務艱巨,北下關街道願與相關部門積極配合,為項目順利開展保駕護航。海開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搬遷補償安置方案全程公開透明,選房系統均由計算機輔助認定,電腦自動生成。希望地區居民早日行動、早日籤約。
  • 北下關街道舉辦第二屆傳承家庭文化公益活動 李素麗、巴特爾助陣講...
    12月13日,第十七屆海澱文化季「家國情千帆共舞 中關村萬眾歡歌」系列活動之「誦家訓 傳家風」海澱區北下關街道第二屆傳承家庭文化大型公益活動暨「最美家庭」才藝展演活動在北下關街道舉行,「最美奮鬥者」獲得者李素麗、京劇梅派傳人巴特爾等觀看了演出。
  • 「律師解讀」濱海坎北街道一社區佔用小區養老用房有無合法性?
    巧妙」佔用,成了社區的辦公室,從而引發眾多業主不滿。3天後,「坎北街道學苑社區」(籌備工作組)回覆:濱海縣博士學苑小區15號住宅樓101室及二樓201室被相關部門指定為社區用房(所屬坎北街道辦事處),坎北街道學苑社區有使用權。在疫情防控期間,坎北街道學苑社區把濱海縣博士學苑小區5號住宅樓101室及二樓201室作為社區防疫臨時指揮所。
  • 五常街道: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共享樂民生活美
    2020年,五常街道60周歲以上老人已達8434人,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創建「美麗城鎮」能否實現「共享樂民生活美」,老年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為打造全方位、立體的五常養老體系,五常街道進一步科學規劃、加大投入,依託現有老年食堂運行體系,積極推進老年人助餐體系全覆蓋工作。
  • 海澱五塔寺地區環境整治項目籤約現場,選房啦!
    ▲居民羅洋明的留言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海澱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北下關街道與海開集團及相關部門連月來辛勤付出,特別是現場指揮部及五塔寺、動物園社區工作人員的連續奮戰,五塔寺綜合整治項目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房屋統一設計,養老、幼兒園等配套設施完備,緊鄰地鐵6號線田村站。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溫度」化為「制度」宿遷探索多樣養老新...
    自2018年起,宿遷連續3年將養老服務提升工程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以實施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為契機,全力解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場所供給不足、困難留守老人關愛難等問題,初步探索出符合宿遷實際、讓老人滿意、在省內外可複製可推廣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
  • 北下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訓心肺復甦術
    為進一步強化醫療質量,提高中心醫務人員的應急能力和急救水平,熟練準確地掌握心肺復甦術,近日,北下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織全體護士開展了一堂生動有趣且實用的心肺復甦術(CPR)培訓。演示結束後,大家進行實操練習,進一步了解了心肺復甦的黃金時間、按壓部位、頻率和深度,以及吹氣比例等操作的各項細節要領,加深了印象。北下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身邊的人被各種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驟停時,「心肺復甦術」是最有效的緊急救護技術。
  • 開直播 亮名片 今年「塘栖枇杷節」「秀」得有底氣!
    5月11日上午,塘栖鎮的塘栖枇杷特色園區裡幾十位「農民主播」跨出了他們進軍直播界最重要的一步。這是2020年塘栖枇杷實操型電商直播人才培訓班的課程內容之一。在枇杷銷售方面,塘栖鎮政府與順豐速運、鮮豐水果、盒馬鮮生等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構建塘栖枇杷銷售市場流通體系和特色銷售基地。今年,順豐速運在餘杭增設38個臨時網點、採用公交車模式,5條接駁線路,3個直發點,5輛冷藏接駁車循環發運,467個順豐小哥,實現同城4小時達,全國219個城市次日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隱珠街道:居家養老「六助」服務送上門
    合理規劃布局居家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10月12日,隱珠街道濱海新村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啟用,佔地面積約1010平方米,輻射周邊9個社區,服務老年人1992人,提供助餐配餐、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日間託管等服務;10月22日,隱珠街道王戈莊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啟用,輻射周邊19個社區,服務老年人9753人……今年以來,隱珠街道多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接連啟用
  • 雷鋒精神成就美麗下關——埇橋區西關街道下關社區
    宿州市埇橋區西關街道下關社區,位於西昌路以西,人民路以東,汴河路以北,勝利路以南,總面積大約1.1平方公裡。轄區居民2891餘戶,常住人口約5874人,註冊志願者725人,註冊志願者人數佔社區常住人口比例的13%。
  • 上一淘 開直播 亮名片 今年「塘栖枇杷節」「秀」得有底氣!
    5月11日上午,塘栖鎮的塘栖枇杷特色園區裡幾十位「農民主播」跨出了他們進軍直播界最重要的一步。這是2020年塘栖枇杷實操型電商直播人才培訓班的課程內容之一。接下來的大半個月裡,將會有多個網紅主播通過抖音、騰訊、好易購社群等直播平臺,為塘栖枇杷及當地各色農產品帶貨。
  • 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養老,我們在行動
    時光似箭,歲月如梭,轉眼又至一年末,埇橋區為加快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定,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構建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優化養老服務業發展環境,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四大亮點」促進了埇橋區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有序發展。
  • 年過七旬的「老阿姨」也能有肌肉!社區康養訓練讓老人動起來
    在正式開始訓練之前,74歲的張阿姨向同組的姐妹們展示自己的成績,不僅攥起了拳頭,還秀了秀肱二頭肌,「捏捏,我這兒也結實了,已經有肌肉了。」張阿姨參加的訓練是海澱區北下關街道組織的社區康養訓練活動。阿姨們進行鍛鍊的地點,是位於中關村南大街40號院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這個活動是北下關街道組織的康養項目中的一個內容,在為轄區老人提供免費康養測試後,在報名的老人中選取了70多名老人,分成5個班,其中年紀最大老人已經79歲。來自國家體育總局和北科樂活堂的幾名工作人員,帶著老人們每周進行兩次科學鍛鍊,每次一個小時左右。
  • 民生有溫度 幸福有質感
    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全力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近年來,玉林市委、市政府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養老、社保、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入手,不斷加大對民生各項事業的投入力度,增進民生福祉,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感受著民生的溫度、幸福的質感。
  • 基層傳真|著力構建「3+N」養老體系 在跨越式發展中爭當養老示範區
    近年來,雁塔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養老工作作為民生事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解放思想、創新舉措,著力構建「3+N」養老體系,織密「358」線上服務網絡,在實現跨越式發展中爭當養老示範區。
  • 閔行養老助餐四個模式 傳遞可感知的人民城市溫度
    滿足社區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助餐需求,讓社區老年人感受城市溫度,正是反映出為人民謀幸福、讓生活更美好的人民城市建設主題。上海十一屆市委九次全會指出,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價值,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城市的人本價值,根本上講就是讓城市發展處處圍繞人、時時為了人。
  • 打造有溫度的社區的深度揭秘
    如何打造有溫度的社區 東原「童夢童享」「原聚場」深度揭秘東原入昆的首個樓盤還沒有正式露面,但已經贏得昆明購房者的高度關注,設在百大新天地和集大廣場的城市展廳門庭若市,很多到訪客戶都是出於對東原領先的社區運營能力的興趣,關心東原在昆明的項目是否有相關的產品落地。
  • 宿遷探索多樣養老新模式 讓98.8萬老人從容享老|新聞中心|中國常州...
    自2018年起,宿遷連續3年將養老服務提升工程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以實施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為契機,全力解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場所供給不足、困難留守老人關愛難等問題,初步探索出符合宿遷實際、讓老人滿意、在省內外可複製可推廣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