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爸今天要聊一聊桌遊,確切來說,是親子桌遊~
這兩年,親子桌遊漸漸被家長們接納,這得歸功於各大母嬰公眾號的團購造勢。
公眾號做團購,肯定希望家長買單嘛,那就必須得說商品的好。有些公眾號會把開團的商品誇得天花亂墜,跟賣保健品的一樣。有些則像毛爸這樣,儘量客觀地把商品優缺點都指出來,好讓家長買得明白。
桌遊是個好東西,但迫於無奈,很多公眾號在推薦桌遊時,都會採取賣保健品的套路——告訴家長某某桌遊有什麼功效,比如培養專注力、提升邏輯能力、提升記憶力、增強辨別顏色的能力、提升動手能力、培養戰略思考能力……等等等等,家長看到這些,腦子一熱,手指一點,立馬就下單了。
那桌遊到底有沒有上面說的那些能力呢?
事實上,桌遊確實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幫助,但,這不應該成為買桌遊的首要目的。毛爸強烈建議你(尤其是當爹的)和寶寶一起玩桌遊,是因為桌遊對親子關係的培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知道你們很多人都迷小小春:
但在這個節目的第一集,小小春和春哥的關係並不怎麼樣:
但隨著節目的深入,倆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了:
這爺倆關係的改善,除了朝夕相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答:遊戲規則的設置+遠離電子產品的幹擾。
每期節目的任務,都有規則。導演制定的規則把父子倆拉到了一個半封閉的「任務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兩個人必須就任務目標相互溝通、相互協作,再加上沒有手機和平板的幹擾,親子關係想不拉近都難。
這和桌遊有什麼關係呢?
某種程度而言,爸爸和寶寶們完成任務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玩桌遊——桌遊也有遊戲規則,也會把你跟寶寶拉到一個半封閉的「任務世界」。在玩桌遊的時候,你和寶寶也會遠離電子產品。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能夠陪娃一起玩,但當寶寶玩玩具時,大部分家長很難參與進去(多半是因為無聊);桌遊既有規則,又有任務,瞬間就把家長陪娃玩的門檻降低了一個級別。
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
「孩子,我給你買了個玩具,自己好好玩啊!」
「孩子,我給你買了個桌遊,咱們一起玩啊!」
桌遊最大的好處,就是如此:通過規則和任務的設置,讓你能輕輕鬆鬆地陪娃玩。
寶寶喜歡玩手機,一來是因為看到你玩,想模仿。二來呢,是因為手機裡有遊戲。
其實很多桌遊,都是電子遊戲的現實版。
比如我們熟知的《大富翁》,既有電子版,也有桌遊版:
再比如《文明》這款遊戲,在最早期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款桌遊:
而非常經典的德國桌遊《卡卡頌》,既有成人版,也有兒童版,同時還有電子版:
試試看,如果找對方法,跟手機比起來,寶寶更愛和你一起玩。
哦,對了,還有你們經常說的喪偶式育兒。
搞一套對的桌遊,然後扔給娃和豬隊友,看能否治療豬隊友「每天回到家就是喊累,除了吃飯就是看電視、玩遊戲、上網」這種……呃……這種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