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很多詞彙本就來源於中文,根本用不著翻譯,直接拿來用就好。
如今日本內閣之中的省廳,與我們說的「部」是同樣的意思。
日本的「省」最初來源於隋唐時期的中原,那時候我們的執宰機構也叫作「省」,只不過後來中原地區的「省臺」逐漸變成了區劃單位,但在日本卻作為機構名保留了下來。
變化的並非是日本,而是我們,日本的省與我國古代三省六部中的「省」是類似的意思。
在古代,省原本指代皇宮之內的禁地,當做是察視的延伸意思,也就是說進入皇宮禁地的時候要細心察看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能夠隨意妄為。
漢武帝為強化皇權,在大內禁地設置諸多官署,分奪前朝大權,魏晉時期繼承了這樣的相關傳統,逐漸演化出了尚書省等諸多相關機構,因此「省」變成了重要官署的代稱,比如尚書省、門下省、殿內省、內史省、中書省等等。
換言之,中原地區從上千年前開始,「省」就是一種官署機構的名稱,意思與廳、部、臺、署、司、院、寺等等都是同樣的,只不過等級不同而已。
隋唐時期,著名的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完善,相權被一分為三,分屬中書省、門下省與尚書省的長官,這一制度而後幾經變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省六部之中,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進行審議,而尚書省統領六部,負責主要工作的具體執行情況,三省相互制衡,宋朝時期三省名存實亡,到元朝僅剩中書省,而元朝又誕生了行省制,明朝時期中書省被裁撤,三省六部制徹底在中原消失。
元代行省制推行後,郡縣制正式被行省取代,我國的省制由此開端,「省」這個字從原本的中樞機構名稱,逐漸變成了地方區劃的單位名稱。
三省六部制不僅是在中原,隋唐時期也傳入了日本,而古代的日本在引進中原文化制度的同時往往也會進行更改,創造出區別於中原的模樣。
日本引入三省六部之後,形成二官制,即執掌祭祀的神祗官與執掌世俗的太政官,而奈良時代的太政官之下有八省,也就是:中務省、式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宮內省,與中原三省六部相似又不同。
不過平安時代之後,日本天皇形同擺設,天皇之下的太政官八省也存在感不強,室町時代基本就成為了花瓶,明治維新時期正式終結。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效仿西方並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了全新的制度,不過日本的體系架構上仿照歐美的同時,在諸多機構名稱方面,仍舊遵循傳統。
按照日本的內閣架構,在內閣之下是總理府與其他十六個內閣部門,也就是內閣官房、內閣法制局、人事院、內閤府、復興廳、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環境省、防衛省。
近現代以來,日本的內閣諸省部改組不斷,但「省」這個來自中原的名字一直保留著,而日本的地方上,並未使用中原的省制,而仍舊使用郡縣制度。
至於翻譯方面的問題,那要從日語與中文之間的關係說起,日文是用漢字仿造出來的,不過日語與漢語的八竿子打不著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
古代的日本,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借用漢字主要是用來注音的,就好像我們用拉丁字母做拼音是一個道理,表面看起來都是漢字,可內在的意思卻不一樣,這也是為何不少漢字在中原與日本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原因。
但也有例外,因為日語中很多詞彙本就來源於漢語詞彙,日本直接使用,而這些詞彙的意思是沒有改變的,就比如日本的「省」,因此並不需要另外進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