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鬥機雛形——伊-16戰機,見證蘇聯航空工業騰飛的開始!

2020-12-15 裝備資料庫

一戰結束後,各國已經充分認識到制空權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爭相發展各種飛機。20世紀20~30年代也是航空工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伊-16就是在這次浪潮中誕生的一種重要機型,它的諸多設計元素被後來的活塞式戰鬥機甚至今天的現代戰鬥機所沿襲。

伊-15戰機依舊保持老式戰鬥機的基本特徵

伊-16的前身是蘇聯天才設計師波爾卡波夫研製的伊-3、伊-5、伊-6、伊-7、伊-9、伊-10、伊-11、伊-13、伊-15等一系列戰鬥機。其中,伊-3是蘇聯完全自主研製的第一款戰鬥機,而伊-15是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性能最優異的雙翼戰鬥機,以卓越的空中機動性得到了蘇聯空軍的長期青睞。基於這種雄厚的技術積累,波爾卡波夫於1933年研製了極具創新的伊-16戰鬥機。

現代戰鬥機的雛形伊-16戰鬥機

伊-16長6.1米,高2.6米,翼展9米,空重僅有1.5噸,比二戰時期的主力飛機都小一號,但其速度可達450千米/小時,比當時世界上其他主力戰機的速度高出100千米/小時左右。伊-16裝有20毫米機炮和7.62毫米機槍,是最早配備機炮的戰機之一。在速度和火力上佔有雙重優勢的伊-16馬上裝備了蘇聯空軍,與適於低速盤旋纏鬥的伊-15搭配作戰,戰果卓著。

伊-16不僅性能優異,而且更為可貴的是它首創了多種重要設計,從中可以直接窺視到現代戰鬥機的身影。

首先,伊-16採取了懸臂式下單翼。在此之前,飛機大多使用雙翼布局,機身兩側各伸出上下並列的兩個機翼,中間用支柱和張線相連。這是因為早期飛機多用木材和蒙布製造,自重較大,加上發動機功率不足,不得不採用較大的機翼總面積來提高升力。然而,隨著飛機速度的提升,兩個機翼和支柱所帶來的阻力越來越大,而且嚴重妨礙了飛行員的空中視野。美國波音公司率先在P-26戰鬥機上嘗試了單翼,但仍需要機翼上下方與機身連接的支撐鋼線來維持機身結構,依舊增加了飛行阻力。伊-16則徹底取消了這些零件,只有兩個乾淨的機翼從機身上延伸出來,好像向兩側平直舉起的雙臂一樣,從而大大提升了飛行速度。自此,雙翼飛機也基本告別了戰機舞臺。

美國的P-26戰鬥機依舊需要鋼線來支撐和維持機身強度

其次,伊-16使用了全封閉式座艙。早期的戰鬥機飛行員都坐在一個敞開或半敞開的座艙裡面,有些機型在面前增設一個玻璃風擋。可以想像,即使在風和日麗的時候,高速飛行時產生的疾風、高空帶來的寒冷等不利條件都會對飛行員產生極大的影響,更別說天氣惡劣的時候了。因此,他們不得不以犧牲視野為代價而帶上擋風眼鏡,以犧牲靈活性為代價而穿上厚厚的飛行服。然而,所有這些對抗措施都不如伊-16所設計的全封閉式駕駛艙,後來的機型還增加了有利高空飛行的供氧設備,飛行員再也不必承受露天駕駛的痛苦可以舒適地駕駛飛機進行空戰。為了進一步保護飛行員,伊-16還為駕駛艙增設了防護措施,在座位後面安經裝了一塊防彈鋼板,後來還使用防彈玻璃座艙罩,大大降低了飛行員的傷亡率,可謂是最人性的創新。

伊-16戰鬥機地面列隊

此外,伊-16還首次使用了收放式起落架。之前的飛機起落是固定不動的,與雙翼機上的翼支柱一樣,是飛機速度提升的重阻礙之一,而且如果起落架在空中受損,飛機降落還要承擔更多險。伊-16設計的起落架可手動收回。起飛後,飛行員搖動手柄40餘次,將起落架收回機翼,降落時鬆開手柄,起落架便在重力作用下自動放開。雖然方法繁冗原始,但實現了機身的光滑平整,有利於飛行度的提升。

伊-16戰鬥機編隊飛行

懸臂式下單翼、全封閉式裝甲駕駛艙、可收放式起落架在今天看來都是再平常不的結構,甚至是我們心目中戰鬥機的基本元素,但這些都是在80年多前由波爾卡波在伊-16上率先實踐的。此後,戰鬥機幾乎無一例外地沿襲了這些重要設計,我們不得不敬佩波爾卡波夫的天分和伊-16的鼻祖地位。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在作戰初期,以佛朗哥為首的國民軍得到了納粹德國、義大利等國的支持。德國支援的Ju-52運輸機運送了大量兵員和武器,西班牙共和國軍老舊的Nid-52殲擊機完全不是德國He-51戰鬥機的對手,眼睜睜地看著德機在天空暢行。11月15日,蘇聯政府派出了航空志願隊支援共和國軍,475架伊-16成為主力機抵達西班牙,同伊-15一起配合作戰,迅速奪回了空中優勢。直到1938年德國將速超過500千米的大馬力型Me-109送達西班牙,空戰局勢再度扭轉。

飛行中的伊-16戰鬥機

伊-16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價格低廉,各型總計生產7500架,是20世紀30年代產量最高的戰鬥機。雖然伊-16在1940年以後的二戰中已經無法對抗各國配備的更先進戰機,但它作為一種承上啟下、富有諸多重要創新的過渡機型,見證了蘇聯航空工業騰飛的開始,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名機。

相關焦點

  • 蘇聯最後一代雙翼戰機,伊-15戰鬥機
    說起蘇聯的戰機,大家也都是比較了解的,其實在早期蘇聯的戰機其實也是一般,蘇聯的戰機真正發展起來的是在二戰時。不過今天小編也要介紹一款比較「古董」的戰機,蘇聯的最後一代雙翼戰鬥機,伊-15戰鬥機。伊-15戰鬥機是當時的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設計的一款單座雙翼戰鬥機。值得一提的是,這架飛機我國也曾使用過。伊-15戰鬥機它在外形上,機身比較短粗,並且整體為帆布的蒙木製骨架單座雙翼機,它有開放式的座艙和固定式的三定起落架,並且還是兩葉式螺旋槳。
  • 蘇聯的紅色毛驢,曾保衛中國領空,短小精悍的伊16戰鬥機
    說起蘇聯的戰鬥機,大家印象都是蘇-27,蘇-30這類主流戰機,這次再來介紹一款,與P26戰鬥機誕生於同一時代的單翼機。來自毛熊的國度,蘇聯伊-16戰鬥機,與P26戰鬥機不同的是這款單翼戰鬥機,成為了蘇聯在二戰初期空軍主力,這款戰機性能如何,又造就了怎樣的傳奇之旅?
  • 圖說:蘇聯最後一種雙翼戰鬥機 伊-15曾經來到中國參加抗日戰爭
    1933年10月23日,由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波利卡波夫主持設計的伊-15戰鬥機進行了首飛。當時,蘇聯已經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在從一個農業國轉變成為一個工業國。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軍用航空領域得到迅猛的發展。
  • 二戰美英都嫌棄的P-39戰鬥機,為何成了蘇聯飛行員的大殺器?
    作為一家老牌的航空企業,貝爾公司在二戰時期的處境一度非常尷尬。因為生產任務相對較少,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前身)一度將預研下一代噴氣戰鬥機的任務交給了貝爾。
  •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主力戰鬥機簡傳
    飛機在一戰中展現了自身的軍事價值,逐漸開始被各國重視並成為新獨立兵種,抗日戰爭爆發前,由於中國國內落後的工業生產能力,因此國民政府雖然組建了自己的空軍,但卻無法自行製造飛機,空軍戰鬥機(當時國內也叫驅逐機)只能依靠外購,在抗戰期間又得到部分國外援助戰鬥機,雖然抗戰時的中國空軍使用戰鬥機型號多樣
  • 從未自主造過戰機的韓國航空工業是如何開發K-FX的?
    9月初,韓國航空航天製造商KAI公布了韓國下一代戰機KF-X的最新進展:首架KF-X已經開始總裝,這比原定公開的節點提前了近7個月。
  • 北美上空的雄牛,美國F2A「水牛」戰鬥機,曾予以蘇聯重擊
    在上個世紀30年代航空技術飛速發展,F2A這種新穎的單翼機也吸引了大量海外客戶的訂購,法國、荷蘭、保加利亞和比利時都表現出了購買意願,恰好正處於蘇聯軍隊壓境下的芬蘭空軍也看上了F2A戰鬥機。
  • 米格15—殲31,回顧中國戰鬥機家族發展史
    此外,該戰機擁有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可完成目標探測、外部信息綜合處理及多目標超視距大離軸角全向攻擊等任務,可掛裝多種先進的空對空、空對地武器,具有較高的性價比。殲-20又名威龍,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五代制空戰鬥機。
  • 不造垂直起降戰機!戰後雅克陸基戰鬥機——雅克-25戰鬥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用航空工業一共誕生了5大航空設計局,而雅科夫列夫設計局就是其中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拉-5/7系列戰鬥機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拓寬自己的業務,雅科夫列夫設計局開始逐漸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民用機和少量特種飛機的設計上。這也導致後世在談及冷戰時期的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時,大部分情況下只能夠想起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等少量特種飛機。
  • 蘇聯科技的巔峰,被人遺忘的五代戰機:米格MFI重型戰鬥機
    而到了80年代初,美國已經開始了其五代機ATF計劃,也就是先進戰術戰鬥機項目,該計劃的產物就是F-22A戰鬥機,於是蘇聯的五代機發展終於有了切實的對手,這樣就方便蘇聯不斷使自己的方案具體化。蘇聯的體制與美國不同,選定了誰,似乎誰的工作壓力還更大了,反正也不是私人的企業,不會像洛馬那樣的航空巨頭獲得訂單時那麼高興,反正也沒有多少錢可以賺到。所以,米格一開始並不是非常快速的推進計劃,他們進行了許多對五代機技術的預研發,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
  • 紅星鐵翼,二戰中的蘇聯戰鬥機
    該機已偏離戰鬥機的發展趨勢,屬於投產前就過時的機型。1942年後蘇軍的雙翼戰鬥機全部轉為二線使用。波利卡爾波夫伊-16。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收放起落架的單翼戰鬥機。蘇德戰爭初期,該機在梅塞施密特戰鬥機打擊下損失慘重。伊-16操縱困難,對新手很不友好。但在一些老飛行員手裡,憑藉爬升率和滾轉速度等單項優勢,該機仍能與德機一搏。蘇軍中的伊-16在一線至少使用到1943年。
  • 超級巨嘴鳥:一款「全能戰機」,巴西航空工業的驕傲
    菲律賓空軍近期接收了4架A-29「超級巨嘴鳥」輕型攻擊機,這4架戰機從巴西聖保羅起飛之後接連中轉,最後到達目的地,預計接下來還有2架A-29攻擊機交付。而不久前,阿富汗空軍也接收了4架A-29攻擊機,目前阿富汗也已經擁有多達23架A-29攻擊機。
  • 巴基斯坦為何對F-16戰機情有獨鍾,二手也買
    2020年3月11日,巴基斯坦空軍發言人表示,一架F-16戰鬥機墜毀,這次飛行訓練是為23日的國慶閱兵活動進行預演,墜機地點位於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附近。巴基斯坦一直對該型戰機情有獨鍾,二手的也會積極購買。巴基斯坦空軍目前有76架F-16戰鬥機,這些戰機裝備時候的來源比較複雜,並不是一下子購買過來的,最早還是美國援助的一批。上世紀70年代末,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提供40架F-16A/B型戰鬥機,是Block15批次,屬於比較早期的F-16戰鬥機,超視距攔射能力幾乎沒有,還不如後來的梟龍戰機,主要拿得出手的攻擊武器是AIM-9P/L型近距離空空飛彈。
  • 中國上空的殺人魔機:零式戰機在抗戰中的肆虐
    當日,日軍派出56架戰機轟炸重慶,我空軍第3、第4大隊出動25架伊—152和9架伊—16—10戰機進行攔截。然而我軍在璧山上空遭到了日軍一種新型戰機的高空伏擊。日軍13架新型戰機突然從我機側面萬米高空居高臨下快速襲來,我軍3架伊—16—10瞬間被打得起火下墜。中國飛行員知道這次遇到了勁敵,但他們仍然毫不畏懼地衝向了敵機。
  • 蘇聯的「TB-3」重型轟炸機,演化「空天母艦」,為何最終無法成功
    在上個世界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武器裝備,它就是蘇聯「TB-3」重型轟炸機。蘇聯空天母艦雛形蘇聯軍隊1932年受命組建重型轟炸兵團,至1938年蘇聯擁有超400架「TB-3」飛機,成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
  • 從馬場小工到航空設計巨匠,看伊留申的傳奇故事
    作為蘇聯航空工業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飛機設計師之一,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伊留申曾創造了諸多輝煌業績。
  • 蘇聯米格-1.44隱身戰鬥機,採用鴨翼布局結構,最終轉為技術儲備
    在冷戰時期,蘇聯在航空業方面幾乎一直被北約穩壓一頭,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這方面也遠遠不如同時期的美國。在民用航空方面,美國生產的波音747客機在全世界翱翔時,俄羅斯的IL-96大型客機甚至都拿不到美國的適航證。
  • 帝國餘暉,英國「吸血鬼」噴氣式戰鬥機,英國航空工業的噴氣傑作
    現在談及噴氣式戰鬥機,英國並不是一個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流星」噴氣式戰鬥機,是當時同盟國陣營中少有的,真正做到實用化的噴氣式戰鬥機。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開始在航空領域發力的情況下,英國仍然在噴氣式戰機研發領域擁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 日本航空自衛隊F-4EJ「鬼怪」Ⅱ戰鬥機結束戰鬥飛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先後從美國引進生產F-86F「佩刀」和F-104J兩種戰鬥機,前者解決了航空自衛隊戰鬥機的有無問題,後者使航空自衛隊首次擁有超音速戰鬥機,在截擊作戰中能夠快速抵達截擊點,對蘇聯高速戰機進行識別和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