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紅色毛驢,曾保衛中國領空,短小精悍的伊16戰鬥機

2020-12-15 哈雷的研習社

說起蘇聯的戰鬥機,大家印象都是蘇-27,蘇-30這類主流戰機,這次再來介紹一款,與P26戰鬥機誕生於同一時代的單翼機。來自毛熊的國度,蘇聯伊-16戰鬥機,與P26戰鬥機不同的是這款單翼戰鬥機,成為了蘇聯在二戰初期空軍主力,這款戰機性能如何,又造就了怎樣的傳奇之旅?

性能以及武器裝備概況

1935年7月,五一勞動節的紅場上,伊-16第一次向公眾展示,這款由波利卡爾波夫設計研發的懸臂式下單翼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的單翼戰鬥機,伊-16與眾多出生在這個時代的戰鬥機一樣,也具有雙翼機一些明顯的特徵,開放式座艙,短粗的機身。伊-16毛驢採用了,鋼管,木質機身,用少量硬鋁材以及蒙皮,在駕駛員的座椅後安裝有一塊防彈鋼板,(伊-16也是同時代飛機中少有的擁有裝甲駕駛艙的單翼戰鬥機),這個在當時看起來頗為先進的蘇聯小驢,武器裝備如何呢?

最早的伊-16毛驢五型裝備的是兩挺7.62MM毫米施卡斯機槍,由於伊-16的後期延伸型號較多,飛機上武器裝備也有不同的變化,伊-16 10型裝備的是4挺7.62MM施卡斯機槍,伊-16的17型之後的型號,裝備的則是兩挺施卡斯機槍,還有兩門施瓦克20mm機炮。這種蘇聯小驢在誕生之初,的確有諸多先進之處,尤其早期裝備的M-22引擎更是讓這頭小驢擁有了將近400多公裡的航速,在沒有了固定式起落架,機身張線的束縛下,一舉讓毛驢5型成為了那個時代速度最快的戰鬥機。

伊-16的主要技術性能裝備了M-25V型發動機,機身重達1336千克,在空中飛行的最大速度為447公裡每小時,最大飛行高度8320米,作戰半徑:700公裡,機身長度6.13米,機身高度3.25米,翼展面積14.5平方米。武器裝備為4挺7.62mmSHKAS機槍,或者兩挺20mm機炮兩挺SHKAS機槍,也可以掛載8枚RS-62火箭彈。

伊-16戰機三視圖,看起來很可愛的樣子

不過作為在上世紀30年代左右的產物,伊-16仍然有一些無法避免的缺陷,伊-16的機身短小,這樣導致了飛行員在駕駛戰鬥機時操縱起來極為困難,一般都需要比較有飛行經驗的老飛行員來徵服這頭倔強的小驢,為了降低重量,波利卡爾波夫將機身設計得比伊-15還短小,導致飛機在飛行時常無法保持平衡。雖然伊-16本身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但依然沒有影響它進入蘇聯空軍的戰鬥序列。

作戰經歷和實戰表現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蘇聯對西班牙的共和軍進行軍事援助,提供到西班牙共和軍手中的是伊16和比伊-16要較早服役的伊-15戰鬥機。兩款戰鬥機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還不算差,在對抗西班牙國民軍手中德國戰鬥機,義大利提供的CR32'箭'式戰鬥機,速度更快的伊-16戰鬥機,還是具有較大優勢的。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志願隊飛行員,使用俯衝—射擊—拉起—再俯衝的戰術,充分利用了伊-16的高速和優良的加速性能。可謂是在西班牙內戰中痛擊了國民軍。

在之後因為偽滿洲國與蒙古國的邊境問題,蘇聯與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以西爆發了諾門檻戰役,蘇軍空軍在這場戰役中仍然派出了伊-16戰鬥機,雙方在第一階段戰爭中就互相擊落了60多架飛機,日軍的Ki27戰鬥機更是被蘇軍戰機一頓痛扁(這種飛機武備僅為兩挺7.7mm機槍,打伊15戰鬥機都費勁),戰役最後以蘇蒙聯軍慘勝告終。

作為在上世紀30年代飛機,伊-16的時代終將會過去,在二戰前夕的蘇芬戰爭中,蘇聯的作戰思想已經開始顯得落後,而且對面的芬蘭空軍手中不再是一票的雙翼機,而是德國進行援助的BF109戰鬥機,以及從美國購買的布魯斯特公司生產的水牛戰鬥機,伊-16在面對這些同為單翼的戰鬥機,其優勢已不再明顯,伊-16與其他蘇系戰機跟芬蘭空軍對抗時,被芬蘭空軍打擊慘重。(其實這裡面還有其他原因,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空戰戰術思想已經落後,再加上芬蘭空軍的飛行員駕駛戰鬥機的技術較好,所以蘇聯空軍在空戰中吃了大虧)

先說一下,在衛國戰爭中的伊-16表現,在衛國戰爭爆發初期,在蘇聯的空軍序列裡,仍有大量的伊-16-5,伊16-6型等型號在服役。不過在1940年的德國空軍,已經裝備了大量的BF109等先進戰機,無論是從裝甲,還是火力來講,伊-16已經無力應對,在衛國戰爭早期蘇聯空軍裝備的伊16還可以勉強應付德國空軍早期的型號BF109戰鬥機,但隨著BF109G,BF109F,BF109E等改進型號的出現,以及後期FW190戰鬥機的服役,伊-16的性能已經趕不上德國空軍了。

因為伊-16在蘇聯空軍的保有量眾多,在加上之前因為大清洗,人員的大量流失,伊-16後期的改進型號,也並無太大進步,主要就是將前期伊-16裝備的M-22,M-25引擎換成了動力更強些的M-63,M-65引擎。從伊-16-17型後在機身火力上,裝備了兩門施瓦克機炮。

在伊爾二攻擊機服役之前,伊-16還可以掛載8發RS-82火箭彈進行對地攻擊任務,尤其是裝備兩門20mm機炮的毛驢,是當時蘇聯空軍對地攻擊主力。但伊-16最終的改進型號伊-16-24型,也已經無力對抗德軍的戰鬥機。隨著蘇聯拉格-3,拉-5的拉格系列,和蘇聯雅克1,雅克-7,雅克-9等新戰機的服役。伊-16也逐漸退出了蘇聯的空軍序列,剩餘的一部分伊-16也轉變為教練機,退到了後方直到1934年為止。伊-16在二戰中蘇聯的表現並不精彩。但是早在二戰爆發之前,伊-16早已出徵到了當時的中國。

在1937年中蘇籤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答應給中國三筆軍事貸款,包括給中國提供空中的作戰飛機和地面的裝甲力量,還有輕重武器以及彈藥(地面的作戰力量是蘇聯當時的T26輕型坦克,BT5輕型坦克和BA10等系列的裝甲車。)在1937年到1939年間,蘇聯援助了中國985架飛機,由當時的蘇聯志願援華航空隊駕駛,(其中包括伊-15和伊-16兩種主力戰機),駕駛這些的戰鬥機的飛行員,不少是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飛行員,相較於國內的戰鬥機駕駛員,他們的作戰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

幾種中國伊-16戰機塗裝

確定援助中國之後,第一批伊-16戰鬥機經過拆解通過公路運送到中國,之所不用飛的方式來到中國,是因為在中蘇籤訂條約之前,日蘇之間早已籤訂互不侵犯條約,為了避免日本幹涉,只能採用陸運方式運抵中國。蘇聯的這批伊-16戰鬥機可謂是解了中國空軍當時的燃眉之急。在淞滬會戰之後,中國空軍之前裝備的主力戰鬥機,霍克3和霍克2戰鬥機早已消耗殆盡。蘇聯的飛機到達之後,可以說是緩解了中國空軍的壓力。伊-16運抵中國之後,迅速加入作戰。其中參加的規模較大的是武漢空戰,先後參加2.18空戰,4.29空戰,5.31空戰等,取得多次大捷。

1937年,南京淪陷後,日軍沿長江進犯,對駐紮在武漢的中國空軍機場進行轟炸,在1938年二月到五月,進行了較大規模空戰三次,擊落多架敵機。在1938年2月18日,日軍出動12架重型轟炸機和26架96-1式戰鬥機直撲武漢,中國空軍第四大隊負責迎戰,其中第四大隊第22,23中隊負責主攻,21中隊負責掩護。空戰中第21中隊的董明德、楊弧帆、柳哲生、劉宗武四機協同作戰,擊落敵機一架,柳哲生在協同戰友擊落一架敵機後又單獨作戰擊落一架敵機,該中隊其他飛行員又擊落三架敵機。第22中隊與敵機機隊遭遇後,中隊長劉志汗率先擊落一架敵機,中隊其他飛行員相繼擊落4架敵機。第23中隊飛抵戰場後,又擊落兩架敵機。此次空戰中,中國空軍擊落敵機12架(10架戰鬥機,兩架轟炸機)。但是我方損失了5架飛機,以及犧牲了5名駕駛員。

1938年,4月29日,日軍出動了12架戰鬥機和36架轟炸機,轟炸武漢三鎮,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和蘇聯志願援華航空隊共60餘架飛機起飛迎敵,以伊-15攔截、引誘日戰鬥機脫離機群分而殲之,伊16攻擊敵轟炸機的戰鬥方案,在經過30分鐘後的空戰中,日軍被擊落21架戰鬥機,狠狠打擊了日本空軍的囂張氣焰。

1938年5月31日,日軍為報復此前的失敗,又出動了36架戰鬥機和16架轟炸機進攻武漢,中國空軍與蘇聯志願航空隊掌握消息後,早已升入高空埋伏日軍,待敵機落網之後,對日軍在採取猛烈進攻,30分鐘內日軍被擊落14架飛機。

在武漢空戰中,蘇聯的伊-16的性能比早期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96艦戰要好,是在武漢空戰中可以連續打臉日軍的重要原因。伊-16戰鬥機進入中國早期還是可以與日機抗衡,(畢竟當時日軍裝備的還是帶有固定式起落架的飛機,性能可能還趕不上伊-16)但隨著日軍裝備的零式戰鬥機等新式戰鬥機的服役,無論是從飛行速度,機動能力蘇聯的紅色小驢都逐漸被趕超,在之後的空戰中大量損失(例如璧山空戰)。1940年,德軍入侵蘇聯後,在中國的蘇聯航空隊,被迫撤回國內,參加衛國戰爭。1941年,陳納德組建飛虎隊(中華民國美籍志願飛行大隊),再次保衛中國的領空,接替保衛領空任務的是P-40等美式戰鬥機。

總結

伊-16,採用了當時在1930年代許多先進的技術,但作為一款從雙翼到單翼的過渡機型,註定了其會被加速淘汰的命運,但在航空器發展史上,刺激了航空工業的進步,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主力戰鬥機簡傳
    ,補充困難,但滿腔熱血的年輕飛行員們依然前赴後繼,保衛祖國領空。霍克"是英文中"鷹"(Hawk)的譯音,因此在中國將這款飛機稱為「霍克-3型」,在此之前中國空軍也曾裝備少量霍克-2型戰鬥機,但多用於教練機。霍克三型戰鬥機是抗戰早期空戰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也是當時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號稱「中國空軍四大天王」的空軍英雄高志航、吳鼎臣、閻海文都曾駕駛過,其中高志航就是駕駛該款飛機擊落了第一架日軍戰鬥機。
  • 現代戰鬥機雛形——伊-16戰機,見證蘇聯航空工業騰飛的開始!
    伊-15戰機依舊保持老式戰鬥機的基本特徵伊-16的前身是蘇聯天才設計師波爾卡波夫研製的伊-3、伊-5、伊-6、伊-7、伊-9、伊-10、伊-11、伊-13、伊-15等一系列戰鬥機。其中,伊-3是蘇聯完全自主研製的第一款戰鬥機,而伊-15是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性能最優異的雙翼戰鬥機,以卓越的空中機動性得到了蘇聯空軍的長期青睞。基於這種雄厚的技術積累,波爾卡波夫於1933年研製了極具創新的伊-16戰鬥機。
  • 蘇聯最後一代雙翼戰機,伊-15戰鬥機
    說起蘇聯的戰機,大家也都是比較了解的,其實在早期蘇聯的戰機其實也是一般,蘇聯的戰機真正發展起來的是在二戰時。不過今天小編也要介紹一款比較「古董」的戰機,蘇聯的最後一代雙翼戰鬥機,伊-15戰鬥機。伊-15戰鬥機是當時的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設計的一款單座雙翼戰鬥機。值得一提的是,這架飛機我國也曾使用過。伊-15戰鬥機它在外形上,機身比較短粗,並且整體為帆布的蒙木製骨架單座雙翼機,它有開放式的座艙和固定式的三定起落架,並且還是兩葉式螺旋槳。
  • 圖說:蘇聯最後一種雙翼戰鬥機 伊-15曾經來到中國參加抗日戰爭
    蘇聯與其他航空強國一樣,都開始研發和生產第一款單翼戰鬥機,但雙翼機的時代尚未過去。圖為蘇聯空軍試飛員和早期的伊-15原型機。與波利卡波夫之前設計的伊-5不同,伊-15是當時性能非常出色的戰鬥機,即便與其他各國的同類機型相比,在許多方面都是更勝一籌。波利卡波夫在伊-15上傾注了大量心血,讓它與整個蘇聯的航空工業一樣,進步神速。
  • 紅色飛鷹——抗戰期間蘇聯志願航空隊援華始末
    蘇聯把自己空軍的當家機型給中國送來了。蘇聯援華的戰鬥機主要是伊15(外號「黃鶯」)和伊16(外號「燕子」)。這兩種飛機是當時世界軍機中的先進機型,各有過人之處。伊15是雙翼機,飛行穩定,轉向盤旋性能優異,缺點是飛行速度較慢。而伊16是單翼機,飛行速度快,俯衝、爬升性能出色,不足之處是操縱沒有那麼靈活。
  • 北美上空的雄牛,美國F2A「水牛」戰鬥機,曾予以蘇聯重擊
    在上個世紀30年代航空技術飛速發展,F2A這種新穎的單翼機也吸引了大量海外客戶的訂購,法國、荷蘭、保加利亞和比利時都表現出了購買意願,恰好正處於蘇聯軍隊壓境下的芬蘭空軍也看上了F2A戰鬥機。
  • 韓國客機「誤入」蘇聯領空,警告無效後直接擊毀,269人無一生還
    當時美國與蘇聯正處於冷戰的狀態,美國偵察機經常偽裝成客機穿過蘇聯既定的目標區域完成偵察的任務。當客機進入到蘇聯領空時,蘇聯的防空雷達立即發現目標,並隨之做出了警告,但客機沒有做出回應或停止航行,警告無效後蘇方隨即派出了相應的戰機進行攔截。
  • 紅星鐵翼,二戰中的蘇聯戰鬥機
    波利卡爾波夫伊-15Bis。與基本型伊-15的區別是上主翼改為平直並採用支柱結構。這種飛機參加過西班牙內戰、蘇芬戰爭、抗日戰爭、諾門罕戰役。蘇德戰爭爆發後該機完全不是新銳德機的對手,多承擔對地攻擊任務。波利卡爾波夫伊-153。伊-15系列最後的量產型,也是蘇德戰爭爆發時的主力戰鬥機之一。該機安裝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主輪可收放,主翼恢復為基本型的倒海鷗翼。
  • 建國後中國共擊落多少外國入侵飛機
    後因中方發表抗議次數過多且無多大作用,以至於毛澤東本人都感覺到厭煩,1950年9月16日,毛澤東批示周恩來說:「東北及上海、山東沿海(漁民發現的)均繼續發現美機或美艦侵襲,置之不理是不妥的,若每次抗議則不勝其煩,似宜每隔十天或半月匯集多案抗議一次,請酌辦。」其後,毛澤東不得不向蘇聯求助,請其派出空軍到上海和東北等地幫著中方保護領空安全。
  • 二戰美英都嫌棄的P-39戰鬥機,為何成了蘇聯飛行員的大殺器?
    沒想到的是,在英美兩國被冷落的飛蛇卻受到了蘇聯飛行員的青睞,被應用於各個戰場,成為蘇維埃飛行員獵殺漢斯的利器。蘇維埃空戰藝術之父波克雷什金(也是戰爭期間蘇聯空軍二號王牌)、三號王牌列奇卡洛夫、四號王牌古拉耶夫都曾駕駛飛蛇縱橫沙場,令德國空軍聞風喪膽。 同樣的飛機,在不同的戰場待遇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這就需要從飛蛇的性能說起。
  • 米格-9戰鬥機是蘇聯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我國也曾裝備
    米格-9戰鬥機是20世紀40年代末,在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蘇聯研製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之一,它是由蘇聯米高揚飛機設計局研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就開始研製噴氣式飛機,其中戰鬥機是重中之重。當時蘇聯繳獲了德國非常多的飛機的發動機的整體和部件。當時是仿製德國的飛機?還是自行研製,蘇聯的專家因為這個問題發生了爭論,在經過一番探討之後,決定還是自行研製。自行研製除了面子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德國設計的工藝要求太高,蘇聯的工藝水平無法大批知道德國的相關部件。不過高層決定還是先用繳獲的德國發動機。
  • 殲-7戰鬥機:強悍的第二代戰機,知名的軍機出口品牌
    但事實就是我空軍的殲-7仍然在承擔邊境巡邏、攔截外飄來的高空氣球,隨時準備遂行前線支援作戰任務等,殲-7戰機還在軍中發揮餘熱,與殲-10、殲-11、殲-16等第三代機,以及殲-20第四代機並行不悖。中國是61年從蘇聯獲得了米格-21的全套圖紙、戰機樣機、發動機散裝件,以及當時國內缺少的成品、原材料等基礎上,仿製成功了米格-21,66年首飛成功的原型機被空軍命名為「殲-7」,成為我空軍第二代噴氣式戰機的佼佼者。
  • 重慶上空的鷹:242名烈士血灑長空保衛戰時首都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機,中國空軍以弱搏強  「當時中國沒有航空工業,飛機都是從國外購買,因此數量非常有限。」《中國空軍抗戰史》作者、三峽博物館特約研究員唐學峰說,駐守在重慶的是空軍第四大隊,可用的戰鬥機也只有30架左右。直到1939年6-12月期間,蘇聯空軍志願隊的兩個戰鬥機大隊進入重慶,戰機總數才有約80架。
  • 蘇聯第一代突破音速的戰鬥機,功勳顯赫的米格-19
    儘管米格-17的改進型在加力狀態下已經能夠突破音速,但是蘇聯的米格設計局並沒有滿足於此,他們很快設計出了更加新式的米格-19戰鬥機,而米格-19戰鬥機是蘇聯第一代真正的超音速戰鬥機,從米格-19之後,米格設計局隨即開啟了超音速航空之路。
  • 雙語Bilingual|為什麼中國的戰鬥機都是「殲」字號?
    【中國空軍的「殲」字號家族】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一個小細節:為何中國戰鬥機的名字都是「殲」字開頭呢?【大名鼎鼎的美國P-51「野馬」戰鬥機,其中P即Pursuit的縮寫,代表「驅逐機」,戰後P被改為了F】【蘇聯И-16(伊-16)戰鬥機,其中И是俄語單詞истребитель的縮寫】【德國戰鬥機聯隊的縮寫為JG,J就代表了jagdflugzeuge】【遊戲《星際爭霸》中星靈戰鬥機的名叫Scout,其來源就是一戰英國戰鬥機的名稱】
  • 巴倫支海手術刀:蘇聯蘇-27戰鬥機直接開刀敵反潛機!
    這架飛機很快被蘇聯西北部的雷達發現,第10防空軍第941航空團飛行員瓦西裡 辛巴爾,駕駛著一架36號的蘇-27P重型戰鬥機前往監視攔截這位不速之客。 駕駛P-3B反潛機的揚 塞爾文森機組沒有想到,前來攔截的瓦西裡 辛巴爾上尉是個不太遵守規則的頑劣刺兒頭。
  • 俄羅斯轟炸機在距離美國領空8英裡處被攔截
    美國空軍F-22戰鬥機6月11日上午在阿拉斯加海岸攔截了兩架俄羅斯轟炸機,其中一架從8英裡外進入美國領空,該領空從海岸線延伸12英裡。儘管俄羅斯轟炸機仍停留在國際空域,但周三的攔截似乎是最近記憶中最接近美國領土限制的一次。
  • 紅色鐵匠,外號「桅杆保衛者」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
    提到「機場保衛者」,熟悉蘇聯軍事裝備的小夥伴們立刻就能說出對應名字——米格-29戰鬥機,老版基本型作戰半徑也就約500公裡。妥妥的起飛發射彈藥加返航,何況這還是款雙發戰鬥機,腿短的毛病基本成了米格系列產品一個重要標誌。
  • 前蘇聯/俄羅斯米格-31捕狐犬戰鬥機
    前蘇聯/俄羅斯米格-31「捕狐犬」戰鬥機米格-31的北約代號為「捕狐犬」(Foxhound),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一款雙座全天候截擊機,於1982年開始進入前蘇聯軍隊服役,直到目前仍有超過200架在俄羅斯空軍服役
  • 外網傳:中國在美加邊境部署並擊落F-16戰鬥機
    近日,一則與中國軍隊有關的謠言在美國陰謀論圈子裡流傳開來,一個有著5萬粉絲的推特帳號發帖稱,"美國緬因州與加拿大邊境聚集了數萬名中國士兵,而且上周在密西根州墜毀的一架F-16戰鬥機實際上是被擊落的,那架戰鬥機大概還是被中國擊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