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夏月,綠染嶽塘,美麗如畫。
汽車駛出湘潭市區,沿著北去的湘江行駛了25公裡後,進入湘潭盤龍大觀園招牌大門,一個叫指方村的村子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尹延慶的幫扶村。
嶽塘區荷塘街道指方村總面積9.41平方公裡,總戶數586戶,總人口2368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5戶,422人。上個世紀90年代,許多村民不甘受窮,帶著失望和無奈「逃離」了這裡。直到2009年,嶽塘區引進湖南盤龍投資集團在這裡投資興建盤龍大觀園,大力開發鄉村旅遊,才讓指方村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尹延慶是湘潭市委黨校經濟教研部主任。2018年3月,尹延慶被指派為湘潭市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工作隊隊長,指方村駐村第一書記。從高校到鄉村,從理論到實踐,工作地點不同、工作性質不同、工作內容更是有天壤之別。「第一書記」 尹延慶的指方村故事,也是該村精準扶貧順利推進的紀事。
經過一番調研之後,他得出結論:一是貧困村貧困原因複雜,整體基礎設施薄弱,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鏈後勁還不足;二是貧困村項目資金依然很少,無法彌補全面發展的資金缺口;三是村幹部年齡老化,後備幹部不足;四是村莊空心化、留村人口整體文化程度偏低,開展脫貧工作的勇氣和信心不高;五是貧困村龍頭企業較少,輻射帶動不強。但指方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又處在長株潭生態綠心地帶,根據近郊農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則,適合發展花卉和果木種植,如果把這些優勢發揮好,實現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再依託盤龍大觀園的帶動效應,指方村一定能振興。
駐村後,尹延慶紮實推進精準扶貧脫困工作,一句「有困難,找教授」的戲言,成為了尹延慶用責任遵守的承諾。他逐一上戶走訪建檔立卡困難群眾,宣傳精準扶貧各項政策,激發貧困戶依靠自己努力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熱情。尹延慶鼓勵村民利用資源承包魚塘,在村民遭遇魚群生病的困境時邀請專家團隊進行指導,助力切實掌握養殖技術。
如指方村建檔立卡群眾馮秋泉2018年購買了1000多元的魚秧和1400多元的雞苗,當年土雞銷售收入就有4000多元,2019年1月銷售魚苗2400多元,剩下的雞在2019年銷售成雞和雞蛋又獲2000來元,他於2019年又追加購進了雞苗和魚苗,現在這兩項年獲利穩定在不低於4000元的水平。
2020年初,一場疫情把居民困在了家裡,也把指方村村民的收成困在了地裡。尹延慶深知城市居民無菜可買的無奈,更能對農民的心痛感同身受。思來想去,他決定把兩邊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打通雙方的「信息差」。「集中消費是我們一直在進行的扶貧舉措,但是要在疫情期間保證這項工作平安進行,還是挺有難度。」針對特殊情況,尹延慶調整思路,搞起了「線上集中消費」。
《2020年指方村脫貧戶政策享受一覽表》,是尹延慶2020年初和他的駐村扶貧隊同事一同結合指方村實際情況,創新思路研究出來的「新法子」。在這張表中,村內的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可享受哪些政策補貼都按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分類方式一目了然地列舉了出來。
一張表單,八項數據一一羅列,而這僅僅只是一戶人家的政策補助信息。指方村一共有1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包含422位居民。每一戶人口構成不同,所能享受的補貼也不同,這無疑構成了巨大的制表工作量。尹延慶和他的另外兩名扶貧工作隊隊員卻已經對繁重的工作習以為常,三人不眠不休忙活了一個星期,終於把表格分門別類製作完成。
在駐村的幾年裡,尹延慶習慣性地站在群眾的角度上想問題,針對實際情況思考創新,再加上和團隊反覆打磨,成功做出了一項又一項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好成果。現在,村裡的民意調查從全街道倒數第一名躍升到第二名,指方村也摘掉了「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
不管怎樣,只要用心幹,就會有改變。把自己當成村民,想方設法主動幫,群眾就會從心眼裡把你當成自己人。尹延慶說:「村民來找我訴苦的少了,談發展項目的多了,看著村民笑著和我打招呼,喊我『教授書記』,我打心眼裡高興,覺得指方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楚國良 馮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