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扶貧村裡來了「教授隊長」

2020-12-24 紅網

庚子夏月,綠染嶽塘,美麗如畫。

汽車駛出湘潭市區,沿著北去的湘江行駛了25公裡後,進入湘潭盤龍大觀園招牌大門,一個叫指方村的村子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尹延慶的幫扶村。

嶽塘區荷塘街道指方村總面積9.41平方公裡,總戶數586戶,總人口2368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5戶,422人。上個世紀90年代,許多村民不甘受窮,帶著失望和無奈「逃離」了這裡。直到2009年,嶽塘區引進湖南盤龍投資集團在這裡投資興建盤龍大觀園,大力開發鄉村旅遊,才讓指方村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尹延慶是湘潭市委黨校經濟教研部主任。2018年3月,尹延慶被指派為湘潭市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工作隊隊長,指方村駐村第一書記。從高校到鄉村,從理論到實踐,工作地點不同、工作性質不同、工作內容更是有天壤之別。「第一書記」 尹延慶的指方村故事,也是該村精準扶貧順利推進的紀事。

經過一番調研之後,他得出結論:一是貧困村貧困原因複雜,整體基礎設施薄弱,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鏈後勁還不足;二是貧困村項目資金依然很少,無法彌補全面發展的資金缺口;三是村幹部年齡老化,後備幹部不足;四是村莊空心化、留村人口整體文化程度偏低,開展脫貧工作的勇氣和信心不高;五是貧困村龍頭企業較少,輻射帶動不強。但指方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又處在長株潭生態綠心地帶,根據近郊農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則,適合發展花卉和果木種植,如果把這些優勢發揮好,實現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再依託盤龍大觀園的帶動效應,指方村一定能振興。

駐村後,尹延慶紮實推進精準扶貧脫困工作,一句「有困難,找教授」的戲言,成為了尹延慶用責任遵守的承諾。他逐一上戶走訪建檔立卡困難群眾,宣傳精準扶貧各項政策,激發貧困戶依靠自己努力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熱情。尹延慶鼓勵村民利用資源承包魚塘,在村民遭遇魚群生病的困境時邀請專家團隊進行指導,助力切實掌握養殖技術。

如指方村建檔立卡群眾馮秋泉2018年購買了1000多元的魚秧和1400多元的雞苗,當年土雞銷售收入就有4000多元,2019年1月銷售魚苗2400多元,剩下的雞在2019年銷售成雞和雞蛋又獲2000來元,他於2019年又追加購進了雞苗和魚苗,現在這兩項年獲利穩定在不低於4000元的水平。

2020年初,一場疫情把居民困在了家裡,也把指方村村民的收成困在了地裡。尹延慶深知城市居民無菜可買的無奈,更能對農民的心痛感同身受。思來想去,他決定把兩邊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打通雙方的「信息差」。「集中消費是我們一直在進行的扶貧舉措,但是要在疫情期間保證這項工作平安進行,還是挺有難度。」針對特殊情況,尹延慶調整思路,搞起了「線上集中消費」。

《2020年指方村脫貧戶政策享受一覽表》,是尹延慶2020年初和他的駐村扶貧隊同事一同結合指方村實際情況,創新思路研究出來的「新法子」。在這張表中,村內的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可享受哪些政策補貼都按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等分類方式一目了然地列舉了出來。

一張表單,八項數據一一羅列,而這僅僅只是一戶人家的政策補助信息。指方村一共有1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包含422位居民。每一戶人口構成不同,所能享受的補貼也不同,這無疑構成了巨大的制表工作量。尹延慶和他的另外兩名扶貧工作隊隊員卻已經對繁重的工作習以為常,三人不眠不休忙活了一個星期,終於把表格分門別類製作完成。

在駐村的幾年裡,尹延慶習慣性地站在群眾的角度上想問題,針對實際情況思考創新,再加上和團隊反覆打磨,成功做出了一項又一項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好成果。現在,村裡的民意調查從全街道倒數第一名躍升到第二名,指方村也摘掉了「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

不管怎樣,只要用心幹,就會有改變。把自己當成村民,想方設法主動幫,群眾就會從心眼裡把你當成自己人。尹延慶說:「村民來找我訴苦的少了,談發展項目的多了,看著村民笑著和我打招呼,喊我『教授書記』,我打心眼裡高興,覺得指方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楚國良 馮錦玲)

相關焦點

  • 「偉人故裡綻新顏」 湘潭扶貧長卷報導引共鳴
    湘潭扶貧長卷生動地展現了近年來湘潭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奮鬥歷程和感人事跡,引起了湘潭一線扶貧幹部和普通群眾的強烈共鳴。湘潭市商務局電子商務科科長劉瑾:這個扶貧長卷直觀系統地展示了湘潭近年來脫貧攻堅工作的舉措和成果,讓人感受頗深。今年以來,市商務局通過電商扶貧,幫助貧困村產品銷售額達到1955萬元。同時,還開展家政扶貧、勞務扶貧、消費扶貧等工作,積極組織商務企業參加各類社會大扶貧行動,參與「千企聯萬戶」,把專業扶貧融入到社會扶貧中來。
  • 進村入戶解民憂 精準扶貧暖人心——湖南湘潭供電公司精準扶貧工作...
    國網湘潭供電公司提高政治站位,主動擔當作為,聚焦主責主業,以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升級、光伏扶貧項目併網結算、助力異地扶貧搬遷等行業扶貧為主線,積極拓展新領域扶貧舉措,充當好「先行官」和「連心橋」的角色,為偉人故裡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攜手共同步入小康社會保駕護航。
  • 雲端扶貧路(1)空樹巖村的「實心」隊長
    近年來湖南大力推進精準扶貧,幹部群眾齊心協力,使許多山高路遠的村莊脫貧致富。本臺今起推出特別報導《雲端扶貧路》,講述湖南一批地處偏遠、海拔較高的村莊裡的扶貧故事。永州道縣空樹巖村海拔超過800米,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84%,是湖南省貧困率最高的村之一。在扶貧隊長唐勤勇的帶領下,鄉親們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組建專業打井隊等方式,終於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 道縣審章塘村扶貧工作隊長劉景義:「我是隊長 我得上」
    永州市菸草專賣局駐道縣審章塘瑤族鄉審章塘村扶貧工作隊長劉景義就是其中一員。「我是隊長 得我上」1月24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除夕,劉景義把早幾天永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寫好的上百幅春聯挨家挨戶送完後,已是中午時分,在老婆的催促下才匆匆離村,帶著一家三口趕回150公裡遠的鄉下老家陪母親過年。
  • 惺惺相惜 湖北扶貧幹部千裡寄信點讚湖南「網紅」扶貧隊長
    朱明星記錄自己扶貧經歷的著作《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通訊員 袁靜 桃江縣報導湖南桃江縣商務局駐桃花江鎮大華村幫扶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朱明星因出版《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一書,成為知名度頗高的網紅扶貧隊長。不少讀者千方百計聯繫到他,表達自己的傾佩之情,還有部分來自全國範圍的扶貧戰線幹部寄來信件,共訴衷腸。
  • 初心之路|扶貧隊長陳勝剛:帶病堅守四年,走遍110個村莊
    當了扶貧隊長的「陳老師」寶南村是比較典型的湘南山村,位於南嶺山脈的深山裡,距汝城縣城45公裡。記者乘坐的汽車沿蜿蜒公路從山坡駛下,經過山谷之間一小片平地,抵達了寶南村的政治中心——新建的兩層樓村部。「全村1616人,25個組,110個自然村,脫貧前的貧困人口487人。」談及村裡的情況,陳勝剛先介紹了幾組數據。
  • 赫山駐村工作隊隊長趙理:扶貧路上踐初心
    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益陽報導今年3月,適逢赫山區委組織部和區扶貧辦向全區選派駐村工作隊,此時已經擔任過一年駐村工作隊長的趙理,再次主動請纓,經組織委派來到衡龍橋鎮白石塘村擔任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為決勝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 湘潭這個地方盛產蘑菇,你吃過嗎?
    譚國華初步計算:「土地租金加上政府委託扶貧分紅這兩項,每年就能幫助貧困戶人均增加近2000元的收入。」2020年11月底,湖南蘑蘑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一處6畝地左右的二期標準化廠房建成並投產。公司負責人李貫虹介紹,根據目前的菌種量估算,這一季出菇量將達到同期的1.5倍。跟著食用菌生產基地升級的步伐,食用菌產業多元化扶貧能力逐漸增強。
  • 群眾的貼心扶貧隊長——安徽省銅陵市公路局扶貧工作隊扶貧側記
    為了讓該村早日脫貧致富,駐村工作隊長一任接一任不懈努力,辛勤地撲在脫貧攻堅一線。精準扶貧忙修路,明亮路燈暖人心何汝才,市公路局直屬分局書記,一位在公路系統工作30多年老黨員。2016年4月受市公路局黨委的委派,成為駐中心村第一任扶貧隊隊長,第一書記。何書記到村後,按照扶貧局的要求,對全村126戶建檔立卡戶進行走訪。
  • 三年駐村扶貧 難忘鄉親和村裡的那棵流蘇樹
    這是2017年4月30日淇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扶貧工作組付水安進駐該村的最初印象。    對寺窯村地處淇縣太行深山區,是省級貧困村之一。第一次入村,聽村民介紹該村有一棵流蘇樹,這種樹種在當地罕見,據說是全縣唯一一棵,長在村委會旁邊的石岸上,初夏的流蘇樹枝葉茂盛,滿樹白花層層疊疊,如覆霜蓋雪,清香宜人……    「一戶不能少,全村訪一遍」,這是全體駐村工作人員的「初心」。
  • 怪人·狠人·貼心人——扶貧工作隊長胡長學的故事
    ▲圖為胡長學遍訪貧困戶1、「省裡來了個怪人。」認識省紀委駐村扶貧工作隊長胡長學,通山板橋村幹部群眾是從他「怎麼吃」開始的。2017年,胡長學來村裡,正逢春節時。請上面來的幹部到家裡吃飯,在村幹部眼裡是常規,也很有面子。
  • 記者在扶貧一線丨湘鄉市月山鎮白龍村脫貧攻堅工作見聞
    (記者 陳旭東 攝)三輪驅動 「白龍」騰飛——湘鄉市月山鎮白龍村脫貧攻堅工作見聞湘潭在線8月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龍香玖 曾曉蓉)褒忠山,湘潭最高峰。遠遠望去,雲繚霧繞;走進山間,林木蔭蔽,美不勝收。
  • 孝感市中心醫院扶貧工作隊隊長對話上榨村村民,當好貧困群眾健康的...
    受交通等自然條件所限,村裡經濟發展滯後,村民大多外出務工,不少村民因病致貧。2015年起,孝感市中心醫院組建扶貧工作隊來到上榨村扶貧。如今,村裡環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幾條通村公路全部拓寬,寬敞漂亮的村衛生室建了起來,村民看病方便了,醫療有了保障,村民穩步走上了脫貧路。上榨村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 【中國的脫貧智慧】平涼崆峒:田隊長的扶貧「關鍵字」
    田隊長帶領大夥修路。  「如果山上有洪水下來,水沒處排,不得不從老百姓的田裡過條水路,但是沒人肯讓水路從自家地裡過。」田隊長憶起修路的初衷。  不但不肯,老百姓甚至把農具扛了出來,要和搞扶貧修路工程的隊員們「硬槓」。  「你要是敢從我家田裡走水路,我就挖壞你們的水管子!」  一時間,劍拔弩張。
  • 湘潭夫妻合著長篇報告文學 文藝扶貧作品《與帕共舞》新書首發...
    (記者 陳旭東 攝)一對特殊夫妻合著長篇報告文學文藝扶貧作品《與帕共舞》新書首發湘潭在線12月11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成青)12月10日,市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迎來一對坐在輪椅上的特殊夫妻,他們帶來了兩人合著的新書
  • ...群眾喜愛的扶貧隊長|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我叫張俊傑,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撤併村後,寨章村是合併村川洞大村中的1個自然寨,共有119戶45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73人,貧困發生率37.9%,是街道3個貧困村之一。
  • 湘西女隊長的扶貧路:會議桌上睡了一年,樓梯間摸黑洗澡請男隊員放哨
    為此,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工廠村莊,講述脫貧攻堅中的巾幗故事,展現她們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責任和擔當、智慧和力量、柔情和美麗,彰顯新時代湘女的新作為。今天為您講述的,是駐村扶貧工作隊女隊長鄧和平的扶貧故事。
  • 文化十分丨歌舞劇《大地頌歌》:唱響十八洞村扶貧故事
    過去閉塞落後的十八洞村,村裡人均純收入只有1600多元。自2013年「精準扶貧」首次提出以來,龍隊長帶領村民產業扶貧,農網改造、建設1000畝獼猴桃園等等,讓窮鄉僻壤的苗寨變成鄉村遊勝地,使全村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上跑出扶貧加速度︱德江縣煎茶鎮大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譚雪松
    我是德江縣煎茶鎮大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譚雪松,有幸參與這場戰役,把激情燃燒在戰鬥的歲月,留下永恆記憶。連心活動上群眾送來感恩錦旗2019年3月,經組織安排,我從大路村的聯繫領導成為攻堅隊長,在「大路」上帶領全村群眾跑出脫貧攻堅「加速度」。
  • 扶貧春風暖人心 脫貧致富加油幹
    今年63歲的李愛國,是樅陽縣錢橋鎮宣莊村村民,是村裡有名的勤快人、老實人。靠著李愛國的踏實肯幹,這個三世同堂的一家子過得安穩而幸福。可是天有不測,十多年前,他家庭突生變故,老母親也雙目失明,這讓他不堪重負。他既要生產勞動,又要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母親,還要拉扯年幼的女兒長大。這個原本溫飽不愁的家庭日漸貧困,原本開朗的李愛國終日愁眉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