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章應被移除課本,主要的原因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2020-12-24 小暄暄觀教育

近日,在一個論壇上偶然看到這樣一個消息,博主原本是就嶽飛被摘下了「民族英雄」一事發出了帖子,以供大家討論。正如,「十八路諸侯」齊聚,大家是眾說紛紜,各有各的道理。其中一位這樣說:宋朝已是過去,想想現在的全國大團結,顯然不利,是該摘去嶽飛的「民族英雄」稱號了。儘管,這樣的話語看似沒有「毛病」,但為了著重強調,還特意拐到了魯迅那裡,並認為,魯迅的文章也該全部移除課本,原因竟是,魯迅所處的時代已然不同於現在,那些「吶喊」之類的聲音也該停止了,況且在魯迅的文章中,都以自嘲或他嘲為主,將國人描寫的「一無是處」,頗有「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意味。不僅如此,還特意搬出了《藤野先生》中的一段: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原文略有改動,恐審核不過)

同時,將這幾句話,細細地講解了一番,大意是:

第一,中國是弱國,毫無爭辯,符合事實,但國家弱,不代表中國人就是低能兒,能力的高低與國家貧弱無直接關係,這不等於將活著的、死了的,通通罵了一遍?

第二,給日本人做了探子,誰能曉得,那位探子是不是替罪羊,又或者是在日本人的誘導下做出了糊塗事。再者,日本人要砍了誰,憑當時的國力,哪裡還需要理由?砍了就是砍了,還顧得上周圍誰來看?中國人跑過去了,又說明了什麼,總得有個收屍的不是?

第三,說到閒看斃犯人的人們會喝彩,這恐怕很早就有了吧,素有青天之稱的包拯,懲治過犯人以後,哪次沒有贏得百姓的喝彩?即便在今天,看到那些罪大惡極的人被法律處罰以後,誰的心裡又不感覺到痛快?難不成,號啕大哭一頓,想必會被亂棍打死吧。

第四,魯迅創作《藤野先生》時,是覺得學醫沒有多大用處,從日本回來後,寫下的回憶散文。這就好比,我們串了一次親戚門子,看到對方家裡富麗堂皇,回到家中,是看哪兒,哪兒不順眼,就這點上來說,倒更像是一個出去聚了聚會的婦女,滿身酒氣,指著自己的老公亂罵一通,哪兒都不如別的男人,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家威風。

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作者,應該是就事論事,直接提出富國強民的看法,不應該冷嘲熱諷,含沙射影,都說自己人是低能兒了,又如何看得懂,那深一腳淺一腳的文章。

不由得說,看過以後心頭一震,一代文學巨匠,竟被這樣的質疑,咋看之下,像是那麼回事,有幾分「道理」,但不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魯迅的文筆,我們很多人了解,針對性很強相對當時的背景,常常使人能感受到,那支筆非常的「鋒利」,直切那時的矛盾,更是對新文化運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難道,我們今天的日子好了起來,就該忘掉先賢們所作出的貢獻?這是不是等同於,老子養大了兒子,翅膀就真的硬了,就可以不要老子了?

看不慣一些人的文風,不看就是了,但就此否定一位文學巨匠,實實的不應該。要知道,否定的不單單是一個魯迅,如若全部移除課本,是對中國文化的不尊重,這樣的冒犯,可不是,打幾個巴掌,就能解決的。

今日話題: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關注小暄暄看世界,每日與您分享不同的教育話題。#教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都愛「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呢?
    稍後,女員工去給上司送資料,離開時注視了一眼比自己沒大幾歲的老闆,心裡酸楚:「好羨慕他,這麼年輕就當老闆了,開公司,開豪車。哪像我,租房住,擠地鐵。」老闆起身送房東出門時,望著她離去的背影感嘆:「好羨慕她,每月只用收房租就行了,哪像我,壓力這麼大,經濟不好,房租都拿不出來。」
  •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美國國會表示:中國海軍趕超美國?
    圖為中國海軍艦隊相信許多人都曾或多或少的在軍事新聞中看到類似中國海軍將趕超美國這種信息的文章,通常都說中方的海軍力量極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段會趕超世界第一大國美國,但至於多長時間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首先,如果我們想要知道美國國會為何會這麼說,那就必須來了解一下美國。可能美國在許多人眼中是超級大國,是許多國家不能和其相提並論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們都太高看美國了,縱然目前美國在科技領域領先於世界各國,但一個國家永遠不會全方位的顧及到自己的發展。
  • 大話降龍:劣神少主認為兄長是「沒用東西」,純粹長他人威風,滅自個...
    永遠不要去抱怨生活,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給的。即將為你分享《大話降龍》漫畫,漫畫講述降龍與伏虎同居的生活,以及與太白老仙和二郎神每天相愛相殺,成為天宮上的一道風景線。大話降龍:劣神少主認為兄長是「沒用東西」,純粹長他人威風,滅自個志氣
  • 人生感悟:別太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文丨駿非01總有人妄自菲薄,自我貶低自己,覺得別人很厲害,自己一無是處。他的成功有很多綜合的原因,如家世,背景,自身努力,但最主要還是他把握了時勢,時勢造英雄,現在是網際網路英雄時代。做如現在是種菜為好漢的年代,他可能還不如你。現在的成功者一直能保持基業長青嗎?這個誰也說不準,馬雲說他阿里巴巴可以持續百年,他除非是先知,這只不過是激勵人心的宏偉藍圖而已。
  • 建議課本取消《背影》,移除魯迅,是教育思想的進步還是倒退?
    近十餘年以來,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呼籲要求從語文課本中刪除刪除《背影》、《劉胡蘭》、《誰是最可愛的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要求歷史課本刪除嶽飛、文天祥等人物,提出的理由還真是千奇百怪。「橫挑鼻子豎挑眼」導向不良的文章《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和《背影》前幾年先後被專家點名要求移出課本。前者理由是太過於血腥暴力,教壞小朋友。
  • 繼魯迅被移出課本之後,明朝資本主義萌芽也被移除,這回我支持
    魯迅文章被移除課本已經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與此接踵而至的是明朝資本主義萌芽也被移除中學歷史課本。魯迅文章是否該移出中學課本不做過多探討,但明朝資本主義萌芽被移出中學課本乃情理之中。早在許多年前,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就被史學界認為是五大偽命題之一。
  • 專家建議課本中移出文章,五代之後我們的文化之路是否越走越窄
    所以我們的課本中大多數為古文,近代中也出現了很多詩人和作家,在幾代人學習之後,突然有相關專家建議從課本中移出這些文章,具體是什麼原因我們一起分析分析。專家建議從書中移出這些文章,主要有以下這些原因:第一點:對於現代一些法製法規的相矛盾。
  • 魯迅的一篇文章,打破了世俗偏見,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在課本中
    在這樣的民族歧視與打壓下,藤野先生仍不忘平等對待,這恐怕是魯迅能這樣記住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有關藤野先生的一些細節也有在文中提起,比如他穿衣不講究又有一次上課不打領結,讓人不難想像一個嚴肅學者的可愛一面,從對講義的細心指正到對魯迅不再學醫的惋惜,都體現出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喜愛。
  • 魯迅10多篇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這樣做有何利弊?
    能有30多篇文章被請進教材供學生來學習,放眼歷史,魯迅無疑是古今第一人,即使像李白、杜甫那的詩歌巨匠,也難以享受到這麼高規格的殊榮。可見,魯迅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文化界,他的文章被不同讀者當作精神食糧。然而,從前10多年起,出現了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魯迅的10多篇經典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去魯迅化」似乎成為一種不可逆轉趨勢。這樣對待中國現代第一大文豪的做法是否欠妥?這樣做有什麼利弊?魯迅的文章到底該不該退出課本?下面,具體來分析這些問題。
  • 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第1頁:網友為魯迅叫屈 第2頁:廣東保留魯迅《祝福》換《藥》    高中課本大「變臉」 「魯迅大撤退」惹爭議    網友熱議高中課本大「變臉」  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  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魯迅曾孫女周璟馨: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對魯迅的文章不了解
    對當代文化人來說,魯迅無疑是文化界的裡程碑,他的文章像一把利劍深深的扎進文人的心中。在最黑暗的時代,用自己的思想迎來了新文化時代的曙光,曾有偉人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對於大多數人缺乏閱讀經歷,無法觸及到這其中的靈魂,以至於錯過了閱讀中的經典。就連魯迅的曾孫女周璟馨也稱:"讀不懂魯迅的作品,對文學不感興趣"。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得出結論:先生作品確有減少,我們那時好像每冊有幾篇,現在初中每冊1至2篇,但也並沒有完全移除教材,甚至先生作品都放在單元第一篇,這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教材裡逐漸減少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 《狼牙山五壯士》為何被移除課本?專家給出解釋,卻令人憤慨
    家長們光顧著電視臺去了,你們有沒有發現,最該培養孩子精神面貌的課本也把《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誰是最可愛的人》等紅色經典課文給移除了。 這篇課文是真實發生的故事,戰地記者在抗戰勝利後將他們5個人的事跡寫出來,並發表在《晉察冀日報》,這篇文章在報上受到讀者的熱烈反響,之後就被選入了課文。但是在2010年9月,有些版本的小學語文課本把這篇課文移除了,後來學生家長不同意將這麼盪氣迴腸的愛國課文刪掉,這篇課文才又在2018年重新回到課本。
  • 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知道這根本就是個謠言,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裡好端端地放著呢,白紙黑字,如假包換。2019年,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澄清了事實,在新發行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此外,很多學生家長應該也知道,魯迅文集《朝花夕拾》早已列入中考內容,除了《朝花夕拾》,有些省區的中考還包含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 語文課本多篇文章被刪,少了黃繼光、劉胡蘭,卻多了西方名人
    還記得在我們那個時候,手機、電腦並不是很普及,在剛剛開學發教材書的時候最先要看的就是語文書了,一定要看看目錄上有沒有自己感興趣的標題,然後再去看課文。如果發現了有意思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時,也是會馬上讀兩遍。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漢字」主要指什麼?
    魯迅確實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話,但首先提出廢除漢字的人並不魯迅,而是當時北大教授錢玄同。而介於魯迅本人的社會地位及在中國文壇上的影響力,作為附和者的他反倒被以一種後來者居上的姿態推上了風口浪尖。
  • 讓孩童感到晦澀的魯迅,卻徵服了一批成年人?為何魯迅這麼受歡迎
    而在顏小二心裡,正是因為這種拯救,魯迅得以在國內獲得這樣高的評價。1、年少不懂魯迅文,讀懂已成書中人我們大多數人第一次接觸魯迅,應該是在語文課本上,顏小二第一次與魯迅先生「見面」,便是在語文課本上。時光荏苒,脫了孩子的脾性,多多少少也有了點生活經歷,顏小二再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時,才發覺文章哪裡是晦澀,有些人性的背陰面,若是沒有見過,便難以理解。這種感覺就好像,旁觀時不鹹不淡,只是看稀奇,當自己成為戲中人時,才知這「悲情戲」背後是有多苦澀。
  • 魯迅先生偉大的文學家,《朝花夕拾》中諷刺性的批判,一針見血
    我想大家對魯迅這個名字一點也不陌生吧,從我們在學生時代,他就出現在課本當中,他是我國第一位白話文小說的作者,原名叫周樹人,他是棄醫從文的偉大人物。也許,當我們是學生時代的時候讀他的文章並不會有什麼感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去細細品讀一下,一定就有了不同的感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魯迅的《朝花夕拾》裡的一些文章和感受。《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魯迅認為,把自己以前發生的事情,放在現代來寫,會讓自己產生不同的感悟和想法,值得自己好好地去思考。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悲慘結局到底誰造成的,自己或是他人?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最開始是在《新青年》發表的,後來放入了《吶喊》。魯迅先生,曾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作品。魯迅先生是無產階級,他在創作文學的時候同時也在革命。原名周樟壽,後改樹人。雖然魯迅先生的家庭是封建派的,但是他不是,他去上了私塾,但是兒時的他極為不聽話,經常被老師打罵。畢業之後,魯迅先生一開始是學醫的,後來因為看見這個社會是如此的不幸,所以乾脆棄醫從文,拿起了筆,開始創作。《孔乙己》說的是社會底層小人物孔乙己的故事。鎮上的鹹亨酒店是大多數人都會去坐坐,買一碗酒喝喝的地方,就和王利發的裕泰茶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