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Rumor:一個需要澄清的概念

2021-01-10 人民網

摘要: Rumor是一個需要澄清的概念。本文試圖從rumor的詞源出發,結合已有的國內外研究文獻,分析rumor在翻譯和使用過程中的誤區,尋找流言和謠言使用混亂的根源,並就rumor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實踐提出分析與思考。本文還就流言作為輿論進行傳播、中西方對rumor研究的不同研究語境,以及如何在淨化網絡環境與培養公民意識之間尋找平衡點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 流言;謠言;網絡環境

一、引言

在網際網路普及的現代社會,與原來的流言和謠言通過人際傳播擴散速度和範圍不同,網絡信息傳播日益便捷,傳播範圍可以擴散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而一旦失實、錯誤的網絡謠言快速傳播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輕則引起恐慌,重則甚至可能引發重大突發事件,對社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2013年8月,全國公安機關集中開展了打擊網際網路上有組織地製造傳播謠言等違法犯罪的專項行動。網絡紅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利用網絡謠言製造的事件公開後,大量微博大V 主動在網絡上和秦火火撇清關係,並刪除以前轉發秦火火的造謠微博。

虛擬環境為不法分子利用網際網路平臺進行謠言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然而,在虛擬環境下,信息真偽變得難以分辨。網絡中傳播的信息在未經得到證實前都面臨成為網絡「謠言」的風險。面對網絡謠言治理的現實情況,有學者特別指出,「編造出來的網絡謠言確實可恨,但當局需先弄清謠言的定義,明確管制界限」,「謠言和流言是交叉的」 。基於對流言、謠言和網絡謠言認識的混雜性,因此,Rumor是一個需要澄清的概念。本文試圖從rumor的詞源出發,結合已有的國內外研究文獻,分析rumor在翻譯和使用過程中的誤區;文章試圖改變目前學術論文、著作以及翻譯作品對rumor翻譯、使用混亂的狀況,並就rumor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實踐提出分析與思考。

二、rumor:流言VS謠言

(一)含混不清的兩個詞

謠言是什麼?流言是什麼?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這兩個詞的內涵和區別在哪裡?

「流言」與「謠言」,其實是在中文領域含混不清的兩個詞。由於意義既有相近的地方,又有細微差異的地方,因此存在不當使用或錯用的現象。此外,就國外的學術著作翻譯來看,由於中文的流言與謠言對應的英語單詞都為「rumor/rumour」①,而不同的譯者選擇的用詞卻有所不同,造成了同一個單詞被翻譯成「流言」、「謠言」,甚至其他,如「傳聞」、「傳言」等。最為典型的為:《On Rumours》(Cass R.Sunstein)譯為《謠言》,《Rumeurs:Le Plus (Jean-Noel Kapferer)[法語]譯為《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Rumor and Gossip》(R?L?羅斯諾、G?A?費恩)譯為《流言》,《The Psychology of Rumor》(Allport G.W.,Postman L.)譯為《謠言心理學》。《晚清社會傳聞研究》的作者為迴避「謠言」可能帶來的惡意判斷,「認為將其譯成「傳聞」似乎更為合適」。 因此,可見「rumor/rumour」的翻譯並不一致。

(二)rumor翻譯和使用的不同態度

對於rumor(「流言」與「謠言」)的翻譯與使用,不同的研究者表現出不同的態度,表現出研究者對於rumor褒貶性判定的立場;同時,隨著漢語的不斷發展流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對謠言的界定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過程;英文中隊。

1.難以區分的rumor

上海大學程中興的博士論文《謠言、流言研究:以話語為中心的社會互動分析》中特別指出了「流言」與「謠言」用詞混亂的現象,「作為一種日常語言中的概念,人們在使用它們的時候是隨意的,完全依賴於個人的傾向和認知」,並認為「無論是從今之謠言、流言之義,是從古之謠言、流言之義,對謠言和流言作嚴格區分是沒有必要的」 。邵培仁認為,「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很難確切知道謠言闡釋的真正源頭,且流言與謠言常相伴而生,相互轉化,所以二者也往往難以區分」 。顧曉燕認為,「當下對就這些概念的認識相當模糊,當人們使用謠言、流言、網絡謠言、網絡流言這些「能指」進行論述時,相同能指對一種陳述真實度的判斷可能大相逕庭」 。

2.需要予以界定的rumor

但仍有研究者提出需要界定謠言與流言的概念,認為兩者並不是等同的。「人們很多時候將『流言』與『謠言』混為一談,但事實上,謠言應該只是流言的一種,並不是所有流言都是謠言」 。郭慶光教授也區分了流言和謠言的不同特點,「流言有自然產生的,也有人為製造的,但大多與一定的事實背景相聯繫;而謠言則是有意憑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陳力丹教授從輿論學角度探討了流言的特性,「無論流言是否有個別人故意造謠,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眾的廣泛傳布,一旦形成這種態勢,流言就成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形態的輿論」 。

3.作為中性化的「謠言」

在對流言與謠言概念界定和文獻梳理的過程中,筆者還注意到一個現象。有部分研究者認為,在謠言概念的大範圍內包含不同的謠言類型:謠言有真實和虛假之分。胡泳認為,「謠言就是真實的」,「謠言常常作為一種社會抗議而出現」 。周裕瓊在多篇論文 中均認為,需要客觀地考察謠言,去除對長期以來對謠言「消極負面」的看法,謠言應該是「中性詞」,不應該讓謠言貼上「惡意」、「誹謗」的標籤。當然謠言的確也可能事後被證明為真實陳述,是「真實的謠言」 ,儘管真實與謠言表面上看矛盾,但正是在這種中性化認識謠言的邏輯下,「謠言」才有可能是真實的。這些研究者都是把謠言當作一種中性詞來進行闡釋和研究。

4.作為古代 / 現代漢語中的謠言

此外,古代漢語與現代含義中的「謠言」含義有所不同,呈現從中性詞向貶義詞的轉變。《辭海》中對「謠言」的解釋有兩個含義:第一個為「民間流傳的歌謠或諺語」,相當於「謠諺」的含義(歌謠和諺語的合稱。二者都是口頭創作,短小精煉,便於流傳。其中頗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謠多有韻,可歌唱。諺也有不少是韻語。)第二個為「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捏造的消息」,相當於「謠諑」的含義(造謠毀謗) 。由此可見,簡單地說,古代漢語中的「謠言」包含中性的「謠諺」和貶義的「謠諑」兩個含義。「古漢語中,謠言一詞本是個中性詞」。但也許正因為謠言的另一個解釋為「捏造的消息」,因而「隨著語言的發展和人們使用中的約定俗成,謠言的第二個意義逐漸取代了第一個意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謠言」定義為「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 。劉建明也認為,「謠言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事實描述,有時帶有誹謗的意見指向,它不是中性的傳聞,而是攻奸性的負面輿論」 。由此表明,「謠言」古代含義的中性理解,已經逐漸淡化,形成以貶義理解為主的含義。

5. Rumor的英文界定

對於Rumor的翻譯,《朗文當代英語辭典》的定義:「Unofficial news or information, perhaps untrue, which is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a story or opinion based on rumour,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true」 。從英英翻譯可以看出,Rumour傳遞的信息內容可能是不正確的,但並沒有表明一定是不正確的、虛假的含義。因此,如果把英語文獻中的Rumour直接翻譯成「謠言」並不妥當,反而會有與「流言」「傳聞」「閒話」相混淆的可能。而英語詞彙中,似乎並沒有中文語義為「謠言」(untrue rumour)直接對應的英文單詞,「英文中並不區分『流言』與『謠言』,均以rumor 稱之」 。英文文獻中使用rumor,更強調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而非中文含義中的虛假性;要表達貶義、虛假的含義時,往往用false rumor 。以上原因均不同程度造成了目前翻譯與使用的混亂。

6.其他 與rumor相近的詞

對非官方的小道消息傳播,除使用「流言」與「謠言」外,還有其他詞的使用,如傳聞、傳說、都市傳說、閒談等。「流言同謠言、傳言、傳聞、傳說、蜚語、訛語、謊言、讒言以及古語中的謠諑等詞彙都極易混淆不清,事實上它們也確實存在許多共同之處,有些詞甚至可互用」 。傳聞中的「傳」有口口相傳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人際傳播面對面進行傳播聽到的消息,屬於小範圍內的交流內容。「傳聞是閒聊或針對某人的閒話,話題集中在無聊的事情上,其內容有時是事實,有時卻不是事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流言與傳聞有些難以區分,尤其是在難以確定消息的真偽、興趣集中在無聊的個人小事上時。由此看來,流言與傳聞這兩個概念是一致的」 。流言與傳聞相比較,前者針對的是事件,傳聞針對的是個人問題,並不是說兩者沒有區分的必要,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事件中的人與人所處的事件往往是含混不清的。還有一種對流言的認識,認為流言是指「人們所描述的那種隨歷史發展而變化的習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現象;還是在某一群體中以聽傳或類似的交際方式傳播的信息」 。此流言的概念,更多地可以理解為是傳說,人們對傳說在人際間的流傳之義。都市傳說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民俗文學風格,給聽者帶來新奇或恐怖的感覺,「儘管謠言的內容也許和都市傳說略有不同,但它在傳播過程中,也被認為是有關真實的敘述,並且在敘述風格上與都市傳說有著非常相似的消極特徵」 。總之,與流言(rumor)相關的詞,數量較多,意義比較相近,但也有細微的差別。

三、對rumor的界定

以上已說明了最易混淆的「流言」與「謠言」兩詞的關係,以及與傳聞、都市傳說、閒談等概念間的關聯。但事實上,這些詞不僅因為差別細微,最主要的是它們從內容上來加以分辨也許是可能的,但在實踐中進行分辨卻比較困難。因此,為改變目前學術論文、著作以及翻譯作品對rumor翻譯、使用混亂的狀況,本文認為,不管是基於古代漢語的理解還是向現代漢語詞義的延伸,以及英文中rumor的中性化理解,目前使用「謠言」的含義時,如果不與日常通俗理解相違背以及與其他和「謠言」相關的詞相混淆,還是以貶義來理解為好。

(一)根據傳播動機的劃分

因此,鑑於對傳播內容真偽無法準確分辨的特點,使用一個中性化的詞來統一比較合適。杜駿飛對「流言」的認識,代表了這種廣義的認識。「傳播學中的『流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的英文『rumor』的譯詞,實際上涵蓋了傳聞、流言以及謠言等的含義」 。針對不明確的信息或傳言,一時無法判斷其褒貶的(即使經過一段時間後認定是不符合事實的「謠言」),都以「流言」相稱。流言哄傳,之所以社會影響廣泛,一個根本原因是它在傳播之時被人們信以為真或者至少認為被傳播的信息有真實的可能性,因此,為了從學術上更確切地描述這一傳播現象,有學者也將其概括為「流言」 。

流言與謠言含義,「根據傳言製造者的動機的不同,傳言可以細分為流言和謠言,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無意識傳播,後者則是有目的地捏造,一般懷有惡意,為的是造謠生事」 。對惡意造謠的行為,我國均有明確的定罪量刑裁定。根據我國《刑法》第105條多款對以造謠等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編造和明知編造而故意傳播恐怖信息等行為做出有罪規定;《國家安全法》第四條「危害國家安全的其他破壞活動」第二項包括了「捏造、歪曲事實,發表、散布文字或言論,或者製作、傳播音像製品,危害國家安全的。」因此,散布具有主觀惡意的謠言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將「謠言」定性為中性詞而放棄了其貶義性的含義,將造成司法判定的混亂;就此而言,將謠言劃入貶義詞也有助於語詞與司法條例的統一。

(二)並不是所有的流言都是謠言

流言的基本特點是未經官方證實、內容真偽難辨。流言包括了經證實後是真實的和經證實後是非真實的兩種,謠言指的是經證實後非真實的流言。也可以說,謠言是流言的一種,但流言不一定是謠言。因此,針對無意識傳播不明確的信息或傳言,而不是故意造謠的狀況,筆者將此概念界定為「流言」;當然,這種無意識的傳播特徵也從某種意義上符合網絡傳播真假難辨的特徵,因此將網絡中的流言稱之為「網絡流言」。

既然已將謠言作為貶義來理解,則謠言就是指虛假的言論。儘管流言事後的確可能認定其為真實的或情況屬實,針對此前真假難辨的情況,則認定為「流言」,即使事後認定為虛假,則可再次追加此流言為「謠言」。也即,當真假尚難以判斷時以「流言」相稱,而不是冠之以「謠言」,事後再認定其為「真實的謠言」。凡是稱為「謠言」的,往往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其為虛假,或官方通過闢謠登方式認定其為假。這樣避免了用詞的混亂,也不至於因為無法短時間內判別真假而錯誤定性。綜上,流言是指未經核實而在私下廣泛傳播的信息;謠言是指被官方闢謠或事後證實為虛假的信息。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電院本科學子在人工智慧頂級期刊 IEEE TPAMI 上發表論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學子陳思哲基於畢業設計內容撰寫的學術論文《Universal Adversarial Attack on Attention and the Resulting Dataset DamageNet》(合作者為自動化系本科生何正保、碩士研究生孫程錦、楊傑教授、黃曉霖副教授)被人工智慧頂級期刊IEEE
  • 北大新傳必讀論文:胡泳、陳剛|論文周02
    「信息的可識別性」、「自我決定權」等概念,如果能夠應用在隱私保護的原因、措施類題目中,一定可以作為體現個人特色的亮點。但是,一個時代的領導者不會領導下一個時代。今天的技術精英如果把握不好機會的話,最後也會走入自己的黃昏。
  • 寫論文出現了問題?這裡有一篇乾貨寫作指南請收好!
    今日看點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學生,或者是想繼續從事學術研究的小夥伴來說,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是困擾很多學子的一個實際問題。近日,中傳文產雲書院邀請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教授宋朝麗老師做客直播間,她從自己的寫作經歷出發,詳細介紹一篇優秀論文的誕生過程。乾貨滿滿,不容錯過!
  • 非典型中文學子的藍天嚮往
    這還要從我這個非典型中文學子的畢業論文說起。我的畢業論文研究的是劉慈欣的《三體》,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宏大的宇宙環境、深不可測的多維空間、久遠的時間跨度、宇宙社會中未知的參與主體、神級科技文明等「大尺度」引發的震撼歷久彌新,這與人類現實生存空間的渺小和時間的局限形成巨大落差,這種對比常常使我對歌德提出的「崇高美學」產生共鳴,我對藍天越來越感興趣,我想儘可能離這份魅力更近一些,更真切一些。
  • 它又是如何查重論文?
    臨近畢業,學校忙於論文查重答辯。我們都苦於沒有查重軟體進行提前檢測,很多畢業生都到網上找一些論文查重的軟體,都想找到中國知網查重入口,甚至異想天開地找到免費的知網查重入口!那麼,中國知網查重入口在哪它又是如何查重論文?小編給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 SCI論文屬於核心論文嗎?
    sci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而核心期刊則是中國國內的一種期刊分類方法,雖說是兩種概念,但有時二者是可以共同存在的,比如一個刊物既是國內核心期刊,同時又被SCI檢索,成為SCI期刊,這種情況下,作者發表了該期刊論文,這篇文章既是SCI論文又是核心期刊論文,一本SCI期刊是否能算作核心期刊,這要看期刊的具體情況。
  • 這家公司緊急澄清沒有炒概念
    A股概念多,現在又多了一個「潛隱式後攝」,跟這個概念有關的就是今日漲停的沃格光電。1月9日早間,沃格光電在上證e互動上回復投資者時表示,公司全程參與一加手機潛隱式後攝技術——電致變色技術,主要工藝工程技術由公司研發。
  • 寫在畢業季之前-正視論文查重
    眼看剛過畢業季沒多久,新一屆的畢業生也要迎來畢業論文折磨的「曙光」。說到畢業論文,就必須要說到畢業論文檢測,說到論文檢測,就一定會講到「中國知網查重」。我們先不說「知網查重」,許多當今學子們都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論文檢測重複率,這不是折磨我們畢業生嗎?以前的畢業生也沒有什麼知網查重,PP論文通行證、萬方維普之類的查重軟體啊。」論文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其實是社會教育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結果。
  • 交大學子作品閃耀國創年度盛會!
    交大學子作品閃耀國創年度盛會!最終評選出「我最喜愛的項目」20項、「最佳創意項目」20項、優秀學術論文20篇、「最佳創業項目」10項。交大共2篇學術論文,2項創新訓練項目進入到國創年會評審環節,經過現場答辯評審,我校論文《南非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基於語料庫的研究》(指導教師:郇昌鵬,第一作者:外國語學院王岱可)和論文《基於Cas12a/crRNA一步式快速靈敏的食源致病菌檢測方法》(指導教師:丁顯廷,第一作者:致遠學院王韻晴)兩篇論文獲得「優秀論文獎」以及「優秀指導教師獎」。
  • 能夠復現的好論文,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我們並不喜歡找論文作者要代碼並使用它們,這不僅僅是因為害怕使用沒有描述文檔的研究級代碼。Chris Drummond 將使用作者的代碼的方法描述為「可復用性」,並提出了一個非常鮮明的論點:即我們非常需要論文能夠被復現,但這對於好的科學工作來說,這仍然是不夠的。一篇論文應該是具體工作的科學升華,它代表了我們所學到的和現在所理解的東西,從而使新的實驗結果得以出現。
  • 【圖文】南平SCI期刊論文需要多少錢
    南平SCI期刊論文需要多少錢當然了對於論文研究方向知道後,進行論文的各項準備以及閱讀要投稿刊物所收錄的往期論文,從而可以得知論文的撰寫格式和規範上的一些要求,也會知道論文的各個要求等,對於細節的問題大家可以直接諮詢華盛論文網進行諮詢。
  • 蔡英文論文再掀波 前"太陽花"成員喊"可疑"
    蔡英文的LSE博士學位論文引發不少爭議,即便蔡曾多次提出澄清,並將論文原稿公布,外界仍對蔡英文論文存疑。前太陽花成員妖西(劉敬文)稍早表示,任何有良知和理性常識的人在了解相關事實後,都會同意蔡的論文與學歷問題相當多,「非常可疑」。
  • 人民直擊:親,代寫論文需要嗎?
    對方回覆:「實體公司,轉戰線上,百位寫手,專人專項……如有需要,加微信或者QQ。」淘寶諮詢截圖。受訪者供圖易奇添加了店鋪提供的微信,對方自稱是公司客服,會根據易奇對論文字數、查重率等方面的要求提出定價。「為什麼不在淘寶上溝通?」
  • 乾貨英國essay論文知識梳理
    簡單來說,它就是一篇圍繞某一個特定主題展開分析、推測、比較和闡述的文章。 Essay類型 Essay有許多種,大家對於主要的Essay類型也很難達成完全的統一。
  • ICLR Rebuttal結束,有72%的論文分數絲毫未變
    也就是說,如果作者在一個小時之內,完不成新實驗,那麼他這次的ICLR 2021之旅基本上就涼了。作者特別苦惱,在reddit上將整個過程講述了下來,並表示:ICLR真是爛,以後再也不給它投稿了:我們有篇論文的研究在幾個基準上實現了SOTA,我們向ICLR提交了這篇論文。
  • 高質量的論文摘要,是如何提升論文可見性的?
    以下列出了兩種標題結構,你會發現當搜索一篇論文的時候,右邊的形式會讓你更加容易精準搜索,那是因為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和方法下運用了關鍵詞。然而,右例雖然通過優化摘要內容和架構提升了可見性,但作者仍需要以論文實用性作為優先標準。論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表達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無論搜尋引擎的優化功能多強大,論文本身具備的溝通交流使命,應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
  • 論文答辯PPT需要注意的十一個細節
    現階段,畢業生們聽到就想結束的對話莫過於是:「畢業論文寫完了嗎?」「重複率查了嗎?」「答辯PPT做完了嗎」……從2019年起,某翟讓教育界掀起的一股整治學術不端的熱潮後,畢業論文查重,畢業論文降重,畢業答辯這一套畢業過程,
  • 一窺ACL 2018 最佳論文
    結果中體現出的這種模式表明 RNNG+束搜索的組合可以作為正常人類語言處理中的語法處理的一個不錯的機理解釋模型。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們構建了一個神經網絡用於給追問的問題做排名。作者們模型設計的啟發來源於完全信息情況下的期待值:一個可以期待獲得有用的答案的問題就是一個好問題。作者們根據 StackExchange 上抓取的數據研究了這個問題;StackExchange 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在線諮詢平臺,其中有人發帖諮詢以後,別的用戶會在下面追問起到解釋澄清作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了解狀況、幫助到發帖人。
  • 第9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頒獎活動在廣州舉行
    第9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頒獎活動在廣州舉行 2019-11-10 1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論文的「八股」寫作法
    學術論文題名中使用的詞語要儘可能地使用關鍵詞表中的規範詞語,以便於論文傳播中的摘引和檢索。總之,一個好的學術論文題名,應該是一篇論文內容精華高度濃縮的那「一句話」,並體現標題的功能(提示、導讀)。作者應該儘可能把論文中最重要、最需要讓讀者了解的主題思想用一句話概括出來,讓人一看題名就有興趣閱讀論文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