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弘陽地產年度大作·蘇州湖西上辰被正式授予「非遺文化基地」殊榮。並啟幕「傳習姑蘇」為主題的非遺展,讓世人看見非遺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時代之美。
不負蘇州居住天堂之名
湖西上辰無愧為時代超配社區
一座東方水城,讓世界讀了兩千五百年;
一個現代工業園,用數十年時間磨礪出中國新一線城市。
這就是蘇州,古今同韻,經濟與文化同頻發展的東方魅力都會。讀懂這座城市,根植地脈文化,提煉時代生活美學。無疑是對這座城市最大誠意。
「湖西上辰」作為弘陽地產聯袂省建獻給時代,獻給蘇州,獻給相城一個超配社區。除了非遺和澄懷園的打造,地脈文化的相融,更從交通、區域、教育、景觀、配套、物業、品牌…全維度為城市超越居住想像。如身處大湖西CID區域的成長性,與蘇州中心9公裡的城市配套,與蘇大實驗為鄰的學府資源。以及55萬方超大規模的純住區,以及5.7萬方「雙生蘇州」美學園林景觀,亦或是大面寬,通透採光的戶型……無不體現了弘陽地產,匠著中國心的決心和自信。
湖西上辰被授予「非遺保護傳承基地」
首次開創地產項目先河
湖西上辰所在的板塊,是在弘陽進入蘇州第十年傾力打造的重磅項目,是對蘇州這座城市十年洞察的結果。用「雙生蘇州」的概念營造社區美學,特邀非遺傳承人香山幫凌家第三代傳承人凌蘇紅先生,帶領香山幫匠人花費兩個多月時間打造一個堪稱蘇州第五園的「澄懷園」,與拙政園一脈相承。每一戶入木三分的花窗,每一個精緻細膩的木構、掛落、原汁原味的傳統小青瓦。都是由老工匠按照古法全手工打磨。湖西上辰澄懷園自亮相以來驚豔了整個蘇州,每日參觀者絡繹不絕,成為蘇州園林網紅打卡地。
作為中國傳承千年的建築流派,香山工匠在中國建築史上縱橫千年,留下諸多濃墨重彩的傑作,香山幫技藝已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湖西上辰澄懷園無疑問是非遺匠心傳承的時代結晶。有媒體報導,湖西上辰所在地相城,也是「中國最後的人工」香山幫匠人的大本營。
香山幫匠人造景的藝術,體現在湖西上辰景觀園林的每一處,比如橋上的牡丹、海棠的雕花,寓意富貴吉祥;地上的蓮花磚、青石磚,則寓意「步步生蓮」、「平步青雲」的美好願景。這種其如其分新中式韻味的延續,正映照了弘陽對中國巨匠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整個社區,不僅結合了現代生活與江南韻味的完美融合,採用「五大歸家儀式」,為業主歸家營造滿滿的儀式感,並匠心呈現社區景觀的「十境」,來實現「圈內」的超級公園生活。
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相城之「相」 ,出伍子胥之「相土嘗水,象天法地」。蘇州過去有句俗語叫「長洲不讓吳縣」,長洲縣的設立,可以說是相城區地理沿革上的大事。自秦推行郡縣制以來,相城區境域就屬於吳縣,這種情況直到武則天時期發生了變化。吳縣在初唐時,範圍與今天蘇州市區(含吳江北部)大體相當。明代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就是相城人,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都是他的弟子。同時,相城還是中國民間工藝之鄉,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城十絕「聞名遐邇。御窯金磚博物館已成為「網紅打卡點」。所以在相城與文化傳承相關的博物館比比皆是:吳文化博物館、蘇州巧生爐博物館、元和非遺展示交流館...這些博物館,將手工藝以實體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也是相城千年文化積澱的見證。
御窯金磚博物館
今天的相城在散發出濃厚歷史氣息的同時,也在近幾年飛速發展,實現了現代化、科技化。尤其是大湖西CID,相城高鐵新城、蘇相合作區等板塊陸續崛起,通過產城融合,形成了蘇州北部產業高地,是蘇州北部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成果。在這裡,現代與傳統和諧雙生。
湖西上辰攜手香山幫匠心營造的澄懷園落筆相城,無疑是世界非遺的故鄉歸來,也是對中國非遺文明的致敬。為感謝和弘揚湖西上辰在非遺文化傳承的成就。蘇州非遺辦特授予湖西上辰「非遺保護傳承基地」榮譽,這也是中國地產界的特例。地產與非遺文化結合造園方式,為中國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探索了一條非常成功的路徑。
【傳習姑蘇】—非遺工藝特展
讓世界再一次驚嘆中國文明
相城作為非遺之鄉,從大運河邊的清風明月,到非遺技藝的薪火相傳,整個相城文化底蘊深厚,豐富而雋永。本次非遺展也以相城非遺技藝「相城十絕」為核心,進行全程展覽。
相城十絕御窯金磚、元和緙絲、陸墓泥盆、渭塘珍珠、相城琴弓、九龍磚雕、太平船模、黃橋銅器、水鄉草編、陽澄漁歌。其中御窯金磚與元和緙絲更是十絕中的翹楚。
御窯金磚:一塊磚的修煉
御窯燒制金磚自1413年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陸慕御窯一直是「奉旨成造」、為皇室燒制金磚的場所。
元和緙絲:不止是一塊很貴的面料
緙絲,又名「刻絲」、「尅絲」,意思是「用刀刻過的絲綢」。明清時期,蘇州緙絲達到輝煌時期,其間元和的緙絲工藝水平獨步全國。
本次揭牌和展覽儀式,也讓蘇州的文化符號傳承代表匯聚一堂。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館長沈泉男、蘇州崑曲遺產保護促進會會長耿明,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蘇州緙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緙絲文化基金會主任曹美姐等人均出席了活動.在展覽會上湖西上辰和非遺傳承人的觀點共識「對非遺的最好態度是在傳承中生活,在生活中傳承」更是讓人發省。
結語
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讓曾經中國歷史長河中燦爛文明的結晶,在時代下再煥發新的魅力,於國於己都是功在千秋之事。正如湖西上辰不負匠心之誠,而是非遺報以瓊華。我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都會積極參與非遺文明傳承保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