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大咖集聚楓林 這裡的學校「非遺」文化課程活色生香

2020-12-22 東方網

「非遺」大咖集聚楓林 這裡的學校「非遺」文化課程活色生香

2020/10/9 17:10:02    來源:文明徐匯       

  大消息!你知道嗎?有不少重量級「非遺」傳承人來到楓林啦!

  當然知道啦!他們是來給楓林學生上興趣拓展第一課的。這還得歸功於「非遺課程進校園」項目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楓林街道歷來重視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整合街道多方資源,與優質公益機構、非遺文化傳承人強強聯手,引進多種非遺項目進社區、進學校,逐步打造非遺文化集聚地,讓老百姓與非遺近距離接觸,感受非遺的神奇魅力。

  在街道、學校、非遺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培育多年的「非遺課程進校園」項目逐漸結出了令人欣喜的碩果。

  西南位育:

  從剪紙開始,締結與非遺的緣分

  2008年,徐匯區楓林路街道申報的「上海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同年,西南位育中學剪紙社團成立,由「上海剪紙」傳承人林曦明大師的關門弟子孫繼海老師親自授課,為愛好剪紙的學生提供一個了解剪紙文化、學習剪紙技藝的寶貴平臺。

  

  

  

  西南位育剪紙社團

  剪紙社開班授課已進入第十二個年頭,一批又一批喜愛剪紙的小學員在這裡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社團的剪紙室成了名副其實的「上海剪紙」優秀傳承基地,西南位育中學也成為「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

  

  大膽裁想像,稚手剪精彩。開設剪紙社團符合西南位育中學始終堅持的「文化立校」辦學理念,學生家長對孩子學習剪紙亦持鼓勵態度。剪紙社曾培養過一名優秀學員陳寅超,他在校期間創作大量剪紙作品,學校還專門為他辦個人作品展。如今陳同學已出國留學,但他沒有放下剪紙愛好,閒暇時總會剪一剪,甚至大膽創新,部分作品在「上海剪紙」的基礎上融入歐美海報風格。剪紙社團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擴大剪紙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影響力,努力培養更多「非遺小傳人」,讓古老傳統的剪紙藝術在青少年的稚嫩指間煥發青春活力。

  對於剪紙,不僅學生喜歡,不少老師也愛不釋手。丁國萍是西南位育中學的一名青年教師,她從零基礎開始,學習剪紙基本功,最終成為孫繼海老師的一名弟子,並參與編寫《林曦明現代剪紙藝術(初級)》教材,這對發揚「上海剪紙」的技藝技法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剪紙第一課:「非遺」海派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守白向剪紙社團學生傳授剪紙技藝。

  

  李守白老師詳細介紹剪紙工序,並以嫻熟的剪紙技藝把彩紙剪成了一幅幅充滿創意的作品,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學生們按照教授的步驟,在畫好圖案的彩紙上,用剪刀小心翼翼鏤刻。

  

  

  成果展示

  為進一步在學生中擴大非遺的影響力,近年來,西南位育中學積極與楓林街道合作,引入多項新的非遺課程—「越劇」「燈彩」「盤扣」,相信這些非遺項目將在西南位育中學煥發別樣精彩。

  燈彩第一課:國家級非遺項目上海燈彩代表性傳承人何偉福向學生介紹燈彩的知識和文化背景。

  

  何偉福老師為學生講授簡單入門課程,激發他們的興趣。

  

  

  學生們親自動手製作,對「上海燈彩」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和製作過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盤扣第一課:盤扣傳人袁愛華帶領學生領略盤扣的「前世今生」。

  

  

  

  看完示範操作後,同學們開始動手實踐操作,遇到不懂之處,紛紛向老師請教。

  

  零陵中學:

  古韻潤心田,一品崑曲繞校園

  2018年,上海市零陵中學在楓林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大膽嘗試,引入上海崑劇院資源,將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帶進校園,為學生打開了探索戲曲之美的大門。

  為了讓崑曲在校園落地,零陵中學校長高度重視,親自參與崑曲項目在學校的推廣。學校大力支持該項目,在不影響學生學習的前提下,安排崑曲社團每周二下午開課,確保90分鐘不被擠佔;同時,考慮到戲曲教學的特殊性,還騰出了一間練功房讓崑曲老師和學生們使用。

  

  

  

  同時,對於課程之外的崑曲展演活動,學校也不遺餘力積極推動,在校內,學校鼓勵崑曲社團學生多次在家長開放日、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藝術節等重大活動上進行崑曲展示,粉墨登場展風採。開設崑曲講座,讓學生邂逅崑曲,愛上崑曲,領略崑曲藝術之美,同時也體會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不易;在學校的文藝匯演中融入崑曲表演,讓學生通過表演,把學到的技藝向師生們展示,增加了自信心。

  隨著崑曲學習的不斷深入,崑曲已深受學校老師和學生們的喜愛,每學期的崑曲社團報名人數都大於招生數,崑曲社團逐步成為學校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品牌社團。

  零陵中學還積極拓展成果匯報渠道,先後參與了街道《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崑曲展示、「楓尚·慶春時」迎新文藝匯演,近期還參加了市裡戲曲比賽。學生在成為非遺文化學習者的同時,又成為了傳播推廣者。

  讓崑曲走進學校,讓青少年走近崑曲,體悟雅韻,傳承經典,這也是零陵中學與崑曲的緣分。

  崑曲第一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崑曲代表性傳承人梁谷音老師與喜愛崑曲的學生見面。

  

  梁老師觀摩崑曲社團學生《長生殿·驚變》表演。

  

  

  以《牡丹亭·尋夢》片段為例,親身示範動作細節,親自教唱演唱臺詞。

  

  

  

  梁老師對報名崑曲社團的學生開展面試,從唱、跳兩方面進行考核,精選出崑曲社團新學員。

  梧桐鳳凰棲,花香蝶自來。在街道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非遺課程進校園」項目得到了非遺傳承人的大力支持,他們有的年近耄耋,有的聲望頗高,有的是後起之秀……但他們對於學生們的期盼,是有求必應,這也是傳承人獨具的品格。

  非遺傳承,匠心堅守。楓林街道將繼續深化非遺項目在轄區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將進一步培育和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讓非遺在楓林的熱土上蓬勃發展。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環保手工、傳統非遺...這些創意微課獲獎啦~
    優 秀 課 程本次杯賽自7月啟動以來,得到了各街鎮社區學校的積極響應。全區13家社區學校以及部分基礎教育學校選送了作品,參賽作品涵蓋科技創新、環保手工、傳統非遺和抗擊疫情等多項領域。經過專家的評審,有25件作品分別獲得精品課程、創意課程、特色課程和優秀課程等獎項。獲獎作品中有專業團隊的精良製作,也有教師個人的獨立設計。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製作者的創意和巧思。頒獎現場播放了獲獎微課視頻,來自楓林社區學校的胡月老師和田林社區學校的徐禕老師作了交流發言。
  • 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教育局聯合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充分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非遺」融入日常教學 傳承再煥時代活力 12月1日上午,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廣場上人聲鼎沸,喝彩聲、掌聲陣陣。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第一課堂——非遺大師授藝學校還將非遺文化延伸到課程思政中,讓非遺活水澆灌「責任田」。最鮮明的例子是學校創新性地打造了「三堂融陶」育人模式,將「陶大師」「陶故事」「陶實踐」融入思政課程,將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學生素質提升、行為習慣養成緊密融合。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很多人走進獨具特色的江蘇南京「甘熙故居」,都被這裡的江南民居風貌和歷史文化氣息所感染,如今,這裡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所在地。2006年5月25日,江蘇省南京市「甘熙故居」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所在地。網絡圖該館目前是江蘇南京唯一研究、展示和保護南京民俗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性「雙博館」。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杜漪介紹:「我們每年會在全州12個縣市組織開展不少於60場非遺進校園活動,涵蓋大、中、小、幼兒園及各類專業培訓學校,授課內容包括傳統技藝類、戲劇曲藝類等。」穿越千年的大理州非遺技藝在蒼山洱海畔與每一位少年邂逅,並在他們手中重新煥發生機。
  • 記錄23位非遺傳承人,濰坊醫學院這門美育課程火了
    在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團隊將「走進山東非遺,探尋齊魯歷史,感受民間美術,弘揚傳統文化」作為課程使命,主動作為,著力打造學校美育課程群中的品牌課和主打課。
  • 非遺助扶貧 文化進萬家
    2011年9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與貴州雷山縣政府聯合建立雷山非遺傳承研創中心,此舉是為了搭建一個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的平臺。2016年,貴州省文化廳和學校聯合成立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如今,這個關聯高校、設計機構、民藝研究者的平臺,逐步成為振興傳統工藝、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抓手。
  • 非遺項目進校園 文教結合培育有文化之根的人
    這期間,本市形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課外、進網絡、進師資、進評價的長效機制。市教委重點支持全市16個區、109所中小學建設成為市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建立健全了「1個基地帶動周邊10所學校、聯動輻射1個社區」的機制。非遺進網絡「空中課堂」所展示的百堂非遺慕課、微課等在線課程,成為網絡熱播課。
  • 《劍網3》活色生香掛件獲取攻略 活色生香掛件如何獲得
    導 讀 劍網3活色生香掛件怎麼樣?如何獲取?這是劍網3新上線的秘境獎勵之一,小編這裡帶來了劍網3活色生香掛件獲得方法,感興趣的玩家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非遺創新「活」傳承
    非遺創新「活」傳承 發布時間:2020-07-02 17:09:22   作者:謝義將 石學業   來源:黔南日報
  • 學糖畫、做麵塑,6位非遺大師走進社區,邀市民體驗非遺之美
    本次體驗活動包括夾江竹紙抄紙技藝體驗、夾江木板年畫、蜀繡、成都糖畫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及非遺學院非遺手作工作室推出的包括川劇臉譜、刺繡、剪紙、編結等在內的系列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驗課程。精緻的非遺文化展示和豐富的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的社區居民前來圍觀。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跟往屆不同的是,在今年的研修課程中,阿里巴巴淘寶大學團隊、銀泰直播團隊將帶來電子商務、衍生品開發、內容運營&IP打造、淘寶直播營銷等全新的課程,對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與實踐活動。
  • 日照全力打造「非遺工坊」
    初心遇上匠心打造多彩非遺集聚「破圈」的新平臺精細別致的剪紙,裝進了時尚的裝飾相框;色彩鮮明的農民畫,繡上了舒適的抱枕;傳統素雅的手工染藝,製成了實用又美觀的桌飾和圍巾……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東夷小鎮的「非遺工坊」拙樸藝術工坊,看到古色古香的展廳內,「海量」非遺產品以嶄新精美的面貌陳列其中
  • 這場交流會,手把手教你怎麼把非遺送進校園
    專家認為,廣州許多實踐案例引起國內同行的廣泛關注,完善的政策規章亦為非遺的校園傳播、傳承提供有力支撐。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快速城市化等大背景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有多元的視角、多樣的探索,集納多方的力量。
  • 浙江諸暨「西施文化節」傳承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原標題:浙江諸暨:傳承弘揚非遺文化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近年來,浣紗小學開設《走近西施》《青青薴麻》等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西施傳說」教育實踐基地,並每年舉辦「西施文化節」,通過系列傳承與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 練十番學剪紙感受非遺魅力-珠江時報
    90分鐘的課堂上,市級非遺傳承人陳嘉彥一邊手把手指正孩子們的握刀姿勢,一邊細心地講解佛山剪紙的技巧,孩子們邊玩邊學,開闊眼界的同時收穫了佛山非遺知識。 「佛博坊」系列活動是一項面對青少年群體開展的公益文化活動。
  • 「非遺進校園」啟動
    原標題:「非遺進校園」啟動   我區城南初級中學和銀河實驗小學的同學們最近迎來了「新老師」,南宋官窯非遺傳承人分別走進兩所學校,或帶同學們體驗了拉坯,或為同學們上了生動的非遺專題講座
  • 「非遺」畫展、傳習坊等形式讓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群眾喜聞樂見的非遺宣傳活動,全面展示了近年來濱州市多姿多彩的「非遺」文化,提高了市民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認識。  匠心巧手傳習坊  非遺傳承人現場傳授剪紙、彩陶,通過互動式的展覽教育體驗,讓孩子變身「非遺傳人」。並通過數字屏幕循環播放宣傳非遺專題片,集中展示剪紙、蓮花燈、黃河號子等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角度、多手段豐富孩子們的非遺知識儲備。
  •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藝術系非遺文化—黑龍江少數民族魚皮藝術進入課堂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藝術系在2017年獲批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魚皮與樺樹皮藝術創作人才培養》,並於2018年7月獲批成為「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結束後,藝術系把黑龍江流域魚皮和樺樹皮非遺文化引入課堂,在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推廣的同時,也實現了高校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有機結合,並在項目結束後繼續將非遺的魚皮技藝帶進現代教學的課堂,使傳統技藝和材料通過現代的構成設計藝術語言表現出來。
  • 直播預告|「我的非遺故事」版畫專場
    課程收穫 了解版畫中4大版種特色 講解5個地區的傳統木版年畫的特色 賞析傳統木版年畫的5種造型特點、6種色彩搭配技巧 了解傳統版畫中的8種圖案寓意提前關注一波~木 版 年 畫 新 玩 法傳統木版年畫&生活創意版畫國潮手藝美育課堂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高大眾審美和人文素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在新時代美育中的傳承發展,中國手藝網推出「國潮手藝美育課堂」,為學校美育工作在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