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當你收到一份新的工作任務,必定是躊躇滿志,朝著一次通過這個方向前進,儘可能把手上的工作做到最好。不給對方來回修正的機會。為此付出100%的努力,然而結果總是差強人意,甚至直接全盤否定,打回去重做。結果改版了好多次,依舊滿足不了要求。
日本人力策略顧問松本利明在《努力,不如用對力》集結了56種工作方法。其中有一條:與其以100分為目標,不如先給60分成品挑錯。
其實,你工作的目的並不是,老闆,快看我有沒有錯!快給我100分!這裡不是考試沒有所謂的滿分機制,只有老闆或者客戶自己的需求和心意。
所以正式接下一件工作的時候。需要確認的是對方期待看到的內容。在工作進行到某個進度,主動告知方向與進度,請主管確認。這樣可以降低全部重來地風險。尤其如果你是設計相關的工作。這一點非常重要,剛你在進行工作時,給大家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首先要確認方向
當你拿不準自己做的是不是對方想要的結果時,那就根據自己的完成度進行實時確認吧,而且要附上目前的工作進度,或者初步完成的草稿。讓對方有個心理準備,大概了解完成品是什麼樣子。如果有差錯,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向。
第二、確認雙方需求和需要修改的內容是不是一致的
但是相信很多設計者都遇到過這種情況,連委託人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麼樣的方案。遇到這種人,大家肯定十分苦惱。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向對方多次確認,教大家一個小技巧,你可以一開始提案的時候就做兩種不同的版型給對方挑選,當然其中一個是做做樣子,做一個大家心照不宣都不想選用的方案。對比下,可認為你的方案很不錯哦。
其實大部分的委託人很難想像完成品。所以才會在完成之後對著成品挑三揀四。所以這就是反覆確認的重要性,雖然會給客戶或主管機會挑毛病。但是因為提前溝通過,大框架基本不會變動,內容與細節上的小修改好過整個打掉重來。
英特爾前傳奇安迪·葛洛夫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溝通得很好,並非決定於我們對事情述說得很好,而是決定於我們被了解得有多好。」證明了溝通的目的是彼此了解。一個產品如果只有自己的想法必定是不完美的,哪怕在你眼中是100%,所以不如先做出60%給對方「挑錯」在融合了雙方的需求後,才可以變為滿意的產品。
況且,職場上也確實會存在一些上級「事後諸葛亮」,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哪怕你本身的提議就是完美的,他也只會認為本來就應該這樣啊,把你所做的一切努力推翻。所以準備一些小毛病給這些人挑剔。讓他覺得自己擁有價值與重要性,也可以減少對方無理由就要求你重做的惡習。
又是滿滿的乾貨。喜歡的人可以點一下關注,收藏。關注甜開心,每天科普職場小常識。讓你的職場上一路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