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武近影
馬成武(穹石.雪山),劉大為工作室首屆訪問學者、清華美院國畫高研班助理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通遼市美協副主席,科爾沁區美協、書協首任主席,通遼畫院畫師。1989年至今,其作品《小老鼠報恩》《被折斷的套馬杆》《佼佼者》《活佛》《一生》《太陽同我歸》《劉寶雙的故事》《晨風》《迎親》《草原情》《馬三立》《阿古拉· 風》《天堂草原》《盛世春光》等,分別入選為第七、十二、十六、十七屆全國美展及自治區美展並獲獎。其中《草原秋風動客情》獲中國國際科技文化成果博覽會書畫大展金獎。
先後榮獲全國優秀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出版專著有:《馬成武速寫集》《美術高考實用教材系列速寫集》
文|崇先鳴
我與馬成武是同班同學,畢業至今已整整40年了。40年光陰,對人生來講可謂不短,可回想起來似乎也是轉瞬間,在學時「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歡愉還歷歷在目,但無情的時光卻已悄然把我們從韶華之年帶入人生晚景。成武比我年齡稍長,他已退休享有老年專屬免費公交卡,我告別工作之累開啟含飴弄孫的生活也為期不遠,人生置此境遇,怎不令人感慨萬端?!
回想1980年,我們畢業於「文革」後人才濟濟的哲盟師範首屆美術專班,36名同學懷揣著各自的人生理想,意氣風發地走向了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神聖崗位。忠誠教育事業曾是我們的錚錚誓言,然而至今回望,堅守40年教壇保持初心者為數寥寥,馬成武便是其中之一。
▲阿拉泰晨歌
▲阿拉泰印象
現在完全可以作結論地說,他把大半生都交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且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和驕人的業績,成為通遼教育界名副其實的美術名師,他是通遼教育界的驕傲,更是我們同學的自豪!與僅有的幾位當教師的同學比,成武的堅守更為可貴之處在於他所從事的是特殊教育,即殘疾人教師。
成武原本在主城區的一所重點小學,1984年主動要求調轉到創建不久5年制的通遼市聾啞學校(現通遼特殊教育學校前身),一直幹到退休。他是我市特殊美術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那一方特殊的園地裡,他辛勤耕耘,付出了幾倍於常規教育的心血和汗水,也收穫了驕人的成果,榮膺全國優秀特殊教育工作者稱號、出版了《馬成武速寫集》《美術高考實用教材系列速寫集》。
▲藏區風情
▲修大願
▲護佑
那些年,由他帶領聾啞學生開創的石膏水印版畫,成為我市兒童版畫藝苑的一朵奇葩。他的很多學生的作品不但屢屢獲獎,其中有的學生還在他的栽培下成材,日後成了他的同事。我敬佩他的職業操守、誨人不倦的辛勤耕耘,同時更讓我欽佩的是,他能在完成教務之餘沒有放棄對藝術理想的追求。一個人能在一個領域被人認可已屬不易,他卻做到成為教育界名師的同時也享譽畫壇,成就卓然,令人翹指!像他這樣在兩個領域都取得驕人業績者可謂鳳毛麟角。
讓我說這與他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成正比的,不是嗎?他的創作條件比不了專業性藝術單位,首先是上班時不能分心搞創作,更不要講隨時隨地出去寫生了,其次,創作的工具材料大多要自己解決,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沒有超乎常人的韌勁和執著,都會因當中一個羈絆而放棄追求。另外,從早年看,成武並不屬天賦異稟之人,他之所以有今日成就,全賴於日積月累的刻苦使然,把天道酬勤用在他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
▲又一年
▲樂陶陶
除去繪畫他沒有別的嗜好,日常生活標準也不高,筆墨丹青是他的最愛,全身心投入近乎痴魔。他的勤奮和執著,非常人所能比,如今早已聲名顯赫的他仍筆耕不輟下生活畫速寫、日課習作。有人不解,他說,這是我藝術生命的根脈和創作的源泉。
正是有這樣嚴謹的遵循,他的作品才呈現有濃濃的生活的氣息。成武還有個長處是,心有定力,甘於寂寞,超然世外,不為世事所擾,在人心浮躁的當下,尤為難得。他個性鮮明的畫風形成,不能不說與他這種行事作風相關聯。他的作品不迎合觀眾,不媚世俗,不為逐名趨利,我想這才是一個藝術家應有的品質,成武做到了。
▲祈願
▲悄悄話
馬成武早期從事版畫和連環畫創作,這為他後來專事國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寫實,造型準確精微,寫意,誇張詼諧生動。他的水墨連環畫《馬三立》入選十屆全國美展,在內蒙古是一個開創性業績。多年的刻苦磨鍊,加之人生閱歷,建構出他鮮明的個人繪畫語言,不僅如此,他涉獵的體裁也很廣,人物且不說,其他如山水、動物、花卉他都廣為涉獵,信手拈來,無不傳神達意,生趣盎然,常人難望其項背。
▲風鈴悅耳
▲三羊開泰
作品是作者內心視像的反映,有什麼樣的境界就有什麼樣的作品格調,這從馬成武的作品中就可得到印證。他長於國畫的小寫意,從表現題材、總體畫風、筆墨意趣上分析,成武的畫風當屬文人畫。文人畫講筆墨,講意趣,不拘形似,著意內心抒發。油畫講筆觸,版畫講刀法,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講究用筆用墨,筆墨當中線是主導作品的靈魂。我曾有幸拜覽傳吳道子所繪《八十七神仙卷》,說起來也就是件白描作品,可當你面對面審視它的時候,從畫面透射出的絕對是一種直抵內心的震撼感,我瞬間便理解了為什麼徐悲鴻先生把這幅畫視為「悲鴻生命」了。
▲薩噶達瓦
▲小本生意
從吳道子、張擇端及當代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有力佐證了線是國畫的精髓要旨。對於線古人早已歸結出了「十八描」,如今國畫中的線早已逾越了傳統圭臬有了新的發展,但仍舊講求線的表現力和張力,線不過關,就談不上是中國畫,如果一個標榜畫國畫的人沒有解決好線,可以說還沒摸到中國畫的門徑,只能說那是用毛筆畫的畫而已。成武創作表現手法用線居多,也最見他線的功力。他吃透了傳統,用筆松馳,下筆果斷,疾徐有致,什麼質感用什麼線,什麼對象用什麼線,粗細乾濕,中鋒側鋒都在他的筆端變幻無窮,運用自如,生動貼切,臻於完美。
他筆下塑造的形象無論是牧人、農夫、老嫗抑或是家禽,都在線的刻畫下生動鮮活起來。行雲流水、出神入化的線條極大地豐富了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耐人尋味,令人折服。
▲鍾天師
▲逸筆寫山鄉
對於他這位傳統文人畫的傳承者,成武對中國傳統繪畫有著透徹的理解和認識。中國畫對於形的認識,不像西畫,大多是對直觀對象描摹,講色彩、講造型、講透視,中國文人畫表現對象則講在畫家主觀意識主導下,經過審美提煉和藝術改造的物象。物象只是用來創作抒發的載體。正如元代畫家倪瓚所云:「逸筆草草,不求形似」,鄭板橋也曾講:「畫到神情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白石翁也道:「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成武的畫風正是循這樣一個傳統脈絡建構而成,這就是中國畫DNA ,這個衣缽已鮮明地印在了他的作品中並藉此傳揚。
▲鄉村記趣
▲烏拉蓋傳說
成武退休已兩年有餘,他卸掉了社會角色擔當,開啟人生另一境界——退休生活。60歲退休,符合絕大多數社會人群的生理機能,但從畫家的藝術年齡來說,花甲之年可謂正當其時,技巧成熟,閱歷廣博,體能尚健,加之有了任由自我支配的時間,由此做先決,我勸老同學應再抖精神,在十指尚能運管彈弦的狀態下,調動起全部的智慧,創作出一批為人生晚景應和的精品力作作收官,豈不美哉!我想,這也是親朋好友們的共同期望!
▲新疆風情
▲雄雞奕奕
我們雖為同學,但卻因成武為人低調,不事張揚,從不自詡,關於他的好多事,還是從他人口中得來。他長久自甘寂寞卻又不甘沉淪,反倒促使我萌生寫一寫他的衝動,恰好又逢我們畢業40周年,權當把這篇短文充作同學40年的紀念說辭。無奈筆拙墨淺,也沒對他做專門採訪,因而難免對他業績的記述掛一漏萬,未完整呈現,稍許遺憾!
▲紅果暖霜雪
▲魚塘記趣
對於他的成就,我無意著更多筆墨,唯有一項我要特別介紹,他是國家畫院首屆劉大為訪問學者,曾在清華美院國畫高級研修班與陳嶸先生合作擔任助理導師。著名畫家於他絕非浪得虛名。
作者簡介
崇先鳴,資深媒體人,通遼日報社副總編,高級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內蒙古攝協副主席、內蒙古新聞攝影學會副主席、通遼市攝協原主席。內蒙古「薩日納」獎、內蒙古"五個一工程獎"、內蒙古"十佳記者"稱號獲得者。
—————————————————
出 品 | 通遼日報社融媒體中心
文 字 | 崇先鳴
編 輯 | 遲婷
審 核 | 斯琴塔娜
郵 箱 | tlrbwlzx@163.com
原標題:《功不唐捐 玉汝於成 ——記著名畫家馬成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