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d住政務雲「新藍海」,華為雲「立而不破」

2020-12-05 雲哥特

最新發布的IDC《中國政務雲基礎架構市場廠商評估MarketScape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華為雲Stack再拔頭籌,榮獲中國政務雲市場第一。這是繼2017年該報告(每兩年一屆)評估,在份額、能力和戰略三個維度取得第一後,華為再次獲得市場的充分肯定。

競爭激烈的政務雲市場一直在求新求變。政企的智能化升級已成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技術與應用的持續創新,對政務雲市場的領頭羊們來說,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在政務雲市場「新藍海」打開之際,屹立潮頭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要有雄厚的積累、貼近客戶的創新,以及立而不破的硬實力和巧辦法。

政企上雲 順勢而為

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政務雲市場規模為527.7億元,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14.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0.6%。政企上雲市場已進入全面爆發階段。

以「雲+AI+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不僅為政企上雲提供底層技術支撐,而且還為業務應用賦能。這是技術大勢。

「新基建」大潮的興起,進一步加速了政企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升級的進程。當前,數字政府、政務便民、金融科技、工業網際網路等更迫切需要雲這一數位化底座的支持。IDC指出,隨著數位化轉型理念的深入,越來越多非網際網路行業加快了上雲步伐。這是應用大勢。

知名券商中信建投分析指出,雲廠商的收入增長速度高於我國主流網際網路公司的增長速度,政企客戶正逐步接力網際網路客戶成為雲廠商未來主要增長的驅動力。這是市場大勢。

從傳統ICT市場擴展到雲,這是華為應市場大勢和自身業務發展需求順勢而為;從華為雲公有雲到面向政企客戶推出華為雲Stack,為客戶提供雲上和本地體驗一致的雲服務,這是華為雲應政企上雲之需順勢而為。

因需而變、順勢而為的結果是,華為雲Stack成了政企智能升級的首選:截至2020年,華為雲Stack已在中國支撐了550+政務雲項目,其中包括國家級項目38個、省/市直轄市政府項目25個、市縣政府以及各省市縣委辦局項目490+個。其中,北京政務雲、上海政務雲、廣東省政務雲、深圳政務雲、江蘇省政務雲、天津生態城、交通部路網中心、深圳交警等都成了政企智能升級的成功樣板。

IDC在《報告》中如此評價:華為以其技術體系全面、銷售體系遍布全國、合作夥伴眾多等能力贏得業界和客戶的普遍認可。「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的策略讓華為更加專注自己所擅長的技術、解決方案和業務領域。

在政務雲市場,華為的硬實力有目共睹。

華為雲Stack

為什麼成政企智能升級首選?

華為雲Stack之所以能成為政企智能升級的首選,概括起來有兩方面優勢:第一,立而不破,能夠保證政企在升級過程中的平滑演進;第二,擁有豐富的服務和持續的創新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立而不破,何解?政企在過去幾十年中積累的大量IT資產不可能一下子全拋棄,無論新型架構多麼先進,都要與遺留系統通過各種聯接,形成一個統一的架構,不能再人為地構建信息孤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舊,保證企業高效、連續運轉。

為滿足政企上雲需求,華為雲Stack通過管理一朵雲和應用一張網提供了一致性的雲體驗。具體來看,藉助華為雲Stack,政企客戶可以實現多雲多資源池的統一精細管理,同時支持鯤鵬和x86混合部署;提供業界唯一的多級運營運維能力,靈活適配政企複雜組織架構,像管理部門一樣管理雲,實現用戶視角一朵雲,即管理一朵雲;基於華為雲Stack ROMA平臺,通過消息、數據、API、IoT、區塊鏈等技術,聯接新舊應用和數據,並實現對所有應用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內部互通、內外互通和多雲互通,形成應用一張網。

以深圳智慧城市建設為例,深圳市政府攜手華為建設的管理服務指揮中心(IOC)即是數字政府「智慧大腦」的場景化應用。通過ROMA,華為協助深圳市打通了11個區、44個部門,集成110+IT系統,同時融合海量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包括31類251億+條數據,以及30萬+路視頻數據,做到了實時監測城市運行態勢、實現城市的精細化治理。

當前,政企正在步入數位化「深水區」,以前所擁有的虛擬化、資料庫等這些單一能力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的擴張,政企寄希望於人工智慧、IoT、區塊鏈等新能力來支持持續創新。可以肯定地說,未來的所有創新都要由雲來承載。基於統一的華為雲擎天架構,華為雲Stack與華為雲保持統一的API,可以在本地數據中心為客戶提供與華為雲一致的雲服務使用體驗,以及「零」等待同步AI、大數據、IoT、區塊鏈等10大類70+雲服務。

一個典型的應用是,華為雲Stack助力陝西財政實現了微服務化的敏捷創新。由於信息化建設起步早,在之後業務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陝西財政現有系統存在的架構臃腫、效率低、信息孤島等問題逐漸顯現。華為雲Stack藉助PaaS、混合雲DevOps等,實現業務架構的微服務化改造,幫助陝西財政有效整合46個業務應用,構建開放共享的服務中臺,實現線上開發、線下部署,從而快速響應財政業務改革需求,並且滿足系統擴展的需要。

華為雲Stack為政企客戶的雲上創新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政企智能升級的「黑土地」

服務政企上雲,雲服務商不僅要有對的DNA,還要有後天的歷練和持續創新的能力。

華為雲的DNA就是服務政企上雲。在ICT領域的長期技術積累,以及在政企市場的深耕,使得華為雲能夠為政企數位化轉型提供極佳的數字基礎設施。

從合作夥伴和生態的角度來看,華為雲Marketplace推出混合雲專區,政企通過本地管理界面可一鍵獲取海量優質行業應用。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也可與華為雲共建、共享混合雲專區,打造豐富繁榮的雲生態。此外,華為雲還聯合1000+ISV,為政府客戶提供了2000+面向政務應用的聯合解決方案。

政企上雲市場潛力巨大,各路IT解決方案提供商、雲服務商群雄逐鹿。在表面的喧囂背後,政企最看重的還是能通過上雲和智能化升級獲得實實在在的業務價值。具備全面能力和全棧平臺,同時能夠發揮差異化方案和服務優勢的廠商才能脫穎而出,有資格成為政企智能升級的首選。

相關焦點

  • 立而不破,華為雲註解政企智能升級的「道與術」
    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在6月23日舉行的「南京·進而有為,華為雲與計算城市峰會2020」上指出,在新經濟催生新業態的過程中,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應用創新,同時,圍繞用戶側持續創新變革的需求也在倒逼技術的進步。這正是創新2.0時代下,基礎創新與應用創新相互促進和齊頭並進的重要表現。
  • 實踐裡跑出的雲原生2.0,華為雲告訴你什麼是「立而不破」
    而支撐華為業務應用背後是華為對於新技術的理解和實踐。對於很多企業而言,一些新技術在2020年之前好像沒有那麼緊迫,以前企業擁抱新技術,慢慢悠悠的也不太影響企業業務。但是在特殊的2020年這個節點上,對於不擁抱新技術的企業來說是暴擊。
  • 從「OnCloud」到「InCloud」,華為雲提出雲原生2.0
    「雲原生2.0,每一個企業要成為新雲原生企業,」華為雲CTO張宇昕表示,「新雲原生企業既需要讓新生能力生於雲、長於雲,把AI、大數據、邊緣計算、視頻等新生能力用於企業,同時也需要繼承和發展既有能力,並與新生能力立而不破、有機協同。」
  • 華為云何賀:以極致性價比雲資源,與北京網際網路公司共創5G場景
    11月中旬,華為雲北京專屬月落下帷幕,特別低價優惠政策吸引了1000餘家北京網際網路產業夥伴關注和參與。華為雲還與包括奇安信、達內、視界雲在內的等10多家網際網路公司展開了深度合作,攜手網際網路產業夥伴面向5G新場景打造新體驗、新應用、新產業。
  • "5G時代超級入口" 掌控雲聯合華為雲發布"小滴雲手機"
    12月22日,長沙掌控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華為雲以"5G+雲+AI"為主題,在長沙舉辦了小滴雲手機發布會。長沙市委宣傳部、湘江新區產業促進局等多位政府領導、清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信息技術領域著名專家學者、玖玥泉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代表和百餘家知名網際網路企業代表應邀出席會議。
  • 華為雲市場 - CSDN
    從全球的維度來說,公有雲市場正在面臨大爆發,隨之而來的是各大雲服務運營商之間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新老雲服務公司們不斷暗自發力,搶佔國內乃至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的「高地」。這背後,是騰訊雲在B端及政務項目領域的不斷發力。根據騰訊雲官方微信發布的推送顯示,僅在今年六月上旬,包括成都市「智慧綠島」項目在內,騰訊雲在八天時間裡就火速拿下了七個大項目,客戶包含中國政務服務平臺,海通證券、成都智慧綠道、中華保險,遼寧省,Vipkid,貝店、華米等。
  • 轉折中的百度雲:扁平化、重AI,與華為雲正面爭奪「第三」
    百度方面對時代財經表示,2020年開年,百度智能雲已經進行了連續兩次架構升級,智能雲與AI技術平臺體系(AIG)、基礎技術體系(TG),整合為「百度人工智慧體系」(AI Group、縮寫為AIG),並明確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能客服與營銷四大賽道。
  • 出海企業需要像華為雲這樣的「當地導遊」
    來源:時刻頭條「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30年前,一檔現象級電視綜藝節目《正大綜藝》為中國百姓打開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戶。如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海外旅行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就連中國企業「出海」之旅的規模、速度與以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
  • 雲資料庫市場猶如一場馬拉松長跑,華為雲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
    之所以說「有新」,是因為像華為雲這樣的新勢力成功入圍,Gartner本次報告中充分肯定了新勢力們的表現;而「藏變」則是雲資料庫時代全面開啟之際,不僅在技術與產品層面帶來新氣象,更隨著市場新勢力與市場資深玩家彼此之間的競爭不斷深入,市場格局必然會產生新變化。
  • 華為雲WeLink上線雲筆記功能
    據了解,目前華為內網雲筆記篇數高達58萬。數位化時代,職場人摘取對自身有用的信息,把轉瞬即逝的靈感隨時記錄下來非常必要。華為雲WeLink雲筆記最初就是為方便員工隨時隨地記錄工作信息這一通用辦公需求誕生的。
  • 華為雲聯合國泰新點、數字政通,用AI技術讓政"12345熱線"更智能
    近日,在華為雲TechWace專題日上,華為雲聯合國泰新點軟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新點")、北京數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字政通")發布了"12345智慧政府熱線解決方案",用雲、AI、大數據等技術助力12345的"數字"創新。
  • 聚好看攜手騰訊START雲遊戲共拓家庭娛樂藍海
    渤海早報訊12月12日,海信旗下家庭網際網路AI雲領域聚悅目聯袂騰訊團結首發START雲遊戲TV版。這是繼昨年成為START雲遊戲行業首家內測同盟同伴以後,聚悅目與騰訊再度強強聯手,共拓家庭新文娛內容藍海。
  • 華為雲聯合國泰新點、數字政通,用AI技術讓政「12345熱線」更智能
    提到"12345熱線",大家都不陌生,"有事找政府,辦事很靠譜",這串數字早已深深烙印在百姓心裡,它蘊含著民意動態和社會呼聲,也承載著智慧城市發展和政府數位化轉型的變化。近日,在華為雲TechWace專題日上,華為雲聯合國泰新點軟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新點")、北京數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字政通")發布了"12345智慧政府熱線解決方案",用雲、AI、大數據等技術助力12345的"數字"創新。
  • 華為雲: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近日,在2020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雲首席戰略官餘虎做了《華為云: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主題演講,介紹華為雲戰略和業務發展情況。餘虎表示:「結合過去三十年華為服務政企客戶和華為自身數位化轉型探索的經驗,我們發現,政企客戶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會遇到四大挑戰:敏捷、創新、安全、協同。
  • 再造城市縱橫線:華為雲Stack的交通智能生長邏輯
    白皮書指出,中國正在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為代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迎來歷史機遇。交通行業智能升級,華為雲準備了哪些手段和工具?大國大交通,強國強交通世界上所有大城市毫無例外都經歷過交通擁堵。
  • 上雲也能分期啦!華為雲「雲閃貸」助力小微企業減負上雲!
    華為雲「雲閃貸」,加速小微企業普惠上雲既然數位化紅利如此誘人,為何小微企業還沒有湧現大規模上雲浪潮呢?有這樣疑問的人,估計會得到「何不食肉糜」式的嘲諷吧。華為雲「雲閃貸」就這樣誕生了。「雲閃貸」給在華為雲實名認證後的小微企業提供靈活便捷的分期付款服務,華為雲客戶可以在線申請,在支付包周期訂單時可以通過首付款+貸款的方式完成訂單的支付,通過少量的現金流即可享受更多的雲上服務。
  • 四年雲戰爭,華為打出了什麼結果?
    2010年3月,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說雲計算只是新瓶裝舊酒,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認為雲是好東西,但是太遙遠。國內市場,對雲計算討論熱度很高,做的人卻沒幾個。 巨頭裡,留下來苦攻雲技術的只有阿里。
  • 騰訊百度華為雲上攻堅,阿里雲的好日子要過去了?
    中國雲計算基礎設施還不及全,後來者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網民規模早已破8億,比歐洲人口總量還多,是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市場,但是中國數據中心的規模卻遠遠不及美國,還有很多用戶沒有使用過雲計算服務。但華為的增速更快,作為一家靠技術起家的老牌通信公司,華為一直以來也是面向企業客戶提供底層服務,而華為雲在雲計算底層基礎設施上相對成熟,華為雲2017年才入局雲服務市場,一方面華為消費者雲提供支持、為華為內部流程IT提供支持、為運營商全雲化戰略服務,另一方面全面提供面向企業的公有雲服務。
  • 華為:立而不破,構建新型企業數位化轉型架構
    華為認為數位化正在深度影響著每一個行業的變化。未來的商機將會由『數據變機會,機會變服務,服務變收入』這樣一個新的生產模式構成。」這是華為雲副總裁蘇立清在日前由計世傳媒集團舉辦的「數字驅動產業創新年會暨2019中國優秀CIO頒獎典禮」上提出的觀點。蘇立清在本屆年會上發表了對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最新見解,並分享了華為在數位化轉型中的實踐經驗。
  • 浪潮雲穩居2017中國政務雲服務市場佔有率第一位
    北京2018年9月7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全球權威諮詢機構IDC正式發布《中國政務雲服務運營商市場份額2017》報告,憑藉在政務雲領域的綜合實力與前瞻布局,浪潮雲以市場份額佔比18.7%的成績,穩居2017中國政務雲服務運營商市場佔有率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