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時期,曹操集團的主將之一夏侯淵被殺,一度使得局勢動蕩,如果不是曹操及時從關中發兵進入漢中,那麼劉備可能就趁勢拿下漢中,曹操也就沒有時間遷走漢中大部分百姓,劉備也就得到了一個可以作為前進基地的漢中。
夏侯淵戰死於前線,而隨同其戰死的還有他的一個兒子,夏侯榮,歷史記載他戰死時才十三歲,在看到父親戰死後,不顧左右親兵反對,衝入了劉備的大軍,戰死於陣容,可以說不虧為夏侯淵的兒子。
我們不妨重新回顧這段歷史,去探討一下夏侯榮之死的謎團,他可能就像歷史記載那樣,因為父親戰死不願離開戰場,也可能是親兵並未保護好夏侯榮所導致的結果。
首先說一下,導致夏侯榮戰死的原因,也就是夏侯淵戰死的過程,可以說夏侯淵的戰場指揮並未有太大的問題,但值得商榷的就是,身為主帥,自己身臨險境,被劉備抓住了機會這件事了。
在劉備發動漢中之戰的初期,夏侯淵堅守陽平關,劉備久攻不下,所以說劉備並行險招,不在圍攻陽平關,而是直接突進,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擺出進一步攻取漢中腹地的態勢。
夏侯淵是不敢怠慢的,因為劉備此法的確是有些激進,但是同樣也是有高回報的,一旦劉備進入漢中腹地,漢中留守兵力不足,那麼劉備就可以奪得整個漢中,那樣的話,困守陽平關對於整個戰局就沒有什麼意義。
所以說夏侯淵選擇不再堅守,主動出擊去圍攻劉備的打法並非錯誤,當時夏侯淵和張郃聯合,在東南兩個方向設下營寨,遏制劉備繼續向漢中腹地的進攻。
在定軍山之戰中,我們後世熟知的是,夏侯淵分兵馳援張郃,導致自己被劉備大軍突襲,戰死於陣中,凡事背後都有其道理,夏侯淵分兵是有道理的。
《三國志.張郃傳》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
《三國志.夏侯淵傳》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也就是說張郃是在難以獨自抵擋劉備大軍的進攻後,夏侯淵下選擇分兵救援張郃的,這也是必須的,因為張郃與夏侯淵聯合設立營寨,為的就是遏制劉備繼續東進,如果張郃的營寨被攻破,那麼防線就被撕裂了,導致的結果就不是夏侯淵所部被張郃潰敗影響一起潰敗的問題了,而是劉備無論是繼續追擊曹軍,還是直接進去漢中,都佔據主動權的問題了。
但問題是夏侯淵在自己兵力不足的時候,為何親自去救火?當時的情況是,劉備在成功令夏侯淵分兵後,焚燒了南圍的鹿角,也就是大營前面的拒馬,當時用以堵門,阻止行人通過,後來用於戰鬥,以阻止和遲滯敵人軍馬的行動,並可殺傷敵人。
《三國志.郭淮傳》太祖還,留徵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以淮為淵司馬。淵與備戰,淮時有疾不出。
當時郭淮是夏侯淵的司馬,司馬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但是恰巧因為他生病了,沒有隨夏侯淵出徵定軍山,結果就是夏侯淵親自去大營前線救火。
可以說在戰前規劃的時候,劉備有想過誅殺夏侯淵嗎?我可以很確定,根本沒有,夏侯淵是曹操集團在漢中兵團的最高統帥,劉備聽從法正的計策,只是引誘夏侯淵分兵,之後集中兵力擊潰夏侯淵鎮守的南圍,以此打開局勢。
在混亂的戰場上,如果夏侯淵沒有親臨前線救火的話,即便劉備集中兵力擊潰了夏侯淵所部,但是也不會傷及夏侯淵性命,是夏侯淵自己非要去救火,導致了被劉備一波突襲所殺。
可見對於當時夏侯淵來說,他堅持親自帶兵去救火,目的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穩住軍心,從劉備對張郃大營的猛攻可以看出來,為了爭奪漢中,劉備是下血本的,甚至是不考慮傷亡的。
劉備所部如此洶湧的攻勢,夏侯淵在兵力不足之時,如何抗住劉備的進攻,那就是出現在一線部隊的將士面前,打仗嘛,打的就是氣勢,也就是靠著將士們的一股莽的勁頭,什麼戰術戰略,都離不開一件事,那就是部隊敢於打,脫離了敢打,再好的戰術戰略都是扯淡。
個人認為當時夏侯淵可能是看到了前線將士出現了軍心動搖的跡象,所以他率部親自去救火,結果給劉備送去了一份大禮,畢竟劉備一開始可是沒想著能夠誅殺夏侯淵的,在夏侯淵救火的時候,身邊護衛不足,被劉備集中優勢兵力,一波帶走了。
而在此戰中,夏侯淵年僅13歲的兒子夏侯榮也死在了陣中。
《三國志.夏侯淵傳》漢中之敗,榮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親在難,焉所逃死!'乃奮劍而戰,遂沒陳。」
這裡就提一下曹操集團的一個傳統了,那就是多有子侄親戚隨軍出徵的情況發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迎接天子後,徵討張繡的戰爭中,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於張繡反叛時戰死的事情。
《三國志.武帝紀》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可見這個傳統延續到了漢中之戰時,此時曹操集團依然是最強大的實力了,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夏侯榮衝入劉備軍陣的時候,為何沒人阻攔?
按道理說,歷史記載的源頭都是參與歷史事件的人口頭敘述或者文獻紀錄,那麼誰知道夏侯榮在生命最後時刻說過的話。
當時夏侯榮的親兵都勸說夏侯榮趕緊走,因為夏侯淵已經戰死,曹軍群龍無首,必然混亂一團,此時除了逃命外,大部分將士是沒有其他選擇的,但是夏侯榮不肯,拔劍衝入了劉備大軍的軍陣,並戰死於陣中。
那麼把這段歷史流傳下來的就應該是當時夏侯榮身邊的親兵了,但問題是,一大幫精壯的親兵,為何沒有把夏侯榮攬下來,他僅僅是一個13歲的孩子,歷史記載中,他也不是什麼身形巨大,勇武過人的將領,身邊眾多親兵會眼睜睜目送著夏侯榮去送死?
按照當時的軍法,夏侯榮戰死,他身邊的親兵應該沒有什麼好果子吃吧,也就是說能夠讓夏侯榮活著對他們是有利的,又怎麼會有夏侯榮殺入敵軍軍陣戰死的事情呢?
我個人認為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夏侯榮的親兵被其忠孝之心打動,跟隨夏侯榮殺入了劉備大軍,之後有僥倖存活的人,把這段事情流傳了下來,還有一種就是比較陰暗的了,那就是夏侯榮的親兵根本沒有保護好夏侯榮,夏侯榮也不是自己自願衝入敵陣的,他的戰死沒有歷史記載中那麼英勇。
按照當時的情況,夏侯榮很有可能在夏侯淵戰死後,曹軍大亂之際,因為各種原因死於亂軍之中,他的親兵為了減輕自己罪責,編出了一個夏侯榮是自己衝入敵陣的理由,這樣雖然不可以完全免除自己的罪責,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自己的罪責。不然的話,夏侯榮的親兵有一百種辦法可以把夏侯榮拉回去的吧。
參考資料《三國志.夏侯淵傳》《三國志.張郃傳》《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郭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