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叛逆」這個話題。恐怕是很多家長的噩夢或者是擔憂,孩子的教育到了叛逆期就好像進入了瓶頸。個人思想的成熟和個性的發展,使得家長的管教不但沒有效果,還會僵化家庭關係。
普希金說:「等青春的煙霧把少年的歡樂嫋嫋曳去,之後,我們就能取得一切可以吸收的東西。」這裡可以看到,叛逆期前後會出現巨大的反差,那麼父母又該如何突破這個瓶頸呢?首先,要來了解一下「叛逆」。實際上,「叛逆」不是只有十二三歲的生長發育期,孩子有三個叛逆期!
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時期:其實在孩子2-3歲的時候就出現了。「寶寶叛逆期」的孩子,由於剛接觸了這個世界,對環境表現出抗拒,並以此為趣。我們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餵飯,經常會被打斷;給他穿衣服,經常會受到拒絕。
這些孩子喜歡引起別人注意,展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勢,比如明明走路不穩卻還想走很遠。這時的孩子還有很強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尊重,不喜歡被指使。同時也由於身心的不成熟,會變得粘人和懼怕外界事物,表現出兩個極端。
第二個時期:被稱作「兒童叛逆期」,主要在孩子7-9歲的時候出現。由於接觸了一定的知識環境,孩子認為父母的方法不能被自己採用。比如父母覺得今天可能會下雨,孩子卻不這麼認為,不願意帶上傘出門。穿衣上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環境的不同和自我意識的再發展,使得獨立性進一步增強。這時孩子與家長之間已經產生了摩擦。
第三個時期:為「青春叛逆期」,主要在12-18歲之間,這就是大部分家長的噩夢階段。父母說兩句,孩子就頂嘴,家人就認為這無視了倫理上的長幼秩序,常常會摩擦出火花。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體逐漸成熟,「情竇初開」,對異性產生了興趣。而這,也是許多矛盾的原因之一。
什麼是「魚缸法則」?
面對這些讓家長煩惱的叛逆期,該如何應對?此時就要提一提「魚缸法則」。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
曾經紐約超大公司的總部裡,放著一口魚缸。裡面有美麗的熱帶魚自由遊弋,熱帶魚好像不會長大似的,一直是三寸大小。有一天,魚缸被董事長的兒子不小心打碎了。人們把魚送到了噴泉池,沒過幾天,原本小巧可愛的熱帶魚竟然長到了一尺長。
我們不難從中總結出道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與空間。父母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和衝動。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是他們人生路的指向標。我們不應給他們以枷鎖,而是要給他們一幅曠闊的天地。很多孩子,由於父母的保護和過度約束,到了成年還不懂得為人處世,一副公子或者小姐的架勢,這就是沒有打破魚缸。
如何打破魚缸,並且要孩子不在叛逆中成長?
一、給予一定空間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魚缸和噴泉池的空間無法作比。家長的過分幹預會使孩子出現防範心理,青春期的孩子更加。當他有一定的秘密時,不妨放棄試問,給他一定的天地。孩子是一個個體,不可能成為我們的提線木偶,但是空間不等於放手和放縱,由於家庭條件的提升,很多孩子會沉迷於遊戲。要通過引導和家長榜樣的樹立,避免孩子墜落虛擬世界的深淵。
二、尊重個性喜好
很多家長只是注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卻忽視興趣和特長,或者一味培訓孩子的「琴棋書畫」。然而,興趣並不是只有這些,輪滑、街舞、唱歌、攝影等等,不要讓孩子覺得世界如此枯燥,每一個愛好都會成為孩子的精神寄託,甚至在未來大放異彩!
三、改變溝通方式
我們不難發現,每一次叛逆期的到來,都是對平等地位的再要求。我們不妨用平等的眼光去審視孩子,用商量的語氣去取代家長的權威。只有在相互交流中,孩子才能找到自我。家庭氣氛也會由緊張轉變為融洽。
瑩姨寄語
瑩姨經歷孩子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可以說相當抓狂!2歲的小孩子,破壞力和暴脾氣可一點兒都不小。讓他刷牙不刷、洗臉不洗、打針不打,這都是原則性的問題,我也無法妥協!所以每次家裡都要一場大戰。我氣急敗壞,孩子就撒潑打滾。還好後來我《0-3歲繪本啟蒙早教故事書》10冊,幫了我不少忙!
這套繪本裡有《洗澡》、《拉粑粑》、《吃飯》、《刷牙》這些基本的行為引導。要知道叛逆期的孩子更聽故事裡的主人公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