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書畫雕刻燒制藝術於一身的微縮工藝品——鼻煙壺

2021-01-10 說說藝術

在中國工藝品中,有一種器物用材最廣,它集我國的燒瓷、瑪瑙、料器、玉石、水晶雕琢、金漆鑲嵌、雕漆、景泰藍、象牙、竹木雕刻、金屬工藝、書法、繪畫等各種工藝技術於一身,成為工藝美術中一個濃縮的結晶。它盈盈可握,藏於袖底,卻又集藝術大成,不可小覷。它就是鼻煙壺。

清乾隆 琥珀蘇作雕人物故事鼻煙壺

清乾隆 琥珀蘇作雕人物故事鼻煙壺

中國人吸鼻煙的習慣來源於歐洲,隨著17世紀中國與歐洲貿易往來的增加,吸鼻煙的習慣也隨之傳入中國,鼻煙盒逐漸演變成鼻煙壺,到了清朝,由於統治者的喜愛,鼻煙開始盛行,鼻煙壺也開始興起,人們逐漸不滿足於鼻煙壺的實用性,開始在小小的鼻煙壺上大做文章,開發各種材料,運用各種手法,鼻煙壺的出現,調動了幾乎所有中國工藝美術者的才能。他們用盡各種可用的材料和技法,鼻煙壺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清代用於製作鼻煙壺的材料有:金、銀、銅、瓷、玻璃、玉、瑪瑙、松石、水晶、碧璽、翡翠、象牙、犀角、琥珀、竹、木、葫蘆、紫砂、大漆、骨、貝殼、煤晶、果核、壽山、黃石、銅胎畫琺瑯、掐絲琺瑯等等,應有盡有。人們可根據各自愛好,廣泛選擇。到了晚清,還出現了鬼斧神工的內畫鼻煙壺。

粉彩八駿圖鼻煙壺(正面)

粉彩八駿圖鼻煙壺(背面)

到晚清,鼻煙壺的造型,更是變化多端,除基本的小扁壺式外,還有荔枝式、佛手式、葫蘆式、木瓜式、蘋果式、甜瓜式、水茄式,杏式、八方式、鶴式、鷹式、魚式、象式、油簍式、人物等形狀,惟妙惟肖,不勝枚舉。而鼻煙壺的紋飾,題材更是廣泛,豐富多彩,有花鳥魚蟲,戲曲人物、也有表示祥瑞的吉祥圖案,如松鶴延年、馬上封侯、喜上眉梢、安居樂業、歲歲平安等。

清乾隆 瑪瑙刻御題詩文鼻煙壺

小小鼻煙壺集書法、繪畫、雕刻、琢磨、燒制、鑲嵌諸藝術之大成,是清代各種工藝美術繁榮與發展的縮影。

相關焦點

  • 清代袖中小件藝術——鼻煙壺
    鼻煙壺,顧名思義是用來盛放鼻煙的器皿。自明末清初從歐洲傳入中國後,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一度受到古代文人雅士和達官顯貴們的追捧。清代《道光行樂圖》等反映宮廷生活的畫作中,這些精巧的鼻煙壺更是成為清代皇帝顯示「帝豪氣質」的案頭標配。
  • 臺北故宮新展「士拿乎」:方寸間的鼻煙壺與清宮微型藝術
    據悉,此次展覽選展各種材質之鼻煙壺,從雕刻、燒制、琢磨等工藝角度理解其製作及所呈現之時代特色;用珍藏、日常到賞賜等不同目的,看到清代工藝之縮影,更是清宮微型藝術之經典;從技法的創新,到各類材質所展現之技藝,以及使用與欣賞的各種意境,體會清宮鼻煙壺的新藝境。
  • 清代水晶工藝品,精美絕倫
    清乾隆 御製水晶經文杯水晶工藝品從古至今都備受鍾情,流光溢彩,晶瑩剔透是對它的豔麗形容。一件精緻的水晶工藝品憑藉其中所蘊涵著的奇思妙想和複雜的手工工藝,被各時期的人們所鍾愛。水晶的純淨和高雅,炫麗與神秘,深深地感染與震撼著每一位看過它的人。
  • 古物鑑賞:結合傳統雕刻技法,利用精良工藝來展現的精美鼻煙壺!
    #各種胎體的出現,豐富了鼻煙壺創作的場域。玉石類開啟寬廣的想像,結合傳統雕刻技法,有老玉改件,或復古紋飾之運用,以及動植物造型,還有單純呈現礦物紋理,令人目不暇接。有機材質則利用精良的工藝,展現各種主題且特殊瓶體造型。此外,瓷胎除精緻粉彩之運用,也有結合模具,呈現出有趣又多變的世界,最適宜展現鼻煙壺製作的高超技藝。
  • 李應忠:論中國書畫的獨特符號——篆刻藝術
    正德、嘉靖以後,以文彭為代表的一批文人篆刻家的崛起和流派印學的初步形成,標誌著明代篆刻藝術走上了繁榮的時代。特別是石質印材的廣泛使用,為文人親自操刀鐫刻印章打開方便之門,使篆刻藝術成為文人寄託閒情、施展才藝的一方新的天地。從那時起印章就普遍應用到書畫當中,和書畫成為一體。
  • 潮州優選家走進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潮州玉雕古樸典雅,獨具匠心,深受各地人民喜愛。本次潮州優選家走進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探尋謝湘明先生的玉雕世界。 謝湘明,1992年開始學習玉雕技藝,拜潮州玉雕廠陳森榮師傅為師。學習潮州傳統玉雕技法及工具運用.1999年創辦「寶樹軒」玉雕藝術工作室。
  • 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 延續「土與火」的藝術
    中新網貴州清鎮8月8日電 題: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延續「土與火」的藝術作者 周燕玲坐在一把泛黃的木椅上,74歲的胡正德得心應手地玩著黑色的泥巴,離他5米遠的土窯裡,火舌在竄動,1250攝氏度的爐內正在燒制有龍形紋飾的黑砂陶鍋。
  • 奇妙的微縮藝術……
    微縮繪畫在土耳其有悠久的傳統,而Kale無疑是一位身懷絕技的大師。"Nothing is impossible" ——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對英國雕刻藝人Graham Short來說,這可不是一句簡單的話,他把這行字刻在了一把剃鬚刀的刀刃上。 他嘗試了150多次才成功。Short每天遊泳10 公裡,為的是鍛鍊呼吸,他可以把脈搏控制在每分鐘30下。
  • 剛健秀挺·神韻雅逸—品讀當代書畫名家劉世全的書畫藝術
    現為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考級註冊教師、「國家高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新文藝群體書畫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研究會副主席、副秘書長、理事會理事及書畫專家、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及客座研究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創新研究所評定為高級美術指導師、中國世紀大採風書畫院副院長、中國王羲之書畫研究院曲阜分院院長
  • 聚集清末雕刻藝術的璀璨殿堂
    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集中了廣府建築裝飾藝術大成,其上的「三雕兩塑一畫」,即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陶塑、壁畫,造型生動、工藝精美,是公認的廣府傳統建築裝飾藝術傑作。 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
  • 耋耄老人的「微藝術」生活:用微縮模型留住「甘肅記憶」
    近日,中新網記者走進喬永福家中,探訪他的「微藝術」退休生活。家中隨處可見惟妙惟肖的藝術小作品見證了他的退休生活,堅持創作近30年,「我從小就喜歡擺弄小物件,年齡大了每天動動手能預防老年痴呆。」「我總是想起小時候我在臥橋上玩耍的情景。」1992年,喬永福從蘭州市西固區三毛廠退休,兒時蘭州的模樣在腦海中愈加清晰。
  • 趙啟斌:一幅書畫藝術的理想畫卷——《紅樓夢》裡的書畫藝術
    苗會長、楊會長、諸位老師、各位會員好,江蘇省紅樓夢學會今年要我就《紅樓夢》裡的書畫藝術作一專題講演,與大家分享一下《紅樓夢》裡的書畫藝術。我僅就《紅樓夢》篇章中的相關書畫藝術以及《紅樓夢》誕生以來以《紅樓夢》為母本創製的一些書畫藝術狀況略作介紹,向大家請教,與各位分享,亦望不吝賜教。
  • 上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湯發周解讀張大千的精品書畫!速藏!
    《藝術大師張大千》第225頁,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年。4.《永遠的張大千─紀念張大千誕辰110周年書畫精選集》第105頁,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年。《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第219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說明】1.上款人臺靜農。2.畫作用紙為張大千特別定製的羅紋紙。
  • 「友」艾有扇,端午雅集!半閒堂端午上演摺扇書畫藝術盛宴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莉娜  搖扇子、插艾草、吃粽子、品茗茶……6月25日,端午節當天,以「『友』艾有扇,端午雅集」為主題的「庚子夏月迎端午扇子國畫展」在鄭州天下收藏半閒堂拉開帷幕。
  • 史江偉:醉心「黃道窯」陶瓷燒制 只為藝術的傳承
    「每次開窯我都緊張,怕燒的不理想,怕藝術傳承不下去。」史江偉小心翼翼打開爐窯, 帶上手套,挨個拿起仔細察看,搖頭連連,「一爐幾十件,只有4件茶盅還可以,茶壺一個也沒有。沒燒好的,又都得砸了!」史江偉郟縣「黃道窯」陶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這一爐燒的,是「黃道窯」瓷器中的「油滴」釉瓷器。
  • 不,那是神奇的微縮景觀!
    微縮藝術的鼻祖——《瑪麗皇后玩偶屋》其實,以上都是微縮手藝人西樹的作品《老巷舊夢》,以回憶和記錄20世紀80年代的生活痕跡為主題,用1比20的微縮手法,在案臺上再現了一座小城老巷的生活場景。微縮藝術,是指將現實世界中已經存在,或有過描述的場景,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並製作出來。
  • 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林榮泰雕刻藝術
    林榮泰.作2018《真龍》榮獲2018福建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林榮泰.作2020《真龍》榮獲2020中國玉石雕刻「陸子岡杯」「金獎」2.2有利於豐富現代雕塑設計的設計語言中國古代雕塑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我國的兵馬俑、龍門石窟等,其種類豐富,藝術水平極高。
  • 譚曉風詩書畫藝術官網開通!
    1985年就讀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啟蒙學畫,師從地方名宿吳希齡、陳明禮。1990年西南師範大學(現西南大學)美術系進修。跟隨蘇葆楨、徐無聞等教授學習中國花鳥畫及詩詞。雲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雲南一清詩書畫院院長,中國影響力人物資料庫書畫名家。業界評述:縱觀時下藝界,能書者有之,能畫者有之,能詩者亦有之。集詩書畫於一身,堪稱「三絕」者卻是鳳毛麟角。
  • 【臨夏非遺】臨夏雕刻葫蘆 方寸之間展現萬千氣象
    臨夏雕刻葫蘆源於蘭州刻葫蘆,既繼承了蘭州刻葫蘆的傳統技 法,又大膽改革創新,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以中國畫線描為基礎,以葫蘆為紙,以針尖為筆,以奇妙的構思、美的圖案、嫻熟的刀法,用針尖一筆筆遊走在葫蘆上,將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唐詩宋詞等刻入畫面,供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