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鑑賞:結合傳統雕刻技法,利用精良工藝來展現的精美鼻煙壺!

2020-12-15 晶哥聊古玩

#鼻煙壺#各種胎體的出現,豐富了鼻煙壺創作的場域。玉石類開啟寬廣的想像,結合傳統雕刻技法,有老玉改件,或復古紋飾之運用,以及動植物造型,還有單純呈現礦物紋理,令人目不暇接。有機材質則利用精良的工藝,展現各種主題且特殊瓶體造型。此外,瓷胎除精緻粉彩之運用,也有結合模具,呈現出有趣又多變的世界,最適宜展現鼻煙壺製作的高超技藝。

清乾隆 玉夔龍鼻煙壺

天球瓶造型,器腹浮雕一螭龍盤滿全腹,流線且生動。有銅鍍金鑲紅色石寶頂蓋與金匙。

清乾隆 玉龍獸紋鼻煙壺

器系以春秋時期之龍獸紋劍摽改刀而成。底增刻「乾隆年制」雙行隸書款,配嵌貓眼石銅蓋及金屬匙,細節考究,是乾隆以古玉收藏新用於鼻煙壺之代表。存放於華滋堂燕喜堂中。

清十八世紀 玉雙魚鼻煙壺

白玉雕大小魚交迭,以大魚嘴為壺口,壺雖小卻線條洗鍊多細節,有樹枝形玉蓋及牙匙。原貯永壽宮。

清十八世紀 玉錦荔枝鼻煙壺

清宮稱苦瓜為錦荔枝,此件以溫潤白玉,雕連蒂苦瓜二顆與葉蔓交錯,顯得栩栩如生。以瓜蒂為蓋,附銅匙。

清十八/十九世紀 纏絲瑪瑙葫蘆鼻煙壺

瑪瑙雕葫蘆,通體灰白紋纏繞,帶綠松石託碧璽蓋與牙匙。原貯於華滋堂燕喜堂中,共41個鼻煙壺貯於一楠木箱。

清十八/十九世紀 瑪瑙巧雕禽鳥圖鼻煙壺

利用瑪瑙天然色層,巧色淺雕多隻鳥棲於樹幹,有綠色玻璃蓋。原貯於永壽宮,經比對可能是《宣統二年二月十四日立鼻煙壺帳》中的一批。

清十八世紀 葫蘆祥雲靈芝鼻煙壺

扁壺形模製葫蘆,雙面開光祥雲、靈芝於山石間,兩肩有獸首銜環紋,壺有嵌牙口及漆裡,帶銅鍍金雕花蓋與牙匙。原貯於華滋堂燕喜堂的一木箱。

清十八世紀 珊瑚竹節式鼻煙壺

全器以珊瑚雕竹節,鏤刻竹枝、梅幹為飾,又有蝴蝶、蜜蜂穿梭,以螺旋式珊瑚雕螳螂竹節為蓋,極精巧美觀。原貯於華滋堂燕喜堂的一木箱。

清乾隆 瓷胎粉彩玉堂富貴鼻煙壺

模製扁壺兩面開光彩繪玉蘭、海棠及牡丹,象徵「玉堂富貴」,其餘白地間飾番蓮纏枝紋。帶描金彩繪瓷蓋與牙匙。底有篆書「乾隆年制」紅款。原貯於華滋堂燕喜堂中,共41個鼻煙壺貯於一楠木箱中。

清嘉慶 瓷胎粉彩九老圖鼻煙壺

模製扁壺兩面開光,一面彩繪九老圖,另一面隸書七言詩,是乾隆尚為寶親王所作,兩側暗紅地彩繪番蓮纏枝紋。帶描金珊瑚紅寶頂瓷蓋與牙匙。底有紅彩「嘉慶年制」篆書款。

清十九世紀 瓷胎綠釉荷葉形鼻煙壺

模製荷葉造型,葉片包裹成瓶,以寫實之荷花、蓮蓬、莖葉為飾。原收貯於木匣中,內有50個各式鼻煙壺,存放於華滋堂燕喜堂中。

清十九世紀 瓷胎黃釉玉蜀黍形鼻煙壺

模製寫實玉蜀黍,有圈足,直口。帶綠料蓋與牙匙。共40件鼻煙壺裝於一木匣,收藏於華滋堂燕喜堂。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新展「士拿乎」:方寸間的鼻煙壺與清宮微型藝術
    據悉,此次展覽選展各種材質之鼻煙壺,從雕刻、燒制、琢磨等工藝角度理解其製作及所呈現之時代特色;用珍藏、日常到賞賜等不同目的,看到清代工藝之縮影,更是清宮微型藝術之經典;從技法的創新,到各類材質所展現之技藝,以及使用與欣賞的各種意境,體會清宮鼻煙壺的新藝境。
  • 集書畫雕刻燒制藝術於一身的微縮工藝品——鼻煙壺
    在中國工藝品中,有一種器物用材最廣,它集我國的燒瓷、瑪瑙、料器、玉石、水晶雕琢、金漆鑲嵌、雕漆、景泰藍、象牙、竹木雕刻、金屬工藝、書法、繪畫等各種工藝技術於一身,成為工藝美術中一個濃縮的結晶。它盈盈可握,藏於袖底,卻又集藝術大成,不可小覷。它就是鼻煙壺。
  • 清代袖中小件藝術——鼻煙壺
    鼻煙壺,顧名思義是用來盛放鼻煙的器皿。自明末清初從歐洲傳入中國後,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一度受到古代文人雅士和達官顯貴們的追捧。清代《道光行樂圖》等反映宮廷生活的畫作中,這些精巧的鼻煙壺更是成為清代皇帝顯示「帝豪氣質」的案頭標配。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④|傳統工藝裡的蝙蝠: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如果要選一個應用最廣泛、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的的話,蝙蝠一定是少不了的。今年是故宮600年誕辰。「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關注的即是故宮博物院工藝美術藏品中的蝙蝠形象。
  • 弘揚工匠精神 展現傳統工藝
    在準旗沙圪堵民族幼兒園,傳統的皮雕畫在保持古樸韻味的基礎上,融入各種現代卡通元素,成為幼兒園的一大特色。 皮雕畫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極其繁雜。在製作的過程中,從紋路的設計到轉繪,需利用近百件的皮雕工具,雕刻、敲打上萬次,經過幾十種染料的上色,才能形成最後的成品,過程看似十分美妙,但極其考驗人的耐心和技巧。
  • 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在雕刻技法上幾乎融合了壽山石雕的圓雕、高浮雕、鏤空雕、薄意雕等所有技法,足見創作者的心血。馮氏一家本次展覽展出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馮偉一家三代創作的壽山石雕作品近300件,還有吳美英女士收藏的原石精品,從壽山石原石、雕刻技法、雕刻過程、精美成品,展現壽山石雕一步步過程
  • 關中古村11個石門墩雕刻精美,動物造型大多不認識,看看啥樣
    經濟富裕後的靈泉人在建築材料和工藝上相當講究,雕刻工藝更臻完善,木雕,磚雕,石雕,極具豪華,精美異常,僅從石門墩上的雕刻圖案就可見一斑。這戶人家的門墩上的動物看上去有點像獅子或者麒麟,藝術的抽象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
  • 傳統雕刻如何在新中式家具中大放異彩?
    中式家具是我國家具產業多元化發展的種類之一,它將中華傳統家具文化元素與現代家具材料技術相結合,在造型外觀上保持了傳統家具的特點。它表現出的清新淡雅的風格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傳統家具以其精美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一直是我國燦爛文化中的瑰寶。
  • 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林榮泰雕刻藝術
    2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意義2.1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先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表達了中國古代先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其在現代雕塑設計中的運用,不僅能夠豐富雕塑作品的藝術內涵,使其展現新的生命力,還能有效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 三都「三雕」用雕刻留住時光
    近2000年來,一代代石雕匠人用一雙雙巧手雕花雕物雕世界,用精湛的技藝為石頭注入了豐滿的「靈魂」。從三都村現存的北朝時的砂巖石雕「一佛二菩薩」、大唐天寶元年的沙石菩薩雕像、大金朝的金幢、隋代的青石蓮花底座、明朝的石雕「犼頭戲金魚」等作品中,人們能感受到歷代石雕的精妙工藝。
  • 期藤原貴族的建築,栩栩如生,雕刻精美
    至此,貞觀雕刻的威武凝重完全為慈悲仁厚所取代,此期的佛像顯得非常平易近人,佛寺氣氛溫暖祥和,將平凡的人世提升至崇高美妙的宗教情境。一跨進鳳凰堂,觀者的目光立刻被炫目的阿彌陀像吸引,接著就是佛像上方光彩耀目的頂篷天蓋,鏤空的設計,加上鍍金、上漆和鑲嵌螺鈿,其精美華麗令人目不暇接。
  • 當傳統的浮世繪和現代的二次元結合,你,會愛上嗎?
    關於傳統的日本浮世繪和二次元浮世繪擁有400多年的歷史。工匠們使用了自己的雙手,創造了適用於浮世繪的日本紙,並且創造了適合它的雕刻的工藝,最大程度的完善了這項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並且一步一步的手工完成。浮世繪可以說是日本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很高的聲譽。
  • 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林榮泰雕刻藝術
    2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意義2.1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先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表達了中國古代先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其在現代雕塑設計中的運用,不僅能夠豐富雕塑作品的藝術內涵,使其展現新的生命力,還能有效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 巧奪天工,卡地亞觀音像擺件,香水瓶似鼻煙壺,東方美流行國際
    這款似鼻煙壺的翡翠香水瓶,Cartier卡地亞製作於1925年。瓶身由翡翠雕刻而成,瓶蓋採用黃金製作,鑲嵌弧面切割藍寶石,繪有藍色和黑色琺瑯。曾售予 W. K. Vanderbilt。鑲嵌一顆雕刻為龍形的翡翠(18-19世紀),點綴圓形舊式切割鑽石、弧面切割藍寶石,繪有黑色琺瑯,底座採用黃金、鉑金製作。除由國際珠寶品牌製作的一些翡翠物件外, 還有一些是歷史上從中國皇家流傳至國外的一些翡翠玉石作品,非常的精美珍貴。白玉插屏,18世紀作品。
  • 在紅與黑裡感受「漆之美」:日本展傳統漆器工藝與設計
    漆器是日本傳統工藝的重要標誌。日前,位於日本東京的根津美術館正在舉行「傳統藝術入門:漆器工藝與設計」特展,從繩文時代到明治時代,展品年代橫跨上萬年,從中可以見到漆器的不同工藝與造型。展覽同時展出中國與日本的漆器,足以窺見中國漆器傳入日本後對其產生的巨大影響。
  • 【臨夏非遺】臨夏雕刻葫蘆 方寸之間展現萬千氣象
    臨夏雕刻葫蘆源於蘭州刻葫蘆,既繼承了蘭州刻葫蘆的傳統技 法,又大膽改革創新,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以中國畫線描為基礎,以葫蘆為紙,以針尖為筆,以奇妙的構思、美的圖案、嫻熟的刀法,用針尖一筆筆遊走在葫蘆上,將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唐詩宋詞等刻入畫面,供人欣賞。
  • 我是玉雕師,長得很醜的翡翠原石,雕刻之後竟然如此精美
    雕刻師傅在細心觀察翡翠後,根據翡翠料子上的特性分布,決定取其中最好的部分雕刻創作普賢菩薩題材(普賢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屬龍/蛇人的本命佛)。掛件作隨型設計,把菩薩與大象的主要圖案都設計在翡翠突起的部分,充分利用好翡翠的外形。
  • 寶璣2020新表展現傳統工藝:璣鏤刻花
    高級制表品牌寶璣把一臺手工雕刻機搬到了展會現場,璣鏤刻花工藝大師演示和講解之餘,也手把手教駐足停留的觀展者上手操作雕刻機。一位來自亞洲的參觀者饒有興致,坐在了雕刻機前,在工藝大師指導下,左手旋轉把手,右手壓住雕刻刀載架,在金屬錶盤上雕刻出直線紋路。
  • 壽山石雕刻家葉子:帶著壽山石走向更廣闊的山海
    鼓山腳下的樟林一條街,是壽山石手工作坊的集聚地,彼時一卡車一卡車的石頭從壽山鄉運來,在石攤上售賣一空,等待著變成雕刻家手中精美的石雕。幾年前,葉子正式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為師,陳禮忠老師在創作上有「石無貴賤」之說,他曾用「廢料」構築了壽山石雕刻藝術上多次高峰,這令葉子對「石料」與「技法」的認識上有了新的覺悟。陳師的創作另一特點是審美的現代性,即石材的色澤、質地是否與題材完美結合,突破陳規創造新的價值範式,其重要性遠在美石美材的物性之上。
  • 現場|潮州木雕展:怎樣在一塊木頭上雕刻百餘人物?
    瓜柱、雀替、穿枋這些傳統建築中被忽視的部位暗藏著怎樣精美的細節?木雕上塗滿了純金箔又是怎樣一種輝煌?國博剛剛開展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展示了來自廣東省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60餘件(套)展品,包括諸多明清及近現代的潮州木雕精品,呈現了潮州木雕集雕刻、漆藝、貼金等技法於一體的藝術特色,也反映出潮汕獨特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