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耕雲居士創立的禪宗法門——安祥禪

2021-01-21 現代袁了凡之家



耕雲先生出生於1924年農曆5月1日,天津市。乳名,「大有」。幼入私塾,學名「連元」字「仲三」。十二歲讀完《四書》及《左傳》。1942年,先生隨軍駐西康,依瑪西其安上師習學白教密法,得灌頂為阿奢黎。1949年隨軍到臺灣。

 

先生感於國事,更名為「挽」——李挽,在臺期間,深痛天涯淪落,海角飄零,乃銳志參禪,於1974年桃園龍潭軍中「桶底脫落」,了畢大事。1982年應禪學會之請求,允為導師,為有緣「解粘去縛,抽釘拔楔」,迄2000年圓寂,計18年整,其間歷次所說法要,名曰「安祥禪」 ,印有專輯,弘揚寰宇,頗獲有緣信受奉行,開啟了新時代的中華禪。

 

先生所弘之法,乃佛祖拈花一脈相承之如來禪、祖師禪。為適應當今時代人們精神生活及社會環境之需要,苦心意旨將禪之部分內涵外舉名曰「安祥禪」。突出禪之法味就是統一調和之安祥心態的親證!

   

安祥禪一掃公案、葛藤,作風平實,以心傳心之事實則不可思議。聆聞開示者,每於言下證入金剛心體,恢復心的原態(本來面目)。先生圓寂後,所留講話錄音、講詞、錄像乃他老人家留給我們的法寶!(先生一生少言身世,謹集所聞片段,由後人拾綴如上。)

 

 

 安祥禪是耕雲先生創立。使有緣眾生親嘗無上法味。若能保任無失至定慧圓明,即名見性成佛。其修習方法簡易而中道,特別適合工業社會下心靈苦悶的人們修習,令誠敬信具足者世出世法打成一片,直趨無上菩提。

 

 耕雲先生以其強大的傳心之力,及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講解,和那如同春風秋水般和沐清靈的文採,在二十多年前在大陸和臺灣掀起了習正法眼藏的浪潮。

       

 1991年中國佛教協會向安祥禪學會發出正式邀請函——邀請李挽(耕雲)先生等七人禪學參訪團,在北京作十天的參訪,佛協會長趙樸初會見和宴請全團,並安排座談會和禪學講演。

 

 趙樸初老在致詞中對耕雲先生在弘揚中華禪學的貢獻表示讚賞。他說:「耕雲先生早年曾隨禪宗高僧虛雲、來果二老參究,數十年中苦心孤詣,真修實證。自從得個入處後,便以言所悟,行所言的真實踐履弘揚禪學,並特地抬出深契佛心祖意的『安祥禪』,廣接大眾,強調以正見、正受檢驗禪者的心態,在弘法度生的行願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耕雲先生的《安祥禪》等禪學著作,不但在臺灣深受學禪者的喜愛,這些著作在大陸出版發行後,也已成為禪學讀物中深受歡迎的暢銷書。這就說明了,耕雲先生及他所領導的禪學研究會在回應當前舉世風靡的禪學熱中,做了非常有價值的工作。」

 

  每有閱讀先生之講詞者,不但能在深入淺出地開示下明徹佛理,心中疑團盡消,更能席先生之文字三昧之力得到傳心,熱惱如煙消雲散;更有抄寫、聽聞先生之法音者,當下品嘗安祥法味,親切溫暖,禪之意趣親收無惑;又有因唱安祥禪曲和持訟先生所傳之正梵音大悲咒,得身心調適,心病痊癒,容光煥發者更縷見不鮮。

 



安祥禪主要踐思耕雲導師之講詞、著作、解惑錄、詩歌、法語銘言及安祥禪曲

 

►►安祥禪的命名:以「心安則吉祥」立名為安祥,將祖師禪一脈相傳的內涵「釋尊拈花,迦葉微笑」寓意其中。耕雲導師以 「安祥歌」來闡述安祥與禪的內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晚期說法更進一步指出:安祥就是佛的心態、佛出世的本懷就是安祥。


►►安祥禪的戒條:初期說法以「不可告人之事不想、不做」為戒條,爾後更進一步具體約定如「契約」內所講。


►►得到安祥的方法:以誠敬信的心涵泳在安祥禪法寶中,就可得到安祥。其要求具備四個基礎:存誠、行正、盡責、感謝。


►►修學安祥禪的重點:


 以正信因果為學禪的基礎,

♥ 以反省、去惡為學禪的起點,

♥ 以家庭為修行的道場,

♥ 以躬行實踐來創造價值,

♥ 以窮本溯源為參學課題


►►安祥禪修行(保任安祥)的方法:


✤ 以反省懺悔去除心垢,並強調發露懺悔。

✤ 杜漏:不邪思妄想、不取相認同、不多說話、不生氣、不軀殼起念、唯求心安。

✤ 無漏行:就是實踐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 實踐不二法門: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樂不二。


►►安祥禪的生活方式:安祥禪的設立係為適應現代及未來的工業社會,不須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但必須修正想念行為、提升心態並活在責任義務中。

 


一般的禪定,有四禪八定(四禪天、四空定)、九次第定……,現今也有超覺靜坐等法門;而安祥禪的禪定,有以下三個階段:離執禪定、去執禪定、無執禪定。

 

如何「去執」呢?只是教人認真、由衷、徹底地做一番反省、懺悔的工夫。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門。因為那些陳年往事、無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徹底整理、清除,觸機遇緣,老毛病依然還會發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懺悔儀式,在《六祖壇經》裡也有「無相懺悔」的明誨。《大智度論》裡對懺悔的要求更嚴厲,要你把所做、所為,所有見不得人的殺、盜、淫、妄種種惡行,當著千百大眾發露懺悔,倘還存有一絲我執,是很難做到的。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須通過去執禪定,確確實實地反省,不必訂進度,不要圖快速,分年分段,點點滴滴,巨細靡遺地把自己心靈深處的陰暗汙垢,一一地挖掘出來曝光,讓它「見光死」。反省的順序是按反時針──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這樣一直反省到出生;當反省到不能記得時就等;如果修行好,總有一天會反省到媽媽生你時候的情形,到時候就可能證得「宿命通」了。


耕耘先生一生相應正法之光明心態,開啟了諸多有緣的幸福人生,引導趨向生命光明之道,發表的講座、文集等有一部分收錄在「安祥世界學術研究會的博客」、「安詳之聲」等微信群或一些音頻禪樂等,來流傳先生的修學及精神,然而,遺憾的是,先生一生的思想體系未見詳盡留傳。




任何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發展進步,都有賴於它的每個成員的各盡其職與安分守已。安分守已與安於現狀不同,安於現狀不思上進,是一種消極行為。安分守己是一種積極行為。它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去積累,在盡職盡責中創造和實現個性,心安而理得。



耕雲先生說:「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痴心妄想,羨慕或嫉妒別人,所得到的除了煩惱和人生的負值之外,只有迷失了。」所以,「基本前提是,你必須扮演好你現在的角色,然後才能創造、累積你的價值。」

 

人若想活得通暢,只有活在責任義務當中。因為你不管在哪個機關做事,不管你的工作崗位是什麼,如果想活得不黯淡、不窩囊、不委屈、不晦澀,能抬頭挺胸,你就必須盡到應盡的責任,滿足責任對你的要求。因為人的價值可與經濟學旁通,經濟學講「邊際效用」,人也是一樣,誰最能構成社會人群的需要,誰就最重要;誰若無法滿足工作的需求,工作對他來講,就不需要。

 


任何一個人必須是活在責任義務裡,他才活得通暢、光明、坦然、無愧。如果一個人不盡責任、不盡義務而想活得很好,除了甘做小偷、盜賊,成為人們看不起、最可恥、最低級的人以外,就別無他途;這種人活著,豈非多餘?不只是社會的包袱,更是一種汙染;對他自己來講,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了。這種人不會活得快樂,因為「為善最樂」,而他為惡,會最樂嗎?你看看那些被通緝的人、那些殺人犯、那些詐欺犯,看起來都不像人樣,為什麼?「誠於中,形於外」,活得實在很苦,真是萬般無奈。所以人只有安心地活在責任義務裡,他才不會失去安祥。



耕雲居士的入世修行思想,對於樹立現代良好準提行者的形象有著非凡的借鑑意義,正如高七師在TA交互溝通心理學中為大眾講授的「我是誰」等角色的認知與觀照,三自我的靈活轉換與應用等,當我們認清了自己的角色,為此盡職盡責,才是真正地活在當下,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才能成為安詳、快樂,現代積極的準提行者。

 

這也正與學院的準提理念殊途同歸,「以阿彌陀佛為皈依,以準提菩薩為現依」等,每天念誦這句話,在深化中我們真正的實現了身心依託,並告訴我們扮演好家庭角色、職業角色...使我們更深一層地懂得了「一切皆是佛母的最好安排」; 持誦準提咒的同時,我們即是準提菩薩的化身…高七師傳授的這一切法寶,都已經幫助我們直達了安詳的彼岸!今生得遇準提法,人人可修,遇緣解脫,我們當倍加珍惜!




附:耕雲先生年譜簡略

 

1924 01歲 農曆五月一日出生於天津市,乳名大有,學名連元,字仲三。

1934 11歲 離家至武漢黃岡倉子埠正源中學讀書(1934~1940)

1935 12歲 讀完四書及左傳。

1939 16歲 赴重慶。入伍。

1941 18歲 投身抗戰行列。 師長召見告之『你還年輕,你去考軍校吧!軍校考取,你就在職受訓』參加抗戰。

1942 19歲 隨軍駐西康,依瑪西其安阿奢黎上師學白教密法,得灌頂為阿奢黎。

1943 20歲 自述:"在重慶多次親近虛老,他摩摩我的頭,說好!好!我向虛老結緣皈依。""我決心學禪,是與虛老對我的啟發分不開的。"

1945 22歲 任職漢口市政府,旋從軍。

1949 26歲 隨國民政府來臺灣

1957 34歲 著《愛的人生》,由臺北市拔提書店出版。

1967 44歲 七月,始於海潮音月刊發表文章,後集為《觀潮隨筆》一書。

1972 49歲 耕雲導師自述:"當時我還在軍中服務,用功非常精進,功夫打成一片,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一日讀袁煥仙詩:「底事痴求佛法僧,羨他北秀與南能,原本一片閒田地,過去過來問主翁。」受到激發,忽然,三際坐斷,桶底脫落,從前佛言祖語上的疑點煥然冰釋……。

1974 51歲 在臺灣桃園縣龍潭鄉軍中,一日夜間為免同事及朋友幹擾,遂緊閉門戶關燈靜思:"何謂真理?、何謂如來?",不久即豁然領悟:"真理乃是原本如此!如來者,如其本來!",當下大放光明,時雖在夜間,猶如白晝。

1978 55歲 自軍中退役,任澎湖國軍英雄館館長。

1979 56歲 任宜蘭國軍英雄館館長。

1980 57歲 任臺南國軍英雄館館長,並隨宜說法;在臺南講《心經提要》;在臺北市講《摩訶般若的要義與入門》。

1982 59歲 任桃園國軍英雄館館長,並隨宜說法;在臺南市講《信心銘直解》(臺南市開元路);臺南市禪學研究會成立,開示《禪、禪學與學禪》;應臺南禪學研究會之請求,允為導師,為有緣「解粘去縛,抽釘拔楔」。

1983 60歲 秋,退休。作《談心》;在臺北市講《邁向生命的圓滿》。

1984 61歲 春節,在臺北縣中和市講《保任此心絕不相賺》;在臺北市十方叢林與卡普樂禪師對談;在臺北市講《中華禪風的演變》;在臺南市松柏育樂中心講《摩訶般若可以消除貪瞋痴》;在臺南巿松柏育樂中心講《參學正眼》。

1985 62歲 06月23日,在臺北市講《悟後起修》;在臺北市講《安祥之美》;在臺北市講《修心訣》。

1986 63歲 11月12日,在臺北市太平洋聯誼社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1987 64歲 07月,在臺北市禪刋作者座談會講《成佛作祖的方法》。

1988 65歲 01月31日,在臺南市育樂堂講《禪的認知與修學》;為中華禪學季刊創刊(1-29期),作《證道歌淺釋》;在臺北市講《人身難得 正法難遇》;在臺北巿師範大學講《杜漏》;在臺北巿師範大學講《不二法門》。

1989 66歲 01月22日,在臺北市淡江大學講《牛的禮讚》;在臺北市中華禪學會講《安分守己》。

1990 67歲 02月17日,在臺北市中華禪學會講《無漏行──到達生命圓滿的八正道》;在臺北市中華禪學會講《禪者的立德、立功、立言》〈禪刊作者座談會)

1991 68歲 03月29日,在臺北市大專青年活動中心講《佛法在世間》;並第一次赴大陸說法;在北京大學講《安祥禪的知與行》;講《安祥合唱團是光的天使》;應邀第二次赴大陸說法;在北京廣濟寺講《禪與安祥禪》;在北京中國佛學院講《禪、祖師禪與安祥禪》;在河北正定臨濟祖庭講《臨濟禪與安祥禪》;在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講《佛法與國運》;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禪學座談會講《禪的特質》。

1992 69歲 春節,在臺北市中華禪會講《安祥禪曲的美好與力量》等

1993 70歲 04月04日,在臺北市講《幸福之道》。

1994 71歲 02月06日,在臺北市中華禪學會講《唱禪歌就是修行》(對安祥合唱團開示)並在南投講《佛出世的本懷-安祥》。

1995 72歲 02月19日,在臺北市社教館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疑》。

2000 77歲 10月11日,凌晨〈1:43〉,圓寂於板橋市大庭新村家中。


 (敬請期待後續佛教人物的推出)

相關焦點

  • 築夢天下:佛教禪宗的禪七
    佛教從東漢傳至中國後,西域傳道的高僧,源源東來,但大都是嚴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於人,或靠信徒之供養。由於中國傳統文化風俗與制度文化之差異,隋唐以前的中國僧眾,有些必須靠帝王、大臣們之信仰供養,才得以維持生活。達摩祖師渡海東來,傳佛心印的禪宗法門,便是中國初有禪宗的開始。傳至六祖以後,四方學者群集,禪宗一派,如日東升,光茫萬丈。
  • 風靡中國的禪宗是怎麼來的?這三個傳說故事告訴你禪宗的來龍去脈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佛教源自古印度,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從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產生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三論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在這八大宗派中,禪宗的中國化程度最高,在中國流傳甚廣,是中國最流行的兩個宗派之一(另一個是淨土宗)。那麼禪宗是怎麼來的呢?
  • 淵回學佛:如來和達摩誰是佛教始祖?佛陀是!達摩只是禪宗的祖師
    淵回學佛:如來和達摩誰是佛教始祖?佛陀是!他是印度禪宗的第28代傳人,也是中國禪宗的開創的。 這兩個人一定不能弄混淆了。一個開創了佛教,另一個則是禪宗的大祖師,禪宗的傳承人。 那麼如來佛祖和菩提達摩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 禪宗「一花五葉」起源地——南華寺
    南華寺,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中國佛教名寺,中國佛教禪宗發源地,禪宗「一花開五葉」起源地,六祖惠能弘揚「南宗禪法」發源地,嶺南禪林之冠,禪宗祖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經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當下成就,領法隱遁,五年修行,30歲出山受戒,於南華寺傳法天下,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教法門。創立禪宗,盛行於世。南華寺主要建築有: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靈照塔、六祖殿等。
  • 「原創」禪宗頓悟法門,該如何取捨?
    禪宗發展到今天,在傳承上,主要是以六祖慧能大師所立的南宗頓悟法門為主,其傳承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心性,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禪宗代表著作《壇經》的主旨大意說的是:人人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人的清淨本心,此心本淨,只是被塵垢遮蓋,自己不識,這個塵垢就是人的貪、嗔、痴、慢、疑、惡見等慾念執心。
  • 梁武帝時達摩渡海東來,傳佛心印的禪宗法門,是中國禪宗的開始!
    到梁武帝的時代,達摩大師渡海東來,傳佛心印的禪宗法門,便是中國初有禪宗的開始,那時信受禪宗的漢人,並不太多,據《景德傳燈錄》所載,正式依止達摩大師得法的,也不過三、四人,其中接受大師的衣缽,傳承心印,為東土第二代祖師的,只有神光一人而已。以後歷世的學人,雖然漸漸增加,但接受祖位,都是一脈單傳,傳到六代祖師慧能,在廣東曹溪大弘禪道。
  • 密宗法門與蓮花生大士
    密宗又稱為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又稱秘密真言宗。密宗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禮儀,民俗信仰為其特徵。該派的修持之法講究與諸佛菩薩的秘密相應,即身秘密,語秘密,意秘密,以達到天人合一即身成佛的至高境界。如同古道名言,原始祖炁,一炁分真,我即原始,原始即我。
  • 詩與禪:禪宗革新運動與唐代文學發展
    無論從理論還是形式上來說,「東山法門」打破了傳統佛教對外來經論的依傍,肯定了人的本性和能力,樹立起一種全新的、獨立自主的宗風和學風。儘管道信僧團僻居湖北一隅,見於現存史料的弟子僅荊州法顯、玄爽、衡嶽善伏,以及後來被稱為「五祖」的弘忍等數人。然他圓寂後,弘忍引領弟子繼續在黃梅馮茂山修行,進一步擴大了「東山法門」的影響。
  • 印光大師:禪宗大徹大悟佛教大開園解的境界,非超牛人是不可能的
    印光大師:禪宗大徹大悟,佛教大開園解的境界,非超牛之人是不可能的【印光大師開示】二空理,唯言悟,則利根凡夫即能。佛法的難處在這裡,佛法的妙處也在這裡,千百年來,吸引無數的人想要知道唐朝龐蘊居士聞馬祖道一大師「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當下頓亡玄解的境界。我自己深知今生是不可能悟到二空境界了,又不甘心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
  • 佛教:這一「禪」,只有具備大福德的人才能看懂,真實不虛!
    佛教:這一「禪」,只有具備大福德的人才能看懂,真實不虛!「安詳禪」安祥禪系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最上乘法,是一切法中之至尊、至真、至稀、至珍、至秘、至高及至妙,其關鍵處即在於「以心傳心」、「心心相印」。從古至今,所有的法均不能超越我禪宗「傳心」之妙,同時也必須具備大福德、大智慧者才有福消受,也才有能力承擔。若不具此資格,勉強傳心,傳者與被傳者兩敗俱傷。由此可知,我禪宗傳法為什麼「慎擇根器」,為什麼歷代祖師「高立門牆」了。安祥是定慧圓明的證量,具足百千三昧,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 佛教福地蘄州廣濟縣與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緣「四緣"
    這裡不僅曾是東晉山西五臺山(崞縣)藉高僧、淨土宗初祖、廬山東林寺開山鼻祖慧遠大師卓錫地(九龍寨雲峰寺、太白湖黃牙寺),又是慧遠大師為鄂東佛教文化傳播和弘法利生的開山鼻祖之地,而且是一處在中華文化上影響了千年文化人物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千年的佛教人物的一代禪宗祖師四祖道信出生地、卓錫地。公元579年,北周析齊昌縣地置永寧縣,為蘄州齊昌郡所屬。
  • 佛教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
    在禪宗形成之前,「禪」本來只是一種修行方式,是戒、定、慧三學之與念佛誦經、造像齋僧、守戒苦修、精研經義等其他修行方式都是同等的修行成道路徑。禪者通過靜坐、冥想,達到內心的寧靜境界。也正因為此,在禪宗之前,中國已有很多習禪者,梁慧皎《高僧傳》的「習禪篇」便記有些早期禪者。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畢竟相關的資料描述都顯示,達摩祖師為禪宗佛法的開山鼻祖,畢竟面壁九年以及一葦渡江的典故耳熟能詳。看似鐵證如山的證據其實經不起推敲,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禪宗佛法與中國玄學極其類似的論述結構以及領悟禪宗佛法的法門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達摩祖師布道之前,禪宗佛法早已在中國傳開了。
  • 漲知識:佛教禪宗的「一花開五葉」指的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大師佛法無邊,佛教源遠流長。話說靈鷲山頂,佛祖世尊於靈山法會付囑正法眼藏。世尊端坐寶座,無言無說,但向法會大眾「拈起蓮花」。唯有長老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掌正力,默然無語」。
  •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你知道都是哪些?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幾乎都形成於隋唐時期,當時佛教宗派林立,不止現在所說的八宗,但在唐武宗滅佛之後,除禪宗淨土宗之外大多數宗派都已銷聲匿跡,直至近代才又從日本流傳回來,形成了現今所說的八大宗派。中國佛教宗派眾多,主要有八宗之說,那到底是哪八個宗派呢?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誠如《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所述,最高真理非但是文殊師利咀裡說的「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而是維摩居士那切切實實的「默然無言」。到底有沒有離文字,離名相而傳法的途徑呢?這典故所流傳的,就是禪宗「拈花微笑」,「以心印心」的法門,亦是離文字相而體會佛陀解脫精神的原形。所謂「心印」,就是直接體會。
  • 三水國學│禪宗南北之爭始末
    說起「南頓北漸」四個字,相信很多朋友對此並不陌生,它代表了中國禪宗史上最大的公案——南北禪宗的分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已是當下很多人的口頭禪,六祖大師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惠能大師早年喪父,家居嶺南煙瘴之地,雖不識字但是無師自通,在五祖門下八個月便以一首偈蓋過了當時的「大師兄」神秀,得到了五祖弘忍秘傳心印。
  • 明海大和尚:地藏法門的重要性
    明海大和尚:地藏法門的重要性為什麼我們要念地藏菩薩聖號?我們學《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目的就是要修地藏法門。修地藏法門有很多的方法,稱念地藏菩薩的聖號是非常簡便易行的方法。地藏法門非常重要,明朝的蕅益大師特別提倡、也特別強調修地藏法門,大師本人對於地藏法門中的幾部重要經典都有註解,然後他自己念過非常多遍數的地藏菩薩的一個咒,叫「滅定業真言」。這是蕅益大師每天的日課,他每天一定會念「地藏滅定業真言」。在他自己的文集裡面,我們也看到他修地藏法門有很多感應。
  • 達摩和惠能,誰才是東土禪宗的創始人?
    二祖至五祖,在禪宗在東土中國的深入發展過程中承上啟下,成就非凡,意義深遠。四位祖師均有作品流傳於世,啟智慧,開心性,廣布施,使禪宗文化在東土中國大範圍傳播和深層次發展。達摩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致力於將南印度佛教引入東土,其著作恢弘,《心頌經》《二種入》《破相論》《悟性論》《安心法門》等,均為後世之人指引明燈。而惠能主要在曹溪大力傳導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惠能雖著作不豐,僅有《六祖法寶壇經》傳世,但其對禪宗的中國化,起到了深刻而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