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先生出生於1924年農曆5月1日,天津市。乳名,「大有」。幼入私塾,學名「連元」字「仲三」。十二歲讀完《四書》及《左傳》。1942年,先生隨軍駐西康,依瑪西其安上師習學白教密法,得灌頂為阿奢黎。1949年隨軍到臺灣。
先生感於國事,更名為「挽」——李挽,在臺期間,深痛天涯淪落,海角飄零,乃銳志參禪,於1974年桃園龍潭軍中「桶底脫落」,了畢大事。1982年應禪學會之請求,允為導師,為有緣「解粘去縛,抽釘拔楔」,迄2000年圓寂,計18年整,其間歷次所說法要,名曰「安祥禪」 ,印有專輯,弘揚寰宇,頗獲有緣信受奉行,開啟了新時代的中華禪。
先生所弘之法,乃佛祖拈花一脈相承之如來禪、祖師禪。為適應當今時代人們精神生活及社會環境之需要,苦心意旨將禪之部分內涵外舉名曰「安祥禪」。突出禪之法味就是統一調和之安祥心態的親證!
安祥禪一掃公案、葛藤,作風平實,以心傳心之事實則不可思議。聆聞開示者,每於言下證入金剛心體,恢復心的原態(本來面目)。先生圓寂後,所留講話錄音、講詞、錄像乃他老人家留給我們的法寶!(先生一生少言身世,謹集所聞片段,由後人拾綴如上。)
安祥禪是耕雲先生創立。使有緣眾生親嘗無上法味。若能保任無失至定慧圓明,即名見性成佛。其修習方法簡易而中道,特別適合工業社會下心靈苦悶的人們修習,令誠敬信具足者世出世法打成一片,直趨無上菩提。
耕雲先生以其強大的傳心之力,及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講解,和那如同春風秋水般和沐清靈的文採,在二十多年前在大陸和臺灣掀起了習正法眼藏的浪潮。
1991年中國佛教協會向安祥禪學會發出正式邀請函——邀請李挽(耕雲)先生等七人禪學參訪團,在北京作十天的參訪,佛協會長趙樸初會見和宴請全團,並安排座談會和禪學講演。
趙樸初老在致詞中對耕雲先生在弘揚中華禪學的貢獻表示讚賞。他說:「耕雲先生早年曾隨禪宗高僧虛雲、來果二老參究,數十年中苦心孤詣,真修實證。自從得個入處後,便以言所悟,行所言的真實踐履弘揚禪學,並特地抬出深契佛心祖意的『安祥禪』,廣接大眾,強調以正見、正受檢驗禪者的心態,在弘法度生的行願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耕雲先生的《安祥禪》等禪學著作,不但在臺灣深受學禪者的喜愛,這些著作在大陸出版發行後,也已成為禪學讀物中深受歡迎的暢銷書。這就說明了,耕雲先生及他所領導的禪學研究會在回應當前舉世風靡的禪學熱中,做了非常有價值的工作。」
每有閱讀先生之講詞者,不但能在深入淺出地開示下明徹佛理,心中疑團盡消,更能席先生之文字三昧之力得到傳心,熱惱如煙消雲散;更有抄寫、聽聞先生之法音者,當下品嘗安祥法味,親切溫暖,禪之意趣親收無惑;又有因唱安祥禪曲和持訟先生所傳之正梵音大悲咒,得身心調適,心病痊癒,容光煥發者更縷見不鮮。
安祥禪主要踐思耕雲導師之講詞、著作、解惑錄、詩歌、法語銘言及安祥禪曲
►►安祥禪的命名:以「心安則吉祥」立名為安祥,將祖師禪一脈相傳的內涵「釋尊拈花,迦葉微笑」寓意其中。耕雲導師以 「安祥歌」來闡述安祥與禪的內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晚期說法更進一步指出:安祥就是佛的心態、佛出世的本懷就是安祥。
►►安祥禪的戒條:初期說法以「不可告人之事不想、不做」為戒條,爾後更進一步具體約定如「契約」內所講。
►►得到安祥的方法:以誠敬信的心涵泳在安祥禪法寶中,就可得到安祥。其要求具備四個基礎:存誠、行正、盡責、感謝。
►►修學安祥禪的重點:
♥ 以正信因果為學禪的基礎,
♥ 以反省、去惡為學禪的起點,
♥ 以家庭為修行的道場,
♥ 以躬行實踐來創造價值,
♥ 以窮本溯源為參學課題。
►►安祥禪修行(保任安祥)的方法:
✤ 以反省懺悔去除心垢,並強調發露懺悔。
✤ 杜漏:不邪思妄想、不取相認同、不多說話、不生氣、不軀殼起念、唯求心安。
✤ 無漏行:就是實踐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 實踐不二法門: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樂不二。
►►安祥禪的生活方式:安祥禪的設立係為適應現代及未來的工業社會,不須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但必須修正想念行為、提升心態並活在責任義務中。
一般的禪定,有四禪八定(四禪天、四空定)、九次第定……,現今也有超覺靜坐等法門;而安祥禪的禪定,有以下三個階段:離執禪定、去執禪定、無執禪定。
如何「去執」呢?只是教人認真、由衷、徹底地做一番反省、懺悔的工夫。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門。因為那些陳年往事、無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徹底整理、清除,觸機遇緣,老毛病依然還會發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懺悔儀式,在《六祖壇經》裡也有「無相懺悔」的明誨。《大智度論》裡對懺悔的要求更嚴厲,要你把所做、所為,所有見不得人的殺、盜、淫、妄種種惡行,當著千百大眾發露懺悔,倘還存有一絲我執,是很難做到的。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須通過去執禪定,確確實實地反省,不必訂進度,不要圖快速,分年分段,點點滴滴,巨細靡遺地把自己心靈深處的陰暗汙垢,一一地挖掘出來曝光,讓它「見光死」。反省的順序是按反時針──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這樣一直反省到出生;當反省到不能記得時就等;如果修行好,總有一天會反省到媽媽生你時候的情形,到時候就可能證得「宿命通」了。
耕耘先生一生相應正法之光明心態,開啟了諸多有緣的幸福人生,引導趨向生命光明之道,發表的講座、文集等有一部分收錄在「安祥世界學術研究會的博客」、「安詳之聲」等微信群或一些音頻禪樂等,來流傳先生的修學及精神,然而,遺憾的是,先生一生的思想體系未見詳盡留傳。
任何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發展進步,都有賴於它的每個成員的各盡其職與安分守已。安分守已與安於現狀不同,安於現狀不思上進,是一種消極行為。安分守己是一種積極行為。它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去積累,在盡職盡責中創造和實現個性,心安而理得。
耕雲先生說:「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痴心妄想,羨慕或嫉妒別人,所得到的除了煩惱和人生的負值之外,只有迷失了。」所以,「基本前提是,你必須扮演好你現在的角色,然後才能創造、累積你的價值。」
人若想活得通暢,只有活在責任義務當中。因為你不管在哪個機關做事,不管你的工作崗位是什麼,如果想活得不黯淡、不窩囊、不委屈、不晦澀,能抬頭挺胸,你就必須盡到應盡的責任,滿足責任對你的要求。因為人的價值可與經濟學旁通,經濟學講「邊際效用」,人也是一樣,誰最能構成社會人群的需要,誰就最重要;誰若無法滿足工作的需求,工作對他來講,就不需要。
任何一個人必須是活在責任義務裡,他才活得通暢、光明、坦然、無愧。如果一個人不盡責任、不盡義務而想活得很好,除了甘做小偷、盜賊,成為人們看不起、最可恥、最低級的人以外,就別無他途;這種人活著,豈非多餘?不只是社會的包袱,更是一種汙染;對他自己來講,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了。這種人不會活得快樂,因為「為善最樂」,而他為惡,會最樂嗎?你看看那些被通緝的人、那些殺人犯、那些詐欺犯,看起來都不像人樣,為什麼?「誠於中,形於外」,活得實在很苦,真是萬般無奈。所以人只有安心地活在責任義務裡,他才不會失去安祥。
耕雲居士的入世修行思想,對於樹立現代良好準提行者的形象有著非凡的借鑑意義,正如高七師在TA交互溝通心理學中為大眾講授的「我是誰」等角色的認知與觀照,三自我的靈活轉換與應用等,當我們認清了自己的角色,為此盡職盡責,才是真正地活在當下,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才能成為安詳、快樂,現代積極的準提行者。
這也正與學院的準提理念殊途同歸,「以阿彌陀佛為皈依,以準提菩薩為現依」等,每天念誦這句話,在深化中我們真正的實現了身心依託,並告訴我們扮演好家庭角色、職業角色...使我們更深一層地懂得了「一切皆是佛母的最好安排」; 持誦準提咒的同時,我們即是準提菩薩的化身…高七師傳授的這一切法寶,都已經幫助我們直達了安詳的彼岸!今生得遇準提法,人人可修,遇緣解脫,我們當倍加珍惜!
附:耕雲先生年譜簡略
1924 01歲 農曆五月一日出生於天津市,乳名大有,學名連元,字仲三。
1934 11歲 離家至武漢黃岡倉子埠正源中學讀書(1934~1940)
1935 12歲 讀完四書及左傳。
1939 16歲 赴重慶。入伍。
1941 18歲 投身抗戰行列。 師長召見告之『你還年輕,你去考軍校吧!軍校考取,你就在職受訓』參加抗戰。
1942 19歲 隨軍駐西康,依瑪西其安阿奢黎上師學白教密法,得灌頂為阿奢黎。
1943 20歲 自述:"在重慶多次親近虛老,他摩摩我的頭,說好!好!我向虛老結緣皈依。""我決心學禪,是與虛老對我的啟發分不開的。"
1945 22歲 任職漢口市政府,旋從軍。
1949 26歲 隨國民政府來臺灣
1957 34歲 著《愛的人生》,由臺北市拔提書店出版。
1967 44歲 七月,始於海潮音月刊發表文章,後集為《觀潮隨筆》一書。
1972 49歲 耕雲導師自述:"當時我還在軍中服務,用功非常精進,功夫打成一片,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一日讀袁煥仙詩:「底事痴求佛法僧,羨他北秀與南能,原本一片閒田地,過去過來問主翁。」受到激發,忽然,三際坐斷,桶底脫落,從前佛言祖語上的疑點煥然冰釋……。
1974 51歲 在臺灣桃園縣龍潭鄉軍中,一日夜間為免同事及朋友幹擾,遂緊閉門戶關燈靜思:"何謂真理?、何謂如來?",不久即豁然領悟:"真理乃是原本如此!如來者,如其本來!",當下大放光明,時雖在夜間,猶如白晝。
1978 55歲 自軍中退役,任澎湖國軍英雄館館長。
1979 56歲 任宜蘭國軍英雄館館長。
1980 57歲 任臺南國軍英雄館館長,並隨宜說法;在臺南講《心經提要》;在臺北市講《摩訶般若的要義與入門》。
1982 59歲 任桃園國軍英雄館館長,並隨宜說法;在臺南市講《信心銘直解》(臺南市開元路);臺南市禪學研究會成立,開示《禪、禪學與學禪》;應臺南禪學研究會之請求,允為導師,為有緣「解粘去縛,抽釘拔楔」。
1983 60歲 秋,退休。作《談心》;在臺北市講《邁向生命的圓滿》。
1984 61歲 春節,在臺北縣中和市講《保任此心絕不相賺》;在臺北市十方叢林與卡普樂禪師對談;在臺北市講《中華禪風的演變》;在臺南市松柏育樂中心講《摩訶般若可以消除貪瞋痴》;在臺南巿松柏育樂中心講《參學正眼》。
1985 62歲 06月23日,在臺北市講《悟後起修》;在臺北市講《安祥之美》;在臺北市講《修心訣》。
1986 63歲 11月12日,在臺北市太平洋聯誼社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1987 64歲 07月,在臺北市禪刋作者座談會講《成佛作祖的方法》。
1988 65歲 01月31日,在臺南市育樂堂講《禪的認知與修學》;為中華禪學季刊創刊(1-29期),作《證道歌淺釋》;在臺北市講《人身難得 正法難遇》;在臺北巿師範大學講《杜漏》;在臺北巿師範大學講《不二法門》。
1989 66歲 01月22日,在臺北市淡江大學講《牛的禮讚》;在臺北市中華禪學會講《安分守己》。
1990 67歲 02月17日,在臺北市中華禪學會講《無漏行──到達生命圓滿的八正道》;在臺北市中華禪學會講《禪者的立德、立功、立言》〈禪刊作者座談會)
1991 68歲 03月29日,在臺北市大專青年活動中心講《佛法在世間》;並第一次赴大陸說法;在北京大學講《安祥禪的知與行》;講《安祥合唱團是光的天使》;應邀第二次赴大陸說法;在北京廣濟寺講《禪與安祥禪》;在北京中國佛學院講《禪、祖師禪與安祥禪》;在河北正定臨濟祖庭講《臨濟禪與安祥禪》;在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講《佛法與國運》;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禪學座談會講《禪的特質》。
1992 69歲 春節,在臺北市中華禪會講《安祥禪曲的美好與力量》等
1993 70歲 04月04日,在臺北市講《幸福之道》。
1994 71歲 02月06日,在臺北市中華禪學會講《唱禪歌就是修行》(對安祥合唱團開示)並在南投講《佛出世的本懷-安祥》。
1995 72歲 02月19日,在臺北市社教館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疑》。
2000 77歲 10月11日,凌晨〈1:43〉,圓寂於板橋市大庭新村家中。
(敬請期待後續佛教人物的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