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我國古代,人們講究要「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對孕育我們的天地自然充滿了敬畏和三恩,進而善待地球上的萬物,從而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因此,古代詩詞大家們用精煉的語言、完美的韻律體現出了古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隱含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也讓我們在詩詞行間領悟到了自然的美的意境。
天、地、人是一個整體,而使這個整體相處的關鍵就是「和」字,而「和」的核心是人。一個人想感受到舒適與自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沉浸於天地自然之中,只有此時,你才能體會陶尖淵明所寫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那種天人合一,心情與自然的默契。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代的東晉詩人謝靈運創立了山水田園詩派,也就是從謝靈運起,大自然就成為了古代詩人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他們用獨到的眼光對大自然觀察入微,通過內心活動和所處自然環境完美融合,敘述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絢爛多姿的場景。
「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說明了大自然是渾然天成的,無需華麗的語言,也不用太多的雕琢修辭。
寫了大自然清新明麗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清澈幽靜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流動情致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通過這些行行詩文,我們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真美。而這種真美來源於自然的一切,這也是人願意醉心於自然的緣由。
大自然給了詩人平靜豁達的心境,也使很多詩人願意放逐自己,將自己融於山川湖海。其實人一旦處於幽空的環境,心必然就會靜閒下來,很多人也會想如王維一樣寫出「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當我們走到溪水的盡頭,也就是快速的返回。爬到山巔,也就是大吼一聲就下了,可王維卻偏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水窮之處,詩人坐下來看行去流水,又再次審視了自己的內心,詩人這種對自然的敏感,那種自然在心靈裡律動的獨特卻不是人人都會有的。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快樂的,大自然給了詩人靈感,陶冶了詩人的情操,也深化了他們對事物的詮釋。於是,陶淵明說「山沓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以贈,興來如答。」
柳宗元在永州看著秀美山水,消解了心中的創傷,寫下了「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讓自己的人生更顯豁達。同時,他的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看似平淡的文字,卻又瀰漫了浪漫的詩意。日出東山時,詩人看到了一個嶄新清晰的自然充盈於眼前,昔日的煩愁一掃而光,心情豁然開闊。詩人陶醉於其間,與山水、與雲化為一體,表達了對自然的依戀與嚮往,體現了人與自然充分融合的自由寫照。其實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樣,面對自然,我們也需要善於消解自己的煩惱,如同天空舒捲的雲朵,在怡然自得領悟什麼是自由與永恆。
類似的詩詞還有很多,整體讀來,無外乎就是讓短暫的生命在無限的大自然中得到永恆。但人一生會經歷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宿命是我們永遠無法逃避的。無論是高峰還是低谷,經歷之後還是要回歸本源的,人亦如此。正如「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在歷盡沉浮,繁華流逝之後,人最需要的就是一種自我、本真的生命狀態,一種與自然相親相依的生活情趣。
走近古代詩詞,我們可以感受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領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這種共生不只是物質所需的相依共存,而是理念上的默契和融合,人與自然在和諧中共生,地球在和諧中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