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自然該怎麼和諧共生,老祖宗在詩裡早就講清楚了

2020-12-12 悟世間百態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我國古代,人們講究要「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對孕育我們的天地自然充滿了敬畏和三恩,進而善待地球上的萬物,從而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因此,古代詩詞大家們用精煉的語言、完美的韻律體現出了古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隱含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也讓我們在詩詞行間領悟到了自然的美的意境。

天、地、人是一個整體,而使這個整體相處的關鍵就是「和」字,而「和」的核心是人。一個人想感受到舒適與自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沉浸於天地自然之中,只有此時,你才能體會陶尖淵明所寫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那種天人合一,心情與自然的默契。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代的東晉詩人謝靈運創立了山水田園詩派,也就是從謝靈運起,大自然就成為了古代詩人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他們用獨到的眼光對大自然觀察入微,通過內心活動和所處自然環境完美融合,敘述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絢爛多姿的場景。

「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說明了大自然是渾然天成的,無需華麗的語言,也不用太多的雕琢修辭。

寫了大自然清新明麗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清澈幽靜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流動情致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通過這些行行詩文,我們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真美。而這種真美來源於自然的一切,這也是人願意醉心於自然的緣由。

大自然給了詩人平靜豁達的心境,也使很多詩人願意放逐自己,將自己融於山川湖海。其實人一旦處於幽空的環境,心必然就會靜閒下來,很多人也會想如王維一樣寫出「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當我們走到溪水的盡頭,也就是快速的返回。爬到山巔,也就是大吼一聲就下了,可王維卻偏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水窮之處,詩人坐下來看行去流水,又再次審視了自己的內心,詩人這種對自然的敏感,那種自然在心靈裡律動的獨特卻不是人人都會有的。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快樂的,大自然給了詩人靈感,陶冶了詩人的情操,也深化了他們對事物的詮釋。於是,陶淵明說「山沓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以贈,興來如答。」

柳宗元在永州看著秀美山水,消解了心中的創傷,寫下了「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讓自己的人生更顯豁達。同時,他的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看似平淡的文字,卻又瀰漫了浪漫的詩意。日出東山時,詩人看到了一個嶄新清晰的自然充盈於眼前,昔日的煩愁一掃而光,心情豁然開闊。詩人陶醉於其間,與山水、與雲化為一體,表達了對自然的依戀與嚮往,體現了人與自然充分融合的自由寫照。其實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樣,面對自然,我們也需要善於消解自己的煩惱,如同天空舒捲的雲朵,在怡然自得領悟什麼是自由與永恆。

類似的詩詞還有很多,整體讀來,無外乎就是讓短暫的生命在無限的大自然中得到永恆。但人一生會經歷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宿命是我們永遠無法逃避的。無論是高峰還是低谷,經歷之後還是要回歸本源的,人亦如此。正如「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在歷盡沉浮,繁華流逝之後,人最需要的就是一種自我、本真的生命狀態,一種與自然相親相依的生活情趣。

走近古代詩詞,我們可以感受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領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這種共生不只是物質所需的相依共存,而是理念上的默契和融合,人與自然在和諧中共生,地球在和諧中永恆。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目標。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年08月14日 10: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麗萍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 [人民日報]張雲飛: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認為,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並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這一基本原理,為我們維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提供了哲學基礎和科學的方法論。
  • 學習正當時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正當時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21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這一主題,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啟。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面對自然,人要學會謙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芭芭拉·金索沃小說的母題。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本文轉自【光明網】;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溼地景觀。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人和動物和諧共生——讀《海底兩萬裡》有感
    在老師的建議下,我閱讀了《海底兩萬裡》,剛拿起書本就被其中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了。  這部小說故事性很強,情節扣人心弦。故事發生在1866年,海洋出現了一隻大「海怪」,為了驅趕「海怪」,美國出動了林肯號驅逐艦,經過激烈的鬥爭,三位應邀研究的博物學家意外被「海怪」俘虜。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表徵之一就是實現包括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有定型、成熟、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科學、持續運轉,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助於推進生態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好生態文明,首要的是準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核心,也是根本。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不能與自然相對立,不能妄圖去統治、徵服自然,而要與之和諧共處。
  • 世界地球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成新動能、新引擎
    天地之美、四時之序、自然之物,如同多彩的萬花筒,一幅生態優美的亮麗畫卷徐徐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總書記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對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基本遵循。
  • 廣西:保護野生動物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原標題】廣西:保護野生動物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以貫徹落實《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為契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化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及棲息地的保護,不斷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
  • 宅家長知識|2020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地球日簡介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2020年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時間為4月20日至26日,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該容得下一坨鳥屎
    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難道經不起一坨鳥屎的考驗?很顯然,樹多了,少了人為的幹擾,鳥自然也多了起來,小區的居民在享受鳥語花香的同時,也不時會與鳥兒們不期而遇。鳥畢竟是活物,吃喝拉撒也不可避免。因為鳥拉屎而被毀鳥窩,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只適用於「我享受自然」,但不太願意適用於「自然的適當侵擾」中。
  • 馬珺委員:新冠疫情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自覺
    全國政協委員馬珺認為,新冠疫情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覺。馬珺認為,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應當痛定思痛,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理念,以加強意識引領為先導,以增強情感共鳴為紐帶,以倡導生態行為為發端,以維護生態法制為責任,管理好環境和生態系統一是加強意識引領,建立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要引領尊重自然、珍惜資源的生態意識,明確對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擔當。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據統計,目前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1.5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油葫蘆、野牛溝、黃藏寺、硫磺溝、老虎溝等40多個管護站的1200多名管護員駐紮在深山裡,默默地守護著祁連山的一草一木。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