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0-12-25 光明網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郭兆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告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我們怎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目標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從歷史與本質兩個層面來認識:從歷史上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在漁獵文明階段,人類主要從生態環境獲得生存的需要;在農業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利用自然,從自然獲取資源以支撐自身發展,人類逐步學會欣賞自然的美麗;在工業文明初期階段,人類自認為已凌駕於自然之上,大幅從自然攫取資源,把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自然的美麗正在褪色,生態環境惡化致使不適合人類生存;在發達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已經能上天入地下海,表面上徵服了自然,但是自然也猛烈地報復,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此時人類開始覺醒並修復自然,治理汙染,重新發現自然的美麗;在生態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人與自然的關係才真正實現和諧共生,自然生態的美麗與人類社會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交相輝映。

  我們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做了反覆論述: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為了自身的發展,人類一直在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變換;同時,為了有效率地實現這種變換,人類也一直在不斷地設計和創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會組織形式。社會本質上是人類生存、發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環境,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儘管在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充滿了劫掠、殺戮、暴力、強權、野蠻、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指出,人類還是在這條道路上不畏艱難地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為人類本身的和解開闢道路。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徵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國的古人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實就是講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這些都是講要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通過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所換取的,侵佔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導致了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巨大破壞,遺留給全球嚴重的後果。

  現代化進程最早發軔於18世紀中期的西方國家。經過200年左右的發展進程,西方國家確實實現「現代化」了,他們不僅有能力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做了人類世界的主宰,而且也有能力「上天入地」做自然世界的主人。

  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與此同時他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自然的報復:上個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對生態環境和公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其中,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先後導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紅眼病。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發的短短幾天內,致死人數高達4000,隨後2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死於呼吸系統疾病,此後1956年、1957年、1962年又連續發生多達12次嚴重的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因工廠把含有甲基汞的廢水直接排放到水俁灣中,人食用受汙染的魚和貝類後患上極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脅者多達2萬人。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對這些狀況作了詳細描述。

  因此,中國式的現代化不可能也不會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老路,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

  (四)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是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搞清楚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應當在哪些界限內進行。這就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哪些區域空間是發展城鎮化、工業化的,哪些區域空間是振興鄉村的,哪些區域空間就是保護生態的。還要搞清楚我國生態環境還可以容納、清理多大規模的汙染物排放,汙染物排放什麼時候能達到拐點而開始下降,各種汙染物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相互間又是怎樣影響的。

  二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就要公平分配好生態產品,讓老百姓公平地享有生態產品,公平地獲得綠水青山所帶來的金山銀山,進而實現全體老百姓的共同富裕。這就是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讓資源輸出而導致生態環境受損的地方、讓守住綠水青山但沒有獲得金山銀山的地方、讓為了治理環境花了大把金錢的地方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此外還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一方面是滿足農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態環境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也不僅僅是關乎農村人口的美好生活,也關係到我們城鎮人口的美好生活。

  三是構建政府與市場協同運行機制,這幾年我們在政府的監管方面全面加強,實施了「長牙」的新環保法,推行了「壯士斷腕」的中央環保督察,但相對而言,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激勵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建立。生態環境領域的市場機制建立的前提也是要建立明晰的產權。除了礦藏外,其他自然資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權人不到位,生態產品的產權更是界限不清,這就要全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了產權後,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就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確定價格,並取得利潤。因為有利可圖,更多的企業就會更加自願地投入於綠色發展中。此外還要通過綠色金融這個槓桿撬動更多資本進入綠色發展領域。讓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及其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成為老百姓「錢袋子」中的重要資產,那樣綠色發展的理念便自然而然地普及人心。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上述缺陷使得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指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實踐沒有給人帶來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僅造成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和唯科學主義盛行,而且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啟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即從擺脫對自然和宗教的束縛,走向了商品拜物教崇拜,西方現代化實踐的結果是工具理性的現代化和效率的提高,但也是物的價值的上升和人的價值的下降。
  • [人民日報]張雲飛: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當人類合理利用、科學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僅要重視保護,而且要著眼於發展。具體地講,就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表徵之一就是實現包括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有定型、成熟、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科學、持續運轉,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助於推進生態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年08月14日 10: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麗萍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本文轉自【光明網】;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溼地景觀。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 世界地球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成新動能、新引擎
    天地之美、四時之序、自然之物,如同多彩的萬花筒,一幅生態優美的亮麗畫卷徐徐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總書記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對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基本遵循。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目前,地球日的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並在2009年正式被聯合國納入國際節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這一主題,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啟。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面對自然,人要學會謙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芭芭拉·金索沃小說的母題。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
  • 學習正當時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正當時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21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呼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荊州開展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
    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辦、湖北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協辦的「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在荊州區御河廣場舉行,旨在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自然資源包含哪些?」「地質災害發生後怎麼自救?」「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有哪些?」
  • 廣西:保護野生動物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原標題】廣西:保護野生動物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以貫徹落實《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為契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化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及棲息地的保護,不斷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馬珺委員:新冠疫情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自覺
    全國政協委員馬珺認為,新冠疫情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覺。馬珺認為,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應當痛定思痛,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理念,以加強意識引領為先導,以增強情感共鳴為紐帶,以倡導生態行為為發端,以維護生態法制為責任,管理好環境和生態系統一是加強意識引領,建立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要引領尊重自然、珍惜資源的生態意識,明確對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擔當。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這「六項原則」是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的集大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刊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學習體會。
  • 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徵程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
    大家一致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向指引。堅持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五個維度之一,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國現代化的五個重要特徵之一,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 重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