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2020-12-12 中原新聞網

航拍縉雲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重慶日報邀請了相關市級部門、區縣負責人參加重報圓桌會,談談他們的看法。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辛世傑:

爭取到二○二五年

重慶「藍天目標」穩定達三百二十天以上

重慶日報:如何統籌資源、環境、生態協同發展,推進重慶「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辛世傑: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多個領域、多個部門,新時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重慶建設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必須統籌資源、環境、生態等領域精準聚焦、協同發展,資源、環保、林業等部門應主動參與、齊抓共管。

一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實施「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雙評價」。科學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全市自然保護地「一張圖」和信息化監管系統。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機制,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著力開展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建立重要山體保護名錄,加強河湖溼地保護,實施「兩岸青山·千裡林帶」建設,強化巖溶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退化區域治理修復。

二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治理,著力防控環境風險,爭取到2025年,全市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穩定達到320天以上,PM2.5實現穩定達標,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重慶。

三要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和汙染治理技術升級,強化清潔生產審核。加強節能、節地、節水,落實能效領跑者制度,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穩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大力推動天然氣、頁巖氣安全有序開發利用。有序推進汙泥、餐廚垃圾、建築垃圾、工業固廢等資源再生利用,積極培育發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推動全市和重點行業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積極開展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三大類產品的價值實現體系。

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沈曉鍾:

「橫向」擴綠增域 「縱向」提量增收

持續增加城鄉生態產品供給

重慶日報:如何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

沈曉鍾:第一,要堅持保護與修復並重、增加數量與提升質量效益並舉,既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調整拓展國土綠化空間,增加林業用地和森林面積,實現「橫向」擴綠增域;又注重科學、多措並舉提升森林產出效能,增加綠化總量,提升質量和效益,實現「縱向」提量增收。

第二,要科學編制林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切實把黨中央關於林業生態建設的決策部署轉化為規劃思路、政策舉措和工作成果。統籌重點區域建設修復和全域科學保護利用,大力推進林草資源保護監管、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災害綜合治理等重點任務,實施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兩岸青山·千裡林帶」等重點工程,推動大山大川、大江大河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生態供給能力全面增強。

第三,要積極爭取黨中央、國務院支持,協調沿江11省市共商,創造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政策環境,構建較為完備的中央到區域、區域內省市間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全市生態價值當量持續增加和生態環境持續變好,使生態服務權得到價值體現,促進林地資源有效增值,為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提供強有力支撐。

第四,要持續推進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機制,讓全市生態保護修復的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松,讓森林覆蓋率指標始終界定為約束指標,國土綠化事業始終界定為屬地責任,推動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細落實。

第五,要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上下真功、實功、硬功,大力推進城市和鄉村生態質量提升,持續增加城鄉生態產品供給,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力發展森林人家,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嚮往。

作為保障部門、基礎部門,全市林業系統要站在全市「一盤棋」的高度審視林業改革發展,既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拉好車、當好主角,也要不遺餘力投身生態環境保護這個「國之大者」、民之關切和民生優先領域,推好車、當好配角。積極融入「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深化生態保護修復,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為打造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範區、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貢獻林業力量。

豐都縣委書記徐世國:

優化生態空間 創新生態產品

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重慶日報:如何拓寬生態系統功能,創新生態產品形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兼具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生態產品,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徐世國:豐都具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礎,生態資源是豐都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豐都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我們將以「生態+」的理念謀劃發展、「+生態」的思路發展產業,著力優化生態空間、拓展生態功能、豐富生態產品、提升多元效益。

一是以「一心兩極三帶」優化生態空間、規範產業布局,實現保護與發展並重。聚焦「一心」,打造以縣城為中心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立足「兩極」,打造以南天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大雪玉山鄉村旅遊為重點的南部生態旅遊增長極,以經果林、原料林為重點的北部生態農業增長極;著眼「三帶」,打造沿長江生態安全屏障區、渠(碧)溪河生態農業示範區、龍河生態旅遊觀光區。

二是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創新生態產品、提升經濟效益,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依託海拔1000米以上可供開發的高山旅遊資源佔全市10%以上的優勢,推動南天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質量發展,擴容提質打造廂壩國際旅遊度假小鎮,共建涪豐武大武陵山旅遊度假區,打造全市度假康養基地;依託7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以牛、雞、豬為重點的畜禽養殖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打造全市綠色畜禽養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依託佔全市四分之一的風電資源、重慶最大的東方希望熱電聯產項目、重慶第2座抽水蓄能電站慄子灣抽水蓄能項目等資源,打造全市清潔能源基地、綠色工業基地;依託發展30萬畝榨菜、15萬畝紅心柚、10萬畝花椒、10萬畝柑橘等經果林,加速林業經濟產業化步伐,到2025年林業經濟總產值達50億元。

三是自覺強化「上遊意識」、擔起「上遊責任」,全面構建清單明確、依單督責、照單考責「壓責」機制,上下遊、左右岸、區縣間「共治」機制,政府、企業、個人「共管」機制,堅決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全面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和沿江工業園區1公裡、5公裡管控政策。嚴格執行「三線一單」制度,嚴格限制「兩高一資」(高汙染、高能耗和資源性)項目,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制度。持續管護好136.9萬畝公益林,加大雙桂山國家森林公園、龍河國家溼地公園等7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力度,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美景永存。

相關焦點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崇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隨著思路觀念的轉變和規劃的調整,圍繞油葫蘆咀建成了景觀步道、遊園小路、休息平臺、跌水瀑布和景觀亭等休閒設施,配套建設了休閒景觀帶、塑膠健身步道、景觀小品,現在已成為群眾休閒娛樂、健身鍛鍊的必去之處,也成為了縣城西區的標誌性建築。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年08月14日 10: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麗萍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本文轉自【光明網】;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溼地景觀。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表徵之一就是實現包括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有定型、成熟、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科學、持續運轉,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助於推進生態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目標。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學習正當時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正當時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21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好生態文明,首要的是準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核心,也是根本。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不能與自然相對立,不能妄圖去統治、徵服自然,而要與之和諧共處。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刊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學習體會。
  • 世界地球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成新動能、新引擎
    天地之美、四時之序、自然之物,如同多彩的萬花筒,一幅生態優美的亮麗畫卷徐徐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總書記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對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基本遵循。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當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個為了守護這裡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為了保護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我們組織村裡的生態管護員成立了生態管護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⑩ 2020-12-21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張雲飛: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 2020-12-21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讓我們更加真切地認識地球、尊重地球、保護地球、善待地球。世界地球日的由來世界地球日發起於1970年,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這一主題,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啟。
  • 廣西:保護野生動物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原標題】廣西:保護野生動物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9—2020年,自治區財政統籌中央和自治區林業改革發展資金8200萬元用於保護溼地,安排13000萬元用於自然保護區補助,白頭葉猴、東黑冠長臂猿、穿山甲等極度瀕危野生動物拯救保護與人工繁育工作有效推進,中華白海豚、中華鱟等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地在積極籌建中。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面對自然,人要學會謙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芭芭拉·金索沃小說的母題。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
  • 【法院動態】研討森林資源保護專題,為進一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法院動態】研討森林資源保護專題,為進一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法律服務 2020-12-23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