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2020-12-18 青海日報

這是在可可西裡卓乃湖區域拍攝的兩隻藏羚羊。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才讓卓瑪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扎陵湖鄉生態保護站勒那村生態管護隊隊員在鄂陵湖畔撿拾垃圾。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索南吉(右)與才讓多傑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率先在全國設置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全省10萬餘名各類生態管護員共同守護大美青海;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覆蓋所有河流的五級河長體系,5925名河長與6421名河湖管護員一起守護一江清水。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一江清水向東流」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共護碧水藍天

夏日的午後,驅車行駛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山山水水之間,你會看到這裡峰巒兀立,雄奇險峻,會看到叢林茂密,鬱鬱蔥蔥,會看到曲水蜿蜒,奔流激蕩,偶爾還能看到一群巖羊在半山腰處悠閒吃草。

「雖然每天到山裡巡護很辛苦,但我們保護了這裡的山山水水,我覺得很自豪。」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奎知說,眼看著自己熟悉的這片山林野生動物多了起來,盜採盜挖的違法活動逐漸消失,一種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以前的奎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浪村的牧民,2015年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成立後,他成了這裡的生態管護員。

據統計,目前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1.5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油葫蘆、野牛溝、黃藏寺、硫磺溝、老虎溝等40多個管護站的1200多名管護員駐紮在深山裡,默默地守護著祁連山的一草一木。

當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個為了守護這裡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

「為了保護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我們組織村裡的生態管護員成立了生態管護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瑪多縣黃河鄉熱曲村生態管護員果瑪告訴記者,經過大家長期堅持和宣傳,現在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轉變,除了管護員以外,其他村民也都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了。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共建綠水青山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只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綠水青山、人人共享。全省生態環保部門以幫助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通過增強群眾的環境意識,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和宣傳,推進全民參與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引導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轉變,把生態保護優先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前不久,海東市全面開啟2020年秋季國土綠化暨全民義務植樹「大會戰」。全面開展的義務植樹活動,讓愛綠、植綠、護綠成為全市各族人民群眾的一致共識和自覺行動。

通過義務植樹活動的持續開展,一方面增強了大家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綠化了環境。2019年全省參與義務植樹人數達300萬人次,共完成義務植樹1500萬株,全省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2.3萬公頃,林草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367.8萬公頃天然林516.1萬公頃國家級公益林得到全面管護,治理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一江清水東流不息。

依託獨特優美的山川秀水,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在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綠色發展讓青海的青山綠水不斷刷新顏值,並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態紅利。

「只有保護好我們的綠水青山,才能擁有金山銀山。」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索乎日麻鄉索乎日麻村村民昂旦,因為年保玉則景區關閉,而從旅遊經營者變成了生態管護員,保護好這裡的生態環境也成了他最大的願望。

位於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麻其村的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成了近年來我省鄉村旅遊的又一熱點網紅打卡點,每當周末假期,便會有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遊人蜂擁而至,在這裡體驗鄉村文化、休閒度假。

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日益紅火,不僅讓互助北山腳下這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變身成為我省鄉村旅遊浪潮中的佼佼者,更讓村民們在家門前的山林花海中增加了收入,過上了新生活。

共享生態紅利

「保護生態的目的就是讓草原恢復原貌,現在已經實現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生態管護員鬧布桑周說,現在野生動物多了,放牧現象少了,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為響應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長江源村的128戶牧民離開世代生活的長江源頭,從山上到山下,從牧民到村民,他們改變的不僅是生活環境和身份,更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已經深深植入到每一個村民心中。

通過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在草原獎補、困難補助、燃料補助等國家好政策的扶持下,長江源村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牧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雙贏。

位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的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這裡草原遼闊,水草豐美,養育的犛牛、藏羊品質優良,從這裡走出的雪多犛牛肉以綠色、有機、無汙染享譽全國。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守護美好家園,一支支全民參與生態環保的隊伍,每個月固定的環境衛生整治日,他們走上街頭巷尾,深入牧區草原,一起撿拾垃圾。大大小小的環保隊伍遍布河曲草原,保護環境在這裡已經成為全民參與的自覺行動。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紮實推進,牧草豐美的河曲草原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來自「天河之南」天然牧場的綠色有機產品也備受市場青睞。在2019年中國珠三角(深圳)招商引資暨有機產品推介會上,河南縣展出二十餘種具有蒙旗特色的雪多犛牛肉、乳製品、手工藝品、人參果等有機產品,受到參會企業熱捧,總籤約金額約達1.8億元,良好自然環境為當地企業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從河湟谷地到瀚海戈壁,從金銀灘草原到三江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經成為全省各族兒女的共識和一致行動,他們或出現在村頭巷尾,或出現在草原深處,以他們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演繹著一個個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動人故事,共同守護大美青海的藍天碧水和山川草原。

視點短評

生態環保優先 全民共同參與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三江之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又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的殷殷囑託和「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不斷深化「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的省情定位認識,堅決扛起保護生態環境、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生態環保意識和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省上下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生態環保大格局。

縱觀近年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看到從生態環保治理體系建設,到生態環保一系列行動的付諸實施,再到生態環境保護一個個顯著成績的取得,始終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更離不開全省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

眾人拾柴火焰高,生態環保集體意識是全省各族人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思想基礎。隨著全省各族群眾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不斷增強,共同營造了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廣大農村牧區的農牧民也不斷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良性轉變,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一場全民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正在江源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共同守護大美青海的綠水青山。(田得乾)

作者:田得乾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目標。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年08月14日 10: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麗萍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 《縱情夏日》: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書評
    面對自然,人要學會謙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芭芭拉·金索沃小說的母題。這種關係,可能是《毒木聖經》裡的緊張對峙,也可能是《縱情夏日》中的和諧共生。如果說《毒木聖經》是充滿《聖經》意味的宏大史詩,那麼《縱情夏日》就是一部歡快和諧的小品。
  • 人和自然該怎麼和諧共生,老祖宗在詩裡早就講清楚了
    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我國古代,人們講究要「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對孕育我們的天地自然充滿了敬畏和三恩,進而善待地球上的萬物,從而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因此,古代詩詞大家們用精煉的語言、完美的韻律體現出了古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隱含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也讓我們在詩詞行間領悟到了自然的美的意境。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表徵之一就是實現包括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有定型、成熟、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科學、持續運轉,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有助於推進生態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人民日報]張雲飛: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世界地球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成新動能、新引擎
    天地之美、四時之序、自然之物,如同多彩的萬花筒,一幅生態優美的亮麗畫卷徐徐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總書記闡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對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基本遵循。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原標題: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學習正當時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正當時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21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青山綠水間 再添新景致 記者帶你揭開神岡山公園「神秘面紗」
    禾視 攝吉安新聞網訊 青山綠水間,再添新景致。12月14日,經過兩年零兩個月緊鑼密鼓的建設,位於贛江和禾河北端交匯口的市中心城區神岡山公園揭開「神秘面紗」,將在12月16日開園試運行,這也意味著市民共享城市化發展成果,又有了一個好去處。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這不是一句口號,更應該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十四個堅持中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表現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在綠色生產發展,表現在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本文轉自【光明網】;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桑科溼地景觀。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目前,地球日的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並在2009年正式被聯合國納入國際節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這一主題,4月20日至26日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啟。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清潔海岸義工團走進臨洪溼地
    【連網】(黃威)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2020年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時間為4月20日至26日,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4月19日,清潔海岸義工團的志願者們積極行動起來,冒著濛濛細雨,走進臨洪河口溼地,撿拾垃圾、調研生態、宣傳環保。
  • 崇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中國甘肅網12月16日訊(本報記者 靳佩佩 通訊員 張宏偉 吳文斌 文/圖)大雪時節,崇信縣山川大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鳳翥山下、汭水河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令人沉醉,這是崇信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深入開展「
  • 廣西:保護野生動物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原標題】廣西:保護野生動物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以貫徹落實《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為契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化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及棲息地的保護,不斷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