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可可西裡卓乃湖區域拍攝的兩隻藏羚羊。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才讓卓瑪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扎陵湖鄉生態保護站勒那村生態管護隊隊員在鄂陵湖畔撿拾垃圾。
瑪多縣瑪查理鎮噶丹村,生態管護員索南吉(右)與才讓多傑在村子周邊的草原上撿垃圾。
率先在全國設置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全省10萬餘名各類生態管護員共同守護大美青海;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覆蓋所有河流的五級河長體系,5925名河長與6421名河湖管護員一起守護一江清水。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一江清水向東流」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共護碧水藍天
夏日的午後,驅車行駛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山山水水之間,你會看到這裡峰巒兀立,雄奇險峻,會看到叢林茂密,鬱鬱蔥蔥,會看到曲水蜿蜒,奔流激蕩,偶爾還能看到一群巖羊在半山腰處悠閒吃草。
「雖然每天到山裡巡護很辛苦,但我們保護了這裡的山山水水,我覺得很自豪。」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奎知說,眼看著自己熟悉的這片山林野生動物多了起來,盜採盜挖的違法活動逐漸消失,一種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以前的奎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浪村的牧民,2015年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成立後,他成了這裡的生態管護員。
據統計,目前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1.5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油葫蘆、野牛溝、黃藏寺、硫磺溝、老虎溝等40多個管護站的1200多名管護員駐紮在深山裡,默默地守護著祁連山的一草一木。
當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有著「千湖之縣」美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猶如美麗鏡子一樣的湖泊,更有一個個為了守護這裡的美景而奔波在巡護路上的生態管護員。
「為了保護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我們組織村裡的生態管護員成立了生態管護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瑪多縣黃河鄉熱曲村生態管護員果瑪告訴記者,經過大家長期堅持和宣傳,現在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轉變,除了管護員以外,其他村民也都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了。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共建綠水青山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只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綠水青山、人人共享。全省生態環保部門以幫助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通過增強群眾的環境意識,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和宣傳,推進全民參與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引導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轉變,把生態保護優先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前不久,海東市全面開啟2020年秋季國土綠化暨全民義務植樹「大會戰」。全面開展的義務植樹活動,讓愛綠、植綠、護綠成為全市各族人民群眾的一致共識和自覺行動。
通過義務植樹活動的持續開展,一方面增強了大家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綠化了環境。2019年全省參與義務植樹人數達300萬人次,共完成義務植樹1500萬株,全省共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2.3萬公頃,林草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367.8萬公頃天然林516.1萬公頃國家級公益林得到全面管護,治理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一江清水東流不息。
依託獨特優美的山川秀水,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在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綠色發展讓青海的青山綠水不斷刷新顏值,並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態紅利。
「只有保護好我們的綠水青山,才能擁有金山銀山。」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索乎日麻鄉索乎日麻村村民昂旦,因為年保玉則景區關閉,而從旅遊經營者變成了生態管護員,保護好這裡的生態環境也成了他最大的願望。
位於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麻其村的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成了近年來我省鄉村旅遊的又一熱點網紅打卡點,每當周末假期,便會有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遊人蜂擁而至,在這裡體驗鄉村文化、休閒度假。
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日益紅火,不僅讓互助北山腳下這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變身成為我省鄉村旅遊浪潮中的佼佼者,更讓村民們在家門前的山林花海中增加了收入,過上了新生活。
共享生態紅利
「保護生態的目的就是讓草原恢復原貌,現在已經實現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生態管護員鬧布桑周說,現在野生動物多了,放牧現象少了,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為響應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長江源村的128戶牧民離開世代生活的長江源頭,從山上到山下,從牧民到村民,他們改變的不僅是生活環境和身份,更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已經深深植入到每一個村民心中。
通過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在草原獎補、困難補助、燃料補助等國家好政策的扶持下,長江源村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牧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雙贏。
位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的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這裡草原遼闊,水草豐美,養育的犛牛、藏羊品質優良,從這裡走出的雪多犛牛肉以綠色、有機、無汙染享譽全國。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守護美好家園,一支支全民參與生態環保的隊伍,每個月固定的環境衛生整治日,他們走上街頭巷尾,深入牧區草原,一起撿拾垃圾。大大小小的環保隊伍遍布河曲草原,保護環境在這裡已經成為全民參與的自覺行動。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紮實推進,牧草豐美的河曲草原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來自「天河之南」天然牧場的綠色有機產品也備受市場青睞。在2019年中國珠三角(深圳)招商引資暨有機產品推介會上,河南縣展出二十餘種具有蒙旗特色的雪多犛牛肉、乳製品、手工藝品、人參果等有機產品,受到參會企業熱捧,總籤約金額約達1.8億元,良好自然環境為當地企業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從河湟谷地到瀚海戈壁,從金銀灘草原到三江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經成為全省各族兒女的共識和一致行動,他們或出現在村頭巷尾,或出現在草原深處,以他們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演繹著一個個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動人故事,共同守護大美青海的藍天碧水和山川草原。
視點短評
生態環保優先 全民共同參與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三江之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又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的殷殷囑託和「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不斷深化「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的省情定位認識,堅決扛起保護生態環境、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生態環保意識和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省上下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生態環保大格局。
縱觀近年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看到從生態環保治理體系建設,到生態環保一系列行動的付諸實施,再到生態環境保護一個個顯著成績的取得,始終都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更離不開全省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
眾人拾柴火焰高,生態環保集體意識是全省各族人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思想基礎。隨著全省各族群眾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不斷增強,共同營造了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廣大農村牧區的農牧民也不斷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共贏的良性轉變,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一場全民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正在江源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共同守護大美青海的綠水青山。(田得乾)
作者:田得乾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