酎金奪爵是小事?這是漢皇帝勝利的信號,王侯失敗的標誌

2020-12-03 江郎說史

酎金奪爵是西漢時期的一場政治事件,很多人認為這件事是小事,但實則不然,這件事是漢皇帝勝利的信號,同時是王侯失敗的標誌,意味著漢中央與地方的博弈終於落下帷幕。雖然看似平靜不起波瀾,但實則驚心動魄。這件事背後涉及的博弈比較複雜,七國之亂、推恩令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為「酎金奪爵」鋪路。今天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漢朝能「酎金奪爵」,也看看這件事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

為什麼要「酎金奪爵」?

在漢初時期國家採用了「郡國並行制」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同時採用「分封制」、「郡縣制」,這就導致一批諸侯王的出現。高祖時期皇帝能威懾這批人,但是高祖死後諸侯王就不老實了。這批有實權的諸侯王時刻窺伺著「皇權」,對皇帝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而且漢高祖時期定下了「白馬盟約」,主要內容就是:「非劉氏不得封王,非有功(軍功)不得封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有史可靠的是漢初共封了147個侯(來源《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這批人對皇權來說也是極大的制約。這一批王(諸侯王)侯(列侯)隨著事件的推移對漢中央的忠誠也在不斷的衰退,他們更加傾向於為自身利益考慮。

誅呂行動的本質是什麼?本質就是呂后為壓制王侯大肆封呂氏王,呂氏王的出現勢必會觸碰原本的利益體系,利益蛋糕就需要重新分配。為了避免利益受損,諸侯王選擇了「誅呂」。所以你會發現漢文帝很識相,在上位之後第一時間對這些功臣發賞賜。但是諸侯王「誅呂」這件事給漢文帝上了一課,今天他們為了利益「誅呂」,那他們會不會有一天選擇「誅劉」?中國人講究「吃一塹,長一智」,這句話對不對?這句話固然對,但不全對。因為很多時候往往你沒有試錯的機會,稍有差錯就很可能粉身碎骨,因此這句話應該這樣說:「聽一塹,長一智」。不要自己去試錯,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因此自漢文帝開始皇帝就開始著手打壓之王侯勢力,驅逐列侯出京、敲打周勃、廣封諸侯王。

漢文帝的手段比較柔和,但還是激起了諸侯王(濟北王)的叛亂。之後七國之亂(漢景帝時期的事)、淮南王與衡山王謀反(漢武帝時期的事)這些事都能證明在當時漢中央和地方諸侯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且與中央有矛盾的不只是地方諸侯王,列侯也同樣有矛盾。漢景帝時期竇太后對漢景帝說:「皇后兄王信可侯也」,之後漢景帝就去找周亞夫商量,結果周亞夫拿「白馬盟約」回絕了皇帝。在周亞夫生前漢景帝都沒提過這事,但是周亞夫死後:「景帝乃封王信為蓋侯」。周亞夫就是軍功勢力中的重要成員,他敢拒絕皇帝,這就說明在當時軍功勢力影響非常大,大到皇帝都要照顧其面子。漢武帝時期這批列侯就成了惡龍,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對改革派下刀。建元元年漢武帝決定改革,但是遭到了列侯們的反對,列侯們紛紛推舉太皇太后(竇氏)為首,罷免了竇嬰、田蚡等人的職務。

南越叛亂時,齊相(卜式)請命平叛。漢武帝覺得這事挺好的,可以利用此次機會加強中央集權,於是就去試探試探列侯。但是沒想到列侯「以百數,皆莫求從軍擊羌、越」,這可把漢武帝氣壞了,昔日的功臣變成了惡龍,此時列侯們就是不穩定因素。他們利用政治、經濟優勢大肆兼併土地,成為國家不穩定因素。這就是為什麼要「酎金奪爵」的原因,但是如果直接取消他們的待遇勢必會造成更壞的惡果。漢朝對此採取的措施是一步步削弱勢力,最後「酎金奪爵」。如果過早「酎金奪爵」,那麼就很有可能就成了「建文帝」。

「酎金奪爵」的過程

酎金奪爵之前漢王朝已經用一系列措施削弱了王侯勢力,其主要措施如下:

1:削弱諸侯王軍事、經濟實力

七國之亂時就已經嚴重削弱諸侯王軍事實力了,在任何時期都是「槍桿子出政權」,諸侯王軍事實力遭到嚴重的削弱,他還怎麼造反?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王往往會選擇拉攏有軍事威望的列侯,然後再合謀奪權。明朝的靖難之役與七國之亂也有類似性,本質上都是地方藩王與朝廷的對抗。只不過漢朝時期是中央戰勝了地方,而明朝是地方顛覆了中央。在削弱軍事實力的同時皇帝還削弱了地方藩王的經濟實力,有了錢才能招兵買馬,但是我把你的錢都收走了,你還拿什麼招兵買馬?不給錢,百姓憑什麼跟著你拼命?這兩手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但是並沒有完全解決地方諸侯的問題,膠西王殺中央派遣的官吏就是一個例子。

2:削弱諸侯王的政治影響

漢朝初期是採用的「郡國並行制」,但是在七國之亂過後漢王朝強行推廣郡縣制,藩王的封底也必須把「郡縣制」貫徹到底。這一點就是加強民眾對朝廷的認可,避免民眾只知有王不知有帝的情況出現。而且皇帝還收走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官員任命權、治民權,嚴格限制諸侯王建立小朝廷。

3:推恩令

七國之亂後仍舊有一些藩王實力強大,動輒佔地千裡,而且還合縱對抗京師。為了避免情況惡化,漢武帝推廣了「推恩令」。其主要內容就是規定地方藩王必須將諸子封王,並且瓜分封地。在這種情況下封地越來越小,諸侯王越來越多。諸侯王雖然可以合縱,但畢竟都心懷鬼胎,很難掀起大風浪。

4:禁止諸侯王拉幫結夥

諸侯王沒了實力誰還有實力?列侯!列侯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而且漢武帝對列侯下手的時候無疑會激起列侯的不滿。為了避免這兩股勢力合在一起,漢武帝頒發了《左官法》、《附益阿黨法》。這兩條法律其實就是禁止官吏和諸侯王來往,而且嚴查諸侯王招賓客,從事非法聚會的行動。本質上就是在政治上孤立諸侯王,避免諸侯王和列侯合縱。

5:酎金奪爵

酎金奪爵內容很簡單,一句你的貢品不合格就奪取了100多個列侯的爵位。很多人看著漢武帝的操作很簡單,認為這就是小事,但事實上這件事非常敏感。漢武帝之所以能順利的酎金奪爵,那是因為之前做了一系列的政策,削弱諸侯王、避免諸侯王和列侯合縱、一步步削弱列侯的影響力、勢力等等。如果一開始貿然酎金奪爵,那麼勢必會導致列侯們「誅劉」。政治從來沒有小事,酎金奪爵有著歷史的必然性、連續性,這件事只是為上述事件畫一個句號罷了。

「酎金奪爵」的影響

1:王侯勢力大損

酎金奪爵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王侯勢力大損,這一點對百姓來說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以往百姓交稅還有諸侯王這一層中間商,但是酎金奪爵過後,百姓少交錢、政府得實惠,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對地方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更加鞏固漢朝的影響力,大一統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2:皇權更加集中

酎金奪爵之後皇權更加集中,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不會有外來勢力掣肘,皇帝的改革能推進到基層;壞處是宦官、外戚少了掣肘,外戚專權的局面頻繁上演。凡事都不好下定論,因為誰也摸不透歷史運行的軌跡。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酎金奪爵確實避免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惡化,延長了國家的壽命。最明顯的就是漢王朝勝利了,而王侯失敗了。

相關焦點

  • 西漢七代都是明君,一個時代的雄才,這7位皇帝,你認識哪些
    西漢自漢高祖劉邦以來,自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共經歷210年,在這二百多年的歷史中,西漢自高祖劉邦以來連續七代都是明君,這在我國歷史上是非常少有的。其中歷來被人們所稱道的千古明君就有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和漢宣帝劉洵。
  • 4個信號是變瘦的標誌,出現一個信號,說明離瘦不遠了
    014個信號是變瘦的標誌,出現一個信號,說明你離瘦不遠了信號一、飲食變清淡如果你的意志足夠堅定,那麼慢慢的你的飲食習慣也會變得特別清淡,如果減肥中的你開始在飲食方面變得清淡,不想吃高熱量的零食食物了,說明你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是很好的瘦身信號。信號二、開始細嚼慢咽之前的文章中也曾講過,細嚼慢咽能夠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發出吃飽的信號,控制食慾。
  • 璽在秦代是皇帝大印的專名,百官及平民的印章,只能稱之為印
    漢承秦制,但璽這一名稱的適用範圍略有擴大,除了皇帝的印稱璽以外,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及諸侯王的印,也都稱為璽,但太子的印卻不都稱璽,有時只稱印。另外,對內附異國君主所頒賜的印,也稱為璽,如漢高祖時封趙佗為南粵王,曾派陸賈前去授璽綬(見《漢書·高帝紀》);宣帝時頒賜匈奴單于的「匈奴單于璽」,也稱為璽。這大概是因為,在皇帝心目中,異國君主的地位和諸侯王相似吧。
  •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時間:2020-04-10 18:4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操的後繼者曹丕,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病逝,長期以來是漢代的英雄,但更是令人尷尬。
  • 皇帝賜大臣的尚方寶劍是真的嗎?
    少府創設於秦,漢代為九卿之一,掌管山海池澤工商業的收入,是皇帝的大管家。少府的貨物都是皇帝的私人用品。尚方的職責為保管、製作御用的刀劍器物,由尚方署造的劍,自然就可以叫做尚方劍。尚方製作的器物只能在宮中使用,諸侯王、朝臣等是絕對不能染指的。但如果皇帝很欣賞很看重某位重臣,便會賜予他尚方器物,表示榮寵。而賜劍給大臣,更是寄託了皇帝的信賴與希望。
  • 4個信號是變瘦的標誌,出現一個信號,說明離減肥成功不遠了
    014個信號是變數的標誌,出現一個信號,說明離減肥成功不遠了信號一、口味變清淡>在減肥過程中許多食物都不能吃,控制飲食也是減肥的第1道門檻,如果在減肥這件事上,你的意識足夠堅定,並且已經堅持了下來,那麼飲食習慣就開始趨於清淡,堅持一段時間,你就不那麼渴望的高熱量食物了。
  • 皇帝「賞金千兩」,真的就是100斤黃金嗎?
    可事實卻是,每一個古代王朝都是長治久安,並沒有真的給這個「賞賜千兩、萬兩」弄窮,那麼這就意味著,古代皇帝們的賞賜黃金,是有水分的。其實也不能說古代皇帝開空頭支票,或者說根本沒給那麼多,就是說說場面話而已。因為第一,古代的「一兩」和現在的50克是不一樣的,在衡量重量的標準上,古今差別也很大。
  • 劉備販履織席之輩尚可稱帝,劉姓王侯何在
    劉備家族一直在州郡做官,其父親死的早,估計沒做過大官,祖父被舉過孝廉,最高做到縣令,再往上只有更加輝煌,畢竟也是王侯之後。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
  • 軍旗的精神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激勵著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
    軍旗象徵軍隊或建制部隊的旗幟,是表示該軍隊或部隊屬何國武裝力量的一種標誌;是部隊團結一致、統一指揮和軍人榮譽的象徵。 最初的軍旗實際上是部落居民圖騰崇拜在軍事應用上的反映。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出現軍旗最早的國家之一,從原始社會後期起即以旗幟作為聚集族人的標誌。
  • 漢武帝苦戰44年,與匈奴未分勝負;漢宣帝為何一戰就把匈奴打垮?
    這一仗,趙充國等五將軍雖然勝利,卻勝果不大,只得到了300餘首級和7000餘牛馬牲畜。而常惠卻因為熟悉匈奴形勢,利用5萬人俘殺匈奴大小首領及部眾39000餘人,牛馬牲畜70餘萬眾。 這是自漢武帝大舉遠徵匈奴後,20多年來漢廷對匈奴作戰規模最大的一次。
  • 傀儡皇帝扳倒權臣,歷史上,只有這3位皇帝做到了
    歷史上傀儡皇帝很多,典型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漢獻帝。漢獻帝是漢靈帝劉宏的次子,本不該他做皇帝,但董卓作亂後,為了能更好的控制天下,他廢掉了漢少帝劉辯,扶持陳留王劉協做了皇帝。這個時候,漢獻帝才7歲,朝中的兵馬也都由董卓控制,所以漢獻帝就是董卓的傀儡。
  • 少年得志,漢初難得的政治文學家,最後卻英年早逝抑鬱而終
    少年得志,漢初難得的政治文學家,最後卻英年早逝抑鬱而終人們對於漢的映像大部分還是漢對匈奴取得的巨大勝利中,但其實漢代的文臣謀士也是非常多的,也有很多大家流傳於後世,賈誼就是其中之一。文帝繼位之後,聽說了河南地區的穩定和繁榮,於是就把河南郡守升官調入京城,於是郡守趁此機會向皇帝推薦了賈誼,皇帝納諫,也給了他一個博士的職位,他也就成了當時博士之中最年的一位。在博士這個職位上,賈誼幹的很好,每次皇帝出題讓他們討論時,他總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什麼題也難不住他,這讓皇帝非常的開心,一年之後將他升為了太中大夫。
  • 漢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僅僅27天,就被廢除帝位
    皇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是每一個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漢朝就有這麼一位皇帝,自從他登上帝位,僅僅才過去27天,就被廢除帝位。劉賀是漢代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漢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被廢除帝位後封為「海昏侯」,史稱「漢廢帝」。
  • 漢宣帝,常年普通百姓生活,缺乏帝王氣度
    當時漢宣帝也就是劉病乙已經登上了皇位,因為他從小就生長在民間,那些高官是如何殘害百姓的,所以就特別願意處理這些冤假錯案還百姓們一個公平,從一些證據上面看,漢宣帝是一個明君,當時漢武帝沒有征服的匈奴人,全部都被漢宣帝剷除。但是漢宣帝的名氣卻不如漢武帝,我想這都是因為漢宣帝缺乏帝王氣度。過度的親民會讓自己的身上沒有威嚴,而漢武帝卻具有皇帝的威嚴。
  • 漢獻帝一生傀儡很悲慘?被貶為山陽公後,比皇帝活得瀟灑!
    很少還有人記得這三人爭奪的天下曾是漢獻帝劉協的。劉協雖身為漢室正統,前期卻過得十分憋屈。先輩留下來的江山,劉協不僅守不住,還要被迫幫著別人來掠奪自己的江山。亡國之君總是十分悲慘,可劉協卻好像在卸下了身上重擔後,過得比之前更為瀟灑。
  • 『八面漢劍』賞析
    漢劍,承襲秦漢大氣風格,歷來是愛劍之人收藏之首選,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漢劍以其獨特的魅力,不僅得到皇帝的垂青,亦受到漢代眾多貴族、王侯、將相的推崇。中國劍歷來講究平直端正,漢劍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入鞘樸實無華,出鞘鋒芒畢露。漢劍準確代表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溫良謙恭讓和外圓內方的風格,其本身設計就體現著秦漢時期的正氣和霸氣。
  • 漢獻帝是真心禪讓嗎?他幫了曹丕一個大忙,難怪可以善終
    5個年號,說明漢獻帝這顛沛流離的一生。漢獻帝這一生中,用了5個年號。其實每一個年號,都代表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歷,這是其他皇帝很難體驗到的。第四個年號興平,公元194年,李傕郭汜樊稠三人都有了開府權力,三者彼此不服,造成了長安城內的動蕩,漢獻帝在這一年改年號為興平,這一年長安城內米價攀升,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