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封建社會邁入現代社會後,不僅政治經濟制度發生了變化,文化思想與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革新。除此之外,刑罰的人性化也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指標。
在古代,刑罰的花樣可謂層出不窮,今天看來,無不充斥著野蠻和血腥。尤其是死刑,雖然在古人眼裡,斬首再正常不過,但如今,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不可能出現這種刑罰。
既然斬首被廢止,與之相應的劊子手職業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於我國漫長的封建史,劊子手這個職業也是發展了千年。在古代,這個職業因為掌控生死,雖然有些暴力,但一直是個相當搶手的職業。
首先,劊子手的工資相當高。晚晴那會,其每執行一場死刑,衙門便會獎勵五塊大洋。這還只是獎金,算上固定的俸祿,劊子手在古代可以說是中產階級了。雖然沒有什麼權力,但有錢在哪裡都吃香。
況且,劊子手只是看起來沒什麼權力。要知道,就算是死,迷信靈魂鬼神的古人也講究死得體面。為了能減輕行刑時的痛苦,死囚家屬也會賄賂劊子手,讓他下刀時快狠準。利用這點權力,劊子手還有不少灰色收入。
當然,劊子手也不是想當就能當的。手上的刀工必須了得,每一個劊子手在正式上刑場前,都會練習砍3個月的冬瓜。而每一個資深劊子手的虎口都是布滿了老繭,可見,哪一行都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輕鬆。
那麼,這項傳承千年的香餑餑職業,最後在誰的手裡終結的呢?根據目前民間的流傳和相關記載來看,我國最後一個劊子手很可能是晚晴時一個叫鄧海山的人。
他出生於湖南一個小山村,從小鄧海山就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莽夫。在家裡田畝被地主收走後,其便離開村子去外面闖蕩去了。由於那會民不聊生,鄧海山想要找到一份餬口的工作相當難。
不過,當時正好趕上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在全國抓捕了大量義和團成員。由於這些人無一例外被判處死刑,當時各個地方衙門的劊子手是不夠的,膽子向來就大的鄧海山便直接去衙門報了名,很快他就成了長沙縣衙的劊子手。
其實,在劊子手業內,一直有個行規,即行刑不能超過100場。畢竟是殺人的活計,幹多了會有損陰德。雖然聽起來頗為迷信,但一直以來,絕大多數劊子手都遵循這個傳統。
然而,鄧海山這個莽夫卻不信這個邪,雖然有師傅告誡過他,但耐不住砍得越多來錢快。尤其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沒幾年,鄧海山便行刑的300多場。
終於,到了1912年清朝覆滅,新建立的民國政府第一件事便是廢除砍頭的刑罰,鄧海山也隨之失業。當時,他歲數已經大了,再加上只會砍頭,在社會上根本無法立足。
也是因為受新思想的影響,鄧海山意識到早前自己罪孽深重,便前往一所道觀準備遁入空門。然而,得知他曾是手上沾滿鮮血的劊子手,道長拒絕了他當道士的請求。
求道不得,又沒有組建家庭,當劊子手時不知清朝即將滅亡,花錢大手大腳也未剩下積蓄。鄧海山的晚年生活可謂孑然一人,窮困潦倒,最終於1925年孤獨離世。或許,他悽慘的晚年,正是應驗了劊子手業內的那句行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