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作為地名,這一詞最早可能來源於春申君黃歇「立無錫塘,治無錫湖」。漢高祖五年,即公園202年建縣,因無錫湖而名無錫縣。
今天,我們用以數字為線索,去找尋無錫的那些有趣的地名。
一:一裡街
在無錫北柵口附近,有一條百年老街,名為一裡街。清朝時,梨花莊的延聖殿香火非常旺盛,很多錫城市民前往燒香拜佛,從北閘口走到延聖殿,大約一裡的路程,又因梨花莊農民都在此處出售農產品而形成了一個集市,故取名一裡街。很不幸的是一裡街菜市場已經關閉,只留下了一個古老的地名給後人。
二:二泉、二泉路
相比一裡街來說,二泉可謂是大名鼎鼎。所謂「天下第二泉」,就是這裡,後來瞎子阿炳創作出了世界聞名的《二泉映月》,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二泉」這個地名的存在。
惠山泉,惠山泉為唐大曆元年至十二年(766-777)無錫令敬澄所開鑿,被唐代「茶聖」陸羽稱為「天下第二」,也被唐代詩人李坤稱為「人間靈液」。
當然,在無錫,二泉路也頗為有名,各位老無錫應該知道天一中學的存在,使得二泉路在無錫市民心中加深了印象。
三:三裡橋、三鳳橋、三皇街、三山島
三裡橋:無錫在古代名列中國四大米市之一,而所謂的米市就是在三裡橋。無錫因運河而生,也因運河而興。依靠這條大運河,無錫躋身四大米市之列。三裡橋位於無錫城北,出勝利門,沿著運河走上一公裡多的路,就到了三裡橋一帶。三裡橋為什麼叫「三裡橋」?有種說法是從無錫北門也就是今天的勝利門出發,到這座橋大約有三裡地的路程。如今的三裡橋,早已沒有了往日米市的繁華與熱鬧,留下的「米市」二字,或許就在默默訴說著它的往日歲月吧!
三鳳橋:說起無錫三鳳橋,大部分吃貨應該會想到「三鳳橋肉莊」,三鳳橋的醬排骨已有140餘年的歷史,屬於無錫三大特產之一。其實啊,三鳳橋曾經還真的是一座橋,橋的西邊是三皇街,橋的東邊叫做風光橋,而中間的橋呢,便被取名為「三鳳橋」了。
三皇街:三皇街的得名,其實源自於街上藥皇廟裡供奉的「三皇」(伏羲氏、神農氏、燧人氏),在清代,三皇街曾叫城隍街,後來與後西溪合併。
三山島:被譽為「太湖佳絕處」的黿頭渚,無錫人應該都去過了吧。景區不遠處的湖中有一座島,名叫「三山島」仙島牌坊、天都仙府、月老洞、天街、凌霄宮以及島上的猴子,想必給大家留下了不小的印象吧。
四:泗堡橋
泗堡橋現在已經被改造成了住宅小區頤和灣,而這座橋也已經整體搬遷到了黿頭渚景區的充山門口。看著寬廣的河面,你是否能夠仿佛聽到轉水河上的大小船隻咿咿呀呀的搖擼聲呢?
五:五愛、五裡湖、五裡街
五愛:無錫人應該都知道五愛小學吧,那麼五愛小學為什麼叫「五愛」?1953年,由中共華東局領導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社會公德內容而命名。所謂的「五愛」,在現在的時代裡依舊是值得提倡的,五愛廣場、五愛路都是時代精神的象徵。
五裡湖:提起五裡湖的另一個名字,或許大家都會知道。五裡湖又名蠡湖,是太湖在無錫城區的一個內湖。它的得名與春秋時期,西施與範蠡泛舟湖上而得名。
五裡街:舊時的五裡街是通往惠山的唯一通道,曾經熙熙攘攘的街上已然變成了如今的冷冷清清的小街,令人感慨萬千。
六:六步橋
在新安鎮的淨慧寺內有個六步橋,淨慧寺屬於「無錫十大名剎」之一。明朝朱元璋軍師劉伯溫曾到淨慧寺,有香花橋上踱六步,河水倒轉向西流之傳說。寺內香火十分旺盛,六步橋的傳說依舊在流傳。
七:七尺場
七尺場方圓百米內出現了眾多無錫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聲名遠揚的大家。七尺場的地名現在早已被「錢鍾書故居」所替代。1923年,錢家結束了租房的歷史,搬入屬於自己的七尺場宅子。
寫在最後:地名其實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與歷史,記住老地名,記住鄉愁!無錫有趣的地名還不止這麼多,如果這些地名能夠給你帶來一段難忘的回憶,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