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如果歲月可回頭》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上映,都很精彩,但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立馬看到了差距。
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探討,我們是要聲討惡這件事,還是在聲討惡人。
1、傷害的與被傷害的
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新聞臺編輯主管,兒子在兩年前因為李曉明殺人案罹難,兒子遇害那天,她帶著兒子去影院,因為接了同事電話離開的她逃過一劫,所以她一直自責,走不出兒子被害的陰影。
日益封閉的她和丈夫的關係越來越僵,但這個時候發現自己女兒日漸失控,逼得宋喬安和丈夫開始重新檢視自己。
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因為哥哥的陰影大學不敢讀,躲在家裡,被媽媽拉出來改了名字後去到新聞頻道,很巧的是,她的頂頭上司是宋喬安。
她小心翼翼的活著,但是李曉明的突然被槍決還是讓她和家人受到了關注,她指責新聞在殺人,宋喬平說那我的兒子就沒有活的權利嗎?
災難發生了,不管是遇害者還是施害者的家人都是受害者,所以站在不同的立場大家都有道理,但壞事就是發生了。
紐世安慰化名李大芝的李曉文說:我們都是好人,但事情就是發生了。
2、聖人與惡人
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在李曉明死刑定案之後,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動機,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的聯結。
看到為了壞人陳昌、李曉明到處奔走的王赦,劇中王赦的妻子、嶽父等都不理解他,甚至看劇的觀眾也會覺得他太聖人,完全不現實。
可當王赦的妻子意外流產時,他被生活打敗,開始不接這種社會案件,而是服務於有錢人的時候,觀眾很難受,好像突然明白了王赦存在的意義。
王赦堅持為陳昌、李曉明等變化是因為他想求一個真相,他只是想尋找真實,找到事情發生的根源,以杜絕新的悲劇發生,堅持正義和真理真的很難,但是他不管多難都在堅持。
正如宋喬平妹夫說的,引發悲劇的不單純是精神疾病,還有可能是貧窮、失業、霸凌等社會問題,人性很多面,每個人在做的事情都是基於自己想做對的事。
3、惡的背後
站在被害人的角度,李大芝和自己的父母可以被原諒嗎?當然不能,李曉明讓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或者是兒子女兒,或者是家庭主力,這些家庭的創傷是一輩子的痛。
但是鏡頭給了李大芝,以及她的父母。
李曉明的母親時候,沒有人花二十年的時間想培養一個殺人犯——他們比任何人都不想自己的兒子是殺人犯。
所以事情發生後他們一家人崩潰了,父親用兩年的時間酗酒無所事事,母親戴著口罩終年不見陽光的賣東西維持生計,李曉文也永遠低頭走路不敢看任何人。
可是啊!除了是殺人犯李曉明的親屬這件事,他們並沒做錯什麼,甚至一定程度上他們也是李曉明事件的被害者。
他們有沒有權利走出傷痛,好好活著,這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命題。
4、真相是什麼
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它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到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又細微的信號,那就是懷疑。
但大部分時候我們被事情的表象帶偏,圍觀者會根據被裁剪後的信息,基於自己的認知去打擊去傷害。讓事情被輿論所裹挾,站在正義的制高點秒殺一切,當事人則沒了發聲的餘地。
所以人們說網上的碎片化信息讓人有「健忘症」和「娛樂至上」的情緒,上一秒義憤滔天的群眾下一秒即將被膚淺的娛樂消息吸引注意;多一點中立的立場,多一個看事物的角度,我們才能避免不自知的作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媒體職業道德的探討,有對事情多面的考慮,甚至它考慮權力和金錢能否隨意抹掉或支配媒體的聲音,這真的很少見。
看完這部劇,有點懂了哪句韓劇在穩中求變,臺灣劇在爆發式突變,我們的劇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演技超A,甚至每個演員都可圈可點,是部值得二刷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