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動畫片的畫面是越做越華麗了,畫面越來越清晰,但總有人覺得,是不是找不到過去看動畫的感覺?我們在前幾次討論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提到了不少的因素,例如動畫片製作方式的不同導致的觀感上的不同,又好比,數字時代製作動畫的時候用到的色域和模擬時代的不同,這些不同最終導致了看如今的動畫,即便畫風是復古的,色彩是復古的,但也找不到當時的感覺。
這一次,我們還會從兩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來談談如今的動畫嗎,找不回過去看動畫的感覺的因素。
1是筆觸的質感,2是顯示設備的改變,3是信號轉換上的改變。
線條、筆觸質感的改變
筆觸的區別,反應在「攝影方式」上。所謂的「攝影方式」,在模擬時代,就真的是在攝影臺上,用攝影機去記錄動畫每一幀變化的過程,最後實現連貫的影響。而數字時代的動畫片,即便依然是手繪,但是手繪之後是掃描到電腦上,用軟體做成線稿,再填色,最後用PR來完成「攝影」的過程,用AE填補特效,最後生成連貫的畫面。後者是真正的「數字動畫」,從手繪之後就脫離了模擬的過程。
因此對於線條的表達,賽璐璐時代的老動畫,和如今的數字動畫,區別是很大的。
拿老動畫《灌籃高手》舉例,雖然時隔20年之久,但現在來看,它的線條細節依然可以算非常好,你能看到很明顯的手繪線條的痕跡,線條輕重緩急在攝影的過程中被記錄下來,斷斷續續的感覺也被保留下來,如果不斷放大,你仿佛能夠看到,筆尖被寫入的那種賽璐璐畫被放大的細微的細節的模糊感;
30多年前的賽璐璐動畫,《機動戰士高達 逆襲的夏亞》中,依然能夠看到鉛筆筆觸的那種,斷斷續續的「粒子感」;
但到了21世紀初,數字動畫製作的初期,由於低劣的解析度(如今的標準來看),數字動畫完全沒有展現出這種線條和筆觸的細節,線條的粗細幾乎是均勻的,並且沒有那種斷斷續續的真實感,「質感」上,就大打折扣;
好在,技術是在不斷進步的,隨著製作解析度的提升,掃描的精度提升,製作軟體的提升,如今的數字動畫,要表現一下線條的粗細質感,還是比10多年前要強很多,靠著電腦製作的優勢,還是找回了不少「質感」,因為本身就是在電腦上進行勾線和填色的,可以再現一定的勾線精度,但其實是類似去模擬那種質感,而不是記錄質感本身。
重放設備的不同
顯像設備的不同,是很多朋友沒有看到的一個「死角」。
過去我們看賽璐璐動畫的時候,大概處於80年代、90年代,那個時候,主要的回放設備,是顯像管電視機。顯像管電視機的特質是,清晰度不高,但是亮度高,對比度高,看起來有獨特的視覺觀感,雖然清晰度遠不及如今高端的液晶屏幕,但是有著它顯示上獨到之處;
而如今的設備,無論是手機平板,或者電視、電腦顯示器,大都採用了液晶屏幕,它的畫面更加柔和,解析度更高,對比度沒有這麼強烈,響應速度比較慢,但細膩程度要遠高於過去,在高清屏幕上看高清的動畫片,感覺當然和過去是不同的,而且即便在高清屏幕上,看老式的動畫,也和過去用顯像管電視機看動畫的觀感差異巨大。
信號傳播的角度
從片源來說,過去電視臺接收的是模擬信號,一個賽璐璐動畫擁有完整的模擬製作的過程,從手繪,到用顏料上色,到用物理的攝影機去拍下整部動畫片,全程都是模擬的。但如今的片源,從製作過程中就導入了數字的方式,再用數位訊號傳導你的電腦、手機、電視機上,這個過程完全是數位化的,所以想要看到人手繪的那種效果,就很難。
以前製作動畫的時候,整個過程都是真實存在的,是「模擬」的,所謂的「模擬」,就是人類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信息,例如光,例如熱,而數字信息是人類無法直接讀取的一種信息,必須經過數模轉換的過程,在這種轉換的過程中,「質感」就隨之被淡化,我認為,這也是數字時代,雖然動畫片越做越鮮明,但「質感」卻越來越少的原因。
總結:
我們討論過多次類似的話題,每次都能總結出技術上的,導致老動畫和現在的動畫質感不同的原因,說明時代的變化,在技術上的進步或者說改變是很大的,如果還有機會,我們談談從感情層面上,看動畫的心境,和看現在動畫的心境,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