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明千佛
主流觀點《紅樓夢》成書於1753年,至今267歲。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跨越時代變遷,猶如一位老人講述著人世間的故事。
此書從乾隆時代走來,歷經中國社會的最後一個君主盛世,之後衰敗、戰亂、國難、重歸今日的人民盛世,一部殘缺小說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在於其思考的深度,在於其在21世紀的今天依舊可以引起共鳴,依舊可以潤心鑑世。
《紅樓夢》提及的人物涉及家族七代人,第一、二代人虛寫,就是賈母(第四代)提到的嫁入賈府做重孫媳婦時家裡的老輩。第三代人是開國功勳,跟隨先帝徵四方定江山,封為國公。賈母是第四代人,賈寶玉是第六代。
從賈寶玉出生前100年寫起,寫到賈寶玉20多歲。這一點跟《百年孤獨》何其相似,《百年孤獨》也是寫了七代人,也是大約100多年的跨度。或許七代可以構成一個家族的輪迴吧,先祖無法預見身後的時代變遷,後人也已淡忘前輩的來時路。就我們普通人來說,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曾祖的面容和事跡呢。
《紅樓夢》三個字,應該解為仕宦貴族的富貴繁華都像夢一樣飄渺易逝,何況我們這些泥沙蓬草般的眾生一員呢。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我們來這個世界,由不得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也由不得我們,這就是最終的「空」。一切非「空」的文學作品,都只是人生的一個片段,紅樓式的「空」才是人生歲月的本來全貌。
六十多萬字的小說(庚辰本),沒有公開發行,居然可以通過手抄的形式偷偷流傳將近40年。手抄何其費力費時,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也反映了作者之驚人筆力。
沒有出版商敢大規模發行,只能偷偷流傳則說明其內容有不被官家容忍的地方。這個地方是什麼呢?個人覺得不是涉政,也不是淫,而是其塑造的人生空空,人生不值的死寂感。
《紅樓夢》被定位為一部展現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著作,這只是皮相而已,更深刻的內涵在於工筆描畫了人生的一個「空」字。世態百相只是為了擴大容量,展現「空」的無處不在。
《紅樓夢》開篇於神話女媧補天,小說中有大量的和尚,道士,廟宇道觀,給我們展示了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很強烈的道家思想。道是中國本土最古宗教,如果從伏羲(女媧的哥哥)創立八卦算起有10000多年歷史。後來發揚光大的儒孔,從孔子算起2500年,從西漢獨尊儒術開始才2154年。儒家是人為的價值導向,讓我們推崇忠君愛國,奮鬥進階。道教是自然的總結,芸芸眾生終歸塵土。人民生,各各有壽命,死生何須復道前後!(漢樂府)
同瘋道人飄飄而去的甄士隱,斬斷情絲入道的柳湘蓮,何嘗不是某一時某一事中的你我呢?石頭從女媧時代走來,石頭記事沒有朝代紀年,也不必有朝代紀年。《紅樓夢》的世界,貧者日為衣食所累,富者又懷不足之心。貪淫戀色,好貨尋愁。21世紀的今天依舊如此。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語)。
人的年齡不同,閱歷不同,讀書也會讀出不同的味道和感悟,《紅樓夢》適合年齡稍長的讀者,給心靈一個歸宿。小說80回後有沒有內容都不重要。如果有也會被改掉,如同程本結局被改。常聽有人讀《紅樓夢》抑鬱,有人讀《紅樓夢》消沉,有人讀《紅樓夢》哭泣,甚至短見,修改以後的小說賈家微興,小說的色調中有了一窗暖陽。
如果沒有80回後,也不殘缺,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已經給了我們答案。答案很模糊,但是已經足夠,猶如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和結局,只有天知道。自己去走去品味吧。或許大結局裡真有仙境團圓的情榜,那是一個神的世界,與宗教的作用一樣,給一個歸宿,小說或許是教我們向死而生。
「今之人,貧者日為衣食所累,富者又懷不足之心,縱然一時稍閒,又有貪淫戀色,好貨尋愁之事,只願他們當那醉淫飽臥之時,或避事去愁之際,把此一玩,豈不省了些壽命筋力?就比那謀虛逐妄,卻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腳奔忙之苦。」
這就是紅樓夢的價值。生命之謎未解,宇宙之惑還在,《紅樓夢》就有其偉大價值。
作者:大明千佛,1985年出生,山東人,2007年畢業參加工作,財經管理類專業,就職於濟南市建築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