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有寫讀後感的習慣,一開始只是讀書的時候,老師的要求罷了,但隨著年齡漸長後,便覺得這也不失為一種「好像跟作者交流過一番」的好法子。
人生知己本來難求,像伯牙子期那樣的高山流水,畢竟鳳毛麟角,不然,他們的故事也不會被後人傳頌到如今了,若是平常,早就被後來的故事取代了,可惜沒有……
此等千古佳話雖然讓人羨豔不已,但畢竟可遇不可求,就算強求也未必能有,
但人往往就是這樣,越是稀少難得,就越更巴望著,自己會不會趕巧兒剛好就撞上了,成了那個萬裡無一的幸運兒,別人遇不到的,指不定自己就遇上了,也能來段千古佳話……可惜……
曾經,我也那麼想過,但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雖然有些失望,但很快就明白了古人的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到底所謂何意了?果然如此。
後來,即便沒能遇到什麼高山流水,於己,也不再是什麼,值得讓人煩悶憂擾之事了。讀一本好書,就是與那位作者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這樣的交流並不需要有什麼人,在旁邊充當翻譯。
至少在自己想單獨與作者交流時不需要,至於之後,已經讀過好幾遍後仍有很多疑問而作者又不可能開口告知之時,那時,再參考旁人的觀感分析,也是不遲的,
至少那時,已經多少有些自己的理解在裡面了,多少讀書的趣味,還是要自己先領略一二,才是不辜負作者的美意吧……
自己直接觀感,雖不一定就如專家學者那般,研究得嚴謹透徹,上至宏觀主旨立意,中至社會歷史背景,下至微觀人物百態……但至少,也是自己親身的領悟,
價值於別人可能不大,但於自己,確是大有裨益,雖可能有千言萬語想要表達,卻終因言辭少拙而不能盡都說出,但卻能刺激自己更加勤進,終能日益長進,
總之,好處不能一一細說,懂的人自然能明白。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很多時候也會聽到有人引用紅樓夢裡的話,原因各異,也有很多人忙著分析曹雪芹先生寫這本書的目的,如此種種,聲音眾多,不知該聽誰的好……
就是這樣,我選擇自己來讀,並不是覺得自己比別人的見解更獨到,而是,畢竟曹雪芹先生除了他的那本《紅樓夢》原本外,並沒有再添一本《紅樓夢分析》或《紅樓夢正確觀後感》之類的書……
所以,後來的人,大多也都只是猜測曹雪芹先生想要表達的意思罷了,因為,除了作者本人,誰敢說,自己的見解,就是那個「標答」呢?
所以,既然都是猜(當然很多人猜得很有根據),那不如自己猜好了,也是一種樂趣了……
我想,之後會從紅樓夢第一回開始,一直到第八十回為止,每一章回寫下一點觀後感,
其實可能更多的是,作一些摘抄,因為裡面值得細細品味的詞句實在是太多了,光是細思慢想都要好些功夫,自己的話多了,反而徒佔篇幅。
再者,因為曹雪芹先生只寫了前八十回,後面是別人添補上去的,雖然也很有文學價值,
但我想,既然原來是那一位作者,那我就單獨跟這一位作者交流就好,免得弄混了他的意思,雖然也不一定能弄得多對就是了,但自己習慣如此,一對一。
想來,該交代的也都差不多了,也能避免些不必要的爭論了,因為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只是我自己的讀後感而已,並不涉及什麼學術研究,所以,下篇就開始了,我的紅樓夢觀後感系列……
#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