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文獻
蔡義江 《詩詞曲賦鑑賞》(修訂重排版) 中華書局出版社
《紅樓夢》中有許多詩詞歌賦,它們是構成小說故事情節以及對人物描寫的有機組成部分。
【《紅樓夢》裡第一首詩】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做傳奇?
【白話翻譯】
沒有才能去修補崩潰的蒼天,白白地浪跡人間這麼多年。
這裡記述我在仙界和人間的經歷,請誰抄了去作為奇聞傳言?
這是《紅樓夢》開篇的第一首詩,這首詩是空空道人在訪道求仙,經過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時,看見一塊頑石,上面記錄著石頭被攜入人間後的經歷見聞,後面的偈(ji四聲),就是這首七言絕句。
這是作者借用女媧補天的故事表明《紅樓夢》創作緣由的一首開篇詩。
作者借用一塊被女媧丟棄在人間的頑石。使原始作者化為通靈寶玉,讓神瑛侍者(賈寶玉的前身)夾帶下凡,在人間經歷了一番。而曹雪芹自己只不過是「披閱增刪」者。,正如為小說加評謄清的脂硯齋所言:「作者之筆狡猾之甚。」真正的「作者」就是曹雪芹自己。
曹雪芹為什麼一開始就借用補天石的遭遇,作無才補天的讚嘆呢?
其實,這就是作者的現狀。用無材補天,來表達自己不能匡時濟世的遺憾。作者想要做一番大事那就只能通過科舉才能達到。我們知道,清朝的制度,凡三代內犯有重罪的,一律不準參加科舉。曹雪芹小的時候,因為歷史環境失去了讀書的機會,最重要的事,因為家庭的變故使得他在仕途上堪憂。
我們以為曹雪芹像賈寶玉一樣厭惡仕途,厭煩做官,其實不是的。
曹雪芹也很自負,對於名利場中熱衷營求的人狂傲無疑。這並不代表曹雪芹對無緣科舉的命運也無所謂。功名,對於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特別重要的。就像我們今天依舊熱衷於考公務員一樣。曹雪芹自然也會對命運的不公而感到悲憤和怨恨。
因為所有的石頭都去補天了,唯獨自己沒用,不能入選,所以自怨自艾,日夜悲號慚愧。曹雪芹被宣告科舉之路不通,這就等同於在有志於做一番大事業的人的面前,設置了一道鴻溝。
所以脂硯齋對這首詩的前兩句做了評論:「慚愧之言,嗚咽如聞。」又對「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評論說:「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慚恨。」
與原文開篇聯繫起來「只單單省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脂硯齋評論說:「剩了這一塊,便生出許多故事,使當日雖不以此補天,就該去補地之坑限,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步鬼話。」
曹雪芹借頑石的枉入紅塵,來描寫自己半生潦倒、一事無成的窘迫。他在悲憤喪氣之下著書,將自己在紅塵中的所見、所聞記錄成《紅樓夢》。詩中作者自評無材,看似自慚,實為自負;借用頑石比喻自己,更是體現了他不願同流合汙的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