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將日本分為南北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國家,蘇聯必須派兵進駐日本,並在當地扶持親蘇勢力,因為有《雅爾達協定》和《開羅宣言》做法律依據,再加上當時的日本國內確實存在對立勢力,分割日本確實是可行的。
但由於蘇聯海上力量不足,蘇軍遠東艦隊都是些過了時的小船,連保衛海岸線都力不從心,和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扳手腕顯然是不行的,即便是史達林想派大軍佔領原定劃給蘇軍的日本本土(北海道和本州島北部),蘇聯遠東艦隊也沒有力量保證佔領軍的後勤供應,一旦和美軍擦槍走火肯定就會被全滅,想想1962年的古巴核危機吧,赫魯雪夫時代的蘇聯海軍都沒能力突破美國海軍的封鎖,1945年的蘇聯遠東艦隊更做不到,因此說把日本分為兩個國家談何容易啊!蘇軍將領更希望把部隊留在亞洲大陸上,它的勢力也只能滲透到陸地國家。
二戰後,成功被分為兩個國家的只有我們和朝鮮、越南、德國,無一例外的都是陸地國家,蘇聯的陸軍有機會深入這些國家培養自己的勢力,並為它們提供保護,與武裝到牙齒的親美勢力戰鬥,我們和北越都擊敗了美國扶持起來的勢力,從而實現了國家統一(我們就差一個島),但民主德國和朝鮮國沒有這樣的力量,朝鮮內戰打了很多年,最終以兩敗俱傷而結束,在很長的時間裡維持分裂狀態。
德國被二戰摧殘的任何仗都不想再打了,因此英、美、蘇、法四大國分區佔領德國後基本不再有戰爭,後來的西德致力於重建經濟、東德在蘇聯管制下老老實實,再加上核武器的威懾作用,在整個冷戰時代兩個德國都保持了冷靜,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蘇聯走向末路,東德失去了保護傘不得已併入西德,才再一次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由此可見,想要把日本分為兩個國家,蘇聯必須派大軍掃蕩日本抵抗勢力,並在日本本土扶持一個足以對抗親美勢力的親蘇政權,以1945年蘇聯在遠東的陸海空實力,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任務。
(蘇軍在遠東僅有的海上運輸船隻)
首要問題是如何向日本輸送兵力,日本本土沒有讓蘇聯陸軍進入的陸上通道,蘇軍之所以能佔領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依靠的是絕對優於日軍的空軍、陸軍,而且日軍的絕大多數力量都陷在太平洋和中國戰場,日軍守備部隊僅在第一天進行了頑強抵抗,打的蘇軍寸步難行,但在1945年的8月19日,日軍守備部隊收到了4天前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開始消極抵抗蘇軍的進攻,甚至主動要求投降,這給了蘇軍可乘之機。即便如此,蘇軍前進到南千島群島最南端的齒舞諸島,也是在1945年的9月5日,此時距離東京灣受降已經過去了3天。可見,雖然日軍抵抗微弱,但由於蘇軍缺乏海上力量,進展仍然慢的要命。
在失去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之後,雖然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全國都在有序解除武裝,但由於懼怕來自北方的蘇聯,日本還是加強了它在北海道的軍事力量,就像歐洲戰場的德軍都儘可能向西線盟軍投降一樣,日軍也更傾向於向美軍投降,因為他們不想被蘇聯押解到西伯利亞。總之,面對不願投降的日軍,蘇軍想要跨過宗谷海峽、津輕海峽進一步接收本州島,這是非常有困難的。
(站在北海道海岸上,可以眺望千島群島的國後島,蘇軍渡過這個海峽就能進入日本本土)
舉例說明,美軍集結250萬兵力準備登陸日本本土,計劃在3年內攻佔日本全境,預計傷亡人數會超過90萬,這就是「奧林匹克」計劃和「小王冠」計劃,考慮到進攻日本本土的難度太大,美國最終決定使用原子彈逼迫日本投降。也就是說,連佔據絕對海空優勢的美軍都沒有把握掃清頑固不化的日軍,蘇聯遠東部隊有信心解決日本本土的抵抗嗎?
(美軍擁有強大的海空優勢,對日本、對蘇聯都是如此)
而且,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已經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當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進攻千島群島的戰鬥卻在18日才打響,而且到9月5日才完成佔領千島群島的既定目標,如此緩慢都是海上力量不足導致的,這也是蘇聯長期佔領日本本土的最大障礙。
也就是說,即便是蘇聯強行進入它的佔領區,又能在日本本土找到合作者,它弱小的海軍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幫助。而且,日本的人口和工業基礎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和關東地區,這兩個地區都在美軍佔領區內,蘇聯原定計劃佔領的本州島北部和北海道都是人口稀少的不毛之地,以此為基礎建立的北日本無力保護自己,只要美國放手讓南日本北上,其結果註定是親美勢力統一日本,說不定比我們統一大陸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