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朽落後的大清,為何走向衰落卻還能堅持半個世紀?

2020-12-03 謝鑫林

在當今世界,全球只有一個超級大國,那就是美國;而全球也只有一個超級霸主,同樣也是美國。按理來說,作為全球其他國家的仰視者,美國應該承擔起所謂的責任,可是他們卻經常是在濫用著自己的強大實力,做出一些完全不符合身份地位的事。

而像美國這樣無止境濫用自己權利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消耗著他的信譽以及實力,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美國終究是要被淘汰掉的。然而我們看到的美國卻顯得如此之頑強,即便經歷過不止一次的危機,可始終都沒有就此導向,仍然保持著較強的生命力。這種現象也困擾著許多的人。

但其實這樣的現象在過去也不是沒有發生過,而且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應該是相當熟悉了,畢竟那就是我們中國過去的一個階段。沒錯,也就是舊中國時期的清朝政府。我們在歷史當中所學到的清朝政府是如此的腐敗落後,但事實上他們其實也是撐了蠻久的一段時間,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般脆弱。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的信譽和實力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不過在那之後,他們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經歷過不止一次的反彈。比如在1860年英法聯軍撤出北京之後,清朝的王氏很快就回到了紫禁城裡,然後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將內亂平定,並且開始對全國上下進行改革,一度讓當時局面顯得相當繁盛。

這或許與我們所聽到的大清王朝相比有些出入,畢竟在教科書裡的大清王朝,是如此的殘弱不堪一擊,而在面對自己人的時候,他們則顯得相當強硬且有力。那麼大清王朝,究竟是為什麼能夠在走向頹勢之後依舊能夠支撐長達半個世紀呢?

實際上這可以算得上是大清政府在他們統治末期的迴光返照,而這一次的迴光返照靠的也不僅僅只是某一位特殊的大工程,而是多方面共同協作,共同發力的結果。這也算得上是他們為舊中國所留下的最後一筆遺產了。

去除隱患收復疆土

首先從軍事方面來看,當時的清軍依然是有著比較強大戰鬥力的,但在和外國軍隊作戰的時候幾乎就是潰不成軍,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面的落後。畢竟用火炮和冷兵器去對抗,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相較於國內的一些漢奸而言,清軍的優勢就無比顯著了。

在1864年的時候,清政府的軍隊攻破了天津,將當時威脅著清政府統治的太平天國殺得片甲不留。在這之後,清政府花了整整13年,才得以將其太平天國的殘黨給收拾乾淨。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曾國藩所統一組織領導的湘軍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在此之後,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又多次參與了軍事行動,為當時國家的統一與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亞地區,當時的曾國藩與左宗棠一道帶兵西徵,收復了中亞軍事頭目阿古柏所佔領的新疆地區,同時又逼迫沙俄把侵佔的伊犁給歸還了。

新思潮興起

上述提到的主要是指軍事方面,而在政治上,慈禧太后的存在也算是讓晚清在客觀上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而事實上在晚清的時候,整個中國的趨勢其實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因為在那段時間有各種各樣的思潮興起,就連官方也開始在一些進步思想的影響下進行自救運動。

雖然說這些自救運動本質上只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頑固統治,但的確從客觀上讓中國向前進步了。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慈禧太后也的的確確是做出了一些貢獻,比如她在晚清時期對于洋務運動的支持,讓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在經歷過鴉片戰爭之後,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尤其是被西方所創造出來的先進的工業文明而震撼。於是當戰亂平息之後,朝廷之中很快就開始了一場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的激烈辯論。而辯論的雙方主要就分為頑固派和洋務派。

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而頑固派則堅持故步自封。在這個過程當中,慈禧太后的態度有著決定性的地位。原本大家以為他會選擇支持頑固派,可沒想到他竟然站在了洋務派這一邊,讓接下來的洋務運動得以順利開展。這也算是他為數不多所做的好事。

當然除此之外,清朝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是讓晚清的統治能夠再度延續一段時間的原因之一。不過說到底,這也只不過是負隅頑抗罷了,真正能夠讓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只有強大的國家實力,而弱者沒有資格談條件,甚至連生存的資格都會被輕而易舉地剝奪。

相關焦點

  • 排隊槍斃的歐洲,能否正面打敗大清?
    大清末年,歐洲入侵,中華民族度過了數十年的苦痛生涯,痛定思痛,很多人開始想,歐洲的幾千士兵,為何能壓制大清四億子民? 忽略清政府的腐朽,軟弱,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歐洲軍隊要和大清來一場對決,大清能不能反敗為勝,重振國威?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中國經歷了朝代更迭,國祚長久的王朝幾乎都是靠戎馬獲得江山的,可惜的是,他們並不能保障子孫後代的賢能與聰明,因而到後期,這個朝代必將走向衰落。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可是到了19世紀,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國已經遠遠地落後於西方列強,一場鴉片戰爭就把中國打回了原形,從此積貧積弱的中國開始被人們稱為「東亞病夫」。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
  • 17世紀大清得到啟示,本可緊跟時代,可惜一錯再錯,錯失良機
    18世紀末,英國隨著工業水平走向深入,社會生產力日益提高,為了進一步提升經濟水平,在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擴大與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之間的差距,他們迫切需要更多的市場。在眾多市場中,有著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清是最大的一塊蛋糕。
  • 沒有西方列強的攻擊,大清朝還能堅持多久?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那麼,如果再給大清朝一次重來的機會,它能堅持多久?還能一直長盛不衰,保持統治地位嗎?答案很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很多人都會覺得,大清滅亡是必然的歷史規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種想法有一半是對的,也有一半是不正確的。因為歷史曾經給了大清朝一次機會,如果它真的抓住的話,或許歷史真的會改寫。我們知道,由於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讓清政府錯過了世界發展進步的腳步。
  • 大清20個藩屬國的結局:10個沒落,有1個王國堅持朝貢到1935年
    不過在1891年,遭到了英國的入侵,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國家一直堅持和清朝的供奉關係,即使到清朝結束以後還在堅持,一直延續到1935年。而這一區域就在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這在清朝的供奉歷史上還是罕見的。
  •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這兩個由羅馬帝國分裂而來的管轄區域,卻在接下來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不同的命運走向。西羅馬帝國四分五裂,各個省份都遭受了經濟和政治上的失修。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東羅馬帝國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保持著相對的繁榮。「你需要區分這些不同區域的軌跡,」塞薩告訴Live Science。西羅馬的崩潰是由於中央集權的逐漸喪失。
  • 中國的摩託車市場,曾經是世界第一,為何逐步走向衰落?
    那麼,中國的摩託車數量為何越來越少,逐步走向衰落呢?其實,這件事應該從兩頭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並不是壞事。首先,我們聊聊摩託車的發展。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間,內燃機開始被用於人們的生活,進而出現了汽車和摩託車。起初,摩託車主要是軍事用途,裝備偵查部隊。當時,我國還沒有能力生產汽車和摩託車,裝備的摩託車都是進口的。
  • 腐朽的政治制度是新航路開闢後西、葡落後的根本原因
    導語:15世紀末至16世紀,世界的演變陡然加速,這一切都得歸功於起源於歐洲西班牙與葡萄牙的一件大事,那就是新航路的開闢。想必大家都知道,新航路的開闢可以說是地域歷史變成世界歷史的轉折點。在這場偉大的探索中,西班牙與葡萄牙可以說是明面上的勝者。兩國通過開闢的新航路獲得了近乎整個世界的財富,令得西方諸國無不紅眼相看。
  • 太平天國起義:始終是小農意識的結晶,各方面不完善導致衰落
    本文也將從天京事變看,新生的太平天國政權為何沒能取代苟延殘喘的晚清? 這一場事件的這最終結果導致了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開始走向衰落;打倒倒苟延殘喘的晚清,更是成為一種空想。而作為政權領導者,卻逐漸在享受當中走向腐朽。
  • 英媒:英語將走向衰落?或成為最後的通用語
    中新網12月29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29日刊發專欄文章,題為:英語會衰落麼?  文章稱,無論美國和英國面對怎樣的不確定性,它們使用的語言仍主宰著這個世界。  任何一位科學家都得用英語發表其研究成果,否則就不可能揚名立萬。當德國人與巴西人、或法國人與安哥拉人做生意時,他們或許還得使用英語。
  • 滿語曾是大清的國語,為何大清才滅亡一百來年,滿語幾乎消失殆盡
    然而,這種語言的光榮卻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大清王朝的落幕,滿語也開始逐漸衰退。如今,清朝不過才滅亡一百多年的時間,全國竟然找不到幾個會說滿語的人了。明明有那麼多滿族人,為什麼滿語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消失呢?
  • 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另一方面,也是最終要的因素就是大清所有「高科技」火炮、技術全部來源於大明,換句話講,窮到掉渣的大明最後幾口血都吐在了火器採購和人員培養上,可是所有火器、人員,一個不剩的全部投降大清。無論如何,毛文龍被斬殺,於是孔有德他們被命運之手一步步地推著走向了清兵大營。孔有德失去了依估,難免回想以前風光的樣子,難怪史書上會講他「落魄無聊」,在其他人看來,他們這種人是不能夠再被重用的,為了防止這些人集體鬧事,所以朝廷對他們進行分散混編處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就被分到了孫元化帳下。
  • 中國科技為什麼會在明朝開始落後於西方
    的確讓我們國人很慚愧,這樣的問題居然是由一個英國人提出,於是我們不得不去認真思考,我們中國的科學技術為什麼會在十七世紀開始衰落。李約瑟之謎李約瑟之謎可以用兩個問題來表述:第一段表述為:為何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 發生了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為何還能堅持八年抗清?
    在這之前,太平天國兵強馬壯,鬥志旺盛,令行禁止,臂指自如,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在北伐和西徵中,太平天國分別只派出了區區幾萬人,就打得清軍人仰馬翻,疲於奔命。不可一世的曾國藩,帶著湘軍出馬之初,就被太平軍打了兩個悶棍,兩次都鬱悶得想自殺殉國。
  • 出現七個徵兆,預示企業已經走向衰落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出現以下徵兆,那就意味企業已經走向衰落了。領導大事不管,小事抓得特緊。一旦突然進行績效考核,那就說明企業已走向衰落了。減少福利,延時發放工資。原來一直正常發放的福利,比如勞保、生日慰問金、餐費補貼、交通補貼等開始減少甚至是停發,工資出現延時發放,那就說明公司遇到了財務危機。這種狀況的出現,是企業走向衰落的主要徵兆之一。突然嚴格抓考勤。
  • 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我個人認為會有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是如果大清乾隆皇帝答應英使馬戛爾尼所提出的開放通商請求,同意英國在北京設立使館或商館並派常駐使節,同意開放沿海港口與英國開展貿易等,這樣雖然利於大清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但同樣也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危險。因為這樣會使大清的虛弱落後、沉痾積弊的一面,在英帝國面前展露無遺。
  • 一個人開始走向衰落,是從有這種想法開始的
    那麼,當一個人的人生真正走向衰落的時候,又有著什麼樣的跡象呢?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將未來交給別人。有的人總認為自己在這個社會中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希望別人的飛黃騰達能夠帶動自己。
  • 從文化昌明到腐朽落後,西方人為了說明中國落後,只用了一個詞語
    14世紀中葉,義大利人裴哥羅梯在《通商指南》中寫:「據商人曾至契丹者言,由塔那至契丹……全途皆平安無危險」。當奧斯曼土耳其在絲綢之路的末端興起之時,歐洲人對遙遠東方的嚮往頓時被阻隔。人們瘋了一樣的尋找東方,尋找去往東方的全新道路。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新航路開闢→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