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全球只有一個超級大國,那就是美國;而全球也只有一個超級霸主,同樣也是美國。按理來說,作為全球其他國家的仰視者,美國應該承擔起所謂的責任,可是他們卻經常是在濫用著自己的強大實力,做出一些完全不符合身份地位的事。
而像美國這樣無止境濫用自己權利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消耗著他的信譽以及實力,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美國終究是要被淘汰掉的。然而我們看到的美國卻顯得如此之頑強,即便經歷過不止一次的危機,可始終都沒有就此導向,仍然保持著較強的生命力。這種現象也困擾著許多的人。
但其實這樣的現象在過去也不是沒有發生過,而且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應該是相當熟悉了,畢竟那就是我們中國過去的一個階段。沒錯,也就是舊中國時期的清朝政府。我們在歷史當中所學到的清朝政府是如此的腐敗落後,但事實上他們其實也是撐了蠻久的一段時間,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般脆弱。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的信譽和實力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不過在那之後,他們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經歷過不止一次的反彈。比如在1860年英法聯軍撤出北京之後,清朝的王氏很快就回到了紫禁城裡,然後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將內亂平定,並且開始對全國上下進行改革,一度讓當時局面顯得相當繁盛。
這或許與我們所聽到的大清王朝相比有些出入,畢竟在教科書裡的大清王朝,是如此的殘弱不堪一擊,而在面對自己人的時候,他們則顯得相當強硬且有力。那麼大清王朝,究竟是為什麼能夠在走向頹勢之後依舊能夠支撐長達半個世紀呢?
實際上這可以算得上是大清政府在他們統治末期的迴光返照,而這一次的迴光返照靠的也不僅僅只是某一位特殊的大工程,而是多方面共同協作,共同發力的結果。這也算得上是他們為舊中國所留下的最後一筆遺產了。
去除隱患收復疆土
首先從軍事方面來看,當時的清軍依然是有著比較強大戰鬥力的,但在和外國軍隊作戰的時候幾乎就是潰不成軍,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面的落後。畢竟用火炮和冷兵器去對抗,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相較於國內的一些漢奸而言,清軍的優勢就無比顯著了。
在1864年的時候,清政府的軍隊攻破了天津,將當時威脅著清政府統治的太平天國殺得片甲不留。在這之後,清政府花了整整13年,才得以將其太平天國的殘黨給收拾乾淨。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曾國藩所統一組織領導的湘軍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在此之後,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又多次參與了軍事行動,為當時國家的統一與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亞地區,當時的曾國藩與左宗棠一道帶兵西徵,收復了中亞軍事頭目阿古柏所佔領的新疆地區,同時又逼迫沙俄把侵佔的伊犁給歸還了。
新思潮興起
上述提到的主要是指軍事方面,而在政治上,慈禧太后的存在也算是讓晚清在客觀上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而事實上在晚清的時候,整個中國的趨勢其實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因為在那段時間有各種各樣的思潮興起,就連官方也開始在一些進步思想的影響下進行自救運動。
雖然說這些自救運動本質上只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頑固統治,但的確從客觀上讓中國向前進步了。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慈禧太后也的的確確是做出了一些貢獻,比如她在晚清時期對于洋務運動的支持,讓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在經歷過鴉片戰爭之後,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尤其是被西方所創造出來的先進的工業文明而震撼。於是當戰亂平息之後,朝廷之中很快就開始了一場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的激烈辯論。而辯論的雙方主要就分為頑固派和洋務派。
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而頑固派則堅持故步自封。在這個過程當中,慈禧太后的態度有著決定性的地位。原本大家以為他會選擇支持頑固派,可沒想到他竟然站在了洋務派這一邊,讓接下來的洋務運動得以順利開展。這也算是他為數不多所做的好事。
當然除此之外,清朝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是讓晚清的統治能夠再度延續一段時間的原因之一。不過說到底,這也只不過是負隅頑抗罷了,真正能夠讓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只有強大的國家實力,而弱者沒有資格談條件,甚至連生存的資格都會被輕而易舉地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