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清朝是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之下土崩瓦解的,很多人也都將清朝衰敗的原因歸結於此。那麼,如果再給大清朝一次重來的機會,它能堅持多久?還能一直長盛不衰,保持統治地位嗎?答案很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
很多人都會覺得,大清滅亡是必然的歷史規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種想法有一半是對的,也有一半是不正確的。因為歷史曾經給了大清朝一次機會,如果它真的抓住的話,或許歷史真的會改寫。
我們知道,由於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讓清政府錯過了世界發展進步的腳步。在西方列強開始入侵的時候,統治者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加快腳步追趕。可是,這個時候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只顧個人享樂,全然不顧國家發展的大局勢,最後只能被西方列強按在地上摩擦,一步步的「得寸進尺」。
其實,這個時候清王朝對改革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而且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也在昭示著,只有改革才能挽救當時的統治者。此時,落後的中國被迫在西方主導的規則下,進入了世界,同時也非常被動的接受著叢林法則的蹂躪。連續的教訓也讓清王朝意識到,只有進行改革才能救國。當時在被英法聯軍打敗後,清王朝統治者也知恥而後勇,痛下決心,要學習西方的技術,大力的推行改革。
清王朝在兩宮皇太后、恭親王奕的領導下,以及「中興大臣」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等人的努力下,終於平定了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僥倖地解決了困擾大清王朝十餘年的心腹之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改善,一場以學習西方為標誌的洋務運動正在逐步展開,「同治中興」的歡呼聲充斥朝野。可以說,如果這個時候清王朝可以沿著這個道路繼續走下去,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的話,半個世紀以後,清王朝很可能會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東方。
可是,在這條改革的道路上,清政府並沒有堅定不移的走下去,而是在其中摻雜了許多的政治鬥爭,結果就是學了分半吊子,治標不治本。更讓人痛心的是,腐敗、貪汙、浪費,充斥著整個朝堂,讓改革派找不到重新建立新秩序的契機,無法利用好這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加入到世界發展的軌道上來,最終面臨的結果只能是不可避免的衰落。
假如清政府可以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上下一心,可能要不了半個世紀,就會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