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靠什麼支撐到20世紀初期?這三場勝仗,使西方列強不敢小瞧

2020-12-12 騰訊網

眾所周知,1912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大地上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同時也象徵著我國終於走出了自19世紀以來,被西方列強欺辱的尷尬歷史。

按理來說,清朝在乾隆去世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倒不是因為後來的皇帝昏庸無度,而是外界西方國家發展迅猛,而清政府仍然故步自封,不尋思求變。而19世紀開始後,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我國國門後,國人才看到這個不可一世的清政府竟驚人的腐朽和無能。

不管是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包括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都是輸得體無完膚,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從乾隆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且如此孱弱的一個政權,再加上連吃了這麼多場敗仗,還面臨外交內困的處境,為何清政府還能苟活到1912年呢?

關鍵在於清朝打贏了3場戰爭。或許不少人會疑惑,晚清時期的清軍還能打的贏誰?除了對比自己更加腐朽的太平天國下手外,幾乎全世界人人都能將清政府當軟柿子捏。其實不然,晚清那會,清政府是確確實實打贏了3次對外戰爭的。

第一次戰役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當時侵擾我國新疆地區的也是列強之一的沙俄,1876年那會,左宗棠率領清軍進疆,不久便收復了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次年,左宗棠乘勝追擊,兵分三路進軍南疆,將境內的沙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同時,也一舉粉碎了英俄兩國妄圖吞併新疆的陰謀。

這是近代以來,清政府對西方列強打的第一次揚眉吐氣的戰爭,雖然最後籤訂的《伊犁條約》依然是有損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但還是打出了士氣。經此一役,英、法、美等各國西方媒體對清朝大肆報導,也讓洋人對清政府刮目相看。

第二次戰役是援越抗法,當年率領這支清軍的是清末將領馮子材。當年越南還屬於清朝的藩屬國,由於被法國殖民者侵佔,越南阮氏王朝向清政府求援。1883年12月,70歲的老將馮子材率兵前往抗擊法國殖民者。當時法國人幾乎是不可一世,認定清軍是不可能戰勝自己的,也根本沒有將馮子材放在眼裡。

然而,通過鎮南關戰役,馮子材攻克了文淵和諒山等地,給法軍司令尼格裡以重創。此戰也間接導致了法國內閣茹費理的倒臺。在這之後,法國幾乎也不敢再對清政府小覷。

第三次戰役是1883年那會發生在朝鮮半島的壬午兵變和甲申兵變,這原本是朝鮮李氏王朝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不過,最後都是清朝出兵平息的。這無不標誌著清政府在朝鮮半島影響力的全面上升,同時也向外來侵略者證明,清政府並不是好惹的。

然而,這兩場兵變最後成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導火索,經歷過前兩次勝利後,清政府原本抱著甲午海戰必勝的心態。不過,維新變革更為徹底的日本顯然在前兩次失利後,軍事實力得到飛躍提升。隨著甲午海戰清朝的全面落敗,清政府的底氣被徹底擊垮。

不過,在甲午海戰之前,這3場戰役清政府還是打出了氣勢,打出了風採的。雖然晚清的清政府已然苟延殘喘,腐朽不堪。但在良將的帶領下,依然能打出不錯的戰績。也是因為這3場戰役,拖住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腳步,才讓早就泥沙俱下的清政府一直續命到了1912年。

相關焦點

  • 清朝飽受欺凌,為何還被國際社會納入列強行列?
    由於滿清王朝的腐朽和懦弱,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地籤訂,這不僅使中國失去了大片領土,也給我們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這些羞辱國家的不平等條約也嚴重打擊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慈禧皇后也被八國聯軍趕出了北京。可以說她窮困潦倒。然而,在當時的世界上,國際社會把清朝列為世界強國之一。這是怎麼發生的?
  • 清朝初期200年為什麼沒有列強來?說出來你別不信
    然而,在明中後期,一些外國列強來到中國,並多次與中國發生戰爭,其中包括與葡萄牙的三次戰爭和與荷蘭的兩次戰爭。那麼,為什麼在1840年清朝入關後的近200年裡,外國列強沒有再次攻擊中國呢?當時中國正處於內戰之中,應該受到更好的攻擊。事實上,在清初的200年裡,列強之所以沒有攻擊中國,是因為他們被打怕了。
  • 沒有西方列強的攻擊,大清朝還能堅持多久?答案出乎你的意料
    我們都知道,大清朝是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之下土崩瓦解的,很多人也都將清朝衰敗的原因歸結於此。那麼,如果再給大清朝一次重來的機會,它能堅持多久?還能一直長盛不衰,保持統治地位嗎?答案很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很多人都會覺得,大清滅亡是必然的歷史規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統治者那麼害怕西方傳教士?
    在清代晚期隨著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條約中別有用心的國家把傳教自由等相關權益硬加入了進去,這些國家中以英國、法國為代表,這些國家主要是基督教裡面的新教和天主教,他們是宣揚宗教精神喜歡四處傳教的,尤其以法國的天主教為最積極的一支。所以在清末法國的天主教想中國派遣了大批的傳教士來傳教,妄圖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政局。
  • 火藥是中國的發明,為何清朝卻被西方列強完虐?這與一位千古聖君有關
    說起清朝統治者的目光短淺,那可真不是一言半語所能概括的,也正是這短淺的目光,致使中國從明朝時期的軍事強國淪落到清朝末年的「東亞病夫」,清朝統治者簡直就是井底之蛙,看不到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發展,竟然還有底氣自稱天朝上國。
  • 清朝和日本幕府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日本被西方警醒了,清朝卻沒?
    在面臨到西方列強入侵時,清朝和日本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一個能夠認識到客觀情況,一個仍然沉迷於大國的身份當中,不能夠客觀的認清事實的本質。一個能夠在認識到本身的問題後,能夠客觀地進行改革,把提升自己的實力放在第一。
  • 清朝的醜陋盛世:大國衰落,西方列強蠶食殆盡
    西方列強在對華侵略時,利益大於衝突,聯合大於對抗。《辛丑條約》籤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洋務運動的失敗讓人們認識到僅僅學習西方技術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西方的制度,這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是變法提出的設立議會、限制皇權的措施,宣揚自由、平等、人權的思想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提高了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為後來人們接受新思想、進行新的革命奠定了基礎。
  • 清朝:為什麼不和西方列強死磕到底?很簡單統治危機不在外面!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清王朝有什麼理由和動力能和西方列強死磕到底,西方列強是要推翻清王朝嗎?從來都不是,他們特別希望和王朝合作,使王朝打開國門,自己獲得壟斷市場利潤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既然都是為了做生意的,為什麼要死磕到底?你覺得就算清王朝死磕到底的話,西方列強願意嗎?他們想要這種結果嗎?
  • 西方為啥不稱日本是「病夫」?賠償儀式上,30名武士現場表演切腹
    也就是趁著這個功夫,不但西方國家瞬間反超,連一直倒著數的日本也拼了命地衝到了前面。這段歷史讓人看著揪心,然而有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幾乎整個東亞都處於歷史低谷期,為啥偏偏把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國稱為「東亞病夫」呢?
  • 甲午到抗日這幾十年裡,日本為何沒侵略我國?並非不想,而是不敢
    但到了近現代,日本經過維新之後國力增強,甲午時期一場豪賭,讓大清國的賠款成了他們的軍費,之後更是對中國這片大地虎視眈眈,直到後來又爆發了全面侵華戰爭。 但是在甲午到抗日這數十年裡,日本為何一直沒有進攻中國呢?
  • 清朝沒有昏君,也非常強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清朝走向了滅亡?
    前面一些王朝的致命點,清朝都沒有。從每個皇帝來說,清朝歷任皇帝都能勤於政事,和其他朝代相比堪稱典範。眾所周知,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個個喜歡吃喝玩樂,上朝都困難,這樣的朝代能不滅亡嗎?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清朝沒有昏君,也很強大,最終走向了滅亡呢?甚至,為何後人都貶低清朝呢?
  • 故宮珍藏百年的永樂劍,被西方列強搶走後,如今已成英國鎮館之寶
    西方列強本就是披著文明外衣的野獸,加上當時慈禧太后拉著光緒帝倉皇西逃,將我國千百年來最核心的文物雲集地紫禁城,完全暴露於列強的魔爪之下。 這無疑是我國古文物的一場浩劫,據不完全統計,八國聯軍撤離後,我國分散在海內海外的珍貴文物數量大約在1600萬件,其中有30萬件堪稱國寶級文物。
  • 清朝的實力是日本的幾十倍,為何清朝的改革失敗了?只因這一點
    即便再給清朝五百年,如果清朝不從本質上進行改革,清朝的「洋務運動」依然還會失敗。至今網上依然有很多糊塗蟲,他們將中國近現代史的一系列屈辱史歸咎於慈禧、歸咎於外族的統治、歸咎於西方列強的貪婪,卻從來不從靈魂深處去找原因。
  • 飽受欺凌的清朝,居然也是被國際社會認可的列強,為何會這樣?
    來源:辭典修訂版列強的意思是什麼解釋如下:在同一時期內,數個軍事或經濟力量強大的國家。【造句】滿清末年,中國飽受列強欺凌,民族尊嚴蕩然無存。來源:辭典簡編版「列強「,一詞解釋辭典最具有權威性,由辭典解釋,我們知道列強首先是同一時期內,數量上是好幾個國家,不是一個國家。
  • 西方國家是什麼時候超過東方的
    15世紀歐洲國家興起的大航海熱潮,目的之一便是尋找印度和中國,在他們所了解的故事裡,東方物產豐富、黃金遍地,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西方國家超過東方是在17世紀50年代後。只不過當時東西方火藥的冶煉技術都不發達,經常會在炮管裡發生爆炸,因此明朝雖然擁有火藥武器,但還是更喜歡使用刀具作戰。當明朝覆滅,清朝統治天下時,就更沒有使用火藥的必要了,槍炮也被丟進了倉庫。而彼時的歐洲處於混戰之中,各國為了戰勝對手,不斷改良槍炮的製造。
  • 明朝朝貢國148個,清朝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朝貢國148個,清朝的朝貢國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呢?讓我們來看一下。明朝初期,朝貢國有佔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鮮、三佛齊、暹羅、真臘、日本、索裡、琉球、薩裡、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刺、哈梅裡、別失八裡、緬甸、泥八刺、闍婆等。
  • 清朝畫師畫出聊齋女鬼圖,一般人晚上都不敢看,難道是倩女幽魂?
    在國家博物館裡面有一張畫,其名為「聊齋女鬼圖」,是大清朝光緒年間的作品。據說,如果一個喜愛繪畫作品的人將這幅畫作擺放到家裡,到了晚上就沒人敢看了。難道是倩女幽魂出現了嗎?難道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有「鬼魂」嗎?要想搞清楚這幅畫背後的事情,我們先來看看這幅畫到底畫的是什麼內容?
  • 清朝的國力是日本的幾十倍,為何洋務運動不如日本?只因這八個字
    無論是漢唐和元明,如果他們能活到清朝,他們所遭遇的情況絕對不會比清朝好。其落後的原因是帝制、帝制、帝制,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帝制的特徵是什麼?是家天下,是保守,是封建,是愚昧,是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皇權社會。
  • 皇帝三個問題顯示清朝格局,俘虜笑了,難怪滅亡
    西方開始了殖民統治,將眼光已經發展至世界,而不再只是專注於本國的領土,然而此時的清朝依舊在故步自封的欣賞傳承的景秀河山。一個眼光長遠,一個目光短淺,這也彰顯了當時的清朝也外界脫節之嚴重,格局的大小強弱也是高下立判。
  • 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信誓旦旦說會保大清,為什麼一開戰全跑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4期:1894年,隨著日本在朝鮮戰場的步步逼近,清朝廷終於打起精神,全面應對:一方面應對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一方面派人去找西方列強調停,另一方面則是積極備戰,以應對日本的貿然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