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人口普查,是各國政府獲取人口資料、掌握國情國力的一種最基本的調查方法,所以,也被稱為「國情普查」或「國勢調查」。
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入戶登記工作已於11月1日正式啟動,將於12月10日完成。
我國的人口調查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人口史料。歷史上的人口普查都是怎樣進行的?都普查哪些項目?河北不同時期的人口有多少?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每次人口普查,與之前相比有哪些技術進步?最新的全國人口普查有什麼特點?在大數據的時代,人口普查得出的數據有哪些價值?
讓我們共同回顧歷史上的人口普查。
《史記》記載大禹時代便有人口統計
11月5日,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裕華路街道建南社區居民使用個人手機進行自主填報。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您好,我們是社區居委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員,這是我們的工作證。」2020年11月1日零時,隨著普查標準時點的到來,河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進入正式登記階段。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其實,中國進行人口普查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時代。
《史記》中記載,「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可見大禹治水後,就對九州人口進行過統計,但《史記》中並沒有說明確切人數。
據魏晉時期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記載,夏禹時,「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也就是13553923人,數據竟然精確到個位數。
因為《帝王世紀》成書年代距離夏禹時代已經2000多年,也沒有交代數據來源,這一數據只能作為人口研究的一個參考。
有詳盡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人口普查,始於西漢。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與相國蕭何頒布了一項立國興邦之策——齊民編戶,即民戶一律按照戶籍所固定,不得任意搬遷,對固定下來的民戶進行統一戶口管理。
「齊民編戶」,實質上就是西漢的戶口管理制度和人口普查工作。
確切記載人口統計數據,已經是西漢末年。
《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有12233062戶,59594978人。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人口統計數字。
《漢書·地理志》不僅記錄了公元2年西漢全國的總人口數,還詳列了各個郡、國的戶口數。
當時,西漢在今天的河北(包括北京、天津),設置了14個郡國(郡治所在河北),還有6個郡郡治所在周邊省份,部分縣在河北。據統計,當時河北境內共有縣202個。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者葛劍雄在《西漢人口地理》一書中,根據西漢的統計數據,對現在各省區人口進行排序,河北人口僅次於河南、山東,位居全國第三,大約有6767339人,佔全國人口比重的11.35%。
被稱為中國檔案界「四大發現」之一的《居延漢簡》,讓我們看到東漢時期的人口普查都記錄些什麼。
《居延漢簡》中,其中一片記載:「戍卒南陽武當縣龍裡張賀年卅長七尺二寸黑色。」大意為,這個名叫張賀的人,出生在南陽郡武當縣龍裡,30歲,身高七尺二寸,皮膚黑,職業是戍守邊疆的士兵。
調查內容包括了個人的姓名、年齡、身高、膚色、祖籍和職業,可見東漢時期的調查內容已經較為詳細。
明朝初年,推行「戶帖」制度,這是更加嚴謹和全面的人口統計,已經具有近代人口普查的雛形。
戶帖,類似今天的戶口本。它由戶部印製,上面有勘合字號和戶部官印。做好的戶帖統一發放到州縣官府,由地方官府組織人力開展普查,按戶填寫,記載每戶的人口、籍貫、
年齡、基層歸屬等信息。填好的戶帖一式兩份,一份歸戶部,一份由百姓自己保存。
明初推行的戶帖制度,其實是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過程。這比1790年美國、1801年英國推行的「國情普查」要早400多年。英國學者卡爾津曾撰文說:「此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國人口普查的明證和榜樣!」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又推出了動態管理人口的「黃冊」制度。「黃冊」統計內容更加詳細,包括戶口、田地、房屋、牲畜、賦役等信息,並且每十年就進行一次普查登記。「黃冊」成為明朝主要的戶口冊籍。
清初的人口普查,只普查「丁」(年滿十六歲的男子),未普查「口」(女子和未滿十六歲的男子)。其真正對全國人口進行普查統計,是從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開始的。
據《清史稿·高宗本記》記載,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人口普查結果是「民數三萬萬七百四十六萬有奇」。這是中國人口首次突破3億。
到了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全國人口已經突破4億,達到「四萬萬一千二百九十八萬六千六百四十九口」。
而明末的人口,業內學者普遍認為不會超過1億,這樣的人口激增,數據可信嗎?
清朝人口激增的現實基礎,是高產量農作物的種植。從美洲引進的高產量農作物玉米、土豆、紅薯等在中國各地大面積種植,許多貧瘠的土地有了可觀的收成,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糧食保障。
整個20世紀前半期,「四萬萬同胞」成為人們對中國人口數量的一個寬泛共識。但當時人口的確切數量,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準確統計。
新中國「一普」首次查清全國人口底數
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期間,河北省的人口普查員入戶試登。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雲翻拍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項政策的制定,都迫切需要翔實、準確的人口資料。開展人口普查,摸清人口狀況,是開展建設的重要依據。
1953年7月,第一次全國範圍內開展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選舉人民代表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準確的人口數據。所以,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是結合選民登記同時進行的。
1953年4月3日,政務院發布《為準備普選進行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指示》和《全國人口調查登記辦法》,確定了普查登記的標準時間為1953年7月1日零時。規定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均應進行登記。普查項目包括本戶地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係等6項。參加這次調查登記工作的人員共有二百五十餘萬人。
1954年11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國在1953年7月1日零時總人口為六億零一百九十三萬八千零三十五人。
這個數字,刷新了當時人們對中國人口總數的認識,「四萬萬同胞」變成了「六萬萬同胞」。
封建制度下,歷代朝廷為徵稅、抽丁進行人口調查,因而瞞報現象嚴重,數據不夠準確。民國時期,也沒有全面進行過人口調查。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通過部分省調查、部分省估算的方式,確定人口約數4.75億。
因此,這次全國人口普查,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查清了全國人口底數,也開啟了中國現代意義上的人口調查歷史,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可靠依據,對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中,河北省總人口35984644人(包括今天北京、天津原隸屬河北的縣區人口),人口總數位居全國第五。
此後,我國分別於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及2010年進行了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1982年7月1日進行了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次普查的人口總數,許多人至今記憶深刻:10億。這是中國人口首次突破10億大關。具體人數為,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1031882511人。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河北省轄區規模已經基本與現在一致。普查結果顯示,河北省總人口53005876人,位居全國第七。
與過去兩次相比,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有許多新特點。
首先,這次普查距上一次普查,已經過去了18年。普查,是在人口狀況的許多方面都不清楚的情況下進行的。
其次,這次人口普查是在十億人口的大國進行的。對十億人口進行大範圍人口普查,這是歷史上任何國家都未曾有過的。
而且,普查的內容更加豐富。第一次人口普查只調查4個項目,第二次增加到8項,這一次增加到19項。
這19項中,按人填報的項目有姓名、與戶主關係、性別、年齡、民族、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文化程度、職業、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生育子女數和存活子女總數、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項;按戶填寫的有戶的類別(家庭戶或集體戶)、本戶住址、本戶人數、本戶1981年出生人數、本戶1981年死亡人數和有常住戶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數等6項。
值得一提的是,處理如此大量普查數據時,我國首次運用了電子計算機,更加高效嚴謹。
參與普查的,不僅有調查登記人員,還有計算機編碼人員,共計300多萬普查人員,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完成了10億人、400億字符的大規模數據處理工作。這也是我國首個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大規模數據處理的重大成果。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可謂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國情調查。這次調查,為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建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開展計劃生育等多項工作提供了直接依據。
人口普查見證時代變遷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海報。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雲翻拍
從1990年的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每一次新的人口普查,都比前一次增加多個項目。河北省的人口普查結果,見證了各個時代的社會變遷。
1990年的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最顯著的變化是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
河北省的普查數據顯示,與1982年相比,每10萬人中:大學文化由470人上升為954人,高中文化由7544人下降為7457人,初中文化由19244人上升為24711人,小學文化由36422人上升為36821人。
而文盲、半文盲(15歲及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同1982年比較,由22.24%下降為15.34%。
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則從更多維度,展現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
河北的城鎮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普查數據顯示,河北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為26.08%,1982年只有13.69%,1990年為19.21%,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年均增加大約0.7個百分點。
這表明,河北從「四普」到「五普」的十年,改革開放促進了勞動力要素的流動,城市提供就業崗位、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在增加。
而且,這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國進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紅利」時期。河北省15歲到64歲勞動力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達到70.32%。
作為當時基本國策的計劃生育,已經顯現出成效,河北家庭戶均人口規模減小。
1990年「四普」時,河北家庭戶均人口規模為3.89人,2000年「五普」時,下降至3.59人,2010年「六普」時,下降為3.36人。
與出生人口下降相對應的,是老年人口的增多。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通過數據直觀反映出,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根據「六普」數據,同「五普」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95個百分點,佔16.83%,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8個百分點,佔8.24%。
根據國際上通常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
按此標準,2010年河北省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意味著勞動力減少,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福利支出增加,家庭養老經濟壓力增大。
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是全國性的,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直接帶來了生育政策的逐步調整。
2013年12月28日,「單獨二孩」政策在全國正式實施,規定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
2016年1月1日,政策又進一步,「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一對夫婦,無論城鄉、區域、民族,都可以生育兩個孩子。
「五普」到「六普」的十年,我國不僅面臨著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之變,還面臨著史無前例的人口大流動。
全國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比「五普」時增長81.03%。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
2.2億「農民工」,就這樣成為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農民工」數量的寬泛認知。
2020年10月11日至12月10日,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開展入戶工作,此次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
過去10年,中國無論是人口基數、人口結構還是人口流動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河北「六普」全省常住人口為71854202人,位居全國第六。十年已過,河北現在的人口情況如何,不久即將揭曉。
(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雲)
■相關
為啥要挨家挨戶去普查
11月5日,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裕華路街道建南社區普查指導員(左)在居民家使用電子採集設備進行登記。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大國點名,沒你不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如火如荼開展。
然而,有不少人生出疑問,在「網際網路+」時代,居民的戶口信息都納入網絡管理,挨家挨戶進行人口普查,真的有必要嗎?
當然必要,因為有幾種情況,是必須挨家挨戶上門登記才能掌握準確人口信息的。
人不在戶在。根據規定,公民死亡應在一個月內註銷戶口。但有些家庭會忘記或為了獲取去世老人養老金等目的,不去主動註銷戶口。這就造成公安機關人口信息資料庫內無效人口信息集聚,只有上門登記才能查清。
人在戶不在。這就是常說的黑戶。由於超生、偷渡等原因,部分家庭實際人口可能比居民戶口簿上的人口多。如果只按居民戶口簿信息進行統計,並不能真實反映我國人口的真實情況。
此外,居民戶口簿上的信息更新會出現滯後性。比如公民在戶口所在地可能因為買房、結婚等情況遷入、遷出,學歷有可能發生變化,這些信息,都需要入戶調查才能得到真實數據。
不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已經全面採用電子化採集方式,還首次開發自主填報小程序,首次探索利用行政記錄和大數據進行比對核查。
人口普查員上門登記,會使用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實時上傳數據,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有利於提高數據準確性和登記效率。
準確的人口普查數據,具有重要意義。
它是國家制定和完善未來收入、消費、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礎,也為教育和醫療機構布局、兒童和老年人服務設施建設、工商業服務網點分布、城鄉道路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
而且,可以摸清我國勞動力情況,更加準確地把握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等狀況,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信息支持。
勞動年齡人口波動情況、老齡化程度情況、男女比例情況、出生情況等,也可以通過普查數據直觀反映,為我國制定人口戰略和政策提供信息。
這次人口普查,除了「查人」,還要「查房」。收集到的公民房產數據,可以反映我國人口的總體居住狀況,為未來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文/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雲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