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09:23 |浙江新聞客戶端-樂清日報 |記者 陳青 文/攝
「您好,請問有人在家嗎?我是人口普查員,您是長表填報對象,我們又上門來調查了。」11月24日下午,虹橋鎮連橋村普查員黃國沙與同事敲開了一戶村民的家門。
從今年10月份開始,樂清6000餘名訓練有素的人口普查員佩戴統一證件,在全市範圍內逐門逐戶對普查對象進行前期摸底。11月1日零時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這日起全面進入正式普查階段。目前,全市人口普查短表、長表填報工作已順利完成,進入人口普查數據核對階段。
「入戶登記是普查最重要的環節,決定普查數據質量和普查工作成敗。」樂清市人普辦主任張樂明介紹,入戶登記啟動後,普查人員根據普查小區圖和《戶主姓名底冊》信息,按照事先安排的登記時間和順序逐街逐樓、逐門逐戶、逐人逐項進行登記,對普查表中每個項目進行詢問,準確採集每一條信息,確保區不漏房、房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
「地毯式」登記承載「為樂清人口精準畫像」的普查任務,也展現了巨大的社會變遷。
普查員上門登記。
上門只帶手機和平板電腦
「阿叔,請問您家有幾口人?家中房子有多少面積?有車嗎?」當天上午,黃國沙在村民黃老先生家裡進行人口普查長表登記工作,只見他打開手中的平板電腦,點進黃老先生的資料頁面後,顯示出居民姓名、身份證號碼等12個問題。黃國沙邊問邊錄入信息。在確認登記信息無誤後,黃老先生在平板電腦上籤下名字,不到10分鐘,登記完成。
作為普查「老兵」,今年50多歲的黃國沙前後參加過四次人口普查。說起四次經歷,他笑道,變化肯定是大的。
30年來,每一次參與人口普查的經歷,黃國沙都歷歷在目。「要說變化,從我手提袋裡裝的『工具』就可以看出來。」黃國沙提了提手中的袋子:一支筆、一摞《致住戶的一封信》、普查員手冊、平板電腦……這是他開展人口普查登記工作必備的工具。
黃國沙記得,參加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時,所有的報表都是手工填寫。每次上門普查登記,都要帶著一摞摞表格。「登記時,我們先把信息記在本上,再謄寫到表格上,避免填壞了浪費表格。現在,你看我的手提袋很輕便,只有手機和平板電腦。」黃國沙笑道。
電子化登記不僅簡化了流程,採集信息的正確率也提高了。「『六普』的時候,全市集中過來的普查表堆放了一個房間,七八十萬戶、上百萬張普查表要錄入核對,還要分類整理,花費時間是現在的三倍不止。如今登錄帳號,在後臺便可查看登記情況。」張樂明說著比劃了一下,那時他負責的正是數據核對工作,工作採用三班倒,只為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審核工作。
「六普」起,普查從紙質表改為電子化方式,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將數據直接實時上傳,有效杜絕人為幹擾和二次差錯,確保了數據準確和安全。
「原來用表格登記錯了,審核起來很麻煩,要每家每戶重新去核對,現在用平板電腦輸入,出現數據錯誤當場就顯示校對,也減輕了後期數據核查壓力。」張樂明說。
黃國沙感慨,「六普」那年,首次加入了手工繪圖,哪一條街哪一棟樓的具體方位,要靠普查員一步步走、一筆筆畫下來,這個艱巨的任務讓他現在回想起來還頭皮發麻。如今,他的手機上早早就保存了村社平面圖,畫圖時,只需參照衛星地圖,便可精準畫像,一目了然。
「新」「老」混搭普查員
「陳女士您好,您不在家是麼,那我晚一點再來吧,這次填的是長表,時間會長一點。」11月25日,鹽盆街道鹽城社區,第一次參加人口普查的「90後」普查員王浩撥通了村民陳女士的電話。
該街道人口普查指導員王瓊芙介紹,今年,不少鄉鎮街道特地招募了一批「80後」「90後」,就是為了應對今年的電子化普查。
「用電腦、手機,大爺大媽肯定比不過年輕人,這是一支我們離不開的隊伍。」王瓊芙解釋道,此次普查隊伍「新」「老」參半,手機使用這一塊,年輕普查員反應迅速、操作輕鬆,不經意就成了年長普查員的老師。相反,在進村入戶、普查區劃分和建築物標繪工作上,年長普查員經驗豐富。「特別是進村入戶上,老普查員大多都是本村村民或者村幹部,更容易敲開門。」王瓊芙說。
為了減少填報錯誤,全市人口普查培訓課在6月份啟動,包括劃區繪圖、普查場景的提前預習、如何表達友好化解衝突等。培訓課讓學員們更有使命感。每次培訓,王浩生怕自己漏掉一個環節,面對雪花似翻過的PPT,他都拿著筆「唰唰」地做著筆記,「後來,我索性不記了,就把手機立著對著PPT錄像,因為覺得每一頁都特別重要。」他說。
為了完成工作,普查員白天現場走訪核對,夜裡進行標繪,再三琢磨、研究方法,及時解決建築物標繪階段的各種難題。在實際普查中,為了不與居民生活習慣衝突,他們白天整理資料,晚上走訪入戶。
「最早完成的是戶口在本村的村民,因為他們在家時間比較多,大多是老年人。然後是住在小區裡的,我們將他們的普查時段集中在下班後或周末。最後一批是住出租屋的和早出晚歸者。」王浩坦言,普查工作最難的要數「把門敲開」。
入戶調查第一天,確定一戶室內有人後,王浩連敲了幾次門,出來開門的是一個女租戶。「她一開始就懷疑我的身份。」王浩說,他連忙指著身上的紅馬甲解釋自己是普查員,並出示了工作證,還表示對方可以去社區核實他的身份。租戶雖將信將疑,不過還是把門打開了。進屋後,王浩拿出了平板電腦開始操作,租戶接過看了一眼就皺起眉頭,不願填寫。王浩見狀,忙說:「你說我來寫吧!」女租戶打量了王浩好一會後,才放鬆戒備接受普查。
「把門敲開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由於今年可以選擇自主申報,遇到家庭情況簡單的住戶,王浩就順帶教對方如何自主申報。「喏,你掃小程序裡的二維碼,然後在上面填。」在他的指導下,一份完整信息火速完工。
普查表越來越長
始於1953年的全國人口普查工作,迄今已開展過6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普查表也越來越長。第七次人口普查一共分為四張表:普查表短表、普查表長表、境外人員普查表和死亡人口調查表。短表主要用來了解住戶的基本情況、個人基本信息等,長表除了有短表中的項目內容,還有人口流動狀況、就業狀況、婚姻狀況等信息。所有住戶都要填短表,再根據電腦隨機抽10%住戶填寫長表。短表要填的內容有19項,長表有48項。
相比前六次,「七普」內容最大變化是新增了登記公民個人身份證號碼這一項。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一項使普查工作更有效率,「尤其在解決流動人口登記問題上」。
該負責人解釋,樂清是一座人口大進大出的縣級市,長期在外經商的本地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眾多,加上鄉村變社區、村民變居民,人口流動大大增加,人戶分離現象日益突出。不好找人、找不到人,普查中容易出現登記遺漏或錯位,加上交通的快速發展,市民一夜間可以「飛」往全國各地,給普查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為提高數據準確性,本次人口普查採取了「見人就登」「見戶就登」的方式。「比如說你家有人在杭州工作,而戶口在樂清,那麼普查員仍對這個人進行登記。身份證數據上傳後,杭州那邊也會進行比對,通過數據調整,提高普查的準確性。」該負責人說。
「七普」不僅增加了登記身份證號碼這一項,在「按戶填報」部分還新增了兩個項目,一項是擁有全部家用汽車的總價,另一項是住房所在建築有無電梯。
「這次跟房屋有關項目的調查比較詳細,和近十年人們的住房狀況變化有關。」黃國沙分析,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時候,一般戶口在、人也在。現在走下去摸底發現,差不多一半以上住戶出現了戶口在人不在的情況。
這些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農村裡不少人搬到城區居住,村裡低矮的農房大多也改建成五六層樓房,條件好的農戶甚至安裝了電梯。「村裡大變樣,那些好幾年沒回村的人一下子回來,還真摸不到『北』。」黃國沙的打趣,折射出人民生活的快速變化。
除了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外,黃國沙等普查員感受最深的,便是樂清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升。據「五普」公報記載,與1990年「四普」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者從3726人提升到2.47萬人,到了「六普」,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數一下子躍到9.23萬人。
市人普辦原常務副主任陳旭洋介紹,這與近年來樂清強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經濟發展不斷提速吸引了諸多高新技術人才,及推出招才引智等一系列政策不無關係。
「二十年前,來到樂清務工的外來人員普遍存在三低,即低學歷、低技能、低收入,他們大多到工廠流水線做普工。現在你再去車間看看,都是高科技人才。」陳旭洋的這番話,也是樂清經濟開發區普查員小南的體會。
日前,跟隨小南的腳步,記者來到臺邦電機工業集團。自從2015年啟動回歸之旅至今,臺邦集團50%—60%的產能已落戶到樂清。2018年,該公司的精密傳動技術研究院被認定為省級企業研究院。隨著樂清一系列人才新政的落地,臺邦集團引入的高端人才也越來越多。
「在我的印象裡,在工廠上班的人大多是流水線工人。沒想到上門普查才發現,好多車間換成了自動化設備,普工換成了高學歷的技術工人與高管。」小南感嘆,除了臺邦,經濟開發區的大大小小企業,這幾年開始大批量「機器換人」,車間基本實現全面自動化。
「數位化車間,怎麼能少得了大學生呢,稍微帶點技術的活都得請他們來做。」臺邦集團董事長陳春良笑言。
普查數據作用多且大
「米袋子,菜籃子,關鍵要摸清家有幾口子。」如登記身份證號碼一樣,從「二普」開始,調整普查項目已成慣例,每次普查前,相關部門都根據當時社會、國家的發展需要設計新的調查項目。最後得出的數據,都是對國家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變化的一個印證。
樂清經濟開發區這些年的變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據樂清經開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年間,入駐經開區的企業從最初的五六十家發展到如今的1800多家,核心區也從原先的5.95平方公裡拓展到13.9平方公裡,截至今年,園區工人7萬餘人,居住人口1.4萬餘人。隨著人口的迅速集聚,經開區積極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商業、服務以及通信、供水、排汙等配套設施。在布局規劃時,人口普查相關的數據就起著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往大了說,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國情國力、市情市力調查,可以徹底摸清人口總量基數和人口結構情況,例如「七普」開展的房屋普查工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當前居民的住房情況,從而為房地產稅的徵收、各地精準調控政策的出臺提供更加有力的數據支撐。往小了說,樂清各地近幾年新生兒數量,今後上學難不難;道路交通很擁堵,如何規劃更科學;針對人口老齡化,民政局要增加多少養老機構,設置在哪……解決好這些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繫的問題,都需要掌握人口狀況的發展變化,其參考的數據均來自於人口普查公報。
【新聞+】七次人口普查調查內容變化
■1953年7月1日零時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調查項目包括本戶地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係等6項,在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查清了中國人口底數
■1964年7月1日零時 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職業3個調查項目
■1982年7月1日零時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調查項目增加到19項,第一次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
■1990年7月1日零時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登記項目共21項,是以往歷次人口普查調查項目最多的一次,與前三次人口普查採取設立普查登記站的辦法相比,這次人口普查改為主要採取普查員入戶調查詢問、當場填報的方式進行
■2000年11月1日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項目增加到49項,首次採用光電錄入技術,為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口依據
■2010年11月1日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項目調整為45項,首次對港澳臺居民及外籍人員進行普查登記
■2020年11月1日零時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正在進行中,此次人口普查使用平板電腦和手機登記信息,數據同步上傳
1606872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