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欲望橫流的世界裡,孤獨地成佛

2020-12-12 愛讀書的一隻貓

古語有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確,拋開英雄豪傑的濾鏡,水滸更像是一部暗黑的江湖史,所謂好漢,殺人放火,生吃人肉的情節比比皆是,也不知道老百姓是見了官兵比較怕,還是聽到黑旋風要來比較怕。

而魯智深,則是這灰色江湖中的一股清流, 金聖歎稱讚他:「魯達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心地厚實、體格闊大。論粗魯處,他也有些粗魯;論精細處,他亦甚是精細。」

而明代文學家贄直接稱他為「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菩薩,羅漢,佛」,評價不可謂不高。

論武藝、論出身、論智謀,魯智深都不是最高的,他給人的印象,最多是一個樂哈哈的大胖和尚,而且這和尚還不怎麼守規矩,要吃狗肉,要喝酒,還打壞了廟門,如何能和菩薩羅漢扯上半點關係?

然而,細讀《水滸》中有關他的章節,你會發現,這樣的評價並不誇大,魯智深在整部小說中,是熾天使一般的存在。

熾天使的古猶太語,是「治癒者」和「至高者」(或守護天使)二字的合成字。他是神最親近的御史,會按照(神)的命令,守候善良,並對有罪的人懲罰,若在佛教中,就是護法金剛一類。

這既是魯智深的人物設定,也是他的命運走向。

一、清醒中「墮落」

魯智深最開始出現時,是渭州經略府提轄,提轄在宋朝指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為「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的簡稱。主管本區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職務,比起現在的公安局長還多了主管地方武裝力量的作用,說大不大,說小可也不算小。

梁山上小官吏出身的頭領並不算少,但絕大部分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落草為寇並非出自情願,宋江是因為題了反詩,楊志先丟花石綱又丟生辰綱,林衝是怒火攻心殺了三個人,至於呼延灼、關勝、秦明等人,是因為戰敗被俘,不得已才入了夥。

只有魯智深,他從一方武官淪落到和尚,後來又上了二龍山做強盜,這一步步的「墮落」,完全是他在清醒狀態下的主動選擇。

金翠蓮和他不過是萍水相逢,給了銀子打發父女倆走路已是仁至義盡,他偏要去狠狠揍鎮關西一頓,結果惹上了人命官司不得不棄官亡命天涯,眼看追捕躲不過了,只得做了和尚。

在東京大相國寺,他又遇到林衝,林衝看他禪杖使得好,稱讚了兩句,準備一起喝酒,偏撞上林衝的娘子被高衙內調戲,酒也沒喝成。過了幾天,魯智深來找林衝,兩人又喝了幾頓酒。不久之後,林衝就被陷害,刺配滄州。

為了這幾頓酒的交情,魯智深寧願得罪高太尉,也要解救林衝。如果說他之前基於義憤,痛打一個屠夫,對可能引起的問題尚有幾分不確定,那得罪高太尉後果的嚴重性顯而易見,林衝白虎堂案發時,開封府孔目孫定說得明白:

「這南衙開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誰不知高太尉當權倚勢豪強。更兼他府裡無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觸犯,便發來開封府,要殺便殺,要剮便剮,卻不是他家官府!」

魯智深和林衝無非就是喝了幾頓酒,切磋了幾次武藝,卻為了救他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能去二龍山落草為寇。

從軍官到和尚,再到強盜,無疑是一條急速下滑的路,但每一步,都是魯智深的自我選擇,他幾乎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對自己不利的那一條。

整本《水滸》,都在說宋江義氣深重,然而除了宋江給晁蓋報信一節外,似乎他的義氣就是在大把撒銀子,與李逵、與武松情誼的建立,都是這種模式,唯有魯智深,他的義氣,每一步,都是以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做代價,官位、上升的機會、安定的生活,他統統棄若敝帚。

這一步步清醒的「墮落」裡,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背影,他從未道過一個字的「義氣」,但每一步,都在踐行著正義。

人的一生,往往是前半場不斷給自己增加負累,後半場不斷給自己卸去負擔,而「卸去負擔」的過程,也就是「撥開迷霧見真我」的歷程,而魯智深的隨性而為,恰是在不經意間順應本心,踐行自我,從這一點來說,「墮落」,其實也是升華。

二、孤獨中「救贖」

從對女性的態度上來說,魯智深是《水滸》中的一個異類。

整部《水滸》中,所謂的英雄好漢,其實對女性友好的很少,當然,這與整部小說中對於女性的偏見有關,在《水滸》中,美麗的女子分為兩類,一類是淫婦潑婦,比如私通西門慶殺了武大郎的潘金蓮,養著小白臉張三郎還要向宋江訛詐一百兩黃金的閻婆惜、以及與和尚私通的潘巧雲等等。

而另一類就是沒什麼主見也沒有靈魂的木頭美人,全家被殺卻不得不嫁給矮腳虎王英的扈三娘,還有東平府程太守的女兒,「雙槍將」董平喜歡她的美貌,求親不允,後來董平投降了宋江,賺開城門,殺了程太守一家,把她搶了回去。

而諸位英雄好漢對於

而諸位「英雄好漢」對於第一類女人,當然是殺無赦,如果說潘金蓮、閻婆惜殺了還多少有點罪有應得的意思,那潘巧雲就有一點無辜了,楊雄入贅、靠著她家生活不說,他隨便從街上拉來個石秀,丈人潘公也給石秀出本錢、收拾門面,愛烏方能及屋,說明一家人都對楊雄很好。

潘巧雲除了和裴如海相好外,並無太大惡跡,卻被楊雄先割了舌頭,又活生生開膛破肚,殘酷程度,著實令人髮指。

而對於第二類女人呢,基本上也如同對待一件擺設,看上了,喜歡了,或者有點價值了,想辦法奪過來便是,至於擺設本身的想法,誰管?一旦擺設失去價值,那就如同丟掉沒用的物件,柴進進化名柯引,娶了方臘的女兒金芝公主,方臘戰敗逃走,金芝公主自縊身亡,柴進把她和宮室一起燒化,連全屍也不曾給她。

相比起來,魯智深對女性,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同情,傾囊幫助金翠蓮自不必說,初見林娘子,他道:「阿嫂,休怪,莫要笑話。阿哥,明日再得相會。」斯文有禮,與平日判若兩人。

幾年之後,他和林衝在梁山相見,他先問道:「洒家自與教頭滄州別後,曾知阿嫂信息否?」,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有人說由此看出,魯智深對金翠蓮、林娘子都是有些情愫的,但實際上,與其說花和尚是「憐香惜玉」,不如說他對弱者有一種天然的、「悲天憫人」的憐惜。

他在桃花莊,聽說有強人要強娶劉太公女兒,於是二話不說,「醉入銷金帳」,狠揍了周通一頓,後來發現,周通就是之前相識的李忠的兄弟,若換了宋江,必定對劉太公說一番「我這兄弟甚是英雄了得」的場面話,半勸半逼著劉太公把女兒乖乖獻出來,但魯智深此時卻化身居委會大媽,數次苦口婆心勸說:

「既然兄弟在此,劉太公這頭親事再也休提;他只有這個女兒,要養終身;不爭被你把了去,教他老人家失所。」 「李家兄弟,你與他收了去(定禮)。這件事都在你身上。」 「周家兄弟,你來聽俺說。劉太公這頭親事,你卻不知。他只有這個女兒,養老送終,奉祀香火,都在他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裡怕不情願。你依著洒家,把他棄了,別選一個好的。原定的金子緞匹將在這裡。你心下如何?」

魯智深本來是很瞧不起李忠的,更不用說見識、武功都遜於李忠的周通,但為了劉太公一家的安全,他低聲下氣,好言相勸,直到周通折箭為誓方罷。

對比他痛罵高俅為「直娘賊」、揍起鎮關西三拳就結果了性命,真可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嫉惡如仇,扶持弱小,在他身上達到了最完美的結合。

三、 通達中解脫

《紅樓夢》裡曾經有很精彩的一段,寶釵過生日,依著賈母的喜好點了些熱鬧戲文,寶玉說她「只好點這些熱鬧戲」,又說自己「從來怕這些熱鬧戲」,寶釵笑道:「那詞藻中有隻《寄生草》,極妙,你何曾知道!」並念於他聽道: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這支曲子,是清人邱園所著《山門》中的一段,寫的便是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後,因為不守戒律,被師父智真長老打發離山時所唱。

曲子不長,卻頗有禪意,連富貴閒人的寶玉讀了,孤獨時也未免生悽涼之意,感嘆「他們是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魯智深外表憨傻,其實內心是很通透的,他的一生,也正如曲中所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對名位、富貴,都沒什麼執念,真正到了「無欲無求」的境地。

但同時,他的頭腦又是很清醒的,在宋江提出「招安」時,梁山頭領分為兩派,以宋江等原朝廷在編人員為代表的「招安派」和以李逵、阮氏兄弟為首的出身草莽、痛恨朝廷的「反招安派」。

魯智深出身軍官,按理說應該是「招安派」的,但他卻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反招安派」這邊:

「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魯智深有看透俗世的智慧和超脫,在一個從上到下爛透了的朝廷裡,要麼同流合汙,要麼只能玉碎,所以遠離它、偏安一隅是最好的辦法,只可惜,一直以自己深陷草莽為恨的宋江,還是一根筋地帶著眾人走上了招安之路。

魯智深的人生,也就此割裂,在前半生,他活得率性天真,但在招安後,他基本上都是依令而行,並未表現出過多的個性,尤其在徵遼得勝,重上五臺山後,他的人生軌跡,與其說是主動作為,不如說是順應偈語的預言。

有人考證,《水滸》前七十回與後五十回非一人所作,的確,兩者的預言、敘事區別很大,《水滸》前半部分多是人間煙火,後半部分則充滿著宿命論的無力感和悲劇色彩,在魯智深這個人物身上,體現尤其明顯。

之前剃度時,智真長老說他:「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而在七十回以後,儘管魯智深表現得很佛系,但還是「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走大運般抓住了方臘,完成了上天假他之手的安排。

在宋江志滿得意,準備赴京時,魯智深卻道「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一語成緘,其後宋江、盧俊義、李逵死於投毒,吳用、花榮自盡,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求個全屍。

而魯智深在錢塘江邊,頓悟「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留下一頌: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就此坐化。

這是《水滸傳》中唯一可稱為圓滿的死亡,諸德圓滿、諸惡寂滅,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回復『圓』明『寂』照的本有心體,獲到純善純美的莊嚴解脫。

而這,就是魯智深的結局。

結語

徑山大惠禪師為魯智深遺體舉火時,有一首偈子:「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白玉、黃金在佛教教義中皆屬於聖潔之物,金是佛家七寶之一,質堅,菩薩常鑄金身,表示「金身護體,百病不侵」,玉至潔至貴,法門寺佛骨舍利第五重寶函即為壺門座玉棺。

《觀佛三昧海經》卷九:「閻浮檀金色,其光大盛,照十方界,皆作金色。見地及空亦作金色。滿中金像、金光、金蓋、金臺、金華、金幡。見想菩薩純白玉色,手執白拂,有執白華,當起想念,極令鮮白。」

而大惠禪師用滿空白玉、遍地鋪金比喻魯智深的一生,無疑是極高的評價。

而他,當得起這一讚譽。

在欲望橫流的世界裡,他終於奔向了至高的解脫和涅槃。

相關焦點

  • 殺了此人之後魯智深必然成佛!
    在前文講解《水滸傳》第五回的時候,我們有說過魯智深這個人自己深藏的大智慧以及施耐庵教給我們的處世之道,我還在上文中賣了關子,問到為什麼魯智深所遇到的兩個賊人是生鐵佛與飛天夜叉,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底。
  • 《千與千尋》:物慾橫流是現實,堅守初心是選擇
    ,對權利和法力的追求是白龍的勝負欲,這種欲望會讓他毫無原則地做事,但只要內心所向,做出正確的選擇,最終也能成為正義化身的白衣少年「琥珀川」。雨天,千尋在倒水時發現了站在門外的無臉男,於是,千尋給他留了門,孤獨的無臉男第一次感受到了溫暖的感覺,從此他便有了對溫暖更多的渴求,這便是一種欲望。追求溫暖沒有錯,可無臉男卻將這種欲望變成了無底線索取,為了得到千尋的注視和關心,他在「油屋」裡變出大把金子,可千尋不為所動,於是,他開始吃人。餘華說:我們一邊喪著,又一邊燃著的馬不停蹄。
  • 為什麼說魯智深骨子裡就是佛系之人呢?
    魯智深是水滸傳裡最為經典的一位英雄好漢,他的人生經歷波瀾起伏,故事從渭州經略府提轄開始;命運轉折從行俠仗義,三拳打死鎮關西開始;遁入佛門從被官府捉拿,亡命江湖、走投無路後被逼上五臺山開始,人生事業從入夥梁山泊開始,最後生擒方臘後皈依佛門,圓寂杭州六和寺廟。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說魯智深骨子裡就是佛系之人呢?
  • 《水滸傳》中最喜愛的角色,花和尚魯智深頓悟的成佛之路(下)
    方丈特地來菜園子看望他,魯智深怕重蹈踏五臺山的覆轍,不安的問:方丈,洒家做的還行吧?那些打架、搞破壞的事,都是街上閒人瞎說,您不要信。方丈滿意的笑著說:智深這是哪兒的話,你這一身武藝看菜園子是屈才了,你踢潑皮無賴的糞坑,拔起來得樹,為師已經吩咐圍起來,作為相國寺的新景點,單手門票。另外,下一步你準備準備,以後武術培訓加武術表演,都是咱們未來重點抓的項目,如果做的好,馬上再成應相國影視公司。
  • 水滸傳魯智深的故事
    魯智深,姓魯名達,法號 :智深,因背部刺有花繡,故人稱花和尚。身長八尺,長得面闊耳大,鼻直口方,絡腮鬍。為人慷慨大方,嫉惡如仇,愛憎分明,豪爽直率,行俠仗義,人品高尚,性格急躁,言行魯莽,粗中有細,愛打抱不平,除暴安良,講義氣,重情義。
  • 元代故事裡的(水滸傳)魯智深。
    他就是「花和尚」魯智深。梁山有一零八條好漢,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用力刻畫的不過寥寥幾位,寫得最深入人心、動人心魄的,無疑當屬林衝、武松、魯智深三人。林衝和武松都是因為家人蒙冤受屈,最終逼上梁山。而那魯智深,從第二回拳打鎮關西開始,到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落草二龍山,一路都是無牽無掛的孤身英雄。他的家人去哪了,沒有妻子,也沒有父母嗎?答案是,當然有。
  • 《水滸傳》中結局最好的為什麼是魯智深,從這幾點可以看出來
    一個成王,一個成神,更厲害的是魯智深,死後成佛。魯智深本名魯達,是關西關西經略府提轄,對他的描寫可從史進的眼中一窺端倪,「生的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絡腮鬍子,身長八尺,腰闊十圍。」一個威風凜凜的關西大漢形象躍然紙上。而魯達看史進就簡單多了,看他「長大魁梧,像條好漢」,便與他施禮。這裡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魯達的形象,二是性格。
  • 魯智深明明是枚「暖男」,一身正能量,為何卻被稱為「天孤星」?
    比如,臺灣學者樂衡軍先生就曾這樣評價他說:「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裡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天煞孤星」,這與我們頭腦裡那個滿身正能量、「大跨步走來」的魯智深,實在太不相稱了。在水滸世界中,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前身是天上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所以要把這些人物跟天上的星宿聯繫在一起,除了宋江的故意神話以外,其實也跟他們本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 《水滸傳》中天罡星及其對應的人物特點及性格(魯智深—徐寧)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孤,既指孤獨孤傲,又指一方之長。魯智深貴為渭州經略府提轄,官職不小名氣也大,自然算得上一方之長。又古人云:孤獨之人必有孤獨之處。魯智深的實力名氣能力在梁山泊中一時無雙:三拳打死鎮關西、火燒瓦罐寺、倒拔垂楊柳甚至生擒方臘,正應其孤傲的性格和本領。
  • 佛教預言:轉輪聖王在家成佛
    在家修道,即身成佛!注釋:任何形式的修行及佛法綱要,以心為根本心正即可成佛(成佛以心為根本,不注重形式)。肉身常住色慾世界,心性不被欲望汙染(在色慾世界能夠保持純潔的佛性)。三千年輪迴,世間黑白顛倒,世人善惡不分(末法時代一切都發生顛倒)。
  •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鬧完後長老為何又好言相送?背後靠山是誰
    暴脾氣的魯智深直接踢了一腳,便把對方踢得再也起不來。魯智深順手吃了一桶酒順便還提走了另一桶。喝醉酒的魯智深走到山門下後,被兩個門子攔住,直言因為魯智深破了酒戒要打四十大板,門子的話魯智深哪裡肯聽,只見他叉開五指便開始打門子。
  • 水滸裡只有一個好漢,魯智深一生,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真英雄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那種英雄標準,水滸裡其實只要一個好漢,那就是魯智深。很多人會說,魯智深就沒有黑歷史嗎?魯智深有,並且很多。他被迫上了五臺山為僧,卻沒遵守過一天戒律清規。酒醉大鬧五臺山,擾得佛門淨地不得安生,是個標準的刺頭。但這一段搗蛋的破壞行為,反而讓這個人物更加真實,人無完人,小錯不傷大雅。
  • 《羅曼蒂克消亡史》:章子怡首次大尺度演繹欲望背後的蒼涼
    滾滾紅塵,戰火紛飛,浮華世界,血雨腥風。江湖恩怨、兒女情仇、陰謀殺伐、名利相爭不斷上演。後來日軍入侵,一切秩序悄然發生變化。往昔的太平盛世,舊日的聲色犬馬。一切,被歷史的車輪碾碎重塑。欲望背後是孤獨的沉淪小六是交際名媛,也是闊太,紅唇媚眼,盤著愛司頭,帶著懸念迭起的命運出現。兵荒馬亂、血淚橫流的時代,她就像開在廢墟上的妖花,美的耀眼而奪目。
  • 魯智深為什麼叫「花和尚」?看看他幹的這幾件事,還真沒冤枉他
    在《水滸傳》的第四回,專門提到了「花和尚」綽號的由來:「魯智深把直裰褪膊下來,把兩隻袖子纏在腰裡,露出脊背上花繡來……」但,這不過是作者這麼一說,我們這麼一聽,總得給魯智深的「花和尚」名頭找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吧?說到底,這就是在替魯智深狡辯,不想承認他的「花」,替他緊急公關,消除不良影響罷了。
  • 魯智深綽號「花和尚」的由來
    01小時候上學,大家都喜歡在背地裡,針對某人的特點,腦洞大開起綽號。如果一個人又高又瘦,就會被喊成「電線桿兒」;如果一個人姓「熊」,就會叫她「大狗熊」; 每次回答問題反映比較慢,就會被叫做「劉姥姥」。但魯智深和武松卻是例外,他們倆剛開始並沒有綽號,伴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動,才逐漸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綽號。比如武松的綽號「行者」,因為他在孫二娘的店裡穿了一身頭陀的裝扮,張青、孫二娘夫妻看了武松的模樣後,喝彩道:「果然好個行者!」武松自此也以行者的裝扮行走江湖,他的綽號也很好理解。
  • 《水滸傳》裡一百單八將都是些什麼人?只有魯智深和宋江這兩位可稱...
    原因很簡單——梁山好漢也好,其他什麼人也好,整個一部《水滸傳》裡,盜賊兇徒,比比皆是,而可堪「俠」字者,僅兩人——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和,天魁星呼保義宋公明。 真的。就這兩位。 前者,可再加個「豪」的定語,稱「豪俠」。而後者,就權且叫「土俠」吧。
  • 魯智深為什麼綽號「花和尚」?
    在《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這一節,魯智深當了和尚後酒醉大鬧,向眾人展現出了他後背霸氣的紋身:「把皂直裰褪膊下來,把兩隻袖子纏在腰裡,露出脊背上花繡來」。這花繡紋的圖案是什麼,有的說是梅花,有的說是牡丹花。但不管怎麼說,一個面目粗魯的大漢竟然紋這麼一個嬌滴滴的花兒圖案,實在讓人匪夷所思,既不倫不類,也有點俗氣。
  • 春物:在光怪陸離的世界裡,大老師教給我要享受孤獨
    秋天的夜晚明明是現充的好時光,火鍋擼串唱K都可以加深雄性與雌性的關係,然後把涼風陣陣的世界渲染得五光十色。然而孑然也是一個人的常態,包括小鞠,住在一個人的宿舍裡。客觀上,我是要考研的學生;主觀上,我習慣自閉的生活,甚至有點懼怕面對他人。說句實話,在為數不多的上課的日子裡,看著那些高談闊論的同學們,我心裏面真的覺得青春是一種不公平的對決。
  • 《水滸傳》唯一沒有爭議的英雄豪傑是魯智深嗎?
    《水滸傳》裡描寫了108條性格各異的梁山好漢。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讓人詬病的缺陷。就連家喻戶曉的打虎英雄武松,都曾經在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時,殺了十餘條人命,其中好幾人純屬無辜。在我看來,魯智深是《水滸傳》裡唯一沒有爭議的英雄豪傑。
  • 佛學裡的成佛是什麼意思?即身成佛之說是否正確
    所以,眾生學習佛法的最終目的,唯有一乘法,就是成佛。那麼在佛法裡,怎樣才是成佛呢?就是如釋迦一樣,捨棄肉身,出三界,寂滅入真如涅槃,由真如處重生,至自性涅槃,由慈悲驅動,至無住涅槃,得實相般若智慧,除盡追物逐境習氣,能恆常住於究竟實相處,究竟涅槃,徹底解脫煩惱痛苦,永斷生死輪迴,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唯我獨尊,成就萬德莊嚴,清淨自在,智慧圓滿,恆常存在於諸佛剎土的無上生命,"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