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DEC
證券日報社社長陳劍夫:
打造航母級券商是參與國際投行競爭需要
本報記者 張志偉 李文
彈指一揮間,證券業和中國資本市場一道,邁過了而立之年。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證券日報》社主辦的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證券業雲論壇」在12月16日舉行,證券日報社社長陳劍夫致開幕辭。
陳劍夫在致辭中稱,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披荊斬棘,破浪前行,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作為資本市場發展的見證者和重要參與者,三十年間,證券業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國證券公司數量已增至135家,總資產達8.57萬億元,淨資產達2.24萬億元,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達到11.23萬億元。
陳劍夫對證券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證券公司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也是社會責任踐行者。30年來,證券公司勇擔使命,砥礪前行,在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提升社會直接融資比重、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邁入而立之年的證券業,迎來了新證券法的實施、註冊制改革、金融業對外全面開放等歷史性時刻和發展機遇。「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資本市場承載經濟雙循環核心樞紐功能,也亟須高質量券商支持發展。
對此,陳劍夫表示:「證券業而立之年再出發,機遇與挑戰並存。目前,打造我國航母級券商已時機成熟,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參與國際投行競爭的需要。但是,航母級券商的誕生非一蹴而就,也並非只有兼併重組一條路可走,練好內功,要做好機制、專業、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充分準備,仍是鍛造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同時,他表示,中小券商同樣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在細分市場的差異化競爭方面,依舊大有可為。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陳劍夫表示,期望通過本次論壇,回望歷史,放眼未來,業內共同探討新形勢下證券行業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共同推動行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中國證監會北京證監局原副局長、巡視員、北京證券業協會原理事長姚萬義:
聚焦資本市場30周年 重點關注兩大關鍵節點
本報記者 周尚伃
12月16日,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重塑新格局,助力『雙循環』——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證券業論壇」在京召開。中國證監會北京證監局原副局長、巡視員、北京證券業協會原理事長姚萬義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圍繞資本市場30年發展中的兩個關鍵節點,一是,打開資本市場開啟之路的核准制;二是,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實施註冊制後,使資本市場助推科技發展、科技強國發揮重要的支撐與推動作用。」
首先,姚萬義將我國資本市場建設的起步稱為「1.0版」,即核准制加「三性」,實驗性、漸進性、針對性。
姚萬義指出,在起步階段,我國參照成熟的資本市場,需要一步步實驗、學習和借鑑。同時,建設資本市場過程中要遵循漸進的原則,所以設定資本市場的建設先是進行核准制,然後漸進至註冊制。此外,建設資本市場要配合國家經濟的建設。
如果說我國資本市場建設的起步是具有裡程碑的,那麼註冊制的實施就是具有革命性的。姚萬義將以註冊制為代表的深化資本市場的改革,稱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2.0版」。在推進註冊制改革當中,要遵循「三化」,即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
姚萬義表示,市場化的核心問題是防止造假,防止上市公司的質量參差不齊,防止證券發行中欺詐的行為,或內幕交易等等,要讓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及時、準確、全面,公開、透明。資本市場的建設要助推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國內科技的發展,同時也助推未來中國的現代化,走向國際。
姚萬義坦言:「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至今才走過30年,註冊制的實施也才剛剛起步。我們的市場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並且具備強大的成長性。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能實現從資本大國到資本強國,站起來,富起來,最後強起來,助推國家的現代化發展。」
民生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馮鶴年:
把握註冊制改革機遇 重塑行業發展新格局
本報記者 李文
民生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馮鶴年12月16日在《證券日報》社主辦的「重塑新格局,助力『雙循環』——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證券業論壇」上從三個方面回顧了證券行業30年來的發展歷程與成就。首先是行業規模實力得到大幅增長;其次,從簡單粗放到合規經營,行業生態得到大幅改善;第三是從封閉到開放,行業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行業已經實現從輕資本的通道業務向重資本的主動管理業務逐步轉變,單一的傳統業務向涵蓋創新業務、海外業務的多元化業務逐步轉變,業務類型品種更加豐富。
馮鶴年表示:「在當前資本市場全面深改、加快對外開放的形勢下,全面註冊制改革的窗口期將是我們在新時代下重塑行業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機遇。」
對如何構建行業發展新格局,馮鶴年提出具體三項建議、措施:一是對標國際先進,加快構建發展新格局。要打破行業同質化和底線競爭,形成大型綜合性券商、精品投行、專業財富管理機構、特色券商等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加強金融科技在行業內的全面應用和業務的融合度;最後要持續優化業務模式,提升專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二是加強業務協同,實現全業務鏈協同發展。註冊制改革將重構證券公司業務生態,加速倒逼本土證券公司向現代化投資銀行轉變,增加各業務模塊協同效應,形成有機整體,協同打造以風險投資、股權融資、債券融資、併購重組、資產證券化、資本中介、資產管理等為核心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三是注重行業文化建設,堅持合規經營。
馮鶴年在演講中提到註冊制改革給證券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他表示,註冊制改革是立足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推出的,是自1990年資本市場建立、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以來的第三個裡程碑。註冊制改革在構建一個規範、透明、充滿活力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同時也將開啟行業優勝劣汰,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
改革期也是券商分享註冊制紅利,加快業務轉型的重要窗口期。跟投制度的推出、退市制度的完善以及發行定價市場化,將要求券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資本能力和風險定價能力,並對投研能力和承銷能力形成挑戰。而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打擊,強化券商等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將對券商質量管理能力形成直接考驗。與此同時,註冊制下,行業競爭格局加劇,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兼廣發控股(香港)總經理沈明高:
風險定價是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
本報記者 李文
「證券業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個核心支持部門,過去三十年中,與我國資本市場一起實現了跨越式成長。」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兼廣發控股(香港)總經理沈明高12月16日在《證券日報》社主辦的「重塑新格局,助力『雙循環』——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證券業論壇」上表示,我國證券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進行了三項開創性的工作。第一,推動非標資產標準化。一個未上市的企業,整體而言屬於非標準資產。企業上市的過程,就是非標資產標準化的過程;二是為風險定價。風險定價,是資本市場中資產定價的核心,也是市場發揮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關鍵。風險定價能力的提升,拓寬了金融服務的範圍,改善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風險定價也是一種專業能力,體現了資本市場和券商等金融機構必備的核心競爭力;第三是創設和提供金融產品和投融資工具。培育和發展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目的在於幫助企業和投資者管理風險,滿足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
對於我國資本市場和證券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沈明高表示:「離不開三條主線」。
一是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打破剛性兌付同樣有助於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打破剛性兌付後,無風險收益率下降,風險資產佔比提高,風險偏好相對較高的直接融資渠道的優勢會逐步顯現。
二是提升風險定價能力。當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能夠追趕的目標越來越少,發現經濟與產業升級的早期新機會,並為這樣的機會定價是我國資本市場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因而發揮資本市場風險定價的基礎性作用也就愈顯重要,這也是未來區別頭部券商與一般券商的分水嶺。在去剛性兌付時代,風險定價的挑戰與機遇並存。挑戰在於市場違約或直接挑戰現有的定價模式,機會是部分企業違約可以幫助矯正風險定價模型,為風險互換等新產業和新業務的創設和發展提供基礎參數,推動金融機構差異化競爭。
三是標準化產品與非標準化產品並重。要為傳統經濟與新經濟提供不同的投融資渠道。同時,創設更多涵蓋標準化與非標準化的金融產品,有助於吸引長期資金。
香港證監會原中國事務顧問、全球化智庫副主任高志凱:
證券業促進了多個市場間互動並進的大好局面
本報記者 張志偉 見習記者 張博
12月16日,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把握新機遇重塑新格局——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證券業論壇」在京召開。香港證監會原中國事務顧問、全球化智庫副主任高志凱在論壇上表示,三十年來,我國的證券業蓬勃發展,我國證券業的國際合作也發展迅速,同時正在進一步推進國際化發展。「一方面,外資投行、券商(直接或間接)進入中國開展業務;另一方面,中國投行,券商走向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此外,上交所、深交所也分別與海外資本市場建立證券產品的互通機制。」
高志凱表示,「在合作交流方面,大量的留學人員、專業人員進入國內、海外的投行、券商工作,形成了良好互動,構成了一大批優質金融人才,為我國的金融國際合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高志凱指出,「在多輪的發展浪潮中,中國的證券業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合作都發揮了功不可沒的關鍵作用,並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海外市場互動並進的大好局面。」
高志凱強調,「在中國資本市場即將進入第二個30年之際,有幾大趨勢值得注意:一是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中,中國必須站穩腳跟,發揮我們的智慧、勇氣和遠見;二是中國經濟規模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值得期待;三是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和數字人民幣大步邁進市場,數字經濟將席捲全球。」
第一創業證券總裁王芳:
三大基本要素正牽引證券業發生根本性變革
本報記者 李文
12月16日,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重塑新格局,助力『雙循環』——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證券業論壇」在京召開。第一創業證券總裁王芳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王芳表示,我國證券行業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百餘年的道路,培育了大量的上市公司和優質企業,助力產業升級與國家經濟發展,已然成為國家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過去30年,資本市場經歷了從主板到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再到科創板,每一個板塊背後都承載了我國不同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歷史作用。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的「後疫情」時期,在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三十而立的資本市場勇立潮頭,更是擔負起了深化改革排頭兵的歷史使命。
王芳指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引領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重要要素有三個:機制、科技與開放。首先,機制改革與創新有利於充分地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問題,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正是逐步探究這一機制的過程,當前新證券法頒布、註冊制改革擬全面推開等重要基礎機制的變化及一系列圍繞資本市場建設所採取的舉措,都將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行業生態的巨大變化。其次,科技變化與升級將迫使行業變革展業模式、盈利模式。再次,擴大開放將改變市場競爭格局。國內多數證券公司此前多是聚焦在本土市場,與本土券商相競爭,未來是在國內國際市場上,與全球的競爭者對決的格局,券商將面臨更為複雜的競爭環境。上述三個基本要素也是牽引證券行業變革的重要因素。
王芳認為,「資本市場改革的春天已然來到,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既是歷史賦予的重任與機遇,也是踐行雙循環、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堅定資本市場改革的信心與決心,發揮好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核心中介的作用,不忘初心,是我們應堅守的信念。」
資本市場三十而立
證券業朝專業化、國際化、科技化方向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李文 周尚伃
12月16日,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重塑新格局,助力『雙循環』——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證券業論壇」在京召開。
在以「把握新機遇重塑新格局」為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香港證監會原中國事務顧問、全球化智庫副主任高志凱,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執行主管、宏觀研究員陳達飛,中信建投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莊嚴三位嘉賓圍繞註冊制改革、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打造航母級券商、證券業未來發展趨勢等行業焦點話題展開討論,積極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券商投行應從
「狩獵模式」轉變為「養殖模式」
註冊制對券商的執業專業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券商的運營模式也會發生大的調整,如何應對註冊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全行業關注的話題。
莊嚴認為:「對於券商而言,過去投行業務更像是在『狩獵』,在新的註冊制模式下,券商需要更早、更及時的發現市場中有潛力的企業,然後進行保薦,因此券商應該在產業鏈中繼續往前延伸。也就是說,當企業還在PE/VC階段的時候,券商就應該開始入股,然後伴隨其成長,直到最後完成IPO的『臨門一腳』。所以,這就相當於是從過去的『狩獵模式』變成了現在的『養殖模式』。」
陳達飛表示,註冊制帶來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大大縮短了企業上市審核周期,這對很多新經濟企業至關重要。而中國的證券業,被比喻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證券公司或者是投行部門在註冊制下,應該更主動、盡責地扮演好「看門人」的角色。
大財富管理時代
才剛剛來臨
為避免同質化競爭,重塑新的發展格局,證券行業近年來一直在探索新的轉型路徑,其中財富管理轉型是大趨勢。
從機構進行財富管理轉型的背景來看,陳達飛表示:「實際上,從2015年A股劇烈震蕩之後,出現了兩大趨勢。一方面,是價值投資理念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接受;另一方面,近幾年,權益類的公募基金規模增長迅猛,投資客戶群正在逐步機構化,包括投資者機構化,投資者類型機構化。當然,這兩大趨勢目前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未來還會不斷地增長。財富管理這個概念是在最近5年內才興起,而財富管理概念的興起,也與整個經濟發展的階段息息相關。大財富管理時代才剛剛來臨,整個券商經紀業務部門的轉型也才剛剛開始。」
高志凱則認為,一個比較成熟的資本市場,往往追求綜合、平衡、有一定對衝的投資結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個人、家庭、企業和政府機構投資者,應該熟悉各種投資機會,或者得到優質的專業中介服務,充分意識並控制好各種投資的相應風險,做好投資機會的搭配組合。由於國內個人和機構的資金量、財富量在不斷增加,我國的財富管理行業今後一定大有可為,而且投資產品也會更多樣化。
三位嘉賓一致認為,我國的券商財富管理轉型還處在初級階段。莊嚴表示,券商需要從產品、員工、科技等方面進行改進。更需要將自己的代銷產品線擴充,去發現銀行、信託等其他機構符合自己客戶需要的優秀產品,然後進行針對性推薦,使得客戶需求能夠得到更加準確的匹配。同時,券商開展財富管理業務,更需要類似於銀行私人財富經理一樣的投資顧問,而不是證券經紀人。此外,還要進一步運用金融科技賦能證券業,至此,券商財富管理業務的商業模式將得到進一步的升級和改進。
打造航母級券商
提升在國際資本市場定價權
「航母級券商」無疑是今年證券行業的關鍵詞之一。縱然經歷3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卻至今沒有誕生一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航母級券商。
高志凱感嘆道,展望未來,我國證券行業將發生重大的合併重組,真正能夠發展成為航母級券商的估計最多只有3家到5家公司,很多證券公司將進行合併、重組,或發展成專業分工愈加細化的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各種各樣的專業的券商服務、財富管理服務等。
陳達飛認為:「監管方面要求將國際業務收入佔比納入券商評級當中,這就是從體制方面反推內資券商要走出去,然而走出去,就需要強硬的實力。總體來說,過去是從產業開放,慢慢到現在的資本市場開放,再到資本帳戶開放,這是一種循環。」
「同時,還有定價權的爭奪,如果在一次投標當中,有華爾街一家券商與九家內資券商,內資券商整個綜合實力較弱的情況下,就無法與之抗衡。為此,打造航母級券商,也勢必會提升我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定價權。」陳達飛補充道。
莊嚴則表示,我國打造航母級券商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要做大,二是要做強。通過負債、資產以及監管規則三方面的改進,從證券業長遠來說,券商做大成為航母級券商是充滿希望的。同時,國外投行在高端財富管理、衍生品交易及做市等方面具備競爭優勢。隨著國外投行陸續進入中國,這些業務很可能成為他們開疆擴土、對內資券商進行差異化競爭的一個核心利器。而內資券商更多地需要夯實內功,在傳統業務上更加專業,在創新業務上的布局更深,從而達到做大和做強的雙重目的,打造航母級的券商得以實現。
把握新機遇
重塑行業發展新格局
證券業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在30年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進入而立之年的中國證券業,迎來了新證券法的實施、註冊制改革、金融業對外全面開放等歷史性時刻和發展機遇。「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資本市場承載經濟雙循環核心樞紐功能,也亟須高質量券商支持發展。那麼未來證券業會呈現怎樣的一個發展趨勢,以及面臨怎樣一個新的競爭環境,也是業內外人士共同關注的話題。
對於證券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莊嚴總結為三個關鍵詞,國際化、機構化、科技化。總體來看,在當前對外開放新時局下,證券業已經完成了「引進來」的一部分工作,未來的工作重點要加上「走出去」。隨著註冊制的推行,整個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的供給量實質上是不斷地增加的,與之相應的資金端供給量也必須要匹配,這就需要機構投資者資金作為基石來不斷地去豐富。
陳達飛則認為,在大財富管理時代中,未來券商財富管理會繼續做大做強;從未來券商佣金的方向看,券商的佣金率會持續下降,未來內資券商佣金的自由化,及佣金佔整個券商利潤的佔比還會持續下降。
高志凱指出,未來中國證券行業必須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匹配的、配套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緊緊抓住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步伐與時俱進,推出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是中國證券行業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