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武侯祠歷經戰火完好無恙,日本兵在諸葛亮神像前鞠躬肅立

2021-01-08 南都飛雪

南陽武侯祠在老百姓口中一直被稱做諸葛亮庵。諸葛亮庵曾經長期被道士託管。民國25年,主持南陽玄妙觀的道長名叫李宗陽,他嫌玄妙觀事務繁雜,辭去玄妙觀主事,來到臥龍崗武侯祠修養身心。我們千萬別小看了這位道士,他和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是好友,1928年馮玉祥要拆玄妙觀辦學,結果李宗陽率眾抗議,並且打贏了官司。

1936年,李宗陽到諸葛亮庵主持事務,1939年病逝。

就在李宗陽病重的時候,中日隨棗會戰,戰事正緊,戰場就在臥龍崗數十裡之外,大炮和飛機的轟鳴聲,讓臥龍崗的鳥兒盤旋不敢棲落。第二年春暖花開,李宗陽的墳墓旁邊立了一座漢白玉紀念碑——「新唐抗戰勝利紀念碑」。這座碑的意義重大,它是由于右任親書,揭碑儀式非常隆重,李宗仁、湯恩伯、孫連仲都到場了。

1941年春天,日本鬼子端著刺刀闖入武侯祠。

1945年3月,日軍再次大舉進攻南陽,企圖打通西南通道,南壓重慶,北窺西安。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命國民黨第68軍黃樵松143師固守南陽。28日拂曉,日軍偷襲臥龍崗,佔領武侯祠。143師429團2連1排奮起反擊,將據點奪回。

日軍又增調300餘人把武侯祠團團圍住,在機槍大炮的掩護下發起猛攻。守軍在排長趙新芳指揮下頑強抵抗,擊斃日軍百人。後來一發炮彈落在寧願樓上,將屋頂炸塌,趙新芳犧牲。

從上午一直打到下午3點多,一排守軍只剩下5名傷兵。日軍最終衝入武侯祠,殺死道長張宗建和避難的百姓。5名傷病被道士藏入半月臺下老龍洞內,倖免於難。

日本人這次佔領武侯祠,並沒有進行大肆破壞。他們殺完人後,竟也在諸葛亮神像前肅立致敬。

另外,奇怪的是,那通新唐抗戰勝利紀念碑,也沒有被破壞。但是,這通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1967年,鄭州大學南陽的學友將此碑運到鄭州,試圖將內容改掉,幸而沒有找到雕刻工。1980年,南陽市博物館將此碑運回,立在原處。

南陽武侯祠幾度經歷戰火,竟然巋然不動,就連日本鐵蹄,也沒有將它焚毀,實屬奇蹟。這裡邊恐怕是因為諸葛亮的人格精神超越了一切。諸葛亮是忠武的化身,一個忠字,一個武字,讓他成為兵匪的共同神祗,享受著世人共同的歌唱。

——據殷德傑《我們的彼岸》

相關焦點

  • 南陽武侯祠風水絕佳:南瀕白水,北障紫峰,遙連嵩嶽,祭祀主功能
    南陽武侯祠位於南陽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在此建祠紀念諸葛亮,就風水上而言,是極佳之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時候,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都在請求朝廷立廟祭祀,但朝廷以禮制不符為由拒絕這一請求。所以百姓們紛紛在野外的道路上祭祀諸葛亮,當時蜀國故將黃權己在宛(古代地名,今天南陽地區為主)建諸葛庵祭祀諸葛亮,當時他的族人和部將也多相祭祀,當時南陽的諸葛庵,即後世的武侯祠,在那時是屬於私自祭祀的地方。
  • 「四聖」收集,蒼天好好照顧南陽(附上南陽旅行策略)
    景區:臥龍崗武侯祠,醫學聖殿,醫學聖人博物館,張衡博物館,張衡墓,商聖苑,南陽縣政府友情提示:1,進入臥龍崗武侯祠景區前,道路正在維護中,需要步行1公裡,到張衡博物館,信用商店古鎮,彭雪峰紀念館(故居)可乘坐5元的城鄉巴士。
  • 劉備位於成都的「漢昭烈廟」為什麼會變成諸葛亮的武侯祠?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受民間尊崇的英雄人物之一,全國很多地方都建有祭拜追思諸葛亮的武侯祠。在全國眾多武侯祠中,位於成都的武侯祠規模最大,是知名度最高的武侯祠。屬於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人奇怪的是,成都武侯祠的正門之上卻掛著一塊「漢昭烈廟」的匾額,明確表明成都武侯祠應該是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那麼皇帝劉備位於成都的「漢昭烈廟」為什麼會變成大臣諸葛亮的武侯祠呢?
  • 訪南陽、襄陽、漢中:踏尋諸葛亮遺蹤,領略三國文化
    去年春天,跟隨二弟自駕遊,去了南陽、襄陽和漢中,一路經過河南、湖北和陝西,觀山賞水、尋古訪賢,是一次很有趣的文化之旅,至今記憶猶新。這次出遊,最初想法是踏尋諸葛亮遺蹤,領略一下三國文化。先訪南陽,再訪襄陽、漢中,三處都有武侯祠,一處勝似一處,算是一次系列之旅。而漢中,更早還是漢家文化起源地,更值得探訪。
  • 三國時期諸葛亮究竟是躬耕於南陽還是襄陽呢?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如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崗和湖北省襄陽市隆中都建有武侯祠,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諸葛亮躬耕之處究竟是在南陽還是襄陽?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陽城外二十裡,行政區域卻在南陽郡的鄧縣,所以說襄陽南陽都對。由於歷史與現實的差異,對古地名的解釋出現分歧其實是常見的學術現象。
  • 探訪武侯祠博物館:三國人物塑像歷經百年風採依舊
    探訪武侯祠博物館:三國人物塑像歷經百年風採依舊 看著這些泥塑,觀眾無不駐足驚嘆:這些美輪美奐的文物,為何歷經數百年風採依舊?昨日,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閻瑞海告訴記者,武侯祠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修復,至清道光年間,祠內共塑有自康熙以來蜀漢君臣像47尊,是全國唯一最多的三國人物塑像群。塑像至今風採依舊,源於歷代專家的修復。現在,武侯祠又啟動了300年來最大規模的祠廟維護工程。
  • 襄陽武侯祠只是諸葛紀念地而非躬耕地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如是說。而襄陽在歷史上也建設有武侯祠,並且一個襄陽老人——習鑿齒,把自己家鄉襄陽的武侯祠在自己著作《漢晉春秋》中認定為諸葛亮躬耕地,號曰隆中,而襄陽武侯祠其實只是一個諸葛亮紀念地,自有其應有價值,而非陶醉於爭奪躬耕地。
  • 坐在武侯祠 聽三國歷史學家講諸葛亮與成都的故事
    對於三國文化愛好者而言,諸葛亮是最值得研究的人物之一。今(21)日上午,成都下起了小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在雨水的滋潤下,更有一番韻味。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協辦的「三國文化與成都」活動在此舉行。
  • 武侯祠,遊成都必到的地方,在這裡品讀三國遺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的故事猶如道不盡的濤濤大河,綿延數千年仍為世人津津樂道,其中最受世人崇敬的歷史人物之一便是諸葛亮,諸葛亮前半生閒雲野鶴、淡然自得,受主君三顧茅廬之大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卓越功勳,在成都武侯區為其修建了武侯祠。
  • 【歷史文化】羅開玉 ‖ 成都武侯祠紀事——遷建南郊成唐代勝景
    唐代的成都物產富饒,經濟繁榮,有「揚一益二」之稱,武侯祠、惠陵、漢昭烈廟三者毗鄰,不少文人墨客景仰推崇諸葛亮,常到此拜謁,留下了眾多千古名篇,三者影響迅速擴大,成為聞名全國的名勝古蹟。武侯祠也受官府重視,逐漸形成新任地方官到成都必先拜祭武侯祠的習俗。
  • 武侯祠景區恢復開放!票價、入園須知看這裡
    武侯祠景區恢復開放!剛剛恢復開放的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景區已是遊人如織。從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在售票大廳「刷臉」購票,景區門口測溫、出示疫情防控二維碼後,「刷臉」入園。
  • 成都武侯祠的大門牌匾上為何會寫著「漢昭烈廟」?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大橋外西側,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每年都有上百萬的遊客來這裡參觀,因為,這裡紀念的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諸葛亮生前被封「武鄉侯」 ,死後被後主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因此後世常尊稱他為「武侯」,並且修建武侯祠來紀念他。後主劉禪在漢中河陽建立了第一座「武侯祠」。到了東晉,李雄在蜀地稱王,在成都建立武侯祠。後來桓溫平蜀,城內建築都被破壞,唯有武侯祠倖存。
  • 易中天:湖北襄陽是躬耕之地,隆中古時屬南陽,現在屬襄陽
    古時城區位置跟現在截然不同,不要以現在城區規劃來想當然近兩千年前的古南陽,南陽武侯祠建於魏晉時期早於湖北武侯祠,其實大家說這麼多都沒用,建祠時間先後說明了一切問題,誰早就是誰的,南陽武侯祠草廬為八角,古柏亭位置從來沒有變過,襄陽的都是後人建的。諸葛亮的出師表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是諸葛丞相親說。在三國那個時代,劉表把州治遷到襄陽,襄陽名氣比南陽大。
  • 紅牆竹影,成都武侯祠網紅拍照打卡地,諸葛亮和劉備的「隔離牆」
    綠色加紅色,成了遊客爭相留影的網紅景點,這是成都武侯祠的紅牆竹影,鮮豔的紅色和翠竹的綠搭配起來韻味十足,晴天的時候陽光透過竹林照射到紅牆上,竹影搖曳,唯美純淨,別有情趣,下雨天滴著雨水的竹葉和深紅的牆壁同樣是拍照的理想背景。名氣最大的紅牆是北京故宮,無論春夏秋冬都有很多攝影師拍故宮的紅牆和樹影。
  • 武侯祠聯手古典園林,在北海公園看「書畫中的諸葛亮」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9月25日,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與北京市北海公園管理處聯合主辦的《萬古雲霄一羽毛——書畫中的諸葛亮》特展在北海公園闡福寺亮相。據了解,此次展覽由北京北海公園和成都武侯祠共同舉辦,為北海公園「翰墨北海」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之一。
  • 周樂兮:趣話武侯祠
    此時,諸葛亮已經去世28年了,但人們仍然無比懷念這位給西南地區帶來繁榮安定的一代賢相,所以,聽到這個消息大家萬分高興、奔走相告。就這樣,全國第一座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修建起來了,但它並不是建在成都,而是位於陝西省勉縣定軍山下的武侯墓旁,也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的「勉縣武侯祠」。
  • 法正是諸葛亮的好友,他的塑像為何被人從武侯祠中扔出去
    劉備入川時,法正改換門庭投奔到劉備麾下,很快收到劉備的賞識與重用,從蜀郡太守、揚武將軍一路高升,擔任尚書令,幾乎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如果法正不是因病早逝,以他在蜀國的發展勢頭,前途不可限量。在劉備帳下眾多謀士中,法正的軍事才能最為出眾。都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其實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所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裡是武侯祠,諸葛亮在這裡!
    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也是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三國遺蹟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杜甫定居四川成都草堂之後,曾去武侯祠遊覽,遊覽途中,他不住地想到了幾百年前雄姿英發、指點江山的諸葛亮,忍不住生出許多感慨。
  • 戲院的長袍,傳唱的故事,再去武侯祠
    那麼,為什麼不試著跟隨我們的腳步,去那成都的武侯祠看一看,在那裡的三國故事,究竟是一個什麼模樣,紅牆、高瓦,在這裡只是平常,有兩人之高的石獸站立在大地上,石獸睜大著兩隻眼睛,微微張開的嘴巴,露出尖牙的痕跡,飄逸的毛髮,在空中似乎畫了一個圈,歷經風吹雨打,它們仍舊站在那裡,巡視著人間,看似不長的道路,卻仍要走一段青石路,兩側的草地,依舊泛著微黃,唯有紅牆邊上的青苔仍舊閃爍著綠光,城牆近在眼前,正門與兩道偏門
  • 長時間淪為軍營,民國成都武侯祠的艱難歲月
    清道光年間,國學大師劉沅調整武侯祠塑像,此後武侯祠未再修繕,塑像損壞剝落嚴重, 殿內木結構也多處朽壞。1921年, 川軍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成勳在成都耆老勸說下,籌款修繕祠廟,對劉備殿、諸葛亮殿、文武兩廊建築均進行了大規模修整。1922年夏,成都「五老七賢」之一、著名慈善家尹昌齡撰寫《重修諸葛忠武侯祠記》記述此次修繕緣由,後刻碑立於今武侯祠諸葛亮殿西側水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