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商店街,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零售商店,陳列著琳琅滿目的商品。零售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是消費者,或者是商家。自從提出新零售,京東、天貓等平臺也在線下開起了小店,依託於電商的數據,是否真的能節節攀升呢?在沒有數據之前,該如何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呢?今天的這本書《零售的哲學》,講述了7-Eleven便利店的發展歷程。鈴木敏文的很多創新,今天也許是很常見的了,但了解其中的道理,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1956年鈴木敏文從大學畢業,剛開始進入了東販工作,主要收集一些出版圖書和讀者需求的數據。在這個過程中他掌握了統計學和心理學,兩個有助於經營的基礎學科。他認為面對現代消費型社會,不能僅藉助經濟學來分析,也必須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因為每個消費者的購買需求都是不同的,利用降價、新奇的活動,來吸引消費者,往往不一定都有效,所以應該嘗試去了解消費的心理。
因為懂得了解他人的心理,鈴木敏文才會發現細微的變化,並深層次地思考原因,再作出決策。被派到宣傳部之後,他擔任《新刊新聞》雜誌的編輯,期間曾向部門上司提出發行收費雜誌,可惜上司並沒有認同。後來隔壁企劃部的主任,對這個策劃很感興趣,將鈴木的想法傳達給了社長,讓他獲得了介紹方案的機會。最終項目獲得了批准,他一人承擔了新雜誌的策劃、編輯、採訪、撰稿等職責,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
接近三十歲,很多人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鈴木敏文也是如此。是依附於公司,還是自己去做一番事業?鈴木敏文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去發起新的挑戰,製作一個電視節目。在尋找贊助商時,他想起了伊藤洋華堂,藉助朋友的關係,去了伊藤洋華堂總部,商談贊助的事情。那時伊藤洋華堂正在發展期,需要招聘很多人,總部的人想讓他留下,就答應了這件事。後來贊助卻不了了之,但鈴木敏文並沒有氣餒,而是選擇繼續留在伊藤洋華堂工作。也許因為鈴木敏文沒有這一行的經驗,所以他才沒有被常識禁錮,保持自己獨特的想法。正是如此,鈴木敏文才能建立起日本的7-Eleven便利店,提出了零售業的各種新改革。
20世紀60年代大型超市迎來了繁榮期,很多小型商店經營困難,覺得是超市等繁榮影響了小商店的生意。鈴木敏文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覺得經營方式的落後,才是主要的原因。同時,他也在思考大型超市與小型零售店,是否能夠共存共榮呢?
伊藤洋華堂主要經營綜合超市,每年會派人員到美國研習,鈴木敏文作為負責人也會隨行。某天,他碰巧進了一家美國7-Eleven小店,店裡有熱狗、麵包,還有生活用品,就像一個小型的超市。因為對這個小店印象深刻,回國後鈴木敏文查了資料,才知道7-Eleven屬於美國南方公司,已經開設了4000多家連鎖店。鈴木敏文十分驚訝,覺得這個便利店一定很特別,下定決心要引進7-Eleven便利店。
但是加盟美國7-Eleven的提議,卻遭到了公司的強烈反對,很多人認為在大型超市高速發展的時期,卻想去建立小型商店,違背了商業邏輯。鈴木敏文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商店街的衰敗,一是生產效率低下,因為營業時間縮短了,二是不了解市場的變化,覺得價廉等於暢銷。只要小型商店找到經營的差異化,也是能夠穩步發展的。最終鈴木敏文說服了大家,開始準備加盟的一些事項。
1973年6月,伊藤洋華堂與美國南方公司到了正式談判的環節,雙方因為特許權使用費僵持不下,鈴木敏文提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南方公司同意降低費率,我們就能擴大店鋪規模,只要經營成功,連鎖店不斷增加,使用費總額自然會提升。最終雙方作出了妥協,籤約也順利進行了。
回到日本後,鈴木敏文擔任了便利店項目的負責人,他決定將7-Eleven的1號店設置為獨立經營加盟店,並沒有採取直營的形式。鈴木敏文想表明7-Eleven的創建,是為了實現共存共榮。這時正好一個23歲的青年,在報紙上讀到了報導,寫信說想要加盟便利店。就這樣1974年5月,日本首家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7-Eleven豐洲店」正式開業,開業當天十分熱鬧,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樣的商店。
便利店開業之後,首先要建立獨特的經營方式,核心是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價值。營業時間不能像許多商店那樣周末休息,因為顧客可能隨時需要服務,所以要24小時營業。由於便利店全年無休,鈴木敏文想要在新年也會顧客提供新鮮食品,但沒有供應商願意,因為通常年末他們都會休息。直到兩年後,長崎麵包開始接受了7-Eleven的請求,從此正月假期顧客也能買到新鮮的麵包了。漸漸更多的供應商認可了,開始在年末假期正常供貨。任何值得做的事,只要持之以恆,都會有好的結果。
另一個讓供貨商妥協的是小額配送,當時的慣例都是從批發商大批量進貨,但這樣會造成庫存積壓,對便利店是不利的。所以鈴木敏文想要減少每次的進貨量,但批發商不願意改變,覺得違背了商業的常識。因為便利店不同於大型超市,採購方式應該區別於常識,鈴木敏文說服了供應商為此改變。很多現在的常識,也許曾經是不能被理解的,但只要是正確的,最終還是會被認可的。
1號店開業之後,鈴木敏文貫徹密集型選址戰略,如果只是增加門店,在各地開店都是可以的。但為了提高便利店的生產效率,必須有合理的採購及物流,這樣才能靈活地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相比分散的「點」,連鎖店更應以「面」的方式覆蓋,在位置上毗鄰現有的門店呈網狀擴展。
密集型選址的開店優勢有如下三點:
1.在一定區域內,提高「7-Eleven」的品牌效應,加深消費者對其的認知度。而認知度又與消費者的信任度掛鈎,能促進消費的意願。
2.當店鋪集中在一定範圍時,店與店之間的較短的距離能提升物流和配送的效率。不僅是送貨的貨車,負責向各加盟店傳達總部方針並予以指導的店鋪經營顧問,更方便在各店鋪之間移動,從而有充裕的時間與店主探討。
3.廣告和促銷宣傳更見成效。店鋪如果集中在同一區域,不僅能有效節約物流、人工成本,投放一次促銷活動的影響力和覆蓋率也變得事半功倍。
因為考慮到密集型選址的好處,7-Eleven剛開始的選址都不會超出江東區。在物流配送方面,鈴木敏文看到每天來1號店的貨車高達70輛,覺得太不合理了。他提出了商品的共同配送,生產廠家、供應商、7-Eleven總部三方合作,優化配送的路線。但他的想法又遭到了反對,很多廠家不願意運送競爭對手的商品。鈴木敏文沒有放棄,他做了一個實驗,將各個品牌的產品並排展示,讓顧客自主選擇,結果吸引了更多的顧客購買,證明了這個時代已經進入買方市場。最終廠商接受了共同配送的提議,同時7-Eleven根據產品的特性,又細分了四個溫度段:冷凍型、微冷型、恆溫型、暖溫型,這樣物流配送的效率明顯提高了,從最初需要70輛貨車,最後減少到9輛就足夠了。
消費者追求的是品質,而不是價格。鈴木敏文時刻提醒員工,7-Eleven要注重產品的品質。雖然一些低價的活動,會讓顧客衝動消費,但只有提供有價值的產品,顧客才會持續購買。為了推廣7-Eleven注重品質的理念,鈴木敏文他們在2007年創建了自有品牌,集中了各行業的專家,研發獨創了很多產品。同時他們與日本食品廠商成立的NDF(日本鮮食聯合會),專門為7-Eleven生產。NDF組織能夠各自發揮優勢,更好地製造產品,同時幫助7-Eleven壟斷了生產技術。7-Eleven獨創的這種生產體系,能夠為顧客提供「安心、安全」的食品,同時也深受顧客的歡迎。正因為鈴木敏文始終站在顧客的立場上來看待問題,所以7-Eleven才能快速地發展。
7-Eleven非常重視食品的口感及品質,有一次鈴木敏文在試吃炒飯的時候,感覺飯粒都黏在了一起,不太好吃。他立即要求所有的店下架炒飯,原來現有的工廠技術,達不到製作炒飯的高溫,所以口感不佳。後來工廠研發出了新設備,改進了炒飯的烹飪技術,口感達到了要求,7-Eleven才推出了炒飯。在買方經濟的時代,只有站在顧客的角度去要求產品,才能打造出人氣產品。在當前的時代,產品的研發能力成為了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否為顧客提供高價值的產品才是關鍵。7-Eleven始終為顧客提供便利,在這裡能享受到美食,購買到生活用品,還有繳費服務等等。相反美國的7-Eleven,經營方式守舊,店鋪雜亂無人問津。美國南方公司在壯大之後,沒有一心一意發展便利店,卻去涉足石油方面,結果後來經營慘澹。日本7-Eleven在鈴木敏文的指導下,店鋪開設的越來越多。後來美國南方公司被日本收購,鈴木敏文整頓了美國的7-Eleven便利店,採用日本店的經營方針,慢慢開始好轉。
現在7-Eleven在全球16個國家都設有加盟店,海外戰略也許是未來7-Eleven重要的一步。因為全球社會都面臨老齡化的問題,全年無休的便利店是不可缺少的。但如今便利店的競爭也非常大,差異化很小,7-Eleven未來是否能一帆風順呢?這個就很難知曉了。這本書中的零售哲學,對我們還是有一些啟發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時間看看這本書。
關注紙雪,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