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文的零售哲學

2021-01-14 億歐網

「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公司職員的日常生活,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工作上的一些習慣,對我而言,這一習慣就是讀懂世間的變化。」這是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一書開頭對自己的描述。作為便利店行業的傳奇人物,鈴木敏文對消費者有深刻的洞察,他將經營管理7-Eleven的心得寫在《零售的哲學》一書中。

如今,中國的零售行業恰似當年7-Eleven成立時的日本,逐漸由大型零售業態主導的市場向中小型零售業態過渡,鈴木敏文的這本《零售的哲學》成為現在中國便利店可以參考的戰略指南。

押注小型零售業態

1956年,大學畢業的鈴木敏文進入東京初版販賣公司的出版科學研究所,負責分析各類書的售賣數量、讀者類型、讀者需求,可以看作收集市場反饋的工作。這個過程中,鈴木敏文掌握了兩個有助於經營的基礎知識:統計學和心理學。這為他日後創立7-Eleven做創新埋下了伏筆。

60年代是日本大型超市繁榮期,經濟快速增長,作為賣方市場的大型超市迎來了最好的時光。鈴木敏文在1963年陰差陽錯進入了伊藤潤華堂。伊藤潤華堂當年是一家初創百貨公司,日後成為日本知名零售品牌。

60年代後期,伊藤潤華堂組織到美國海外研修,鈴木敏文通過這次機會在美國邂逅了7-Eleven,初次見識到便利店業態。當年,7-Eleven由美國南方公司擁有,已經在美國有4000家連鎖店。

到了1971年,鈴木敏文成為伊藤潤華堂的公司董事。當時的商業界並不相信大型零售業態可以和小型零售業態共存共榮,認為小型零售市場會被大型零售門店擠壓。但鈴木敏文覺得:當時中小零售店經營不善的緣故並不在於大型超市的崛起,而是自身的經營方式已經落後於時代,是被顧客所淘汰。

鈴木敏文總結:小型店鋪之所以沒有滿足顧客需求,一方面是因為營業時間短,另一個原因是很少有爆品出現。當物質以及足夠豐富的時候,廉價並不能讓一款產品暢銷,在這種買家型市場,消費者不僅關注價格,也關注品質。

在想通了這個問題後,鈴木敏文在伊藤潤華堂內部提出要做小型零售業態,這個提議最開始被強烈反對。他反覆強調了小型零售業態要走與大型商店差異化的路線,最終才說服了伊藤潤華堂的高層。

1973年4月,伊藤潤華堂得到了美國南方公司的談合作機會,雙方經過一番斡旋,終於達成合作,伊藤潤華堂可以以獨立子公司的形式運營便利店,但是南方公司開出了條件:必須在8年開到1200家店,美國南方公司收取銷售額0.6%的品牌授權費用。

1974年5月15日,日本首家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7-Eleven豐洲店」正式開業。30年後的2003年,7-Eleven在日本的門店突破了1萬家,這足以佐證鈴木敏文當年關於中小零售業態的判斷是正確的。

便利店的創新出路

在《零售的哲學》一書中,鈴木敏文寫到:創建日本7-11的初衷就是實現小型店和大型店的共存共榮,激活既有的小型零售店。而實現這個目標的思路就是由以前的賣方思維轉變為買方思維,在各種服務細節上提升用戶體驗。

具體而言,鈴木敏文帶領7-Eleven做了三個創新。

創新一:小額配送

為了減少庫存積壓,7-Eleven向批發商提出要求:小額進貨,一開始批發商不願意改變,鈴木敏文通過反覆遊說,終於打動了批發商。當時,7-Eleven不光要求小額配送,而且全年無休,甚至在正月發貨,供應商一開始同樣拒絕,最後逐漸有供應商願意,如今小額配送和全年無休已經成為了普遍標準。

創新二:選址密集

鈴木敏文認為開店不可以廣撒網,而應該以面的方式先覆蓋一個區域。這種網狀擴散的方式有幾個好處:1、提升品牌效應,加深認知度,促進銷售。2、提升物流和配送效率;3、廣告和促銷宣傳更見成效。

密集開店的方式不久便得到了驗證,7-Eleven在創業第二年就開到100家店,這是美國南方公司花了15年時間才做到的成績。

創新三:共同配送

所謂的共同配送,是指生產廠家、供應商、711總部三方互相合作,集中原本相對分散的配送路徑,從而形成合理化的物流體系。

在沒有共同配送之前,每天來一家門店配送的車非常多,足有70多輛,各個公司配送各自供應的貨品。這種配送顯然沒有效率,而改革之後,7-Eleven採取同一地區的同類型的廠家產品混合在一起後共同配送,這樣一家門店原來每天70輛配送車縮減到了9輛。

另外,在設立共同配送的過程中,7-Eleven還摸索出了按照產品溫度做管理的方法,分為冷凍型(零下20度:冰淇淋)、微冷型(5度:牛奶、生菜)、恆溫型(罐頭、飲料)、溫暖型(20度,麵包、飯糰)。

在這三個主要的改革措施下,7-Eleven跟當時市面上的便利店立刻拉開差距,也讓7-Eleven積累起用戶口碑,吸引了更多商家加盟。

鈴木敏文的大局觀

在管理7-Eleven的40年間,鈴木敏文幾乎每提出一個新想法,都會受到外界的強烈反對。但鈴木敏文看到,很多反對的聲音都是出於商家自己的視角,又或者受到歷史經驗的牽制,並沒有站到消費者的角度。他堅持認為,只要創新是符合消費者的利益,就值得嘗試。

比如,鈴木敏文主導的便利店ATM機(SEVEN BANK)。在推出這項服務之前,7-Eleven第一個跟金融相關的創新是代繳水電煤等公共事業費。

1987年,7-Eleven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發現消費者每月都要跑到金融機構繳納公共事業費,十分繁瑣,於是首創了代繳公共事業費的服務,得到一致好評。到了90年代後期,7-Eleven同樣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到,消費者希望在便利店內增設ATM,經過跟銀行機構的反覆交涉,7-Eleven在2001年推出了便利店內部的ATM,再次拓展了便利店的創新邊界。

另外,鈴木敏文在7-Eleven的戰略制定上考慮到了整個日本社會的宏觀趨勢。他認定,日本整個社會在朝著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發展,家庭成員變得越來越少。因此他堅持讓7-Eleven做量小而質優的產品。

在這個大原則之下,鈴木敏文給7-Eleven的產品研發部門設立了一些具體規則。比如:堅持研發足夠驚豔的產品,不好的東西不上線,如果現有技術達不到,就做技術可以實現時再上線,其炒飯產品就因此曾下架過一段時間。

再比如,鈴木敏文讓研發方向從做家常味道,改為做家中不容易嘗到的味道。因為隨著經濟發展,上班族越來越忙,沒有時間做飯,尤其是某些耗時耗力的菜品,比如湯品的熬製就很費時間,7-Eleven便朝著這一類不容易嘗到的味道研發產品。

1990年,日本7-Eleven跟隨者整個日本經濟的騰飛,到達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在當年收購了原本7-Eleven的品牌擁有方:美國南方公司,將美國7-Eleven設置為子公司。在收購美國7-Eleven後,鈴木敏文把改革也隨之引入,改變了當時美國便利店由總部為門店做採購的慣例,改為由門店自主訂貨,讓門店管理者觀察消費者的購物偏好,更好地調整店內產品搭配,增加零售服務的溫度。

在《零售的哲學》一書出版的2013年,7-Eleven已經在全球16個國家設立了超過5萬家門店,而根據2018年的數據,7-Eleven在17個國家有超過65000家門店。目前,7-Eleven在中國部分區域和美國自主經營,其他國家都是跟美國711籤署特許經營許可合同,可見7-Eleven對中美兩個市場的重視程度。

如今,在中國市場上,便利店雖然有崛起的態勢,但也遇到了各種前所未有的對手,比如新物種瑞幸咖啡,比如各類到家服務平臺,這不禁引人瞎想:在中國這片商業熱土,後鈴木敏文時代的7-Eleven能否繼續保持著其對零售行業的大局觀呢?

相關焦點

  • 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文的零售哲學:未來決定現在
    有一位和稻盛和夫同年(1932年)出生的日本企業家鈴木敏文,人們可能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提到他經營的連鎖便利店7-Eleven,估計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這位鈴木敏文先生,最後一次活躍在媒體上是在2016年,當時因為「任人唯親」的事件,他不得不辭職,結束了持續60年的工作生涯。退休後的鈴木敏文開始回看自己的人生,並寫下了很多關於零售經營哲學的文章和書籍。
  • 7- eleven 鈴木敏文《零售的哲學》解讀
    零售的哲學由日本鈴木敏文作,鈴木敏文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任何背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7-elecen的老闆。鈴木敏文並非7-elecen的創始人,剛畢業後為伊藤洋華堂的一個小員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去沒過學習的機會,接觸到了美國南方公司的7-elecen,感覺很是符合今後世界消費,當時60年代每個家的人都很多,老年化也沒有那麼嚴重,大超市很是流行的,像7-elecen這樣的便利店很難生存,但是鈴木敏文很是看好,因為隨著時間和生活的壓力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老人也會越來越多,大家都會喜歡簡單方便快捷的小便利店
  • 7-Eleven便利店的零售哲學
    零售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是消費者,或者是商家。自從提出新零售,京東、天貓等平臺也在線下開起了小店,依託於電商的數據,是否真的能節節攀升呢?在沒有數據之前,該如何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呢?今天的這本書《零售的哲學》,講述了7-Eleven便利店的發展歷程。鈴木敏文的很多創新,今天也許是很常見的了,但了解其中的道理,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 7-11創始人鈴木敏文:做零售有三大誤區
    日本7-11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所寫的《零售的哲學》,驚奇的發現,鈴木多年前就解決了仍然在困擾中國零售的問題。今天,總結了一部分,分享給大家,這幾個錯誤,幾乎是平時最常見的了。第一個誤區:零售形態趨向多樣化相信很多做零售的都有這樣一個判斷,隨著多樣化以及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增多,當今零售形態也應該是多樣化,或者量身定製的產品才有出路。
  • 馬雲說新的零售時代真的來了嗎?讀了鈴木敏文的零售哲學我才知道
    鈴木敏文先後任職知名諮詢教育公司高管,阿拉丁資本創始人,正和島多個社群發起負責人,MVP私董會核心發起人之一。有著多年豐富的團隊管理和從0到1的創業投資經驗。關注領域:消費升級,人工智慧,文娛等。鈴木先生的零售哲學「在零售業有一種說法:「世上只有兩家便利店,7-Eleven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7-Eleven的輝煌戰績離不開執掌了它幾十年的掌門人鈴木敏文,而鈴木敏文的零售哲學至今都影響著零售行業。
  • 讀書筆記《7-11零售的哲學》鈴木敏文
    商業謀略 | 底層邏輯 | 增長變現這是徐雯雯的第142篇原創文章假期二天時間讀完鈴木敏文的《零售的哲學》,覺得雖然這是一本寫零售業的書,但用在其他行業都有借鑑意義,如果是和銷售相關的行業或個人,都值得讀一讀這本書。作者因學習和職業的關係早年受惠於心理學、統計學,也一直用這個知識在經營事業。
  • 7-11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企業年利潤近百億元,堪稱奇蹟
    日本7-11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所寫的《零售的哲學》,驚奇的發現,鈴木多年前就解決了仍然在困擾中國零售的問題。2001年,日本經濟環境曾經有過一段通縮期。當時,各個公司都陷入了大幅降價的惡性循環。而包括7-11在內的其他連鎖便利店也緊隨其後推出了100日元的飯糰應戰。然而,再美味的東西也會有讓人膩煩的一天。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論價格變得如何便宜,顧客也不願意再次選擇同款飯糰。於是7-11的產品研發負責人又提議推出比100日元更低價的飯糰。正如大部分人的思維一樣,他從100日元飯糰熱銷現象的背後推測「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消費者更喜歡價格低廉的產品」。
  • 創始人鈴木敏文離職了,但7-11做到全球最大不能忘
    「消費即是心理戰,零售更是與消費者面對面的心理肉搏戰。」這是便利店先驅、7-Eleven帝國的締造者鈴木敏文印在其自述《零售的哲學》中文版封面上的話。作為全球最大便利店連鎖公司的創始人,84歲的鈴木敏文2016年4月為了平息所謂「任人唯親」的事件,決定辭職。一封來自美國的信,成為激發Seven&i控股集團高層人事動蕩案的導火索。
  • 7-11創始人鈴木敏文離職背後 他說是這樣做到全球最大的
    「消費即是心理戰,零售更是與消費者面對面的心理肉搏戰。」   這是便利店先驅、7-Eleven帝國的締造者鈴木敏文印在其自述《零售的哲學》中文版封面上的話。作為全球最大便利店連鎖公司的創始人,83歲的鈴木敏文今年4月為了平息所謂「任人唯親」的事件,決定辭職。不出意外的話,他的職業生涯已經結束。
  • 起源於美國的便利店大佬,7-Eleven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而這家便利店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seven-eleven的前身。  在當時由於電冰箱並未普及,該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及零售冰塊業務。後來該公司職員戈林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居民們不僅希望在店鋪裡能買到冰塊,而且還希望能夠買到其他生活用品,比如牛奶、雞蛋、麵包等等。發現了這一點後,戈林提議在店鋪提供更多的便利商品進行售賣,並得到了公司的首肯。
  • 零售書單大佬巨作!便利店零售人的5本必備枕邊書
    ,全球最大的便利店連鎖公司日本7-ELEVEn 創始人。 《零售的哲學》 鈴木敏文在從一開始提出小型店鋪零售業態觀點遭到強烈反對到後面強大零售商業帝國的誕生
  • 鈴木敏文│沒有他,就不會有現在的7-ELEVEn連鎖便利店
    為什麼伊藤洋華堂能夠把7-ELEVEn做到這麼成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真正的幕後玩家其實是另外一個大神——鈴木敏文,今天我們主要來講講為什麼7-ELEVEn能夠成功,還反身收購母公司美國南方公司,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 「近觀日本」日本藥妝店才是新零售的標杆
    他們的出現是因為經營者發現了消費者的痛點——比如半夜醉酒想買包煙或者買杯咖啡,可是所有超市都是關門了,於是24小時不打烊的7-eleven就誕生了。7-eleven的創始人鈴木敏文有一句經典語錄:消費是場心理戰。也就是說,你要不斷發現消費者變化的需求,並且去滿足他們。這不是一句空話。曾經有中國創業者問他,在7-eleven,線上和線下哪部分會勝利。
  • 和而不同:7-Eleven的「中國策」
    )北京】1月8日報導(文/劉永)有關7-Eleven或鈴木敏文的書籍,在中國書店新零售類別的書架上,依然賣的很火。藉助7-Eleven渠道,更好實現業務的轉型。而對於7-Eleven來說,一家擁有雄厚財力和當地影響力的上市企業,才是「如意郎君」。在7-Eleven中國官網上,關於招募合作夥伴的要求除了有零售經驗外,最注重的就是「密切的政府關係」,以及資金實力,並用括號提示:比如上市公司。在日本,老齡化帶來的人手不足問題一直困擾著便利店行業。
  • 7-11之父鈴木敏文要辭職,原因是沒能成功幫親兒子上位?
    華爾街日報的消息,83歲的便利店先驅、7-11帝國的締造者鈴木敏文)今日宣布辭職。據悉,鈴木敏文是在7 & i Holdings Co.董事會召開後的幾個小時後宣布的這一決定。在這次的董事會上,15位董事就是否撤換現任 7-Eleven總裁伊阪隆一舉行了投票,結果以七票贊成、六票反對、兩票棄權告終, 這意味著由於未達到規定要求的大多數,伊阪隆一,現年58歲的他,將繼續擔任現有職務。那為啥鈴木敏文就不開心地要離職呢?
  • 7-11鈴木敏文這個老頭有何神奇? 被賈伯斯視為瘋子
    但在生活中,無論是7-Eleven還是屈臣氏,都還活著。   那這些小店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7-Eleven又是如何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連鎖便利集團?零售帝國7-Eleven的締造者——鈴木敏文曾在《我的零售人生:鈴木敏文自傳》中這樣透露他的經營秘訣。   但這些還不夠!這個在賈伯斯眼中的「瘋子」肯定還有其他的獨特之處。   在鈴木敏文的口述《一位經營鬼才的自白》中,如何打造熱銷品,如何權衡事業的風險,如何提升說服力,如何管理下屬、領導企業,關於經營方方面面的秘訣,鈴木敏文都將親身一一道盡。
  • 便利店先驅、7-11之父鈴木敏文被迫辭職
    83歲的便利店先驅、7-ELEVEn帝國的締造者鈴木敏文大概沒有想到自己會以被動辭職的方式離開公司。  北京時間4月7日下午4時,鈴木敏文召開發布會稱自己會辭去在7-ELEVEn母公司SEVEN&i控股集團的董事長及執行長的職務。而在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數小時前,SEVEN&i剛剛召開董事會。在該會議上,鈴木敏文發起了撤換7-ELEVEn日本子公司營運長井阪隆一的決議,但該決議未獲多數董事支持而被否決。
  • 7-Eleven入華16年,為中國便利店帶來了什麼?
    1946年,南大陸公司正式將「圖騰店」改名為7-Eleven,從而真正地揭開了美國便利店時代的序幕。1974年,7-Eleven正式被日本伊藤洋華堂引入日本,經歷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創新,在鈴木敏文的帶領下,7-Eleven不僅在日本發揚光大,還將店鋪開到了全世界的18個國家地區。
  • 重溫經典-橋城創始人的核桃夾製作過程
    特別篇--重溫橋城創始人約翰康納瑪奇(John Economaki)的經典核桃夾 製作過程 這是一個精心設計、製作的木質核桃夾,選用了北美黑胡桃材質,由美國著名的木工工具製造商Bridge City Tool創始人、家具製作大師、藝術家John Economaki在1975年的冬天完成設計、製作。
  • 關於便利店這門生意,看看巨頭7-Eleven是怎麼玩的
    於是這個遍及美國又突破營業時間思維的7-ELeven開始進行跨國營運。從1969年開始,於加拿大成立第一家跨國便利店。而就在 1973年,一位遠從日本飛到美國,實地考察便利店營運模式的日本企業伊藤洋華堂的代表鈴木敏文,因為在日本所經營的超市連鎖店計劃遇到瓶頸,在觀察了美國便利店的策略模式以後便有了啟發,因此鈴木約見了南方公司,希望將7-ELeven的模式引進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