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2020-12-24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幾年,原創繪本創作和出版越來越多,大多數是傳統文化題材,還有一些比較煽情的,甚至是刻意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親情主題繪本,但科普繪本卻少有人去創作。大概與童書作者的知識結構有關吧。科普繪本創作需要作者有科學素養,還要有把科學知識有效地融入到童書創作的技能。因此,讀到吉林兒童文學作家竇晶創作的「萌小芽科普繪本」系列時,有耳目一新之感。這是一套和一般幼兒讀物相近的開本,風格也相似的童書,它的裝幀設計談不上精緻,但很適合家庭親子閱讀。

這套繪本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書中的故事貼近幼兒生活。《鼠小妹的生日禮物》《豬小姐吃沙子》《兩個慢慢的朋友》《想當媽媽的蘆花雞》《送不出去的床》《村裡流行驢打滾》《小貓迪卡剪鬍子》《晚安小雞》……一看書名,就知道這些故事都是適合幼兒聽的,當然也適合小學低段的孩子閱讀。因為這些故事都與他們的生活有關,涉及到生活習慣、與人交往、親情互動和生存方式等,因此讀後,不但可以感受生活、認識生活,還能學會交往,有行為教育讀本的價值。從這一點看,「萌小芽科普繪本」系列的讀者定位很準確,不追求所謂的老少鹹宜,只做好最適合幼兒的內容。不花裡胡哨地玩外在遊戲,用「內容為王」的態度創作和編輯。

第二,繪本的主題表現和科學知識教育融為一體。創作科普兒童文學作品,編輯科普童書,一定要理解什麼是「科普」。「科普」不同於「科幻」,科普更重視科學知識的傳達,因此讀科普作品,重要的一點是學習科普知識,而科學想像力的張揚不是一定要追求的目標。從這一點來看,這套繪本的藝術目標設定也很準確,它就是要用故事來傳達科學知識,達到科學普及的效果。因此,在作者和編輯看來,故事是第一位的,先把故事講好,讓故事有趣,當然還要儘量追求幽默。在這基礎上,把科學知識點融進故事裡,讓裡面的形象來說話,來表現,來把小讀者帶進科普世界裡。如《小貓迪卡剪鬍子》的故事,就傳達了一個關於貓的鬍鬚的知識點;《豬小姐吃沙子》告訴小讀者為什麼驢子等動物喜歡在地上打滾。

第三,繪本整體上有童話和情景劇的吸引力。幼兒喜歡聽童話故事,喜歡擬人的形象,也喜歡誇張的語言和動作。「萌小芽科普繪本」系列的語言比較風趣,比較簡單,大人讀起來,幼兒聽得懂。其中的各種童話形象也代表著幼兒的各種特點和行為方式,讓幼兒感覺它們與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是相似和相近的。另外,每一個故事好像一個情景劇,如果家長有一定的閱讀技巧,讀的時候,還可以配合動作表演,這樣,每讀完一個故事,好像在和孩子一起玩一次文字遊戲或親子戲劇。當然,幼兒園的老師如果有一定的戲劇改編能力,這套書還很適合改編成科普教育小戲劇,裡面的道具簡單,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不需要額外花錢去置辦。這也是「萌小芽科普繪本」系列和其他幼兒圖書不一樣的地方,它不但適合小學低年級孩子自主閱讀,還適合親子閱讀,當然也可以進行二次戲劇開發利用。

「萌小芽科普繪本」系列每一冊後面都有知識專頁,這一頁家長在親子閱讀時千萬不要浪費了,在和孩子分享完故事後,最好給孩子講一講知識點,增加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作者系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10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數學素養是指當前或未來的生活中為滿足個人成為一個會關心、會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備的認識,並理解數學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數學判斷的能力,以及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可見,數學核心素養是人們通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認識、理解和處理周圍事物時所具備的品質,通常是在人們與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 立足於課堂拓展於課外,南山區展示英語學科素養培養成果
    12月8日下午,深圳市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路徑研究暨成果觀摩和學習活動在深圳市華僑城中學深圳灣部演藝中心舉辦。南山區教育局副局長、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總校長夏育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員羅永華、深圳市教科院教研員王衛華、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與教學部部長何必峰,南山區教科院教研員張文英等出席了本次活動,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李光乾,龍崗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陳式,鹽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傅玉英,寶安中學教學處副主任陳彥君,西華學堂校長苟浩傳擔任評委工作。
  • 巨匠傳媒:打造兒童科學精品課程,提升科學素養丨CPE中國幼教展
    巨匠傳媒:打造兒童科學精品課程,提升科學素養丨CPE中國幼教展 科學啟蒙一向是幼教啟蒙的重要環節,通過簡單易懂的科學教育,孩子們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更加能夠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積極思考
  • 央視網專訪愛貝迪STEM+ 科學素養相關的教育熱度提升是一種大趨勢
    在教育領域裡,STEM是跨學科的、學科知識融合運用的新學科概念,是培養科技理工人才綜合能力的先進課程體系。在2019年發布的《中國STEAM教育調研報告》中,明確闡述了普及STEM教育的意義:提高孩子跨學科知識運用能力,鍛鍊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孩子的創新與創造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所聚焦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現在,而更是對未來的預判,對教育趨勢的把握,好讓孩子在未來的數字智能化時代中脫穎而出。
  • 孩子這3種「搗亂」行為,是早期科學思維的體現,家長別急著阻止
    其實,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的科學,我們都能將它分為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然後驗證,而孩子的早期行為很多都是伴隨著科學思維,所以說孩子的科學思考力要從小開始培養。3-10歲是科學思維培養的關鍵期缺少科學思維的孩子,會缺乏創造性,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研究表明,3-10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高峰期,所以科學思維啟蒙的關鍵時期,就是3-10歲。因此,家長們要重視科學思維的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 科學網—科學知識比生活常識重要得多
    於是,有網友感嘆「科學永遠幹不過『偽科學』」。 這提醒我們,國人的科學素養亟待提高。 2018年9月,中國科協公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僅為8.47%。這一數據儘管相對於2015年第九次調查的結果6.20%提高了2.27%,但也意味著2018年我國超過90%的人口並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
  • 建立知識體系,培養學習素養——平安好學青少兒打造精品系列課程
    其中,語文睡前卡是平安好學青少兒繼英語晨讀卡之後推出的又一針對性課程產品,它充分匹配4-9歲孩子作息規律節奏,利用睡前半小時時間,以詩詞、成語、神話故事和經典童話為串聯,讓孩子品味經典,訓練性情,陶冶情操,並且讓家長通過與孩子在共聽故事的過程中,加強親子互動,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 推行「立本教育」模式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原標題:推行「立本教育」模式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近日,茂名晚報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在2020年茂名市初中學校教學
  • 《淺談數學課堂中的核心素養》城區二中教師 白永霞
    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即提高學生適應社會,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最終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 數學素養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很生疏,其實它時時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場打折信息、家庭投資理財問題等。 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來滲透學生的數學素養呢?
  • 科學教育怎麼做,讓孩子愛上觀察大自然,學會動手來探索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孩子平時的生活更傾向於應試,每天埋首於考試和刷題。即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大家對於科學的看重也只是表現在給孩子多報一個班,多做些題目而已。我們的孩子即使理科學得很好,可發自內心熱愛這門學科,有探索精神的還是鳳毛麟角。
  • 第四屆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舉行頒獎,七成獲獎作品以人工智慧...
    9月20日,第四屆重慶市青少年科學素養大賽頒獎活動在兩江新區人民小學舉行。本次活動旨在展示大賽成果,總結活動經驗,激發全市青少年的創新熱情與創造活力,助推重慶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更快、更好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賽獲獎作品,有七成均以人工智慧為主題。
  • 天津大學:科學素養和人文氣息並重,培養「會拉小提琴的愛因斯坦」
    (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生態領域(環境科學與工程、地質學、海洋科學)化學與生命科學領域(化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主持人:牛孟睿學姐學的是建築學專業,請你問大家介紹一下,天津大學的建築學專業怎麼樣?
  • 雲科普課堂揭秘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為讓更多科普知識得到傳播,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科技實踐能力,近期,惠州科技館聯合小惠同學、一城學習部落開展惠州市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廣東省科技活動進步月」系列活動「惠州科技館雲科普進校園」活動,活動創新地設計了一套「雲科普」網絡科普形式。
  • 7歲萌娃做100多個科學實驗走紅,媽媽的教育方式很簡單,值得借鑑
    一個擁有科學素養的孩子能有多麼厲害?來自廣州的7歲小男孩皮卡,因為在網站上傳了100多個做科學實驗的短視頻,帳號漲粉20多萬,瞬間在網絡上走紅,甚至還火到了海外。每一個實驗很簡單有趣,而且和生活息息相關。
  • 走進科學 愛上科學
    為了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培養學生勤動手,善動腦,愛科學,樂創造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在榆陽區麻黃梁鎮中心小學黨小組的組織下,由陝西科技館舉辦的「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於2020年11月30日在麻黃梁鎮中心小學如期舉行。
  • 2020廣東遴選案例分析題: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020廣東遴選案例分析題: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020-12-23 18:11:44| 來源:中公教育
  • 5個和水有關的趣味科學實驗,邊玩邊學,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孩子總是會對很常見的現象提出奇怪的問題,比如我家孩子以前就問過我:「為什麼我看不到空氣?」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十萬個為什麼」的時期,總是能想到很多有意思的問題,而在這個時候,也是家長培養孩子科學思維的最佳時期。
  • 聚焦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小學生合情推理能力
    聚焦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小學生合情推理能力——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為例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課程室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錢守旺正式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
  • 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離不開閱讀、背誦、日記、社會生活與作文
    因此,現在很多家長都開始重視起孩子語文素養的培養。但想要學好語文,除了字、詞、句、章等基礎知識的識記和掌握之外,還要做到大量閱讀,背誦經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超越課堂,走進社會生活等。
  • 積木育兒:扎不破的水袋,讓孩子走進奇妙科學世界
    家有小學生的父母會發現,課改一大變化,就是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有了科學課。而且教育部還規定,科學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科學課與語文、數學一樣,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且性質由啟蒙課改為基礎課。孩子的科學素養需要從小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