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熱映背後,金城戰役的政治真相

2020-12-16 歷史研習社

文/青禾

1950年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戰。70年後的今天,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

這部由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聯合執導,吳京、張譯、鄧超等多名影帝加盟的片子,可以稱得上是超豪華陣容了。口碑雖然有爭議,熱度卻一直居高不下。

《金剛川》的故事原型,網上也有不少文章分析過,是取材自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在連長張振智帶領下,於金剛川上捨命架橋的戰例。

張振智臨危受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人和車都能通過的載重橋。可當時——金剛川寬達60米,水流湍急;時間僅有8天,物資接近於零;敵人狂轟濫炸,平均每天落彈三百多枚。

在這樣的困境下,張振智帶領三連士兵,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並且之後又冒著敵人鋪天蓋地的炸彈七次搶修,用血肉之軀捍衛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電影為了藝術效果,將「金剛川護橋」的時間節點,設定在了抗美援朝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金城戰役的前夕。

那咱們今天,也就借著電影的機會,來聊一聊這場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金城戰役」

01.從運動戰到陣地戰

抗美援朝戰爭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0年10月——1951年6月,這一階段屬於運動戰時期,志願軍總共組織了五次大規模戰役。

一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根本沒有把中國這個對手放在眼裡,沒想到志願軍們靈活運用奇襲、計謀,把美國大兵打得十分狼狽。中國軍隊三戰三捷,把敵人由鴨綠江邊,一直趕到了 「三八線」以南,著實揚眉吐氣了一番。

第三次戰役後,美國開始重視對手了,由李奇微接任美國主力軍——第八集團軍的指揮,開始了對志願軍的反擊。

此時的志願軍已是極度疲勞,加之戰線不斷南移拉長,後勤補給也跟不上,軍事裝備上更是跟美軍相差懸殊,仗打得十分艱難。第四次的砥平裡一戰,遭到了重大失敗,第五次戰役末期,更是發生了180師的悲劇,全師11000餘人中損失7000多人。

「五次戰役」之後,中國志願軍改變了作戰方略,在「三八線」地區構築了三道防禦陣地,由運動戰進入到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陣地戰時期。

於是,從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雙方一直膠著在「三八線」上,這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志願軍多以「零敲牛皮糖」戰術,打小的殲滅戰,每次戰役戰鬥,小到十幾人幾十人,大到成千上萬人地殲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這一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陣地防禦戰。我們上學時都學過《黃繼光》,黃繼光以傷痕累累的身軀堵住敵軍轟鳴的機槍眼,為部隊反攻創造了機會,就發生在這場戰役裡。以這次戰役為題材的電影《上甘嶺》,也早在1956年就被搬上了電影屏幕,主題曲《我的祖國》更是被傳唱至今。

02.「最後一役」及其背後的政治博弈

當戰士們在「三八線」上浴血的同時,雙方也一直在尋求「體面的停戰」。

1951年7月,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談判代表團和中朝聯合代表團,就已經在在開城開始了停戰談判,可惜談判幾度陷入僵局,竟然成了曠日持久的馬拉松,雙方一談就吵,什麼問題也談不成。

特別是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因為「戰俘問題」,談判陷入了長達一年的僵局。美國人提出了「自願遣返」的原則,中國方面則堅持必須一個不剩,全部遣返。雙方互不讓步,談判桌上又吵了近一年,戰場上也又打了近一年。

1953年6月,終於算是達成最後協議,戰爭結束在即。可妙就妙在,此時,敵方陣營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分歧。

大家都知道,韓戰是個棋盤,北朝鮮的金日成政權,和南朝鮮的李承晚政權,是表面上的對弈者,背後則是以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中蘇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對抗。但就在背後的支持力量都想要達成和解的時候,南朝鮮的李承晚政權卻極為不甘心,他認為如果就此停戰,自己統一朝鮮的大業就無法實現了。

於是,李承晚冒著與美國等撕破臉的風險,公開拒絕停戰條款,於6月17日晚上,「就地釋放」2.7萬餘名朝鮮籍戰俘,將其中多數人強行編入南朝鮮軍隊,還叫囂「要單獨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面的軍事進攻」、「一定要實現統一的目標」。

李承晚這一公然破壞停戰協定的舉動,惹怒了他的同盟夥伴們,遭到美英等國的強烈譴責。而中國方面,則決定以金城以南地區的南朝鮮軍部隊為主要攻擊目標,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金城戰役,懲罰李承晚背信棄義的行徑。

這一戰,由志願軍司令員楊得志親自點將,任命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為總指揮,組織制定作戰計劃。楊勇動用了6個軍的兵力,而且此時,志願軍的武裝經過持續不斷地更新,已經不再是「小米加步槍」。在炮擊的重點方向,志願軍火炮密集度是每公裡正面120門左右,達到了二戰中打得最激烈的蘇德戰場的標準。

整體上,對南韓軍形成了3∶1的兵力優勢和1.7∶1的火力優勢。這是抗美援朝參戰以來,第一次在地面戰場上對敵形成火力優勢,也是唯一的一次。結果正如預期,楊勇把五次戰役之後最大規模的這場戰役,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役」,打得十分漂亮。

特別是607團偵察連副排長楊育才率領的「化襲班」,以12人之力,襲擊了敵軍指揮部,在一個多小時的戰鬥裡,斃敵223人,自己無一傷亡,創造了世界特種作戰史上的奇蹟,楊育才也一舉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大英雄。

這一經典戰例也被搬上舞臺,改編為著名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

03.最精彩的一仗:奇襲白虎團

南朝鮮軍首都師第1團,成立於1946年1月,是南朝鮮首批組建的8個團之一,因為在「三八線」以北的襄陽守備戰中一戰成名,榮獲「國軍主力」的美名,李承晚親自授予新團旗——「虎頭旗」,從此得名「白虎團」。

金城戰役中,「白虎團」是志願軍西集團右翼68軍203師的正面之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203師大膽決定採取穿插戰術。

楊育才率領的「化襲班」,是一支由12名作戰經驗豐富的優秀偵察兵組成的小分隊,他們化裝成南朝鮮軍,在穿插營先頭行進。進入敵軍防線後,膽大心細的楊育才還穿上一套美軍軍官制服,偽裝成「美軍顧問」,遇上南朝鮮巡邏隊,便嘰裡呱啦訓斥一番。

「化襲班」就這樣一步一步深入敵軍腹地。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了「白虎團」指揮所,短短幾十秒鐘,「白虎團」團部裡的幾十名官兵大部被殲,團旗被繳獲,團長陸根洙當場斃命。

團指揮所被連鍋端,「白虎團」亂作一團,穿插支隊的主力趁機直撲上來,203師的主力也及時趕到,激戰到早上8點,全殲了大名鼎鼎的南朝鮮軍「白虎團」。

整個金城戰役下來,共歷時15天,志願軍迅速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的堅固防守,將陣地向南拓展了140多平方公裡,斃傷俘敵共計5.2萬餘人,超過預定殲敵人數近3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而歷來,戰場上的勝負,決定了雙方在談判桌上的籌碼。

金城戰役的慘敗,讓李承晚徹底失去了「聯合國軍」的支持,再也無力打下去。中方在談判中也佔據了更多的主動權,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今天,抗美援朝已經遠去,但歷史並不會被遺忘。當我們了解了70年前的那段真實歷史,再來看《金剛川》,想必也會有不一樣的心情吧!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熱映 這位揚州老兵曾親歷金城戰役
    孟儉 攝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影片的歷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金城戰役,當年的志願軍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37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輸送。「我參加了那場戰鬥,打得那叫一個痛快!」今年87歲的儀徵抗美援朝老兵徐正貴說。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戰役歷史 金城戰役的背後故事是什麼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戰役歷史電影《金剛川》所講述的,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金城戰役期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故事就是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所展開的。
  • 《金剛川》真實的背後: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電影《金剛川》海報 電影所講述的,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金城戰役期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志願軍工兵第十團三連在連長的帶領下,在金剛川上架橋作為金城戰役志願軍後勤補給通道。橋梁遭到美軍的狂轟亂炸,美軍飛機投彈3500枚,橋梁數次被炸毀。志願者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了37米長的橋。活生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障了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供應。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歷史: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電影《金剛川》所講述的,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金城戰役期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故事就是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所展開的。志願軍工兵第十團三連在連長張振智的帶領下,在金剛川上架橋作為金城戰役志願軍後勤補給通道。橋梁遭到美軍的狂轟濫炸,美軍飛機投彈3500枚,橋梁數次被炸毀。
  • 最後一戰,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究竟什麼樣?
    電影本身如何,留待每一位觀眾自己感受,但對於金剛川的歷史故事、真實的金城戰役、尤其是歷史上最可愛的人們究竟經歷了什麼,它有著固定的答案。「無實力而乞和平,則和平危;有實力而衛和平,則和平存。」所謂實力,從很多年前起,就有人為你我如今的安寧而勠力儲備了。
  • 《金剛川》志願軍用血肉築橋,背後的金城戰役更加血性慘烈
    2020年10月23日,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上映。各項數據表明,這部電影已經預定了年內電影的王炸之一。事實上,引發《金剛川》的金城戰役更加值得關注。
  • 《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到底有多重要?此戰讓對手徹底甘願服輸
    這兩天我在網絡上看到了很多關於《金剛川》的問題,其中被提問最多的就是《金剛川》的故事有歷史原型嗎?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到底有多重要,為何連蘇聯的喀秋莎都用在了保衛一座橋上?你想知道嗎?那麼今天這期視頻,我們就來聊聊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故事。
  • 抗美援朝金城戰役,《金剛川》有座炸不毀的橋
    3月立項、8月開拍、10月23日上映,電影《金剛川》上演了「中國速度」。 張老英雄毫不猶豫地說:「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 上甘嶺戰役後,美軍認識到不只在運動戰中打不過志願軍,在陣地作戰中,也很難佔到便宜。新上臺的艾森豪政府,為了擺脫韓戰的泥潭,準備和我志願軍籤訂停戰協議。
  • 《金剛川》——真實歷史的冰山一角 從抗美援朝到金城戰役 電影...
    為了保障向金城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們誓死捍衛交通要塞——金剛川上的金剛橋。抗美援朝對中國人民意義重大,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無可爭議地表明,「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
  •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 是一場怎樣的戰役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這種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影,故事主要以「橋」為主線,展現出當時中國志願軍不怕死、不服輸的英勇精神。電影的名字---金剛川,實際上是一條河流,以金城戰役為背景,講述了志願者工兵冒著性命之憂,無論敵人如何轟炸,金剛川上那座橋總能修好!
  • 電影《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不可能,是中國軍人最大的武器
    《金剛川》的歷史背景是金城戰役,那是韓戰最後一次戰役。中國志願軍在14天的時間裡,殲敵5.3萬,逼著美國和南韓老老實實回到談判桌上,再也不敢耍花樣。1100多門後炮,對金城以南朝鮮軍陣地進行猛烈轟擊。這是志願軍入朝以來,集中火炮數量最多、火力最強的一次戰役。志願軍的小夥子們,靜靜地聽著炮聲,心裡美滋滋的。
  • 還原真實的《金剛川》,1953年,金城戰役
    恰逢抗美援朝70周年近期上映的歷史題材影片《金剛川》,為這次偉大的戰爭做了獻禮,今天帶大家一起去了解這場為整個韓戰做結的最終一戰,金城戰役。
  • 《金剛川》背後的志願軍工兵連和他們的修橋密事
    ——《抗美援朝「工兵英雄」張振智》 近期,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取材於朝鮮戰場金城戰役的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看完電影,許多人記住了湍急的北漢江,也為人民志願軍的犧牲精神和昂揚鬥志而動容。
  • 金剛川,長津湖,上甘嶺,吳京承包了抗美援朝三大戰役
    隨著電影《金剛川》的熱映,抗美援朝戰爭片再度崛起,這類電影不但觀眾愛看,也成了眾多名導競相選擇的拍攝題材,因為有了熱度,而觀眾也樂於為這類增強士氣鼓舞人心的影片奉獻票房,於是這些導演就蜂擁而至,紛紛開始嘗試著鼓搗戰爭片。
  • 看過《金剛川》後,參加「金城戰役」的老兵這樣說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不少影視作品都聚焦這段崢嶸歲月,昨天(25日)南寧的廣影國際影城星光店就迎來了一批"最可愛的人",100多位觀眾同5位抗美援朝老戰士一同觀看了電影《金剛川
  • 《金剛川》影片介紹 金剛川是歷史上哪次戰役?
    《金剛川》影片介紹電影《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時期真實案例為背景,講述志願軍工兵連無懼美軍炮火,在金剛川地區修建橋梁的英雄故事,將會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這個名為《金剛川》故事,在現實中有跡可循。
  • 《金剛川》橋梁是哪一場戰役 為何美軍炸不掉金剛川的那座橋?
    金剛川戰役簡介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回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同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誌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
  • 真實的金剛川,創造奇蹟背後,是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金剛川》熱映,該片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在抗美援朝時期,就是近代一段宏大而盤根錯節的歷史。由於涉及面太廣,它包羅了當時歷史、政治、軍事、外交等等,所以每一個人心目中,對待這段歷史看法都不同。《金剛川》讓大家熱議,就是故事展現是這場戰爭的最後一次重大犧牲。在電影一個情節,美國飛行員說:我不想打架,我們只是想談判等等。
  • 聊聊熱映的《金剛川》 一部有血性的電影
    網上評價褒貶不一,有網友說這部電影歪曲了歷史事實,沒有根據歷史上金城戰役真實事實進行拍攝,畫面多次重播,甚至對我們「最可愛的人」有些含沙射影的污衊,還有網友說導演的這種改編水平是在赤裸裸的侮辱觀眾的智商
  • 聊聊熱映的《金剛川》一部有血性的電影
    網上評價褒貶不一,有網友說這部電影歪曲了歷史事實,沒有根據歷史上金城戰役真實事實進行拍攝,畫面多次重播,甚至對我們「最可愛的人」有些含沙射影的污衊,還有網友說導演的這種改編水平是在赤裸裸的侮辱觀眾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