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禾
1950年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戰。70年後的今天,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
這部由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聯合執導,吳京、張譯、鄧超等多名影帝加盟的片子,可以稱得上是超豪華陣容了。口碑雖然有爭議,熱度卻一直居高不下。
《金剛川》的故事原型,網上也有不少文章分析過,是取材自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在連長張振智帶領下,於金剛川上捨命架橋的戰例。
張振智臨危受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人和車都能通過的載重橋。可當時——金剛川寬達60米,水流湍急;時間僅有8天,物資接近於零;敵人狂轟濫炸,平均每天落彈三百多枚。
在這樣的困境下,張振智帶領三連士兵,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並且之後又冒著敵人鋪天蓋地的炸彈七次搶修,用血肉之軀捍衛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電影為了藝術效果,將「金剛川護橋」的時間節點,設定在了抗美援朝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金城戰役的前夕。
那咱們今天,也就借著電影的機會,來聊一聊這場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金城戰役」。
01.從運動戰到陣地戰
抗美援朝戰爭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0年10月——1951年6月,這一階段屬於運動戰時期,志願軍總共組織了五次大規模戰役。
一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根本沒有把中國這個對手放在眼裡,沒想到志願軍們靈活運用奇襲、計謀,把美國大兵打得十分狼狽。中國軍隊三戰三捷,把敵人由鴨綠江邊,一直趕到了 「三八線」以南,著實揚眉吐氣了一番。
第三次戰役後,美國開始重視對手了,由李奇微接任美國主力軍——第八集團軍的指揮,開始了對志願軍的反擊。
此時的志願軍已是極度疲勞,加之戰線不斷南移拉長,後勤補給也跟不上,軍事裝備上更是跟美軍相差懸殊,仗打得十分艱難。第四次的砥平裡一戰,遭到了重大失敗,第五次戰役末期,更是發生了180師的悲劇,全師11000餘人中損失7000多人。
「五次戰役」之後,中國志願軍改變了作戰方略,在「三八線」地區構築了三道防禦陣地,由運動戰進入到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陣地戰時期。
於是,從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雙方一直膠著在「三八線」上,這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志願軍多以「零敲牛皮糖」戰術,打小的殲滅戰,每次戰役戰鬥,小到十幾人幾十人,大到成千上萬人地殲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這一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陣地防禦戰。我們上學時都學過《黃繼光》,黃繼光以傷痕累累的身軀堵住敵軍轟鳴的機槍眼,為部隊反攻創造了機會,就發生在這場戰役裡。以這次戰役為題材的電影《上甘嶺》,也早在1956年就被搬上了電影屏幕,主題曲《我的祖國》更是被傳唱至今。
02.「最後一役」及其背後的政治博弈
當戰士們在「三八線」上浴血的同時,雙方也一直在尋求「體面的停戰」。
1951年7月,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談判代表團和中朝聯合代表團,就已經在在開城開始了停戰談判,可惜談判幾度陷入僵局,竟然成了曠日持久的馬拉松,雙方一談就吵,什麼問題也談不成。
特別是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因為「戰俘問題」,談判陷入了長達一年的僵局。美國人提出了「自願遣返」的原則,中國方面則堅持必須一個不剩,全部遣返。雙方互不讓步,談判桌上又吵了近一年,戰場上也又打了近一年。
1953年6月,終於算是達成最後協議,戰爭結束在即。可妙就妙在,此時,敵方陣營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分歧。
大家都知道,韓戰是個棋盤,北朝鮮的金日成政權,和南朝鮮的李承晚政權,是表面上的對弈者,背後則是以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中蘇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對抗。但就在背後的支持力量都想要達成和解的時候,南朝鮮的李承晚政權卻極為不甘心,他認為如果就此停戰,自己統一朝鮮的大業就無法實現了。
於是,李承晚冒著與美國等撕破臉的風險,公開拒絕停戰條款,於6月17日晚上,「就地釋放」2.7萬餘名朝鮮籍戰俘,將其中多數人強行編入南朝鮮軍隊,還叫囂「要單獨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面的軍事進攻」、「一定要實現統一的目標」。
李承晚這一公然破壞停戰協定的舉動,惹怒了他的同盟夥伴們,遭到美英等國的強烈譴責。而中國方面,則決定以金城以南地區的南朝鮮軍部隊為主要攻擊目標,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金城戰役,懲罰李承晚背信棄義的行徑。
這一戰,由志願軍司令員楊得志親自點將,任命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為總指揮,組織制定作戰計劃。楊勇動用了6個軍的兵力,而且此時,志願軍的武裝經過持續不斷地更新,已經不再是「小米加步槍」。在炮擊的重點方向,志願軍火炮密集度是每公裡正面120門左右,達到了二戰中打得最激烈的蘇德戰場的標準。
整體上,對南韓軍形成了3∶1的兵力優勢和1.7∶1的火力優勢。這是抗美援朝參戰以來,第一次在地面戰場上對敵形成火力優勢,也是唯一的一次。結果正如預期,楊勇把五次戰役之後最大規模的這場戰役,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役」,打得十分漂亮。
特別是607團偵察連副排長楊育才率領的「化襲班」,以12人之力,襲擊了敵軍指揮部,在一個多小時的戰鬥裡,斃敵223人,自己無一傷亡,創造了世界特種作戰史上的奇蹟,楊育才也一舉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大英雄。
這一經典戰例也被搬上舞臺,改編為著名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
03.最精彩的一仗:奇襲白虎團
南朝鮮軍首都師第1團,成立於1946年1月,是南朝鮮首批組建的8個團之一,因為在「三八線」以北的襄陽守備戰中一戰成名,榮獲「國軍主力」的美名,李承晚親自授予新團旗——「虎頭旗」,從此得名「白虎團」。
金城戰役中,「白虎團」是志願軍西集團右翼68軍203師的正面之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203師大膽決定採取穿插戰術。
楊育才率領的「化襲班」,是一支由12名作戰經驗豐富的優秀偵察兵組成的小分隊,他們化裝成南朝鮮軍,在穿插營先頭行進。進入敵軍防線後,膽大心細的楊育才還穿上一套美軍軍官制服,偽裝成「美軍顧問」,遇上南朝鮮巡邏隊,便嘰裡呱啦訓斥一番。
「化襲班」就這樣一步一步深入敵軍腹地。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了「白虎團」指揮所,短短幾十秒鐘,「白虎團」團部裡的幾十名官兵大部被殲,團旗被繳獲,團長陸根洙當場斃命。
團指揮所被連鍋端,「白虎團」亂作一團,穿插支隊的主力趁機直撲上來,203師的主力也及時趕到,激戰到早上8點,全殲了大名鼎鼎的南朝鮮軍「白虎團」。
整個金城戰役下來,共歷時15天,志願軍迅速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的堅固防守,將陣地向南拓展了140多平方公裡,斃傷俘敵共計5.2萬餘人,超過預定殲敵人數近3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而歷來,戰場上的勝負,決定了雙方在談判桌上的籌碼。
金城戰役的慘敗,讓李承晚徹底失去了「聯合國軍」的支持,再也無力打下去。中方在談判中也佔據了更多的主動權,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今天,抗美援朝已經遠去,但歷史並不會被遺忘。當我們了解了70年前的那段真實歷史,再來看《金剛川》,想必也會有不一樣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