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老炮兒」馬未都:一小學文憑的人是如何一躍成為收藏大師的?

2020-12-11 扒拉文史

談起「老炮兒」這一京韻十足的北京俚語,想必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老炮兒》。

「老炮兒」曾用於形容遊手好閒但頗具「排面義氣」的老混混,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原本略帶貶義的詞彙意義發生了新的演變,更多用於形容在某一方面曾煊赫一時的老人,在時代的洪流中仍保持著本心,隱含著些老北京的處世哲學,帶著點兒老練的痞氣與市井的俗氣,卻又令人感受到仗義的赤忱。

誰與這個稱號相匹配呢?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或許會第一時間想到「小鋼炮」馮小剛,又或是大事小情、俗世雅詩都能侃侃而談的京圈文化人高曉松

其實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還有一個人更適合「老炮兒」之稱謂,那就是京城文化圈中大名鼎鼎的馬未都。馬未都的資歷廣博而多元,他的人生經歷了多重角色的轉變,他可以是慧眼識人的伯樂,也可以是日賺鬥金的商人,那麼,馬未都的傳奇一生是由何等的人生閱歷而築就呢?他又是如何成為大眾文化圈萬人迷?讓我們一起走進馬未都的一生。

少年時期:混跡胡同的老北京,小學文憑的文化人

1955年,祖籍山東的馬未都出生於皇城牆根,北京所特有的胡同文化奠定了陪伴他一生的「老炮兒」氣質,少年時期的馬未都常年混跡於胡同巷弄,小小年紀就已是個老北京了。可別小看北京的胡同文化,小小一個胡同可以說是匯聚了三教九流、牛鬼神蛇,這裡有臥龍也有伏虎,雞鳴狗盜之輩也不在少數,一個小胡同就是一個小江湖、小社會。

從小生長其中的馬未都修得一副察言觀色、人情練達的好脾性,不僅洞察幽微,而且左右逢源,自老胡同起家的馬未都獨有一種精幹、仗義、從容、侃侃而談的派頭,這為他日後大展拳腳打下了堅實基礎。

然而馬未都並沒能趕上優良的教育,在他11歲那年,特殊時期開始,學校紛紛停課,熱愛文學的馬未都的求學之路被迫中斷。在那個上大學都只能憑藉推薦信的時代,無根無蒂的馬未都絕了繼續深造的念想,明面上的文憑停留在了小學四年級。在人生最需要增進教育的11歲到21歲,馬未都在後來的採訪中認為那段時光「被荒廢」。

無學可上,連書也難以尋覓,馬未都只好盡己所能地搜羅各類雜書,不管有沒有用,能不能看懂,只要能拿到書便一頭扎進去閱讀。這一段時期雖然艱苦,卻已可初見馬未都堅毅而善變通的心性,他將無書可讀的壞處化為了善於閱讀的好處,不再為自己的閱讀設定一個範圍和框架,彼時還是16歲少年的他,對於父親帶回家的艱深的《天演論》,雖然無法看懂,仍然讀得趣味盎然,也是這一段時期的閱讀,使馬未都積累了豐厚的人文底蘊。

青年時期:人生遇轉機,結緣文藝界

直至1981年,馬未都26歲,這個在大多數人眼中應該人生趨於穩定自立的階段,他還只是一名工具機銑工,在那個追求「鐵飯碗」的年代,這幾乎相當於一眼望見日後的人生,從26歲的工人,變成62歲的工人。然而馬未都從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屬於他的人生轉機在26歲這年姍姍來遲。

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於文學的喜愛,在工作之餘,他試探性地向《中國青年報》投稿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結果一舉成功,不僅小說得以發表,還被聘請為《中國青年報》的編輯,在那個文壇群星璀璨的年代,馬未都以敏銳的慧眼挖掘了許多作家,也為自己日後的發展鋪好了人脈,知名作家蘇童、王朔等都由他一手栽培。

正是編輯事業烈火烹油的好光景,馬未都卻再度不走尋常路,他的人生從不遵循同一個領域穩紮穩打的理念,而是準確把握時代的風向,不斷轉變發展方向。

在至高點功成身退,無疑是需要勇氣的,然而馬未都做得乾淨利落,35歲那年,文壇徹底沒有了馬未都之名,他利用做編輯時集結的人脈,與王朔、劉震雲等好友攜手踏入影視圈,組建工作室,再度大獲成功,《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知名劇集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本可順著這條康莊大道順遂地走下去,馬未都「不安分」的心卻又開始蠢蠢欲動,撈到了人生一桶金後,又開始逐漸脫離影視圈,開始了他的淘寶收藏之路。

中年時期:投身古玩場,化身粉絲經濟下的媒介寵兒

馬未都開始接觸古玩領域時,這還是個很冷門的領域,行業整體和市場都尚處於發展萌芽階段,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穿越千百年的物件所蘊藏的巨大藝術價值,馬未都卻已在競爭對手稀少的時期早早入道,獨佔先機。27歲那年,事業起步階段的馬未都就花了1600元買下自己人生的第一件藏品——一個四扇屏,喜得他徹夜難眠,反覆把玩琢磨,而這也早早將一個古董夢深埋他的心中。

最開始,他只能在菜市場沙裡淘金,尋覓那些菜農們賣菜時捎帶的家傳物件,雖然質量良莠不齊,卻總能在一水兒破銅爛鐵中尋到真件兒,用馬未都的原話說,「那時你去地攤上,滿地都是寶貝,我只是在寶貝中進行挑選」。眼光毒辣的他以低廉價格購入的藏品,在十幾二十年後往往能升值到十幾二十萬。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最知名的古玩市場潘家園成型,馬未都的淘寶計劃也隨之升級,開始在古玩店的地攤中撿漏,這樣淘來的古董升值空間更是水漲船高。

馬未都的收藏之路的著眼點並不在於名利,而更在於對其中藝術內涵與歷史價值的探究,他獨到的眼力成就了外界的盛名,收藏界的眾人紛紛以他的眼光為標杆,而為了維持市場的平衡,他總是三緘其口,甚少對文物估價,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宣揚自己的人生理念。

1997年,內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馬未都擔任館長,在他的引導之下,這座觀復博物館又陸續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分館,形成了體系化的運作。而在現下粉絲經濟的時代,他也深諳此道,成為了《都嘟》、《百家講壇》等節目的主講人,節目策劃總能順應網友的要求而變,在萬般變化中,馬未都卻總能妙語連珠。定位當下的他,我們可以說他是江湖人,也同樣是媒體人、文化人、商人。

縱觀馬未都的一生,我們所能從中汲取的人生養分是無限的,他曾說:「我是能看清未來的人,因為我讀史書,歷史是有節點的。文物其實是表達歷史節點的一個成就而已。一個人,對歷史了解越多,對所有的變革就看得越清楚,對社會走向的判斷就越明晰。

對於歷史的洞察造就了他準確把握時代進程的眼光,同樣也成就了他敢為人先的冒險精神,雖然從沒有經過科班式的體系化培訓,卻也造就了他另一視域的敏銳與跳脫。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很長時間,我們都把高人名士定義為端莊穩重,不疾不徐的一類人,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日裡插科打諢,逗貓惹狗,是最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一群人,但是一到緊要關頭卻能夠表現出英雄膽色,男兒本色,在北京俚語中有一個詞專門來形容這類人,那就是「老炮兒」。
  • 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老炮兒」一次最早聽聞於某導演執導的電影中,帶著對這個新鮮詞的好奇心看完了整部電影,才知「老炮兒」原來是指平時吊兒郎當,關鍵時刻卻能表現出真男人樣的人。隨後又去某度上一查,果然,上面給到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差不多。
  • 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怎成為文化界的「龍頭大哥」
    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超級暢銷書作家,2008年,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發廣泛關注。
  • 馬未都:從工人到富豪,他是見證時代的京城「老炮兒」
    當然了,北京人也愛玩兒,花鳥魚蟲、古玩字畫,這是北京人傳統的生活情趣。在經典電視劇《五月槐花香》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對於古董的研究,對於收藏的熱忱,但人與古董的命運跌宕,不過是時代揚起的塵土。我想,這也是在北京長大,本劇的顧問、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所要表達的真實感受。
  • 從破爛大王到身家百億,小學畢業的他,才是真正的北京老炮兒
    馬未都打小在空軍大院長大,年輕時就是一頑主,上了年紀,依舊我行我素,實打實的北京老炮兒。但人們接觸之後又不得不感嘆:「他是有自己真東西的。」馬未都的學生時代,在小學四年級就戛然而止。在那段歲月裡,他下過鄉養過豬,又應召回城當鐵工,一幹就是六年。而馬未都,骨子裡就帶著一股叛逆勁兒。當時,整個中國都在熱火朝天地「燒書、禁書」。誰要是留了一本禁書,那就是大逆不道的事。
  • 拜在大師王世襄的門下,馬未都是如何做到的?
    馬未都為什麼能達到今天的成就呢?有人說他得益於古董鑑賞大師王世襄老先生。在某網站看過一個帖子,是扒馬未都的。其中有這麼一小段,涉及到馬未都認識王世襄的經過:馬未都也是人精(其生活軌跡和馮師驚人相似),早年是工人,後來寫了篇文章《今夜月兒明》靠這個進了《青年文學》任編輯,編稿攝影一把抓。蘇童、王朔等作家成名之前都和馬爺交往過,都在《青年文學》發過文章,其人善於當伯樂。
  • 出身平凡,不甘落寞,看馬未都如何成為收藏界大佬
    出身平凡,不甘落寞,看馬未都如何成為收藏界大佬 收藏界大佬馬未都的發家經過,財富累積的過程似乎沒有人知曉。眾所周知,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夠看到所有妖怪的真實面目,而馬未都雖沒有這般神力,卻也有一雙能夠認清文物價值的眼睛。作為收藏界的大人物,馬未都自然有與眾不同之處。
  • 淺談馬未都:原是一個老北京的「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專家
    博古通今,斜槓中年馬未都,北京人,無論見沒見過真人的大部分都習慣尊稱一句「馬爺」。尚不了解的人只要看看他身邊往來好友的咖位即可,在網絡流傳的一張同有吳京、于謙的照片中,馬爺妥妥地佔領了「C位」,江湖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 小學4年級文憑的馬未都,365天曬詩不斷,是有才還是不知天高地厚
    正牌詩人們寫得少了,文化界有些其它領域的名人卻很有興致,比如本期要說的馬未都。以王朔的話來說,馬未都就是一個倒騰古董的,他與詩本是沾不上關係的。但2017年9月份,在非洲參加活動的馬未都在微博上發了這樣一段話:筆者把這段內容提煉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3點:1.
  • 出書、鑑寶、收藏,小學文化的馬未都,實力證明書中自有黃金屋
    他只有小學文化,卻是《百家講壇》的名師;他只有小學文化,卻已出版近五十本專業書籍;他只有小學文化,卻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他是馬未都。所以,在對待收藏的古物上,除了讀書,除了研究,別無它法。收藏本來只是馬未都的一項業餘愛好,但因為喜歡其收藏物件背後的歷史文化,於是他把收藏變成了一項終生的事業。如今這個時代,很多人搞收藏,並不是真正喜歡其背後的文化,而是看中了其投資的空間。
  • 《醉文明:收藏馬未都》|京城第一收藏家,帶你從文物中讀出智慧
    他說歷史,有一種江湖氣;講文化,有一點「老炮兒」。聽他聊天、看他文章的人都說,他最大的魅力在於,內行人可以在他那兒聽出門道,外行人可以看出樂趣。看的好東西多了,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日積月累便也成了京城一頂一的收藏家。有些人成名之後,就離大眾越來越遠,躲在自己的書齋高閣裡做自己的事情。而馬未都,從沒有離開過。他擅長把深奧化淺顯,知道什麼樣的方式講歷史,大家會更愛聽。
  • 流浪大師的觀點,不如馬未都,專業而中肯
    那麼後人對宋徽宗瘦金體評價如何?我們不妨來看看馬未都與流浪大師二人的評價。話說回來,流浪大師的觀點,不如馬未都專業而又中肯。究竟如何一番評價?小編為大家說說其中道理。宋徽宗的瘦金體,可謂是獨步古今。一般來說,皇帝中有沉迷酒色而稱之為昏君,也有嫻熟於玩樂成為昏君,唯獨宋徽宗是一個例外。大家可能還會想到李煜,其實李煜在宋徽宗面前,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 馬未都講述幾十年的收藏經驗,深度好文!(一)
    對於一個普通收藏者如何鑑定古董的真偽,馬未都覺得研究這些東西的意義並不大。他認為,只要建立一個很正常的文化消費觀,別老想著投資,就不會上當。馬未都說他很幸運能成為一個收藏家,並且趕上了好時候:在他開始收藏的時候,文物都不值錢,一個碗3塊錢,他寫一篇小說能掙好幾十塊錢,夠買好多碗了;擱在現在,就是寫一本書也未必能買回一隻碗。「我的年齡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歲『文革』結束,1980年我25歲,25歲到35歲是我狂收暴斂的10年。這10年古董價格長時間是谷底,沒有什麼起伏,持續的時間特別長。
  • 編劇蘇雷新書《地安門》出版:50後一代北京「老炮兒」的別樣青春
    北京作家、「資深老炮兒」蘇雷近日首發其新作《地安門》,朝花夕拾「陽光燦爛」又「動物兇猛」的日子。蘇雷曾在早期的寫作生活中結識了馬未都、王朔、馮小剛等一眾北京「老炮兒」,在十五六歲的年紀「拋頭顱灑狗血」,《地安門》一書鐫刻下當年地安門中學停課前後少年們真正做到「說走就走」的躁動青春。
  • 馬未都:他年輕時曾被人作局,看到對方一破綻,就留了個心眼兒!
    馬未都:他年輕時曾被人作局,看到對方一破綻,就留了個心眼兒!馬未都,在收藏和鑑賞領域絕對是一位受之無愧的「大佬」,這點從他在網上獲封「馬爺」的雅號上就能看出來。儘管馬未都挺厲害的一個「大佬」,可是在他年輕的時候也被別人作局。
  • 馬未都和王朔互揭老底:一個諷刺其倒騰古董的,一個炮轟其不厚道
    馬未都與王朔從小在北京大院裡長大,關係那都是茬架出來的。平日裡沒什麼規矩,可到了是非關頭,都是重義氣,守禮數的主兒。像馬未都和王朔這樣的人在北京還有很多,他們有個統稱——老炮兒。>與普通老炮兒不同,儘管年輕的時候馬未都和王朔打打鬧鬧,但照樣不妨礙他們成為西裝革履出入豪庭的精英。
  • 王朔、馮小剛幾個北京老炮兒聚在一起,聊馬未都
    馬未都與王朔、馮小剛幾個北京老炮兒聚在一起,聊到馬未都「裸捐」這個事,大家齊刷刷說了一句:馬爺,牛逼!2010年8月,馬爺就公開宣稱:新館正式建成後,我要將所有的東西全部捐贈,一件不留。他說:「人生有三個階段:年輕時趨利,中年趨名。
  • 起底馬未都發家史:沒有傍富婆,人生第一桶金,靠的不是收藏
    早在馬未都成名之後,就有坊間傳言馬未都搞收藏的本錢是託傍富婆的福氣。實際上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謠言,馬未都也倒是很坦然的接受了。其實,在馬未都那個時代,還真就沒有富婆這一說。此外,馬未都生於大院,生活相對穩定,可以淡定從容地去讀書學習,要不然他也不會從一個工人一躍成為《青年文學》編輯
  • 馬未都:會玩「破爛」的名報編輯,成為收藏大家後為何不收字畫?
    而這十年,中國收藏界迎來收藏熱潮,馬未都趁熱打鐵,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199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作為創始人,馬未都從一個收文物的「破爛王」,漸漸成為中國收藏界舉重若輕的人物。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可以看到馬未都收藏作品從瓷器到家具,從工藝品到門窗,從油畫到影像,俱有收羅陳列。
  • 「京城第一收藏家」馬未都,如何看待收藏的?這兩點你得知道
    《今夜月兒圓》一炮而紅,之後就成為了《青年文化》雜誌的編輯。,不過除此之外,馬未都老師也酷愛收藏!自此之後,馬爺憑藉著自己的一張嘴成為「超級網紅」,足可見其對文化和收藏的底蘊之深厚!馬未都也將自己對收藏的理解與感悟,在《百家講壇》中傳遞給收藏者們,深的民間收藏家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