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陳丹青先生的《笑談大先生》,一直縈繞腦海的問題就是「我們是誰?」,這也是陳丹青先生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講演中拋出的命題。
從大先生說開去
魯迅先生出生於1881年,逝世於1936年,之所以被稱為「大先生」,一方面是因為他在家中行大,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足夠高大偉岸。
1903年的魯迅
其實,在我的記憶中,魯迅先生並不討人歡喜,因為從教材裡認識的他,未免也太尖銳、犀利、嚴肅了,即使有百草園裡的童真,也會覺得他只是位讓人遠遠敬重的長輩而已。
「我坐在廈門的墳中間」,1927年1月2日攝於廈門
而在陳丹青先生的講述裡,卻發現他是「絕望而好玩的」,絕望是因為對當時的混亂局勢看得足夠透徹,好玩則是源於對生命、生活的熱愛。恰如書中引用的導演伍迪·艾倫的話:「你這樣的悲觀絕望,這樣的看破一切,你唯一的反應就是放聲大笑。」所以,他一面深刻地揭露黑暗、醜陋和死亡,一面深情地紀念朋友、幫助青年,二者毫不違和。
魯迅照片中唯一大笑的鏡頭.沙飛攝於1936年10月8日
大先生的天賦和學問是一等一的。他能寫頗具氣勢的文言文,又是白話文小說的開篇第一人,他在兩種文體中自由切換,讓人既羨慕又佩服。在左翼木刻板畫方面,他也有著獨特的喜愛、視野和貢獻,他大量收集美術作品,主動幫助畫家出畫集、辦活動、寫評論。他的一篇著力介紹中國版畫史的《<北平箋譜>序》,足見其文字功力,又彰顯其學問深厚,可謂精妙絕倫、朗朗上口。
魯迅.《狂人日記》
魯迅著.《吶喊》
魯迅著.《且介亭雜文》
魯迅譯.《近代美術史潮論》
大先生還深具師者風範。他自我要求嚴格,做學問、寫文章,認真而紮實;他善於審時度勢,主張腳踏實地做事,對宏大的命題、熱鬧的局勢、西方的文明,保有理性的警醒力和評判力。他總是熱情的幫助青年,對他們的作品給予真誠的意見,鼓勵他們堅持創新和不斷提升技藝,為他們的發展前景指明方向。
1931年8月22日,魯迅與木刻講習會會員合影
1936年10月,魯迅與青年交談
民國那些人、那些事
民國時期,文人縱橫,幾近「百家爭鳴」,當時的中國不僅有魯迅,還有梁啓超、孫中山、蔡元培、胡適、陳獨秀、梁漱溟、馬寅初……
蕭伯納到訪問中國,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人
因為歷史發展的原因,大先生的政治價值被放大,他豐富的人格被簡化為一種符號,回望過去,如陳丹青先生所言,&34;。但是,伴隨著大先生回歸文化領域和民眾視野,他的完整魅力和價值有待我們不斷挖掘和認知。因為他代表著民國時期,以及民國的那些人們。
吳宓、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
去了解民國的那些人、那些事,可以看到眾多有血有肉、豐富、複雜的人物,也可以在相對跌宕的真實中,識得人的才華、思想、堅守、膽識、詼諧、掙扎、糾結、妥協、隱忍、無奈和怯懦等。活生生的他們,構成了民國的真實圖景。了解他們,就是了解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更順暢地接續中國文化,從而更好地助力未來發展。正如陳丹青先生所言「因為他的光焰需要我們的世代作有效的映襯。」
在傳承中前行
陳丹青著.《笑談大先生》
十餘年間,陳丹青先生做了關於魯迅先生的七篇訪談錄+一篇補記+一篇附錄,從他的文字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他希望我們重新認知魯迅價值、民國圖景的迫切,也可以看到他對當代青年是否能夠保有獨立意識、批判精神和家國情懷的關切和期盼。
胡頌平著.《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伴隨著民國史料大量面世,他主張不止是通過魯迅個人交往去了解民國的「文化版圖」,還推薦我們去讀魯迅、胡適的著作、梁實秋的散文、沈從文與張愛玲的小說、胡適秘書胡頌平編寫的《胡適晚年談話錄》、廈門大學謝泳教授研究民國學者的書籍、上海老中醫陳存仁先生的《銀元時代生活史》等等。
謝泳著.《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
是的,現在的青年也許活得更「顧自己」了,不再糾結於文化爭論,而更篤定實際的真實,並時刻準備著將情懷綻放在需要的關鍵時刻,恰如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萬千青年衝在一線,沒有遲疑。這得益於中國這些年的飛速發展,得益於這個好的時代。當然,在腳踏實地做好自己事情的當下,也許我們需要更經常地仰望星空,跟先輩們對話,然後儘可能地將我們民族文化中寶貴的東西,都有力的傳承下去。
仰望星空
在歷史長河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嶄新的個體,卻也都流淌著承載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熱血。為了更確切地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將去向何方,&34;會是一個契機。期待我們每個人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都能不斷探索腳下的路,又時不時地仰望星空,關注世界和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