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漢陽 影入平羌江水流(上)

2020-12-20 華西都市報

青神漢陽 影入平羌江水流(上)

  眉山文化學者邵永義吟唱南絲之路民謠。

漢陽古鎮之街巷。

漢陽古鎮全貌。

  如今古鎮越來越多,像是被人栽了種子從地裡呼哧呼哧長出來似的。別說在鄉村,城市的周邊也不少,成都附近就有洛帶、黃龍溪、街子、平樂、安仁、五鳳溪、元通、新場……遠的,名氣大點的如雲南麗江、江蘇周莊、浙江楠溪江、山西平遙等,都是炙手可熱的旅遊景區。
  這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古」鎮?
  旅遊古鎮千篇一律的標配是:規整平滑的水泥路,替代了粗糲的泛著亮光的青石板,按圖索驥的屋簷房,被刷上鮮紅油漆。沿街商鋪林立,人流如織,賽過舊上海十裡洋場……這些轟轟烈烈加入景區克隆大軍的新古鎮,被我稱之為「油漆古鎮」。
  今天的古鎮旅遊中我們到底欣賞什麼?上哪去尋覓青磚瓦上冒出的那一縷嫋嫋炊煙?網絡時代的古鎮魅力究竟如何去品味?

□李貴平 文/圖

鹽關街的古法制秤人

  蜿蜒南流的岷江,像一個花樣滑冰的美麗女舞者,在滑過青神、流過蘇東坡初戀地中巖寺之後,飄逸地迴旋出一個斜斜的「U」形,將一座探入懷抱的小鎮三面環抱。
  清代郭世業編著的《青神縣誌》記載:遠在漢代,一戶姓陽的人家從外地遷徙到此,見岷江河泥長年淤積於此而形成平坦的地勢和肥沃的土質,是落腳安居的理想之地,便落戶壩上,專事農桑,養蠶繅絲。後來相繼有許多沿水路遷徙的移民也落腳於此,生息繁衍,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村落、一個集鎮。這座小鎮也因此得名漢陽鎮,又稱漢陽壩。
  文獻記載,青神縣漢陽鎮依託岷江水運,貿易繁盛,客棧雲集商賈往來。西漢時這裡就是商業重鎮,路線是從成都經岷江水路南下通往樂山、宜賓、重慶及長江中下遊。於是自古有「窮青神,富漢陽」的說法。
  鎮子算得上老得掉牙,掐指算有千多年歷史。街上,亭臺樓榭,青磚、木牆、石板街道、小青瓦房,相互毗鄰的四合院和高高的烽火牆,岷江邊的吊腳樓,雕刻著神鳥奇獸的古簷,基本上都原汁原味。
  在漢陽鎮鹽關街,有一位古法秤製作人。他叫陳燕,年近六旬,看上去還健壯敦實。他11歲隨父學習制秤,如今是古鎮乃至眉山地區最後的制秤人。老陳從選木料、做秤桿、打刀口、包鐵皮、鑄秤盤、定秤砣、打銅絲、碼星線、配吊鉤……都嚴格走古法製作程序,一絲不苟。事實上桿秤製作工藝繁雜,從最初的砍樹鋸木頭,到給桿秤上亮光漆,步步都有規矩,製作一桿秤需要150多道工序。陳燕的家譜記載,他祖輩就把古法制秤當做飯碗兒,靠這個不會餓肚子。他家的木秤,以前不只在漢陽老碼頭熱銷,就是在眉山、樂山一帶都「擱得平」,尤其上世紀五十年代,漢陽碼頭南來北往的客商大多慕名來購買他家的木秤,用於對布匹、茶葉、鹽巴、蠶絲、玉器、花生等的計量交易。老陳特別自豪的是,他讀小學時就聽爺爺講,由於古南絲之路五尺道的貫通延伸,他家的古秤還穿越橫斷山脈流傳到西昌並進入雲南等地。前幾年,他的表姐在保山旅遊時,竟在一個農貿市場那裡看到陳家製作的古秤,當時眼眶就溼了。


岷江縴夫的吆喝聲

  岷江的每一朵浪花都翻卷著一個故事。我多次隨眉山文化學者邵永義、鄧友權先生走訪青神縣漢陽鎮。那天,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們帶我走過一大片河灘,來到岷江河畔,讓我看看那嶙峋礁石上的一個個坑窩,坑窩在光滑的礁石上高低不平,大小相異,裡面的積水映照著天上的藍天白雲。坑窩之間,長出些根莖細長、在江風裡搖曳的野草。
  看著這些,我想到自己的老家,長江三峽腹地巫溪縣大寧河畔的坑窩。那是千百年來一代代縴夫前赴後繼,闖險灘、過激流時用蒿杆水滴石穿般戳下的印記,裡面貯滿了辛勞縴夫的汗水、吶喊和養家餬口的期盼。今天,岷江青神段早已不通航船,偶爾划過的木舟兒也是河畔居民在悠悠地擺渡。
  邵永義、鄧友權不是鎮上人,他倆都住在青神縣城,被人稱為青神縣文史研究的兩張名片。他們幾乎每個月都邀約來漢陽鎮瞎逛一氣,再在江邊喝喝茶。他倆一直為老碼頭的繁盛歷史激動不已,也不無遺憾地說,如今漢陽依然「養在深閨人未識」,除了周末有驢友和背包客偶爾來徒步,很少有組團的遊客光臨,十分冷清。這與國家正在倡導的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旋律,有點不著調的疏離感。
  「楚客去岷江,西南指天末。平生不達意,萬裡船一發。」(唐代詩人張祜《送蜀客》)。 邵永義多次帶我去岷江泛舟。不是有詩意的泛舟,是坐在轟隆隆馬達嘶吼的機動船上去水道走一走。邵永義管這一帶叫水上絲綢之路遺址。他說,過去平羌三峽有一段很不好走,沿岸峭壁林立,連山若屏,亂石穿空。木船行至最湍急河段時,船下驚濤滾滾,咆哮不止,像是有無數魔怪呲咧著白牙要吞噬船兒。木船的下左前方,三四名縴夫前傾身子奮力拉船,他們脖子上青筋直暴,腳上的草鞋嗒嗒踏踩在水中,草鞋尖不停滴水,縴繩將他們古銅色的肩背勒出一道很深的血痕。每個人鎖緊眉頭,咬緊牙關,眼望前方。常常,船底因硌在鵝卵石上發出嗤嗤摩挲聲,如果船兒「卡」在險灘激流再也上不去了,就會從前頭拉縴人的胸腔裡吼出幾聲船工號子,後面的人隨即應和。號子聲悠悠蕩蕩,逆著寒風在峽谷間迴蕩開去,驚飛了天上的鷹隼。於是,木船又像個吃到了糖果兒不再胡鬧的孩子,蹦躂著往前走……這些,都被邵永義寫進了他的書裡,成了發黃的記憶。
  「往年,漢陽埠頭百船雲集,船工號子響遏行雲,高亢激越,運輸繁忙。我聽老輩子講,當年每天清晨,雞鳴三聲,天色放亮,陽光水墨暈染般漸次鋪開,照亮山川大地,江面上浮光躍金。竹筏船隻穿梭往來,在江面上留下道道波痕。江岸,傳來岷江縴夫的吆喝聲;黃昏,漢陽碼頭上停靠的船隻竹筏相依成串,長達千米;入夜,街頭巷尾燈籠高掛,來往客人川流不息;販夫販婦,走街串巷……貨運繁忙時節,由於人滿為患,鎮上客棧都被預訂一空,連平羌小三峽的木船兒都被租了出去,睡滿了意興盎然的客商。」鄧友權說。這位全國知名電視製作人的描述很有鏡頭感。


五尺道上的熊耳古道

  「蜀國春與秋,岷江朝夕流」(唐代詩人武元衡《古意》)。漢陽鎮,是南方絲綢之路東線五尺道上一個重要驛道,至今留下「岷江朝夕流」的崢嶸遺蹟。
  五尺道以水路為主,路線是從成都出發,南經雙流、新津來到眉山青神縣,再南下樂山、宜賓,進入雲南昭通。在青神縣岷江道上,這條驛道偏離水道,從新路口翻越關子門至樂山板橋溪中間,那是一段不足十公裡的山道,史稱熊耳古道。
  《圖經》云:「諸葛武侯鑿山開道,即熊耳峽東古道也」,意指該段古道為蜀漢時期諸葛武侯所開。相傳在曹魏、蜀漢、東吳的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為能隱蔽地在平羌小三峽中屯兵平定作亂的羌人,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親自調遣人力物力開鑿了此道。
  青神縣文史學者嶽華剛等人多次踏勘過熊耳古道,他提供的文獻資料介紹,走新路口經關子門的這條古道,雖山路崎嶇陡峭,但比乘船走水路或是沿大路走漢陽方向,可以減少近十五公裡的行程,而這一段山道也是目前眉山和樂山市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古驛道。
  從高家灣長板坡到關子門,現存古驛道路面寬1.5至2米,全長約兩公裡左右,因下方山灣內近年來新修了一條水泥路到山頂,現古道已基本荒廢。在幾處仍然保存有石板路面的古道上發現,原古道路面大多採用長0.9至1米,厚0.1至0.2米的當地產紅砂石質石板鋪成(也發現有少量的雅石質石板),一些路面仍清晰可見被騾馬鐵蹄踩踏石板後留下的腳窩。
  從長板坡沿古道蜿蜒上山,要經過一段高高的山埂,古道旁是三四十米高的懸崖。可以想像,當年南絲之路上的馬幫從這裡通過時,稍有不慎就會連人帶馬摔下懸崖。繼續前行,穿過一片荊棘密林,會經過一個叫黃石包的小山包,黃石包上原來有座叫「鼓腹廟」的小廟,鼓腹廟因廟內供了一個大肚羅漢而得名。民國時期這山高林密之處建有一小廟,也是為了保佑過往行人的平安。鼓腹廟早已不存,只是在山包頂上還有一塊不到兩百平方米的臺地遺蹟。
  嶽華剛記得,過黃石包不到200米,便走上了一條2013年才修通的鄉村水泥路,能看見路旁崖壁上保存一處歷經滄桑的題記。該題記龕坐東向西,距地表1.2米,寬1米,高1.6米,字徑0.38米,風化十分嚴重,經詢問當地老人和仔細辨認,該處題記內容為「樂山縣界、青神縣界」8個字,證實這裡就是古代樂山和青神的交界處。
  「熊耳古道最險峻處就在青神、樂山交界處的關子門,是開鑿埡口形成的一處古關隘,地勢險要。」嶽華剛說。
  同行踏勘的邵永義也證實,民國戰亂時期,熊耳古道一帶山高林密,路陡坡險,常有土匪出沒打劫行人。因此很多行人和商販在準備過關子門時,多會選擇在山腳長板坡處結伴而行,除非武藝高強,膽大包天者,很少有人敢單獨通過。當然,山裡人純樸,加上家又安在當地,所以關子門附近的人是不會去當土匪的,只聽老人們說土匪窩子在樂山板橋溪大巖腔一帶,解放後有幾個與土匪有勾結的惡人被槍斃了。
  南絲之路上的熊耳古道,自開通後便成了連通青神壩子和樂山平原最便捷的一條驛道。唐宋以來,文人行商走此路者多有記載講述,有關人文景觀,比比皆是,一直到清晚期時,熊耳古道上尚設有新路鋪、關子門鋪和板橋鋪等關防鋪遞。毫不誇張地說,熊耳古道和關子門古關隘是南方絲綢之路中一處標誌性的歷史縮影。
  隨著歷史的變遷,岷江古道逐漸湮沒,已很難窺見歷史上這條五尺道神秘的蹤影了。

相關焦點

  • 青神漢陽 影入平羌江水流
    《青神縣誌》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蜀中寫了21首詩。這21首詩裡,《峨眉山月歌》極為有名:「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大詩人的步履,給岷江尤其是平羌三峽踩踏出穿越千古的人文地理足跡。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當年在岷江流域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當年在岷江流域 「鐵杵磨針」的故事就發生在附近【青神與樂山接壤處】平羌三峽和《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句意境優美、詞句清朗的《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在唐開元年間(公元726年)25歲時,遊歷峨眉山,隱居青城之後,仗劍出國,辭親遠遊,出蜀道時經嘉州途中所作。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在岷江流域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青神與樂山接壤處】平羌三峽和《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宋蘇東坡在《送張嘉州》一詩中引用李白詩前兩節「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後,感慨地寫了「謫仙此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的詩句。讚美太白亭,懷念李白在平羌的生活,可見黃庭堅建太白亭實為意義深遠之舉,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三個江峽緊密相連而得名。
  •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影入平羌江水流,青衣江上槽漁灘,雅秀與荒蕪一體
    年降水量達到了1800毫米以上,為大渡河支流青衣江提供了豐沛的水量。槽漁灘旅遊景區位於四川眉山,有雅山雅水之稱的洪雅縣青衣江上遊。青衣江,古稱平羌江,李白有詩:「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平羌指的就是青衣江。風景區內,一江碧水綠如藍。古老的桫欏樹群影映著碧綠的水面,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歷史交相輝映,江峽風光獨特。
  • 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其中以大唐詩仙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最為著名。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登峨眉山》,也是李白的作品。登峨眉山(唐)李白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在岷江流域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青神與樂山接壤處】平羌三峽和《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宋蘇東坡在《送張嘉州》一詩中引用李白詩前兩節「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後,感慨地寫了「謫仙此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的詩句。讚美太白亭,懷念李白在平羌的生活,可見黃庭堅建太白亭實為意義深遠之舉,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三個江峽緊密相連而得名。所謂岷江三峽,位於樂山市中區和青神縣交界地,離青神縣城和古城嘉州相距各50華裡。
  • 唐詩來了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樂山:頂高山上太白亭 詩韻平羌江水流
    樂山古稱嘉州,平羌江,是岷江流經青神縣漢陽壩至樂山城東一段水路的古稱。據考證,李白漫遊蜀中,從成都而下,經眉州至嘉州(樂山),曾在岷江邊錦江山(又名頂高山)遊覽,後人築亭紀念,黃庭堅命名為太白亭。新華網 黎濤 攝站在太白亭邊,遙想一千多年前,李白乘扁舟,攜美酒,覽平羌江兩岸風光,登頂高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
    北緯30度,是一個充滿奇蹟的地帶這裡有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有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 獅身人面像有奇絕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以及加勒比海的百慕達魔鬼三角區峨眉山也坐落在這條神奇的緯線上峨眉故事可能有的小夥伴對峨眉山印象最為深刻的,並非它是旅遊勝地,而是因著名的作家金庸先生落筆生花
  • 青神中巖寺後山,慈母溪旁秀美梯田依青山,賞心悅目遠眺峨眉金頂
    從衛星圖上看,中巖寺後山一帶,慈母溪畔的圖像極像是梯田的構造,恰巧看了幾幅創作於五六十年代的山野油畫,與徒步景象如出一轍,強烈的共鳴與刺激,誘惑我到中巖去看一看衛星圖上美如版畫的慈母溪。
  • 漢陽味道:平羌江攬住的繁華與閒逸
    漢陽鎮鳥瞰圖(圖片由青神縣委宣傳部提供)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肖姍姍)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仙」李白出川,對家鄉山山水水的依戀都在這《峨眉山月歌》裡了。除了眾所周知的峨眉山與三峽,那綿延不絕的平羌江水又在哪裡呢?
  • 新年第一個推薦,青神平羌小三峽
    從成都沿岷江而下,經過眉山,繞青神中巖,就進入美麗的平羌三峽景區。平羌小三峽又稱嘉州小三峽,由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連貫而成,全長12公裡。峽區河道蜿蜒,江水碧藍,兩岸風光綺麗。一首「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為它注入了極盡的浪漫。
  • 朝霞映紅「平羌江」壯麗山河波瀾闊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詩歌中的平羌江,位於四川樂山市和眉山市交界處,這裡風光秀麗,江水蜿蜒崎嶇。6月3日早上,美麗的朝霞染紅了半天邊,映紅了平羌江水,勾勒出起當年大詩人李白筆下的壯麗山河美景。(圖/文 黃禮文)「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朝霞映紅「平羌江」壯麗山河波瀾闊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詩歌中的平羌江,位於四川樂山市和眉山市交界處,這裡風光秀麗,江水蜿蜒崎嶇。6月3日早上,美麗的朝霞染紅了半天邊,映紅了平羌江水,勾勒出起當年大詩人李白筆下的壯麗山河美景。
  • 朝霞映紅「平羌江」 壯麗山河波瀾闊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詩歌中的平羌江,位於四川樂山市和眉山市交界處,這裡風光秀麗,江水蜿蜒崎嶇。6月3日早上,美麗的朝霞染紅了半天邊,映紅了平羌江水,勾勒出起當年大詩人李白筆下的壯麗山河美景。
  • 四川青神漢陽老茶館裡藏著的非遺文化
    「窮青神,富漢陽」,歷史上的四川青神縣漢陽鎮曾是著名的商業重鎮。歷經歲月滄桑,曾經的蜀中重要水路口岸和商貿集散地——漢陽鎮,往昔的商賈雲集、熱鬧繁華如今已風光不在。然而,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小鎮最近卻因為一處老茶館又熱鬧了起來。
  • 樂山:泛舟嘉州小三峽 春映古韻平羌江
    平羌小三峽又稱嘉州小三峽,位於樂山城東,岷江流入此段又叫平羌江。平羌小三峽由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連貫而成,全長12公裡。一千年前李白的一次遠行夜宿此地,一首「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為它注入了極盡的浪漫。  追尋詩人的情懷,趁著初春的暖陽泛舟平羌江。
  • 【走遍中國】張良:漢陽古鎮拾憶
    明日又乘風去,任江南江北」,我想應該說的是漢陽這樣的古舊碼頭吧。 從青神羅波鄉出發,隔江相望便是漢陽鎮。江面寬闊,水流奔湧,常有漲落。既為來往通道,因限於財力未能建橋,就安排了一條方頭渡船。這渡船一次連人帶自行車、三輪車,可搭載二十來位過渡人過江,人數多時則反覆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