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頌中華 千年書院如何以文化人?

2020-12-18 環球網

文化薪火,書院相傳。

書院起於唐,至南宋時發展成熟,經元、明、清直至近代,其文脈貫穿古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

書院源出於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開展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活動。古代書院與學術的一體化,始於宋代理學和書院的結合。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體現了當時書院學子的家國情懷。

書院傳承「以文化人」的精神內核,將德行教育和知識教育相結合,堅持德育首位,首先注重道德修養、尊師重道,教授他人明白做人、踐行做人的道理。書院還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傳授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和政治理想。

「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書院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院精神為中華民族文化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書院復興則是在中華文明復興大背景下出現的文化復興。

傳承創新書院精神,發揚光大書院文化,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將中國書院傳統的君子教育、人格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正當其時。

嶽麓書院:「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嶽麓書院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城西山麓,「泉澗盤繞,諸峰疊秀」,水聲山色之中瀰漫著古樸、典雅之氣。

嶽麓書院建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東南三賢」之一的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書院,一時群英驟至,人文薈萃,湖湘學派盛行。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不遠萬裡從福建到長沙,與張栻切磋學術,在此逗留二月,就理學中的「中和、太極、仁德」等問題展開討論。「朱張會講」也成為嶽麓書院史上的一件盛事。

明末,王陽明等大師來院講學,「良知」之學一度成為中心議題,王學與湖湘學的交流發展,使得書院再度輝煌。

「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一大批經世緯國之才大量湧現。思想家魏源、辦洋務興實業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清中後期叱吒風雲的人物都深受湖湘學派經世致用之學的影響。

楹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便是這種盛況的寫照。

《白鹿洞書院揭示》影響後世書院教育

白鹿洞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周邊松蒼柏翠,花香鳥語,別成洞天。

唐貞元年間,李渤隱居讀書於此,因豢養一隻白鹿,人稱「白鹿先生」。至李渤為江州刺史,他創建臺榭,為之命名「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建有廬山國學。北宋初年,改名為書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學大家朱熹在江西為官時,親臨白鹿洞勘查北宋書院遺址,見其山清水秀,「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是個講學著述的好地方。因此,他決意興復白鹿洞書院。

「日月兩輪天地眼,讀書萬卷聖賢心。」

朱熹不持門戶之見,邀請心學大師陸九淵來這裡講義利之辨。這不但成為學術發展史上的佳話,而且促進理學的發展和繁榮。

朱熹總結前人辦學所立規制,制定了《白鹿洞書院揭示》。這份揭示提出了立教之目、為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世之要和接物之要的基本準則,是做人做學問的基本要求,對後世書院教育影響深遠。

石鼓書院:涵養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園

石鼓書院匾額(人民網宋子節 攝)

「山形如鼓峙江邊,舊有朱陵洞口仙。勝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賢傳。」

石鼓書院坐落於湖南衡陽石鼓山,三面環水,處於湘江、蒸水、耒水交匯處。

唐元和中,士人李寬於石鼓山築廬讀書,創建書院。北宋景祐二年,宋仁宗賜名石鼓書院。

中國歷史上的書院大多民間色彩濃重,而石鼓書院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帶有明顯的官方色彩。宋代官府介入,石鼓書院成為衡州州學;元代則將其視同官學,納入學官體制;至明清兩代,石鼓書院雖與州、府學分置,但官方色彩依舊濃厚。

1944年夏,千年學府石鼓書院毀於炮火之中。2007年,石鼓書院復原的建設方案參照清乾隆年間史料,依清代布局和建築風格完成重修。

鵝湖書院:「千古一辯」的時代回音

鵝湖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鵝從天外飛來,藏修遊息,返本開新,人文化成彌宇宙。湖自地心湧現,吞吐涵容,承先啟後,書院論道貫古今。」

鵝湖書院位於江西省上饒鵝湖鎮,一場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千古一辯」就發生在這裡。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為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陸九齡「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種哲學觀點「會歸於一」,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會面,相約鵝湖進行學術交流。此後三天,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激烈辯論,場面盛極一時,史稱「鵝湖之會」。

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棄疾、陳亮在此「長歌相答,極論世事」,縱談十日,共商抗金復國大計,是為「鵝湖之晤」。

「一會一晤」,讓鵝湖書院成為「求同存異」思想的實踐地。

嵩陽書院:以理學盛名於世

嵩陽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九轉金丹,虛誇妙藥求方士;程門立雪,還似菁莪育精英。」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與馳名中外的禪宗祖庭少林寺毗鄰。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景色宜人。

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起初叫高陽寺,是佛教寺院。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改名為嵩陽觀,成為道教活動場所。五代後周時改為太乙書院,成為儒學活動中心。宋初又更名為太室書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被賜名嵩陽書院。

宋代新儒學奠基人程顥、程頤曾在嵩陽書院著述講學,創立了「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二程」創立的洛派理學,以「明道」為目標,以儒家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結合佛、道思想精粹將孔孟傳統加以改造。

「二程」在嵩陽書院的講學,開創了學術與書院相結合的傳統,也開了南宋書院和理學一體化的先河,在中國古代書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問津書院:萬古斯文開道脈

問津書院(人民網宋子節 攝)

「天相楚黃,萬古斯文開道脈;地留轍跡,千秋多士接薪傳。」

問津書院坐落於湖北武漢新洲區舊街孔子山南麓,前有清溪盤紆,後有碧嶂環抱。書院歷史悠久,是楚黃儒學文化的教育聖地。

「問津」二字源於「孔子入楚問津」的史籍記載。《論語·微子》記載了「長沮、桀溺耦耕,而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一事。

據明《一統志》記載,西漢劉安在此建孔廟;唐代杜牧擔任「黃州守」,「立廟祀先聖,興學士」;南宋孟珙守黃州,「立廟設學,作屋千間,以居遊士」。元初,又有江西之名儒龍仁夫「立院講學」。萬曆年間,書院重修,並以「問津」為其名。自此,「書院之名始立」,「書院之制始備」。

2012年,武漢市新洲區啟動問津書院百年維修保護工程,歷時三年恢復了其獨特的「後廟前院」、「上廟下學」規制。

相關焦點

  • 千年弦歌不絕,讓嶽麓書院文脈延綿
    嶽麓書院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及地方媒體的記者,先後探訪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著名書院,對書院文化及精神內涵進行挖掘報導,近距離感受弦歌不絕的湖湘文化。每次在嶽麓山舒緩的健身漫步,經過千年弦歌不絕,文脈延綿的嶽麓書院,如同經歷一次次優雅的精神洗禮。這樣的美好心理,來源於乾道三年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這是「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的盛事。
  • 白鹿洞書院:千年書院再續文脈
    走進廬山白鹿洞書院,建築重簷翹角,昂首欲飛,庭院花格,虛實相間,步步為景。在這個淡雅又不失莊重的樓閣庭院裡,禮聖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坐落其間。11月28日。「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走進有著「天下書院之首」美譽的千年學府——白鹿洞書院。
  • 走訪六大書院 感受書院裡的中華文脈
    走訪六大書院 感受書院裡的中華文脈中國網  作者:蔡彬  2018-12-05   中國網12月3日訊 (記者 蔡彬)書院是我們國家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從唐朝一直到晚清,傳統的書院持續了千餘年,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學術研究、文化傳播、文脈傳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運河千年 書院傳習」——「中華文脈營」江蘇常熟開營
    「運河千年 書院傳習」——「中華文脈營」江蘇常熟開營 2020年11月23日 16: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本次活動以「運河千年,書院傳習」為主題,於世界遺產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揚州、南京展開,為期六天的文脈營活動以創新形式的課程傳習方式,在運河沿線展開河道遺產、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等大運河文脈課題的深度融合交流。由臺灣中華兩岸創意城市文化推廣協會組織的兩岸來自臺灣文化教育界、學界及兩岸婚姻家庭優秀代表及青年精英代表等近60人參與本次活動。
  •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中央主流網絡媒體聚焦上饒
    11月27日,由中央網信辦組織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大型網絡傳播活動走進鉛山鵝湖書院和玉山考棚,來自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央視網、中國網、新浪、鳳凰網、今日頭條等20餘家中央媒體和大型商業網站的大咖們來到上饒,進書院,看考棚,感受一次時空穿越,親身體驗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 「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網絡主題傳播:走近中華文明瑰寶——古籍...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切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下,光明網聯合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的「古籍善本·文明瑰寶」網絡專題於5月15日正式上線,「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中華古籍善本網絡主題傳播拉開序幕。
  • 組圖| 嵩陽書院:一則成語綿延千年文脈
    央廣網鄭州12月3日消息(記者 方永磊) 書院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是一個集人才培養、學術創新、文化傳播等功能於一體的組織,貫通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教育血脈。日前,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走進鄭州嵩陽書院。
  • 白鹿洞書院保護發展之路:守正出新賡續千年文脈
    11月28日,「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探訪位於江西九江的白鹿洞書院,眾多從事書院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深入闡述剖析了目前白鹿洞書院的發展路徑。眾所周知,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教育機構和教學組織。一千多年辦學不絕,屢毀屢建,為傳承文化、繁榮學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貢獻。
  • 文脈頌中華|新時代 中華文化世界青年共傳承
    文脈頌中華|新時代 中華文化世界青年共傳承 原標題:
  • 白鹿洞書院:中央網信辦實地探訪書院文化、保護書院遺產
    知廬山 尚廬山  應九江市委宣傳部、九江市委網信辦邀請,11月28日-29日,由中央網信辦組織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媒體採訪團深入我市白鹿洞書院和廬山市,圍繞「書院文化和傳承創新保護教育」等主題,
  • 走進白鹿洞書院:千年書院的現代生存樣態
    11月28日,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走進江西九江的白鹿洞書院。  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書院曾經盛極一時,白鹿洞書院又是古代書院中的典型。  它肈基於晚唐,辦國學於南唐,定今名於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光大於南宋朱熹之手,元明清三代薪火相傳,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 應天書院,一座千年文脈的圖騰
    其徒不遠千裡而至,教誨無倦,登科者題名於舍,凡孫何而下,七榜五十六人。」培養出諸如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範、王礪等,後來都成為臺閣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後,學校曾一度關閉。
  • 石洞書院與惠州千年文脈
    雖然飽經滄桑,但是上面的文字依然如同銀鉤鐵畫,古雅清晰,這方石刻也是數千年中,羅浮山傳承至今的最大的一塊石刻。 《逃庵記》由「治績為當時第一」的石洞書院開創者葉春及口授給弟子徐焞,明代著名書法家朱完題寫,後篆刻在石洞書院左側大石上。這幅石刻曾製成書帖,一時間「五羊紙價遂貴」。石刻與石洞書院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羅浮山的名勝之一,當時的名儒高士,經常往來其間,為一郡之勝境。
  • 以文化人 新時代中國書院正復興
    中國青年網長沙11月25日電(記者 劉尚君)11月24日,「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正式啟動。一場以《復興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書院何以『以文化人』》為主題的名家講壇同期開講。
  • 李宗桂做客屈子書院講壇:如何善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李宗桂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義。 現場觀眾華聲在線8月16日訊(通訊員 易彬 記者 劉玉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綿數千年,其獨特的價值體系與精神內涵,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而根植於中國人的內心。在中國走向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今天,我們應如何認識中華傳統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創造性繼承和發展,彰顯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價值?8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導李宗桂做客屈子書院講壇,詮釋如何善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探訪四地運河文化 兩岸「中華文脈營」開營
    蘇報訊(駐常熟記者 袁鼎)前天,由常熟兩岸書院主辦的「中華文脈營」項目在常熟開營,來自臺灣文化教育界、學界,兩岸婚姻家庭代表及青年代表等共60人參與。中華文脈營以「運河千年,書院傳習」為主題,在世界遺產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常熟、蘇州、揚州、南京四地展開。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聽南音看南戲 泉州非遺塑造千年城市文脈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聽南音看南戲 泉州非遺塑造千年城市文脈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9月21日 17:02 A-A+   也因此,千百年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在這裡發祥和富集,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34項、省級代表性項目89項,市級代表性項目224項。泉州處處皆文脈,正是它們塑造出了泉州獨特的城市魅力。南音和南戲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文脈頌中華·2020青少年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活動在京隆重...
    2020年1月18、19日,皎皎童心築經典,傳承非遺頌中華——「文脈頌中華·2020青少年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 越地歷史文脈展詮釋紹興文化
    原標題:越地歷史文脈展詮釋紹興文化   昨天,「北京·紹興周」活動在北京開幕。當天,「文獻名邦 書香紹興——越地歷史文脈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展,國家圖書館和紹興圖書館拿出各自珍貴館藏,展示紹興的歷史文脈。
  • 文脈頌中華】銅器匠人的堅守 千年技藝得以傳承
    文脈頌中華——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網絡媒體採風團來到大同天藝昌工藝品廠,觀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同銅器」。   大同銅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兩千多年前就擁有爐火純青的手藝。歷史上說「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就說盡了這座城市與銅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