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心挑了一個重擔,一頭是你,一頭是孩子。我要吻你的眼睛,吻你的眼,我要吻你一百遍」這是楊開慧寫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一封用蠟紙包了一層又一層,藏在牆縫裡,沒有寄出去的「情書」。
圖丨楊開慧「情書」手稿
「打工人」毛澤東
1918年,25歲的毛主席開始了自己的初戀。那個時候,他還只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一位助理員,主要負責的工作是管理圖書以及十幾份報紙的借閱登記工作。毫不誇張的說,那個時候的主席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打工人」。一個人獨自生活在異鄉,一無所有。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開始了自己的初戀。我們一定想不到,主席與楊開慧相戀的地方,就是在嶽父楊昌濟的家裡。而兩人的相識,是發生在4年前。
圖丨2019年《信中國》視頻片段
兩人相識
那是在1911年春,主席持譚詠春的推薦信,一個人從韶山徒步來到縣城湘潭,然後乘木殼船順著湘江而下,來到了省城長沙,後來考取了湘鄉駐省中學。在新中國成立後,譚詠春的兒子多次給主席寫信,還邀請他到北京住了一段時間,一起回顧了在東山學校同窗生活的歲月。譚詠春對於主席來說,是自己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恩師。他說:「譚詠春老師是愛學生的,他是愛惜人才的。如果沒有他,我是進不了東山學校的,更不可能去長沙湘鄉駐省中學。他對於學生的關愛,是我會一輩子記在心上的。」1912年,主席以第一名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學學習,這是當年湖南最大的普通中學,集中了一大批優秀教師,校長是符定一。也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一任中國文史館館長。主席愛好史學,因此也引起了國文教員柳潛的器重,還借給他一部《御批通鑑輯覽》,希望他可以多讀一些課外書籍。幾十年後,在一次接待美國記者時,他說:「那時候的國文教員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很願意接近我,也很願意幫助我,我很感謝他。」
圖丨毛主席
後來由於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已經完全無法滿足主席的求知慾,他在學校住了6個月後,便選擇了退學,到湖南圖書館自學去了。
1914年,以第一名考入省立第一師範的主席,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恩師楊昌濟。楊昌濟一直都將主席視為他最喜歡,也最得意的學生。
不管走到哪,都會時不時的提起自己的得意弟子,常常將主席作為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他的很多優秀的成績也會在班裡「傳閱」。漸漸的,楊開慧也對主席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影響一生的恩師
楊昌濟,出生於1871年。父親在他8歲的時候去世、14歲母親去世。面對失去雙親的痛苦,他在心裡告訴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不辜負父母,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希望他們能夠為自己自豪,驕傲。在日本,英國留學9年,在這9年中,他心裡一直惦記著祖國,還特意將名字改為「懷中」。
圖丨楊昌濟
其實當時出國留學的莘莘學子也不在少數,但跟其他人不同的是,即便身在異國他鄉,但他所有的心思全都在如何讓祖國更好,希望自己能夠為國家效力。
而大多數留學生之所以選擇到西洋鍍金,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當官發財,就算再差,也得混個教授級別。但楊昌濟在譚延邀請他出任教育司長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拒絕。
這是讓主席十分欽佩的,尤其是公寓門上「板倉楊」三個大字,吸引了無數有理想有抱負的同學。他們紛紛來到楊先生這裡求教,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中學時期因為學校課程太少,完全無法滿足主席的求知慾,所以他選擇了退學。現在第一師範每天近20節課,他覺得這才是自己想要的。
他將所有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上,一遍又一遍的攻讀歷史、哲學等社會科學。他始終堅信,這些知識一定是救國救民的前提條件,為國家效力,為人民服務是他從小就燃燒於身體中的一團火。
圖丨主席與第一師範同學
不僅僅書本上的知識,楊先生對知識的求知,鑽研,食必求化的學習方法,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嚴謹細緻,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的做人做事方式,對主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認定,楊先生就是自己一輩子的恩師。
受恩師影響,在後來,主席也發表了多篇文章,發表在《新青年》的《體育之研究》是他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當然,這也是楊先生推薦給陳獨秀的。
每一個愛學習的人都是不怕辛苦的,主席每次都會將楊先生翻譯的書籍全部抄錄下來,然後精心研讀,並寫下幾千字的筆記以及讀後感。
如果遇到什麼不同的疑問或不同意見,他都會與楊先生一起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後來因為主席主張個性解放,發動學生罷課,校長將其開除後,楊昌濟也主動提出辭職,整整一年沒有再去學校上課。
圖丨新民學會同學
7月5日,楊昌濟搬到嶽麓山下,為了繼續幫助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學生,他專門在家中設置了一間客房,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繼續在這裡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主席十分開心,他很喜歡跟老師一起探討問題,除了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還可以學習到很多新東西。
後來新民學會成立,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時代的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召喚,但楊昌濟對新時代學生以及主席的影響,也一定是功不可沒的。
後來主席從第一師範畢業,新民學會的同學們都希望可以繼續上學深造,但因為家庭貧寒無法繼續完成自己的夢想。就在他們苦惱之際,楊昌濟告訴了他們一個好消息。
法國政府在中國招募工人,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幾天後,蔡和森到北京與主席接洽,致信給主席:「希望兄入北京大學」。一周後,他再次寫信催促。
8月19日,主席抵達北京。10日,主席在北大圖書館擔任助理員一職,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以及一些領袖人物。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楊開慧,墜入愛河。
圖丨毛主席與楊開慧
兩人結為夫妻
主席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時候,楊開慧也還只是一個小女孩,不過因為是父親的得意弟子,所以她對於主席十分熟悉。而這一次兩人再次相見,楊開慧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懵懂可愛的小女孩,成為了一個落落大方的少女。兩人經常在一起聊天,會一起就某一個問題討論很多,你一言我一語,時而認真時而歡笑。毛主席會經常將自己寫的學習筆記,日記給她閱讀。漸漸的,情竇初開的他們對彼此越來越了解,不知不覺,兩人已墜入愛河。雖說剛開始他們並沒有跟自己的父母講,但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父母的火眼金睛。楊昌濟夫婦對於這對小年輕的愛情是表示贊同的。唯一讓他們有些顧慮的,那就是主席比楊開慧大8歲。但兩個孩子卻愛的越來越深,後來楊開慧直接將兩人的事情告訴了父母,並說:「我為你們而生,也為他而生。」楊開慧對這段感情的認真,對主席的這份感情,感動了父母。後來他們也打消了顧慮,默許了女兒的選擇。
圖丨毛主席與楊開慧
就這樣,兩人建立了戀愛關係,他們一起進一起出,一起探討問題,一起寫日記,一起閱讀進步書刊,閒暇時間一起到北海公園漫步,兩人一路走一路交流,看到路邊盛開的梅花,一起停下來欣賞,然後一路回到鼓樓。主席後來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就是在這裡,我遇到並愛上了我的妻子楊開慧。」
後來因為工作原因,再加上母親病重,主席不得不趕回長沙。分別時,兩人內心都充滿了難捨難離的複雜情愁。楊開慧幾次強調主席一定要隨時給她來信。
主席剛一回到長沙,就收到妻子的來信,信的開頭是:潤。主席也給妻子回了信,開頭是:霞。這是楊開慧的號。分別後的兩人也與其說是互相通信,其實更像是「互送情書」。
1919年12月18日,主席因工作來到北京。此時,楊昌濟因為生病住進了北京德國醫院。楊開慧整天在醫院照顧父親。主席安頓好後,也趕往醫院看望自己的恩師。
圖丨毛主席與楊開慧
主席看到老師後,心裡十分難過。這個曾經給足他安全感,高大無比,英雄一般的人物,現在卻看起來無比消瘦。老師看自己的得意弟子來了,精神狀態也變好了,臉上露出了笑容。
主席的舉動也讓楊開慧十分感動,他覺得眼前的這個男人是靠得住的。再加上兩人已分別大半年,這種激動又興奮又感動,十分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兩人擁抱在一起,久久無法平復內心的激動。
這段時間兩人一起照顧父親,一天,楊開慧看到晾衣杆上晾著一件破舊的白襯衣,知道是主席的,便取下來為他縫補,母親在看到這一切後也十分感動。
要知道,自己的女兒還從來沒有動過針線,也沒有為誰補過衣服。她將女兒的這一舉動視為是兩人「定情」的標誌。
高興的告訴丈夫:「咱女兒幫潤之補衣服了,她可從來沒幹過這種事情。」楊昌濟聽到妻子的這番話,也十分開心,。為兩個年輕人感到開心。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離開人世。還不滿50歲的恩師就這樣離開了他們,主席內心十分悲痛。他與楊開慧、楊開智幾個兄妹一起守靈,並發起募捐,操辦後事。
圖丨第一師範同學
1月22日,他與幾個同學一起在北京發出啟事,稱讚了老師純潔簡樸的一生。2月,楊開慧回到長沙,主席繼續留在北京。
1920年7月7日,主席回到長沙。此時,「驅張運動」取得勝利。回到長沙的他成為了第一師範附屬小學的校長,後來成為國文教員兼班主任。
此時的他,內心篤定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創辦文化書社。租借了學校的三間房子,還請譚延題寫了招牌。他不斷的跟多方進行交涉,希望能夠將營業範圍擴大。為了支持主席,楊開慧的母親慷慨的將丈夫去世時學生資助的全部資金拿出來,作為女婿的活動經費。
後來楊開慧一家搬到長沙居住,兩人終於可以經常見面了。近乎兩年的「異地戀」終於結束了。很快,兩人舉辦了婚禮。
1920年底,沒有花轎,沒有嫁妝,沒有婚禮,只有楊開慧帶著一些簡單的行李,住進了第一師範附小的教師宿舍。20歲的楊開慧與28歲的主席結為伉儷。
要問兩人究竟是在哪一天結婚的,沒有人知道,連兩位當事人可能都說不上來。
我死後,不作俗人之舉
1922年楊開慧生下第一個兒子毛岸英,1923年,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主席不得不離開長沙,奔赴上海。將懷有身孕的妻子一個人留在家中,第二年,楊開慧追隨丈夫,來到上海。之後她一直跟隨丈夫輾轉各地,湖南,廣州,武漢等。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爆發,反動派瘋狂搜捕共產黨人。無奈之下,夫妻倆再次被迫分隔兩地。
圖|楊開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八七會議後,主席秘密潛回湖南,看望妻子和三個孩子。陪妻兒待了一周後,他又秘密潛入長沙,為暴動做準備。
臨行前,他囑咐妻子,一個人一定要注意身體,照顧好孩子,多參加一些農民運動。一次又一次的面對別離,楊開慧的內心十分悲痛,這不是她想看到的,但她知道,他們彼此的肩上都扛著他人無法想像的責任與重擔。
她含淚給丈夫帶了草鞋,還讓堂弟替自己送主席一程。看著丈夫漸漸遠去的背影,楊開慧的內心,就像刀扎一般的疼痛。只是,誰都不會想到,這一次的分離,成為兩人永遠的訣別。
9月,主席領導秋收起義,後來輾轉井岡山。就在這個時候,國共翻臉了,國民黨對共產黨革命人士進行大肆的捕殺。頓時,湖南籠罩在白色恐怖當中。
湖南黨組織遭到破壞,楊開慧與組織失去聯繫。她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隱蔽在長沙縣板倉鄉。
圖丨毛主席與李訥
1929年12月26日,這一天是主席36歲生日。楊開慧坐在窗前,望著窗外被凍得結冰的衣角,他的思緒早已飄到了井岡山。
之前的一幕幕浮現在她眼前,回憶著兩人從最開始相識,相知,相戀,相愛,她覺得這一切都離她好近,又覺得好遠。她思念自己的丈夫,不知道他現在是否一切安好,身體怎麼樣。嘴裡念叨著:「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十分思念你。家裡燒了一桌子菜,等你回來。媽媽也還記得這一天,讓我晚上下一碗長壽麵,我們都在等你。」
遠方的主席也十分思念自己的妻子,她知道楊開慧現在過得也不好。前幾次給妻子寫信都沒有得到音信,這一次寫的信在經過一年半後,終於傳到楊開慧那裡。
在此期間,他一直在打聽妻子的現狀,但得到的消息卻是已經被敵人殺害。他內心悲痛萬分,但他不得不振作起來,因為有更重要的問題等著他解決。
圖丨毛主席
其實這一切都並不是真的,當時群眾為了保護楊開慧,所以故意傳播其已經去世的消息,以此來迷惑敵人。
一直到一年半後,主席才得到楊開慧其實還活著的消息。但他卻無法獲知到妻子通信的地址。敵人監守嚴密,根本無法取得聯繫。
1930年10月中旬,楊開慧以及3個孩子不幸被捕入獄,其中也包括保姆陳玉英。當時他們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主動登報向人民宣布與毛澤東脫離關係。
主要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重獲自由,不再找她的麻煩。面對審訊官醜惡的嘴臉,她冷哼一聲:「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寧死不屈的楊開慧於1930年11月14日在長沙城瀏陽英勇就義,時年29歲。留下遺言:我死後,不作俗人之舉。
楊開慧犧牲後,母親振熙老人經過一番周密的安排,假扮成一副走親戚的模樣,將三個孫子送往上海。
因為她是毛澤東的妻子
時隔一個月後,主席才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他接見了當時同時被捕入獄的保姆陳玉英,詳細的詢問了獄中的所有事情以及事情發生的整個經過。
圖丨毛主席與彭德懷
過後,他低頭沉思了一會兒,語氣有些沉重的說道:「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啊!」對於妻子遇難,他的內心是內疚的,他覺得楊開慧跟著自己沒有過過一天安穩的日子。
他提起寫下一句話:「開慧之死,百身莫贖」。他感謝這位與自己並肩作戰,無怨無悔,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妻子。
後來在一次接見楊開慧的堂妹時,他說:「你霞姐是個好人,她是積極主張武裝鬥爭的。革命的勝利離不開她們。」
後來在一次與衛士的交談中,他再次提起妻子:「我知道,她的死與我有關,因為她是毛澤東的妻子。所以我的妻子和孩子為我付出太多了,我是負疚的。」
1929年,楊開慧曾在自己寫的回憶錄中談到與主席的戀愛時,她說:「沒想到我也能有這樣的幸運,能夠得到一個我愛他,他也愛我的人。看過他這個人,讀過他的文章、故事,我很快就愛上了他。」
「那個時候我從不奢求與他結婚,後來他給我寫了很多信,做了很多讓我感動的事情,表達了他的愛意,我也接收到了他的愛意。但我始終不敢相信我竟有這樣的幸運。」
圖|楊開慧在板倉的住房
楊開慧繼續說:「後來漸漸的我發現,我除了是為我的父母而生外,也是為他而生的。因為我覺得,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我一定會跟隨他離開。我一定要跟他並肩作戰,同生共死!」
她所有的一切,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愛妻壯烈犧牲後,他用自己的一生替妻子照顧她的家長,守護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女兒的離開,讓原本就無依無靠的振熙老人變得更加孤苦伶仃,她每天都在等三個孫子的消息。失去了女兒,她不希望再發生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情況。
她每天都會站在窗前或門前朝外邊張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讓老人焦慮不安,度日如年。
後來楊開智將母親還健在的消息告訴主席,並表示母親一直在等待他們。得知此消息,主席趕忙託人給老人捎去一件皮襖和親筆信。
一直到1950年,老人終於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孫子毛岸英。看著眼前這個已經出落成大小夥,可以獨擋一面的英俊小夥時,激動的落下了眼淚。
圖丨楊開慧的母親向振熙
她渾身抽泣,激動的說不出話來,哆嗦的摸著孫子的手:「岸英,是你,長大了,外婆老了……」
毛岸英一邊安慰外婆,一邊問有沒有需要幫助的。振熙老人顫抖的說道:「只需要10元錢,因為向鄰居借了10元錢,所以需要還給人家。」
說完,她跟孫子講起了他的爸爸:「你爸爸其實只是看起來是個大人物,其實他一點沒有大人物的架子,他對身邊人很好,照顧每一個人。他不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毛岸英在外婆家待了2天,對于振熙老人來說,這是她近20年來最開心的兩天,她終於不用每天坐在門口朝遠處眺望了。
可是,這一次與外婆的分別,卻成為了訣別。11月,毛岸英壯烈犧牲。
後來開始實行薪金制後,主席有了工資。每個月他都會拿出一部分寄給振熙老人,一直到老人去世。
圖丨毛岸英與妻子劉思奇
除了振熙老人外,主席對楊開智夫婦的生活也十分關心。1950年他前往北京開會,主席得知後特派秘書將他們接到家中做客。兩人聊了很多,在中南海吃了飯,後來還到懷仁堂看了京劇。兩人越聊越興奮,一直聊到夜深。才將開智一家送走。
楊開智的父親楊昌濟先生對主席有知遇之恩,那主席對於楊開智,又何嘗不是呢?
楊開慧去世後,她所有的一切,都在主席心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她的母親,兄長,一切與她相關的人或事。這段不同於世俗的戀愛,從時間上來說,是短暫的;但從感情上來說,是永恆且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