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毛澤東心中的「驕楊」

2020-12-11 金臺資訊

在湖南省長沙縣東北隅,有一個距離縣城約50公裡的板倉小鎮,這裡因為一位偉大的女性而遠近聞名。這位湖湘女傑、巾幗英雄就是毛澤東同志親密的戰友和親愛的夫人——楊開慧。

楊開慧,1901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父親楊昌濟是一位思想進步的學者、教育家。1913年,楊昌濟到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任教,楊開慧也隨父親來到了長沙,並在這裡結識了毛澤東。

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同年,她與毛澤東在長沙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結為革命伴侶。

1922年,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毛澤東的公開身份是自修大學的主辦者,楊開慧則擔任學聯幹事,並身兼秘書、機要、文印、聯絡、總務等多個職務,是毛澤東的得力助手。此後,楊開慧隨毛澤東輾轉多地,不僅無微不至地照顧丈夫和孩子的衣食起居,還協助丈夫聯絡同志、找資料、抄寫文章。毛澤東曾說:我這個好秘書,抄寫起來,又快又好。

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按照黨的八七會議指示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楊開慧則帶著3個孩子回到板倉開展地下鬥爭。當時,板倉的周圍環境十分險惡,面對殘酷的白色恐怖,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楊開慧仍然堅持參與組織長沙、平江、湘陰等地的武裝鬥爭,發展黨的組織。

在湖南,楊開慧深深思念著遠方的丈夫,但因關山遠隔,音信不通,她只能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屢「剿」朱毛而不成的消息。

1930年夏,軍閥何鍵開始到處搜殺共產黨人及其家屬。10月下旬,楊開慧和兒子毛岸英被敵人密探發現而遭逮捕。押到長沙後,敵人對她嚴刑拷打,妄圖逼迫她交出地下黨組織的名單和毛澤東的具體位置。對此,楊開慧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敵人逼問毛澤東的去向,要她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但她堅定地說:「犧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除非海枯石爛!」

楊開慧幾乎每天都被提去過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還被壓槓子,被打昏後又用涼水潑醒。回到牢房後,她和年僅8歲的毛岸英抱在一起,告訴他父親一定會回來打「壞人」。獄外,黨組織以及楊昌濟的生前好友曾多方設法營救,但敵人以她系毛澤東之妻案情重大,又始終不吐實情為「罪名」,悍然將她判處死刑。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年僅29歲。

1957年,毛澤東作《蝶戀花答李淑一》一詞悼念亡妻,詞中云:「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如今,在楊開慧的家鄉建立起楊開慧紀念館,以供人們憑弔和緬懷這位為中國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傑出女性。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楊開慧,毛澤東心中的驕楊
    這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於全國的毛澤東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甚至傳頌到了國外,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愛情,通過這首詞感動了億萬中國人。楊開慧(1901—1930),號霞,字雲錦,湖南長沙板倉人(現長沙縣開慧鎮),著名學者楊昌濟之女。
  • 永遠的驕楊 ——紀念楊開慧烈士犧牲89周年
    永遠的驕楊 ——紀念楊開慧烈士犧牲89周年 ——忠貞驕楊 楊開慧,名霞,字雲錦,著名學者楊昌濟教授獨女。1918年6月,毛澤東從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畢業了。此時,楊昌濟應蔡元培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舉家北遷。開慧隨全家遷往北京。此刻,一種說不清的依戀之情在毛澤東和楊開慧心中潛滋暗長。這是毛澤東與楊開慧在長沙第一次惜別。
  • 為何喚她「驕楊」?解讀毛澤東寫給楊開慧的三首作品
    和毛澤東一道享受這些美景的,是一位18歲的姑娘。他是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 正是在北京的公園和名勝一同觀賞冬春景色的日子裡,毛澤東和楊開慧確立了戀愛關係。 作為書香門第的閨秀,楊開慧生活在高尚和浪漫的愛情理想之中。 她對毛澤東的愛慕之情,也是那樣地富有個性。
  • 她是毛主席心中永遠的驕楊,是我黨歷史上第二位女黨員,巾幗壯哉
    她是一代偉人心中永遠的「驕楊」。毛澤東和楊開慧1914年春暖花開,他們相識在板倉楊」的寓所裡,那年,楊開慧還是一個13歲的小姑娘,毛澤東已是名滿三湘的青年才俊1920年1月寒風悽厲,毛澤東的恩師、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病逝,終年49歲。毛澤東悲慟之中親撰輓聯:憶夫子易幘三呼,努力努力齊努力;恨昊天不遺一老,無情無情太無情。楊昌濟必將名垂青史。恩師的離去,使毛澤東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他們回到了湖南長沙。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了青年團,同年末她與毛澤東結婚。
  • 驕楊頌——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毛澤東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一)碑文詞題為「答李淑一」。李淑一女士是毛澤東夫人楊開慧同窗好友,1924年經楊開慧介紹,她與毛澤東的戰友柳直荀結婚。首句中「驕楊」指的是楊開慧,章士釗曾當面詢問毛澤東「驕楊」作何解釋,毛澤東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而「柳」指的就是柳直荀。「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毛澤東從春天隨風飄舞的楊花柳絮獲得靈感,然後賦予英魂,楊柳既指隨風飄揚的楊花柳絮,又喻指楊開慧、柳直荀兩位烈士,讓革命英烈飄然至神仙境界;吳剛捧酒,嫦娥獻舞,演出了萬裡青天在為烈士的忠魂起舞的神奇樂章。
  • 毛澤東與楊開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而毛澤東為楊開慧寫過三首詩,很顯然,他對楊開慧感情最深。 毛澤東和楊開慧志同道合,感情深厚,1920年冬結婚。婚後不久,毛澤東為楊開慧填了第一首詞《虞美人·枕上》:「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毛澤東忙於事業,東奔西走,夫妻聚少離多。但夜深人靜時,毛澤東也不免思念妻子。
  • 一代「驕楊」楊開慧,面對唯一活命機會,誓死不與毛澤東脫離關係
    對於毛主席和楊開慧的愛情,我想只要是知道的人都會為那樣一個情比金堅的女子所感動,楊開慧,號霞,字雲錦,1901年11月6日生於長沙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更是當時曾留學日本、英國、德國,是知名學者和教育家楊昌濟,她和毛主席的相識都是因為父親。
  • 驕楊 我們永遠的驕傲:紀念楊開慧英勇就義80周年
    因為,楊開慧是毛澤東「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的情竇初開,是「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的新婚惜別,更是「開慧之死百身莫贖」的生死之情! 作為我們永遠的驕傲,楊開慧是忠厚傳家的好女兒,忠烈為民的好學生,忠貞愛情的好妻子,忠義教子的好母親,忠誠革命的好黨員。 楊開慧,字雲錦,乳名霞,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長沙縣板倉屋場一個進步書香世家。
  • 朗讀者·紅色家書:驕楊風骨楊開慧
    今日品讀:楊開慧致堂弟書——《說到死,我並不懼怕》。7月初的板倉,小暑將至,暑熱已來。白雲映襯在藍天的廣闊背景下,玉蘭花陣陣飄香,小鎮居民氣定神閒地忙碌。一切顯得生機盎然,又不失安寧閒適。這樣的情景,或許正是89年前楊開慧烈士就義時心中堅信的未來。夏日驕陽照射「驕楊」屋場,板倉的女兒、毛澤東同志「親愛的夫人」,留給當代人一份怎樣沉甸甸的遺產!
  • 朗讀者·紅色家書②:驕楊風骨楊開慧
    這樣的情景,或許正是89年前楊開慧烈士就義時心中堅信的未來。夏日驕陽照射「驕楊」屋場,板倉的女兒、毛澤東同志「親愛的夫人」,留給當代人一份怎樣沉甸甸的遺產!在「板倉楊」故居臥室和天井旁,那些粗糲土磚牆後面,1982年曾發現楊開慧藏匿在牆縫裡的7篇手稿。
  • 毛澤東的初戀為何是楊開慧而非陶斯詠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日子裡,一位在長沙默默研究楊開慧20年的文化學者顧慶豐,在楊開慧故鄉長沙縣講述《毛澤東永遠的「驕楊」》時,臺下不少觀眾擦拭眼淚。為什麼是楊開慧,而不是陶斯詠?他認為,當年毛澤東之所以選擇楊開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楊開慧與毛澤東志同道合,他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顧慶豐稱,毛楊之戀,並不是電視劇《中國1921》中所寫的「女追男」,根據楊開慧的手稿等證據,可以確定毛楊之戀是「男追女」,即毛澤東追求楊開慧。不過,毛澤東與楊開慧互相之間的愛,曾有過因性格而帶來的小波折。
  • 白派劇團創排革命歷史評劇《驕楊》
    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創排的革命歷史評劇《驕楊》昨日在津建組。此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創作。建組會過後,劇組人員即刻投入創作。《驕楊》取材於革命烈士楊開慧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故事,展現共產黨人高尚的革命氣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該劇編劇趙德明、柳峰,導演鍾海,王冠麗飾演楊開慧,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眾多實力演員共同出演。
  • 毛澤東寫給妻子楊開慧的幾首詞,偉大領袖的人生追求與兒女情長
    毛澤東因愁苦而輾轉反側,因獨處而寂寞孤獨,自然而然深情思念新婚的妻子,到最後竟然「不拋眼淚也無由」了。這是毛澤東真性情的反映,更是對楊開慧無限愛慕的真實情感。 這是毛澤東詩詞中真情流露最深切的一首,是一首長恨綿綿的寄思詞,更是兒女情長與革命豪情相融合的佳作。「算人間知己吾和汝」表達兩人相知相愛、毛澤東對楊開慧「人生得一知己足也」的真摯感情;「重比翼,和雲翥」是毛澤東給楊開慧的美好承諾——在將來的革命鬥爭中會晤時再在雲霄中比翼雙飛,是一個充滿革命人情味的希望。
  • 毛澤東去世6年後,楊開慧塵封52年的手稿被發現:為毛澤東而生
    1957年,毛澤東在給愛妻楊開慧生前好友李淑一的回信中,寫下了那首千古絕唱《蝶戀花·答李淑一》,毛澤東在詞中表達了對妻子楊開慧的強烈思念,他把楊開慧稱作「驕楊」,有人問毛澤東,本來歌頌女子應該用「嬌」字,為何偏偏換成了「驕」字呢?毛澤東解釋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 白派劇團創排革命歷史評劇《驕楊》(圖)
    本報訊(記者 劉莉莉 攝影 姚文生)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創排的革命歷史評劇《驕楊》昨日在津建組。此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創作。建組會過後,劇組人員即刻投入創作。  《驕楊》取材於革命烈士楊開慧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故事,展現共產黨人高尚的革命氣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 革命烈士楊開慧:毛澤東追念不已的一生最愛
    楊開慧與毛澤東是如何相識的毛楊見面的時間應為1914年春。其見面的情況,根據許多人的回憶,各種說法大致差不多,即楊開慧先看了毛澤東寫的文章後才見面的。楊、毛通信,稱呼「潤」、「霞」山坡山嶺上披著絢麗的晚霞,夕陽下,高大的毛澤東和嬌小的楊開慧,一高一矮地走著,娓娓而談。最後,毛澤東告訴她:「我馬上要回湖南去了。」
  • 毛澤東關於楊開慧的三首詩—至死無悔的情意,雖然短暫卻最為雋永
    毛澤東向妻子吐露自己心中對家人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然而他也知道,妻子是世間最知他懂他的知己,他對國家的憂慮妻子也必然能感同身受。他雖滿心愁苦,卻也滿腔豪情,惟有「割斷愁絲恨縷」,誓要為革命事業獻出自己的全副身心。 許多人在分析這首詞的版本時,質疑這首詞題為「別友」而非「別妻」,可能不是寫給楊開慧的。
  • 楊開慧烈士陵園詩詞碑碑文敬讀
    1969年遵照毛澤東在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逝世後唁函中的「可與我親愛的夫人楊開慧同志同穴」的囑託,將楊開慧烈士和她母親的葬棺遷葬至陵園中央,形成現在的漢白玉墓,墓穴後方建設一座高5米、寬14米的詩詞碑,碑面是用全黑磨光大理石貼面的巨型毛澤東手書金字《蝶戀花·答李淑一》,碑文如下: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 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前進力量 重溫紅色歲月裡的「驕楊」故事
    紅網時刻4月17日訊(通訊員 劉菁 姜璐)《蝶戀花·答李淑一》是毛澤東主席寫於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詞。該詞為抒發悼念情感之作,寄託了毛澤東對夫人楊開慧烈士和親密戰友柳直荀烈士的無限深情,以及對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頌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懷,激勵廣大人民捍衛革命成果。
  • 硬漢毛澤東也能如此婉約?烽火連天年代,毛澤東詩詞裡那一抹嬌豔
    毛澤東的這首《虞美人·枕上》是寫給他一生最愛的女子楊開慧的。  1920年冬天,自由戀愛的兩人結合了,雖然日子艱苦,但兩人情真意切,十分甜蜜幸福。  幾個月後,也就是1921年春天,毛澤東因工作需要去外地考察。新婚燕爾的他對妻子楊開慧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於是寫下了這纏綿悱惻的一首詞,盡顯毛澤東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