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關於楊開慧的三首詩—至死無悔的情意,雖然短暫卻最為雋永

2020-09-05 淘氣文章


1918年,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畢業。恰巧此時,他的恩師楊昌濟受到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邀請,赴北京大學任倫理學教授。到了北京的楊昌濟聽聞法國政府不久將要來華招募工人,便寫信告知毛澤東等幾位他十分器重的學生。

當時,勤工儉學之風在青年學生中十分受到推崇,蔡元培、李石曾等留法學生也身體力行地號召大家「勤於作工,儉以求學,以增進勞動者之智識」。毛澤東等人接到老師的來信,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便來到了北京。在楊昌濟的推薦下,毛澤東成為了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一邊工作,一邊籌備著出國事宜。

楊昌濟對愛徒十分照顧,不僅推薦了工作,還讓毛澤東和另外一位同學蔡和森住在了自己家中。這座位於北京東城區豆腐池胡同的院落成了毛澤東愛情萌芽的地方——在短暫借宿老師家中的那段時間,毛澤東結識了18歲的楊開慧。

楊開慧之前便讀過毛澤東的許多文章,對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十分仰慕,此番結識更生好感;而毛澤東也被個性熱情且思想進步的楊開慧深深吸引,一對相差八歲的戀人於是走到了一起。

那個年代的約會十分簡單樸素,寧靜的故宮河畔、熱鬧的北海公園都曾留下二人相攜相伴的身影,一路上陪著他們的是寒風裡盛放的白梅,和湖面的垂柳枝頭倒懸著的冰柱。多年以後毛澤東與斯諾的聊天中追憶起這段青澀時光,感嘆道:「也就是在這裡,我遇上並愛上了楊開慧。」

後來,因為時局的變化以及對未來作了重新的規劃,毛澤東最終並沒有出國,而是回到了湖南。而楊開慧也在父親因病去世後重新回到湖南讀書。這對戀人經歷了一番離別和重逢後,終於在1920年締結連理。

楊開慧以「不作俗人之舉」的勇氣,不要彩禮,不坐花轎,省卻一切繁文縟節,只用一隻皮箱帶了些日常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便走進了毛澤東簡陋的教員宿舍,成為了他的妻子。

一生俾睨四海的毛澤東,筆下文字向來激揚豪邁,他一輩子只作過一首情意綿綿的婉約詞,是寫給楊開慧的《虞美人》: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首詞寫於1920年,當時毛澤東與楊開慧新婚不久,因出差小別。今時今日,我們很難想像毛澤東對月灑淚的畫面,然而那時的他尚且不是一位揮斥方遒的革命家,只是一個遠行的丈夫,思念著家中嬌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年輕的情感總是炙熱濃鬱,思念最是煎熬。然而他們彼時尚未預料到,因為毛澤東所選擇的事業,二人在今後的歲月註定寫滿了分別與思念。

婚後第二年,毛澤東的革命事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1921年7月,他遠赴上海和浙江嘉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擔任了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之後,又開始不停到各地組織會議,並領導了許多地方的工人運動。

此後的毛澤東越來越忙了,夫妻分別成了常態。

1923年11月,楊開慧生下了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誕生後不到一個月,毛澤東便在中共三大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並很快接到派遣,需要馬上離開長沙赴滬轉穗,去參加將在次年一月召開的國民黨一大。

面對又要離去的愛人,正在坐月子的楊開慧心裡或許也是有兒女私情的怨言吧,或許他們也有過吵鬧與爭執,但她也是一個進步的革命女性,明白丈夫所進行的事業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埋怨過後,她仍選擇了無悔地支持,在做他妻子的同時,也成為了他的戰友。再次為毛澤東收拾好行囊,腳步默默踩著丈夫的影子,把他送出東門外。

東門外不遠處有一片瀲灩明澈的水塘,每次送別,二人都會走過塘邊。揮手惜別後,伊人在水畔駐足目送,這一幕宛若照片,長久印刻在了毛澤東的心中。

遠行途中,毛澤東回想起每次分別的畫面,思及家中弱妻幼子,一股離情湧上心頭,於是提筆填了一首《賀新郎·別友》: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毛澤東向妻子吐露自己心中對家人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然而他也知道,妻子是世間最知他懂他的知己,他對國家的憂慮妻子也必然能感同身受。他雖滿心愁苦,卻也滿腔豪情,惟有「割斷愁絲恨縷」,誓要為革命事業獻出自己的全副身心。

許多人在分析這首詞的版本時,質疑這首詞題為「別友」而非「別妻」,可能不是寫給楊開慧的。在我看來,楊開慧在毛澤東心中正是亦妻亦友,是他革命的夥伴和後盾。前方等待他的是「崑崙崩絕壁」,是「颱風掃寰宇」,而妻子是最能與他比翼共進的人。

楊開慧的確如此,一直積極參與著革命事業。她是一個稱職的妻子,也是一名合格的戰友。她是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女性黨員,她擔負著機要文職和交通聯絡工作,又先後赴上海組織女工夜校,回湖南參與農民運動,輾轉廣州協助毛澤東開展革命工作……

1927年8月底,毛澤東指揮秋收起義。臨行前與妻子話別,還在囑咐妻子多參加一些農民運動。這時他們的第三個孩子才出生四個月。楊開慧強忍離別的酸楚,為毛澤東收拾好行裝,又擔心著丈夫的安危,細細叮囑他最好扮成郎中模樣掩人耳目。

沒人料想,這次話別,是這對夫婦的永訣。

時間來到1957年的5月下旬。

一天,長沙女子中學的語文教師李淑一興奮地走進教室,手中舉著一隻信封,聲音因激動而有些顫抖:「同學們,毛主席給我寫信了!」學生們一時間沒反應過來,都愣愣地望著老師。只見老師從大信封中抽出一頁信紙,對著大家展開來,瀟灑遒勁的字體立即出現在學生們的眼前,落款正是「毛澤東」三個字。教室裡頓時一片喜悅的驚呼。

這封信是毛澤東給李淑一的回信,裡面有一首他贈給李淑一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我失驕楊」,是毛澤東慨嘆自己痛失愛妻楊開慧,「君失柳」則是講與他同命相憐的李淑一失去了丈夫柳直荀。

李淑一與毛澤東稱得上故人,相識於27年前,那時毛澤東與楊開慧新婚,李淑一則是楊開慧的閨蜜。

楊開慧有一位世交發小叫柳直荀,是父親楊昌濟的同學之子。在自己結婚後,楊開慧也操心起了閨蜜的婚事,覺得閨蜜李淑一和發小柳直荀十分登對,便作了一回紅娘,將二人撮合在一起。兩人果然情投意合,戀愛不久便於1924年結婚了。

這兩對夫妻都投身到了革命之中,也和許多革命夫妻一樣,走上了相似的命運之軌。

自最後一次別過楊開慧,毛澤東便再也沒能回到家;楊開慧帶著三個孩子返回老家,自此失去了與丈夫的聯繫。但她仍一直活躍在革命陣線中,堅持參與組織和領導湖南多地的武裝鬥爭。1930年,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的朱毛軍團和彭德懷所率軍團組成了紅一方面軍,兩次圍攻長沙。國民黨軍閥何鍵在交手中損失慘重。他對朱、毛所率紅軍恨之入骨,便絞盡腦汁尋找打擊朱毛的方法,不久,他提出懸賞1000銀元緝拿楊開慧。楊開慧在群眾的掩護下小心翼翼地躲避著抓捕,卻還是落入了敵人的陷阱。

「只要你聲明和毛澤東斷絕關係,就能保住性命!」何健開出的條件聽起來很簡單。但楊開慧很清楚敵人的意圖——倘若連家人都與毛澤東劃清界限,將使共產黨方面在輿論戰中陷入不利境地。面對國民黨的威逼恐嚇,楊開慧只有一句話:「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不久後,楊開慧在瀏陽門外識字嶺遇害。那是他們結婚的第十年,她才29歲。

臨行前,她與孩子作最後的道別:「孩子,如果你將來見到爸爸,就說我沒有做對不起黨的事。說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幫他了,請他多保重。

楊開慧與毛澤東的10年婚姻一直聚少離多,由於當時地方政府保護楊開慧,對外宣稱楊開慧已死,所以毛澤東也以為她早就犧牲了。楊開慧死時,毛澤東已經與賀子珍結婚兩年多。聽聞楊開慧的死訊,毛澤東哀痛難當,他給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寫了一封信,「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與毛澤東和楊開慧夫婦相似,柳直荀和李淑一在婚後,也只在一起生活了短暫的三年,便因革命而夫妻分離,直到解放後,李淑一才知道丈夫在多年前就早已遇害了。

1957年1月,《詩刊》第一次發表了18首毛澤東詩詞。李淑一看到後,不由憶起兩對夫妻當年交好的時光,感慨之下,便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信中附上了自己填的一首舊作《菩薩蠻》,她說,這首詞作於1933年的一個夏夜,那晚她夢到了多年未見的丈夫,白衣染血……

毛澤東收到李淑一的信,一下想起了被記憶塵封的逝去愛人,那個與他徜徉於北海湖畔、在寒梅冰柳之側巧笑的少女,那個在東門橫塘之畔幽幽佇立目送他遠行的妻子……經年愁緒在胸中翻湧而起。

「驕楊」已失,伊人不再。

毛澤東或許知道楊開慧對他的深切情意,但她有許多真摯纏綿的話,他卻永遠未能知曉。

毛澤東逝世七年後,故居老宅翻修,藏在牆壁磚縫裡的一包書信手稿出現在了世人眼前。那是楊開慧自與毛澤東分別後直至遇害之前所寫下的書信和日記,藏得那樣深,半個多世紀才被人發現。那裡寫滿了一個妻子在深夜裡的心事:

「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臉頰、你的額、你的頭……你是我的人,你是屬於我的。

我要是能忘記你就好了,可是你美麗的影子……隱隱約約看見你站在那裡,悽清的望著我。誰把我的信帶給你,把你的信帶給我,誰就是我的恩人。

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夠賺到60元,我就可以叫回你,我不要你做事了,那樣隨你的能力、你的聰明,或許還會給你一個不朽的成功呢。」

她熱切思念著丈夫,渴盼著與丈夫的重逢,卻始終盡職盡責地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她嘴上說著「叫回你」、「不要你做事了」,卻在生死關頭義無反顧地用生命去支持丈夫的事業;她與毛澤東雖只有這短暫而匆匆的十年,卻無疑是毛澤東一生的最愛……

正如毛澤東在詞中所寫,「算人間知己吾與汝」,這一份知己之愛,雖生死而不能阻隔,雖倏忽而恆久雋永!

相關焦點

  • 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
    楊開慧寫給毛澤東的一首詩,那份小女人的柔情,盡顯其中。詩的題目叫《偶感》。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 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悽苦?詩裡的每一句,都是妻子思念的心,都是對丈夫的牽掛。她是多麼希望能看見自己的丈夫。但是,年輕的毛澤東結婚不久就參加革命,總是不在家。對楊開慧來說,箇中滋味並不好受。不僅如此,他還要承受丈夫的政治風險,東躲西藏。最大的遺憾是,她寫滿思念丈夫的詩,主席到死也沒有看到。
  • 解讀毛澤東寫給楊開慧的三首作品
    這首纏綿悱惻、柔情愛意的《虞美人·枕上》,是1920年冬天因為一次短暫別離時寫給楊開慧的。 這是毛澤東詩詞中惟一的一首純粹寫愛情的作品,惟一的一首屬於婉約格調的作品。 社會背景在詩中淡然遠去,惟有「我」在夜晚的相思,在拂曉的所見,而所見更引起相思,恰如李商隱《無題》中說的,「一寸相思一寸灰」。
  • 欠與愧——毛澤東詩詞中的楊開慧
    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李淑一是楊開慧的朋友,也是烈士柳直荀的遺孀。睹人思人,毛澤東在楊開慧死了27年後,第一次將心中的思念表達了出來: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 楊開慧,毛澤東心中的驕楊
    這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於全國的毛澤東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甚至傳頌到了國外,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愛情,通過這首詞感動了億萬中國人。楊開慧(1901—1930),號霞,字雲錦,湖南長沙板倉人(現長沙縣開慧鎮),著名學者楊昌濟之女。
  • 鮮為人知:毛澤東第一首寫給楊開慧的愛情詞催人淚下
    豪放、浪漫是毛澤東詩詞的特徵,其實,毛澤東的詩詞也有其婉約的一面。毛澤東第一首婉約詞鮮為人知,是寫給霞姑楊開慧的,讀來無不為之動容,催人淚下。這首詞大概作於1920年冬。之前,毛澤東曾答應過霞姑楊開慧,要寫一首詞給她。也是在新婚不久,居無定所的毛澤東與楊開慧在小吳門外的清水塘安定下來,度過了他人生最為溫馨的日子。雖說有了一個安定的家,但毛澤東那時也是聚少離多,為了革命久常奔波在外。
  • 毛澤東與楊開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毛澤東有四次婚姻經歷。1906年,父母為毛澤東包辦了一門親事,女方姓羅,兩個人沒在一起生活,幾年後她因病去世了。毛澤東與賀子珍是患難夫妻,風風雨雨走過十年,但毛澤東沒有為她寫詩。1961年9月9日,毛澤東為江青寫了一首《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但這首詩不涉及夫妻感情問題。
  • 毛澤東一輩子僅此一首婉約詩,寫給摯愛楊開慧,背後故事讓人感動
    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詩詞堪稱中國詩壇一絕,氣勢雄偉風格多變,被贊稱為「中國悠久史詩上風格絕殊的新形態的詩美」。毛澤東一生睥睨四方、胸懷天下,所作詩詞氣勢雄偉,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但有一首詞卻婉轉柔美,有著似水的柔情,這首詩背後有著一段刻骨銘心,讓人難以忘懷的美好愛戀,一輩子也就只有這麼一首婉轉柔美詩。
  • 讀毛主席懷念夫人楊開慧的三首詞
    天才而偉大的詩人毛澤東主席一生中寫有大量的浪漫主義詩詞,其中有三首是懷念夫人楊開慧的。  楊開慧,1901年生,湖南長沙人,1920年冬同毛澤東在長沙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湖南省委負責機要兼交通聯絡工作。1930年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 楊開慧手稿披露與毛澤東的纏綿愛情(組圖)
    像毛澤東這樣著名的「紅腦殼」,自然是反動派槍口隨時瞄準的對象。  1927年,就在板倉,就在楊開慧簡陋的臥室,毛澤東夫妻一別,就再也沒有相見。楊開慧在手稿中寫道:  無論怎樣都睡不著,雖然是倒在床上。一連幾晚都是這樣,合起來還睡不到一晚的時晨(辰),十多天了,總是不見來信……  手稿中諸如此類的文字比比皆是,但這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少婦思夫。
  • 楊開慧犧牲前給毛澤東的情書:千字皆血淚,發現時主席已逝世6年
    楊開慧手稿那是毛澤東上井岡山之後,用暗語給楊開慧寫的信,信裡大意是說,我在這裡做買賣,賺了錢,生意興隆,信裡還提到自己的腳傷一直沒好……楊開慧看著毛澤東的信,不覺百感交集,她寫了一首懷念毛澤東的詩,題為《偶感》:天陰走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
  • 毛澤東寫給妻子楊開慧的幾首詞,偉大領袖的人生追求與兒女情長
    這是毛澤東詩詞中真情流露最深切的一首,是一首長恨綿綿的寄思詞,更是兒女情長與革命豪情相融合的佳作。「算人間知己吾和汝」表達兩人相知相愛、毛澤東對楊開慧「人生得一知己足也」的真摯感情;「重比翼,和雲翥」是毛澤東給楊開慧的美好承諾——在將來的革命鬥爭中會晤時再在雲霄中比翼雙飛,是一個充滿革命人情味的希望。
  • 革命烈士楊開慧:毛澤東追念不已的一生最愛
    楊開慧是出身於長沙一家書香門第的閨秀,不僅是毛澤東早年革命活動的伴侶,也是一位賢妻良母,同時還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楊開慧在毛澤東早期情感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是毛澤東風華正茂時浪漫愛情另一半的營造者,而她29歲短暫的生命歷程,又與我黨波瀾起伏的革命鬥爭歷史緊緊相聯,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楊開慧和兩個兒子岸英岸青
  • 理論研究:毛澤東《賀新郎.別友》不是寫給楊開慧的
    後來加入辯論的一些人,雖然文章中提到了毛澤東最早的這幅手跡,但對裡面最關鍵的兩句詞,沒有引起高度注意,自然解析不到位,因此對提出的觀點論述也就不充分。那麼有人就會問了:你能拿出這份最早的手跡嗎?你的觀點是什麼呢?我的回答是:我找到了這份最早的手跡,並根據裡面的關鍵句子,得出我的判斷:毛澤東《賀新郎.別友》不是寫給楊開慧的,極有可能是寫給陶毅的。
  • 鮮為人知,毛澤東又一首悼念楊開慧詞作
    ……這是毛澤東主席非常著名,廣為流傳的詞作。是懷念楊開慧烈士,他親愛的夫人。人們深為他們的愛情感動。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毛澤東還有一首悼念楊開慧的詞作,此詞作於1930年,是毛澤東得到楊開慧確切犧牲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在井岡山揮筆寫下了飽含他的歉疚和懷念,悲傷和憤怒的感情。《蝶戀花·向板倉》霞光褪去何悽楚,萬箭穿心不似這般苦。
  • 楊開慧給毛澤東的情書,情意綿綿
    1950年初、1982年3月、1990年8月,在楊開慧故居先後意外發現其當時所寫的彌足珍貴的手稿和信札多件,除1950年發現的楊開慧手稿下落不明外,其它兩次發現的手稿目前分別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和長沙博物館。楊開慧清新雋秀的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毛澤東的深深思念。
  • 毛澤東去世6年後,楊開慧塵封52年的手稿被發現:為毛澤東而生
    1957年,毛澤東在給愛妻楊開慧生前好友李淑一的回信中,寫下了那首千古絕唱《蝶戀花·答李淑一》,毛澤東在詞中表達了對妻子楊開慧的強烈思念,他把楊開慧稱作「驕楊」,有人問毛澤東,本來歌頌女子應該用「嬌」字,為何偏偏換成了「驕」字呢?毛澤東解釋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 毛澤東的初戀為何是楊開慧而非陶斯詠
    他認為,當年毛澤東之所以選擇楊開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楊開慧與毛澤東志同道合,他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顧慶豐稱,毛楊之戀,並不是電視劇《中國1921》中所寫的「女追男」,根據楊開慧的手稿等證據,可以確定毛楊之戀是「男追女」,即毛澤東追求楊開慧。不過,毛澤東與楊開慧互相之間的愛,曾有過因性格而帶來的小波折。
  • 毛澤東第一次給妻子楊開慧寫情詩:虞美人·枕上
    楊開慧聽到這裡,心裡覺得甜蜜蜜的,但仍然裝作不高興的樣子說:「淑一姐,這時候還取笑我,你說我們是好姐妹嗎?」 李淑一不再逗笑楊開慧了,便說:「霞姑,你也不要自己騙自己了,寫詩是潤之這位大詩人對你的愛的特有的表達,更何況我們這位豪放派詩人,竟然改變自己的風格給我們小霞姑填了這首情真意切的婉約派的詞,以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說,霞姑,你就知足吧!」
  • 楊開慧:毛澤東心中的「驕楊」
    這位湖湘女傑、巾幗英雄就是毛澤東同志親密的戰友和親愛的夫人——楊開慧。楊開慧,1901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父親楊昌濟是一位思想進步的學者、教育家。1913年,楊昌濟到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任教,楊開慧也隨父親來到了長沙,並在這裡結識了毛澤東。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
  • 硬漢毛澤東也能如此婉約?烽火連天年代,毛澤東詩詞裡那一抹嬌豔
    尤其是毛澤東這首詞末「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毛澤東的這首《虞美人·枕上》是寫給他一生最愛的女子楊開慧的。  1920年冬天,自由戀愛的兩人結合了,雖然日子艱苦,但兩人情真意切,十分甜蜜幸福。  幾個月後,也就是1921年春天,毛澤東因工作需要去外地考察。新婚燕爾的他對妻子楊開慧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於是寫下了這纏綿悱惻的一首詞,盡顯毛澤東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本質。